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她谈佛法时她说出很好偈颂是怎么回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41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3 17:22

  *修学的修学方式是自修交流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班级交流个人分享非常重要,决定班级交流的质量和同学们的受益程度。有的同学乐意分享,有的同学无奈分享,每次抽签没有“中标”心里都暗暗窃喜。其实,分享的关键是有没有真正运用八步骤去落实当期法义。以下是对几种分享套路的思考,希望得到同学们的斧正,便于提升。
  1. 法义归纳+蜻蜓点水的一点决心
  这样的分享同喜班比较常见,一般都以读稿形式分享。感觉归纳的法义很完整,自己也觉得非常好,似乎念出来的就都是自己的感受一样,最后如我们上小学写读书心得一样,缀上一句表决心的话。显然这种分享效果不大,放下笔记本心里没有什么切身的触动和积淀,法也没有用起来。
  2. 两段式:两分钟法义+三分钟心得
  参加培训时发现这个套路也不是个别现象,分享时先用两分钟归纳当期法义,冠名是“高度概括”。然后讲三分钟生活中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的和当期内容有关,有的和当期内容无关。有时当第七、八位同学分享时,这种重复正确就显得有点乏味了,知趣地说,前面大家都分享了,我就不说法义了。结果就直接讲故事了。
  分析一下两分钟法义的缘起吧。应该是从手册中分享的第一个内容“阐述对当期闻思内容的理解”而来。首先这样的时间分段肯定是不对的,这里的理解,绝不是归纳法义,或是把归纳的法义前面加上“我认识到”四个字就变成自己的理解了。
  理解分两个层面,一个是理论层面,一个是现实层面。就是八步骤的前三步要解决的问题。理论层面的理解在小组交流的时候就应该解决了,达到完整、准确、透彻,班级交流时主持人的陈述就起到引领大家再次学习的作用。班级交流个人分享要谈的理解应该是现实层面的理解。现实层面的理解是我们顺着法义开显的脉络进行深入地观察修,解决“说得有道理吗?”“我认同吗?”“解决我生命中什么问题?”
  “顺着法义开显的脉络进行深入地观察修”,要把第三步“经论中又以什么方式说明”弄明白,法义这样说我觉得有没有道理,认不认同?就从这一点出发去深入思维。
  举一个小段落来说明一下。《人生五大问题》之“人生的幸福”中第一段,这个段落要告诉我们的是“生命是习惯的积累”。
  首先理清脉络:先指出“每个人来到世界时,生命起点不同,性格品行也大相径庭。”之后用没有生活历练的孩子身上的种种不同表现加以印证。进一步指出其原因,就是“今生是过去生命的延续,还带着以往的种种习性。”比如“贪”和“爱”这两种不同心行的积累、张扬,就变成贪性人和慈悲人。
  深入思考:上面说的现象就是生命因果的表现,根源是习惯的一次次积累,延续下来就是生命因果。进一步结合现实检验,的的确确是这样。比如我家兄妹三人,父母常说哥哥小时候怎么样,弟弟小时候怎么样,我怎么样。正如古语“一家生九子,各个都不同”,原来和前世生命习惯的积累有关系。这个生命的*认识很重要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习惯,我也有很多习惯,更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爱嗔恨、爱嫉妒、爱攀比,自己从来没有重视过,也没想过自己强烈的不良心态是一次次积累养大的。现在真的要对习惯另眼看待,不能再随便发展习惯,因为它不但为今生积累不良的心行,可怕的是严重影响到未来的生命。所以不好的习惯坚决改掉,好的习惯要培养、张扬。
  十个人会有十种不同的观察修,这样去分享比十个人都念一遍归纳的法义有意义!尽管“理解”不是交流的重点,但深入的观察修也会给大家带来很大收获,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
  其实在我们分享这样的观察修时,辅导员就能分析出我们在理解上有没有偏差,是否准确、透彻。在修学自他相换中有一个偈颂“莫令汝此身,猛现顽强相,令如出嫁媳,羞畏极谨慎。”当时学习觉得很有感触,就在后两句展开了观察修,也把自己的观察修分享出来了:
  过去大家族刚刚嫁过门的小媳妇,要得到祖孙几代的接纳,得非常用心地去观察考虑每个人的喜好和需求,小心谨慎地按他们的需求做每一件事,这个用心非常重要。我和众生做了自他相换,把自己“出卖”给了众生,就要如小媳妇一样去用心、谨慎体会众生的需求,不是自己一厢情愿地从自我出发,去做自己认为是利益别人的事,得看是不是真正能利益到众生。
  三十分钟讨论时,辅导员就在这里提了一个问题:“这个偈颂要我们如何用心?只是像新媳妇那样去很用心感受众生的需求,小心谨慎服务众生吗?”辅导员一提出这个问题,我瞬间认识到,自己的理解不完整、不准确,反而有点偏离重心。我忽视了前两句的心行引导,应思维“修自他相换时,行为不能再像过去一样,猛烈地表现出粗暴顽强的态度。”应该如新媳妇一样,看好这颗强烈自我、自爱的心。做每一件事都保持正知正念,让心时时安住在利他爱他的心行上。
  所以,我们理解的是不是完整、准确、透彻,不在于把法义归纳得是不是完整、准确,而在于我们的观察修。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察思考的分享,辅导员如何知道我们修学的情况呢!感恩我的辅导员深入善巧的引领!
