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7 16:09
伪书的数量与种类如此繁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要从造伪的主观动机来分析。古人作伪,可分有意与无意两种。 有意者,情况又有多种:
一是为托古。在封建社会里,按照一般人的心里特点,多尊古而残近、厚古而薄今,因此道术之土,一巳忧虑己作不能取重于当时,便引古人以为重。例如《易》托名伏羌,《本草》托名神农,《礼》托名周公等,便是此意。
二是为邀赏。历代战乱之后、统治者为恢复文化,常常悬赏以求书,重金之下,免不了有些投机取巧者借机行欺以牟利。比如汉朝张霸伪造《古文尚书》,隋朝刘悠伪造《连山》、《归藏》等,就属此类。
三是为争胜。在学术论争中,名齐才等之人多嫉恨与仇视对方,当独侍口舌不能胜人时,便有人或造作伪书,或窜改古书,以此来拉古人之大旗作自己的虎皮,于气势上压倒对方。比如魏晋间王肃为在学术上取胜于经学大师郑玄,便伪作《孔子家语》等书,以证明己说与孔子后人相合,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为焙名。一些无真才实学之徒,为了能扬名天下,亦通过伪造古书,达到露才扬己的目的。比如明代藏书家丰坊,为显示自己藏书之丰、伪造出《子贡易传》、《子夏诗传》、《晋史乘》、《楚梼杌》等书、但因其诗学功底不厚,终被众人所戳穿。
五是为评善。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中,以及个人之间的战斗中*讨建士大大你争我斗,势同水火,为了毁谤对方,他们住行广借以伪造书籍为武器,达到不可吉人的目的。例如唐代牛、李竞争时.李德褂门 人撰写出一部女周秦行纪》v却题为午僧儒所探,以此来还对方。
六是掠人之美。见他人才华胜于自己,便不惜采取剽窃行为,据为已若。此如王鸿绪的《明文稿》,便是抄袭万斯向的著作。
以止六种均属作者有意作伪。 非有意作伪的情况又包括如下几种:
一、该书因作者不详而被误题或妄题,例如《孝经》;
二、该书因分辨不清历代的注释,而将其一起混入正文,例如《庄子》;
三、该书因后人续写部分不祥而与原作相混淆,《史记》;
四、该书因后人编辑之误,而被掺入他人作品,例如《李太白集》。
有意作伪,动机很恶劣,非辨别不可;无意作伪,虽无歹意,但客观上混淆了是非,亦同样需要严格考订。为此,辨伪工作异常地艰巨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