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20:02
弘扬中国文化,发展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国家人民团结一致的优良传统,呼吁广大人民群众热爱祖国。赞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倡为祖国做贡献。
《中华诵》是由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与*文明办调研组联合主办,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文明网、央视网、语文出版社联合承办的一项经典诵读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提高国民语言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项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旗帜的活动自2007年开始举办以来,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好评,成为一项年度重要的语言文化活动。
“中华诵”活动于2007年由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华诵”利用语言文字与文化互为载体的特点,通过诵读和书写经典,使雅言华章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了经典诵读大赛、传统节日晚会、中小学生夏令营、经典诵读进校园晚会、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古辞新韵创作大赛等六大系列。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进一步加深了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诵读中亲近中华经典,在亲近中热爱中国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得到了*领导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
欧阳中石为“中华诵”活动题词2009年,以“传播文明,引领风尚”为己任的中国文明网负责承办中华诵活动官方网站,及时发布赛事信息,组织全国网络预赛,并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强强联合,在网络、电视两大媒体上掀起群众性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研习传统文化的热潮。
《中华诵》词曲作者与演唱者以及歌词内容:
作词:韩毓海 王登峰
作曲:张敏 演唱:满江
是谁用一片甲骨,收藏起古老的秘密;
是谁用一卷竹简,咏叹着世间的传奇。
庄生的蝴蝶飞进了,杏花和春雨;
美丽的方块字,就刻在孔子的车辙里。
秦时章法汉时笔,刻画出不朽的容颜;
魏武诗篇盛唐旗,见证着永恒的誓言。
王维的红豆生长在,海内与天涯;
动人的华夏韵,就映在李白的明月里。
走过上下五千年,走过三千大千世界,
走过二十四史、二十四节气,
人间正道是沧桑。
多少沧桑故事,铿锵在夫子的平仄里。
江山代有文章出,一曲中华诵,它又唱响了红旗。
是谁爱上一抹红,涂染了十月的颜色;
是谁嘹亮军歌声,回荡在胜利的归途。
不老的松柏翠绿在,原野和山岗;
不屈的民族魂,就活在人民的诗行中。
走过二万五千的诺言,走过太行山的记忆,
走过峥嵘岁月,走过风霜雨雪,
华夏儿女是一家。
多少春天的故事,温暖在百姓的心坎里。
人间正气显风流,
一曲中华诵,它又唱响了红旗。
走过二万五千的诺言,走过太行山的记忆,
走过峥嵘岁月,走过风霜雨雪,
华夏儿女是一家。
多少春天的故事,温暖在百姓的心坎里。
人间正气显风流,
一曲中华诵,它又唱响了红旗。
一曲中华诵,它又唱响了红旗。
10位专家谈经典诵读: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认为,开展诵读活动有多方面的收获,首先可以使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对语言文字更加重视。我们现在不重视语言,重文轻语,重文里面又是重外语轻母语。而且,对外语的达标要求很高,但是对母语却没有什么要求。更为严重的是,现实中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物质产品轻文化产品的现象,因此有必要通过开展各种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来改变这种状况。对此,可以由专家、学者和老师带领青少年一起开展诵读活动,这对于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潜涛说,经典诵读的生命力、价值及影响,主要在于与时代的结合,与民生、素质教育的结合。第一,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属于文化的范畴,必须有一个价值导向。诵读经典把传统文化与近代以来的先进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理论密切地结合起来,使语言文化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导向。第二,经典诵读抓住了一个发展的动力之源问题。语言文字与诵读这种形式的结合,不是现在提出来的,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比如说《三字经》是可以诵读的,这种结合为语言发展提供了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经典诵读是语言文字发展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文化的发展离不开3个承接——与传统文化、与现实、与世界文明的承接。诵读经典为整个语言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动力之源。第四,这也是语言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朗诵不是仅仅在于音质的美,没有朗诵者自身的境界和思想品位,就不容易去感染、影响人。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颂认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全社会依然存在的重文轻语的倾向,当然也包括轻视朗诵,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目前我们的文化现状是值得忧虑的,因为我们的文化从“*”开始与传统断裂,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奇缺,社会道德滑落有些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这都是我们民族精神缺失的结果。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弘扬民族精神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也是一个很好的窗口,推动了人们对有声语言的认识,从有声语言里感受文化底蕴,获得美感的享受。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巢宗祺指出,我们都有一个体会,朗诵*先辈的诗篇,会感到热血沸腾。这说明诵读不仅仅是语感的培养,也使人受到思想的熏陶,会带动个人审美趣味、人文修养的提升。有的人可能不明白,觉得读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能生产出粮食、住房、汽车?确实不能,但诵读能产生强大的、无形的民族凝聚力。如果说一个人积累了100篇优秀诗文,他跑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心里都会惦记祖国,他还会让子孙后代去读,他知道这里面的美和价值。 *民族大学副教授徐健顺说,吟诵是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因为吟诵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另外,吟诵也是非常强调个性、强调理解的,它对培养个性,培养创造力都是很有好处的,适合古代诗词文赋的学习。 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树荫看来,“中华诵”进高校,对提高现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素质是很有意义的。应该说,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欠缺是个不争的事实。经典诵读活动进入高校,使学生了解熟悉、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提高他们自身的素质是有好处的。而且,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到底怎么搞?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国家做了不少事,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显然也存在不少问题,而“中华诵”活动进校园无疑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吕学武表示,从2007年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开始推出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时,中国教育电视台就是非常积极的参与者和坚定的支持者。如今,我国正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优秀的经典作品是民族之魂的一个浓缩。诵读经典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中国教育电视台会以很大的热情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
清华大学教授刘书林认为,经典诵读活动主要还是要有合适的内容。让孩子们诵读,一定要抓住经典,要选符合时代需求、对社会发展和心灵陶冶起积极作用的著作。要用坚持主旋律的态度和观点来挑选,不能出差错,比如选一些*党人的进步性的作品,就很能鼓舞人。
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韩经太指出,选择经典,肯定不会选一些文字不优美、诵读起来也不优美的经典。而是通过美声诵读美文,达到美育的效果。之所以要进小学、进中学、进大学,就是通过对美文经典的诵读塑造下一代美好的心灵,其实就是3个“美”字:美声、美文、美育。选择经典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真、善、美。我们选择真、善、美的东西,是让青年学生、让下一代首先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道德上纯粹的人,然后逐渐富有一种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情操,这样循序渐进的教育效果会更好一点。因此,选择经典诵读的篇目时,不要急功近利,尽量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否则会适得其反。
山东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薛中锐说,把经典诵读活动搞得时尚一些,我很赞成。这个诵读不能仅在那儿念,也不能仅在那儿背,有时候背出来也不感人。我曾经找过一些朗诵经验丰富的人,选择一些他们钟爱的、有特点的作品来朗诵,效果其实很好。而且,有必要和有关部门联系,把这些名篇谱成歌曲,一边诵一边唱,还可以编成舞蹈跳一跳,甚至以京剧的形式来演唱,但是要以诵读为主,最终目的是让诵读晚会、演出让更多的人感动。此外,在中小学课程里,对经典诵读应该怎么规定,诵读哪些内容,相关部门应该作出具体的规定,这对于中小学生熟悉经典、热爱经典,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