  3. 有声有色的故事
  一些同学习惯于讲故事,有情节描述,有情感渲染,交流气氛也很活跃。但于法受益有多少呢?故事有没有法的支撑呢?
  班级交流重点是“报告心得”,将当期法义与个人的修行和生活相结合,用佛法检讨自己,与同修分享内心的触动。这个与生活结合不是简单的一件事的陈述,特别是很多时候师兄们的讲述都不是和当期法义能结合在一起的,总是分享家里那点矛盾的处理。
  报告心得还要回到八步骤的运用,主要是第四步、第五步。第四步,是接受的层面,经过上面的如理思维,我感觉佛法说得太对了,去检验自己原有的认识、观念,检验出哪些问题,应该怎么调整。然后,思考在原来观念基础上带来哪些过患,如果接受这个观念建立起来的认识,生命会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这也是特别重要的观察修,有了这样深入的思维,才能达到“我坚决去接受,我坚决要这么去做”,生起信解。是否有决心和力量是由思维的反复次数和深度决定的,更取决于我们是不是让心安住在这个新的认识上。
  把这样的观察修分享出来时,就是带着大家共同做如理思维。并且它是落地的一种思维,是联系我们自己原有的观念,联系我们的现实,联系整个大众的凡夫心的一种如理思维,说出了大家都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这对大家的启发是很大的。这个观察修是接受层面的,不同于前面分享的理解层面的观察修。
  接着可以分享,生活中遇到对境时,是如何用当期法义对治原有串习。新树立起来的观念是马上起作用了,还是情绪生起后刻意地去运用,亦或是事情完全过去了,自己依然在情绪和烦恼中,想起当期法义,觉得没有力量?这里就可以有故事,但是很概括的,是在故事中检查自己心行的。但并不是每期法义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我们分享的只是与这期法义相应的,不然就成了天马行空。
  分享没有固定的套路,也没有规定的时间分段,有的法义需要观念的调整很多,有的可以直接在现实生活中去用。所以分享是八步骤实操的展现,我到底思考到什么程度,运用到什么程度,在运用过程中,遇到境界我怎么处理的,我有什么感触。运用得好,思考得深入,就有话可说。如果思考得不够深入,自己没有真正挖掘自己的观念、心态,没有去刻意地运用,分享肯定很肤浅,很牵强,没有内心的触动就没有感染力。反之,运用好八步骤,去实际落实,五分钟分享会觉得时间不够,有那么多感触要说。
  交流分享有三个部分,最后一部分比较好理解,有疑问就提出来,没有疑问就不提。但这个疑问,不仅是对法义的疑问,还包括对法义进行如理思维、观察修的时候,在运用和落实上有没有障碍,有没有疑问,或者有没有跟自己内心发生抵触,不能接受,或者是在落实当中出现卡壳等现象,这些都可以分享。
  无论是谈对法义的理解,还是接受、运用法义的心得,还是疑问的分享,要想如理如法,言之有物,能达到自利利他的目的。这就必须以“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运用八步三禅做好自修和小组交流,否则是不可能做到有效分享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