福建重大历史事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44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17:25

福建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属于古越族的一支,被称为“东越”。战国时 客家文化---土楼
期,越国为楚兵所败;越国一些王族南逃至福建和浙江南部,其后裔与福建的闽族人融合,成为“闽越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福建设闽中郡,第一次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出现在中国版图上。   唐朝中期设福、建、泉、漳、汀5州。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设“福建经略使”。始有“福建”一词。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据闽成立闽国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的省界。福建又有“八闽” 之称,南宋时福建设l府5州2军,府、州、军为同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称“八闽”。宋后基本延袭旧制。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增设府,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单独设省。清末福建共有9府2州,58县6厅。辛亥*后,*二年(公元1913年)废除府、州制,设省、道、县*制,几经调整,至时止,全省设2市、7个行政督察区,共有67县。1949年福建后,全省设2市、8专区,共有67县。1951年,增设泉州、漳州2市,委托专署领导。此后20多年间,行政区划又曾数次调整。开革开放以来,福建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了行政区划,地区改为地级市,形成市带县*。至2000年底,全省设9个省辖市,共有14个县级市、25个市辖区、46个县(含金门县)。   福建历史源远流长,科学文化曾盛极一时。5000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生息繁衍,创造了可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的昙石山文化。三国时因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发达,福建成为孙吴的一个水军基地和对外通商口岸。南宋和元代,泉州成为世界上最大商港之一,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关系,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多次在福建驻泊,招募水手,修造船舶,从福建扬帆出海。清同治五年间,在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和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和造船工业的摇篮。福建历史上人才荟萃,涌现出一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如天文学家苏颂,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思想家、文学家李贽,音韵学家陈第,学者、书法家蔡襄、黄道周,文人严羽、杨亿、柳永,史学家郑樵、袁枢,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俞大猷,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林纾,他们以自己的胆识和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上福建人民为反压迫、反侵略进行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有着光荣的*传统。在中国*党领导下,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福建人民贡献出万千优秀儿女,作出了卓越贡献。福建是全国重点老区省份之一,老区分布遍及的62个县(市);其中有46个
武夷山(8张)老区县(市)、518个老区乡(镇)、7772个老区行政村、2919个*老区基点村。   战国晚期,无诸在福建境内称王。之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削去无诸王号,降为君长,在闽越故地设闽中郡,但未委派职官,仍由无诸统辖。刘邦起兵后,无诸率兵相随。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复立闽越国,封无诸为闽越王。汉武帝时,闽越王余善反汉,被汉军讨平,闽越国亡。汉廷即设东部候官,派兵驻守,隶属会稽郡东部都尉。东汉末,改属南部都尉,并置候官长。三国时,福建隶属吴国,先后统属于会稽郡和建安郡,时置候官县。   晋朝时,福建始属扬州,后属江州,境内置建安郡和晋安郡,委派太守管辖。南朝宋时,增设晋平郡,置太守;南朝齐时,撤晋平郡;南朝陈时,曾设闽州刺史,不久裁撤,福建先后隶于东扬州和丰州刺史管辖。后仍设建安郡和晋安郡,由太守管辖。   隋朝时,撤晋安郡,改为泉州,后改为闽州,置刺史管辖。后改建安郡,由太守管辖。   唐初,福建仍由各州、郡长官分治。因福建属边远地区,所以设中都督府,委派都督监管。唐中期设福建道,道的军政长官有:福建经略史、福建都防御史、福建观察使。福建观察使实际上成为统领福建道军政、民政、财政、司法等大权的行政长官。唐末,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力膨胀,成为实际军政长官。王潮占据福建后,唐廷升福建路为威武军,任命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五代时,仍由节度使统辖;后唐时,王延翰建闽国。   宋初,福建军政长官仍是节度使。宋太宗时设福建路,最高军政长官为福建安抚使。另有福建转运使,掌管财赋;福建提刑,掌管司法;福建提举,管赈荒救济事宜。此外,由**派任福建及所属州、军的*有节度使、承宣使、观察使、制置使、宣抚使、巡抚、招捕使、抚谕使、发运使等,多是临时性*,或是有官无职的虚衔*。宋代军、政分设,福建军事长官有都总管、都钤辖、都统制等。   元代,福建行政区划变更频繁。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福建行中书省;次年,改置宣慰使司;至元二十年(1283年),复置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为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又改宣慰使司,并入江西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重置福建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7年),改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治所从福州迁至泉州。大德三年(1299年),改为宣慰使司,治所迁回福州。至正十六年(1356年),重置福建行中书省。福建行*官有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提刑按察使;改置宣慰使司 厦门
时,最高长官为宣慰使。还有管监察的肃政廉访使。军事最高长官为都元帅。   明初,福建仍为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在福建设承宣布政使司,委派布政使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司主要*有:左、右布政使,左、右参政。另置提刑按察使司,设按察使掌管全省刑狱。军事方面置都指挥使司,主要*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与之并行的还设有镇守和镇守总兵官。明朝*政权为加强对地方监管,经常派*到地方办事并视察监督。由*派出的主要职官有:巡抚都御史、镇守太监、巡抚、刷卷监察御史、清理军政监察御史、督银课御史等。   清初,福建最高军政长官为镇守和总督。“三藩之乱”后,废镇守耿精忠,以后不复设。福建和浙江为一大区,设闽浙总督统管两省军政。巡抚为全省最高军政长官,下设布政使,具体负责行政事务。布政使品级与巡抚相同,为从二品官,但职权仅限于掌管民政和财政。还设按察使掌管全省司法。因旗兵驻扎福建,清时设驻防福州大臣(福建将军)统管,为从一品,与总督品位相同,但职权远不如总督。汉族兵为绿营,其全省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福建省先设提督,后分设陆路提督和水师提督,分管陆军和水师。光绪三十年(1904年)撤水师提督,设提督总管全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17:25

鱼:我爱你是我的权利,因为,你是我的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17:26

帮妈妈操持家务从不言语苦和累
我在纯粹的爱里很累
我面无表情地看着眼前的情景
今晚我又想起母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5 17:26

·
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元朝*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
  ·
1280年,改福建路为福建、泉州、隆兴三个行中书省,后来全部撤消。1321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
南宋时泉州与广州并称为全国两大商港。元代掌握泉州军政大权的蒲寿庚弃宋降元,使泉州港非不但没有受到破坏,反而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许多穆斯林从海上丝绸之路直接涌入泉州,在泉州修建了多座清真寺,由于*教过于兴盛,以至不少汉人被融合而皈*教。当时不仅泉州,闽中、闽北也出现许多*教徒。天主教于元代传入泉州,元代中国天主教仅有两个教区,一个在泉州,另一个在北京。
  ·
1357年,亦思法杭人赛甫丁凭其所拥有的武装和市舶的财源,伙同阿米里丁割据泉州,伺机北略兴化、福州,妄图建立"亦思法杭国"。1366年福建行省参政陈友定奉命讨伐番寇,收复兴化,攻克泉州,收复漳州,长达九年之久的亦思法杭兵乱遂告平息。
  ·
1367年,朱元璋在东南一带击败方国珍,决定分水陆两路向福建进军。其中水路则由征南将军汤和、副将廖永忠率舟由明州(今宁波)浮海取福州。不数日,汤和取得福州,派人招谕兴化、漳州、泉州等地。1376年,明廷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以掌行政、司法、军事大权,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
福建历史事件
太长了,自己看
http://www.china.com.cn/city/zhuanti/hxlnx/2008-06/11/content_15747242_3.htm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