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4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12:36
中国古代哲学史 摘要
第一编 先秦时期哲学
绪论 1、中华文明原始思想的萌生 同世界上其它文明不同的是,我们祖先的生产劳动有着自己的特点。从地理环境看,古代中国在北方、西方、东南方都有天然的屏障,同外界的联系受到很大的*,基本上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状态。中国哲学的初始时期是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受到当时世界其他文明的影响。受到这种特殊地理环境的限定,我们祖先主要依靠农业为生。农业与治水构成了中华文明产生之初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国人际关系与西方相比要复杂的多。中华文明之所以被称作早熟的文明,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治水。中国神话传说多偏重于实用型,较少神秘型。2、西周文化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可以说是在殷周两大王朝交替过程中诞生,并在周人的思想自觉过程中奠基的。礼乐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治国,一是教人。周人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三大创建:一是礼乐之制,一是敬德保民思想,一是阴阳五行观念。这三大创建对中国哲学的产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礼乐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上,敬德保民思想主要表现在道德上,阴阳五行观念主要表现在自然观上。中国哲学正是在周人的这三大思想创建的基础上酝酿诞生的。3、由“周文疲敝”到“哲学突破” 西周文化对先秦哲学的产生虽然有重大的影响,但中国哲学的真正产生则要归于春秋战国之际。
第一章 孔子与其创立的儒家学派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殷人后裔,宋国贵族。三岁丧父,少年贫贱。曾做过管仓库、畜牧的小吏。由于是贵族后裔,少时懂礼,以儒为业。中年招收弟子从事讲学,后在鲁国担任都宰和司寇,不久去职。为实现*理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颠沛劳顿长达十四年之久,晚年归鲁,整理文化典籍。据说曾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其言论由门徒记录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是研究其思想的主要材料。中庸是在肯定事物原则和性质的前提下,力争在其两端之间寻找最为合适的那一个量的点,折中主义是为赢取某些好处,而一概否认事物的原则和性质。简单一点说,中庸只涉及事物量得问题,折中主义涉及到事物质的问题。
1、原始之儒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 2、“吾为东周”的礼的思想 3、“克己复礼为仁”的仁的思想 4、“以礼制中”的中庸思想
第二章 墨子与其创立的墨家学派
墨子(约公元前480—前3),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自称“贱人”,擅长工艺技巧,与当时著名的工匠公输般(鲁班)齐名。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各种文化典籍相当熟悉,曾任宋国大夫。成年后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历,宣传自己的*主张,但因与时势不合,始终未见重用。晚年主要从事授徒讲学活动,并向各诸侯国推荐弟子,借以继续推行其思想主张。墨子早年曾接受儒学教育,后来因反对儒家的*主张,“背周道而用夏政”,创立了墨家学派。与儒家学派不同,墨家学派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团体。其成员称为“墨者”,生活艰苦朴素,严守组织纪律,“赴汤蹈火,死不还踵”。墨者出仕要由组织的领袖委派,出仕所得俸禄也必须交出一部分供团体使用。墨子死后,这个团体的领袖称为“钜子”,继续严格执行墨家的各种规定。后分为三派,学术倾向有较大变化,直至逐渐散落。墨子曾将自己的思想概括为十个方面,史称“十事”。《鲁问》记墨子自云:“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憙(xi3)音湛(zhan4)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十事”是墨子思想主张的集中体现。
1、“兼以易别”的思想主张 “尚贤”的思想带有明显的革新色彩,主张政权向“农与工肆之人”开放,强调在人员任用问题上,必须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用,*则弃。2、“天治”、“明鬼”的形上要求3、“三表发”及功利主义思想倾向 墨子看到,当时人人只是自爱,只是自利,结果弄得人人争斗不休天下昏乱不宁。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办法就是“兼爱”,如果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了,那么利自然也就可以相互交换了。这就是墨子所说的“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交利,兼爱是交利的思想基础,交利是兼爱的必然结果。墨子由兼爱引出交利,将义与礼有机结合起来,表现出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在先秦各大学派中是非常有特点的。
第三章 老子与其创立的道家学派
老子(生卒年不详)其人,在西汉初年已比较神秘了。司马迁《老子韩非列传》里讲到三个老子,即李耳、老莱子和太史儋(dan1)。一般认为老子就是老聃,司马迁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对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娇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孔子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称赞老子为“乘风云而上天”的“龙”。
1、老子道德思想的含义与特点 老子讲了道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而不改”,其二是“周行而不殆”。所谓“而不改”即是强调道的永恒性(“先天地生”)。具体的说,有三层意思。第一,道是“无物”,道不是有形的东西;第二,道又是“有物”,不但“有象”,而且“有精”;第三,有物生于无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2、道的思想在*方面的应用 3、道的思想在生活方面的应用
第四章 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
孟子(公元前372—前2),名轲,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鲁国贵族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其母代父三迁之教,对其成长有重要影响。稍长受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成年后,效仿孔子在家乡授徒讲学,大约四十岁之后开始出仕,并开始游历齐、滕、薛、鲁、梁等国,推行其仁政主张。当时“ 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国忌之徒,诸侯东面朝齐。”因仁政学说理想色彩太重,与时势不合,终不见用。晚年退居讲学、与弟子共同合作,著成《孟子》一书。
孟子自称是孔子的“私塾”弟子,自觉以学习和继承孔子思想为己任。其经历与孔子也相仿,都是先授徒讲学,再游历诸国,最后讲学著书。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仁的方面,直接将孔子的仁学发展为性善论,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但孟子性格与孔子有很大不同。孔子是一个谆谆长者,性格温和。孟子则以好辩著称,个性强烈。 1、郭店楚简及思孟学派 2、以良心为基础的性善理论 良心本心是内在的,但它总是要表现出来,这个表现出来的东西就是仁义礼智,就是善性,即所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也就是说,因为人人都有良心本心,所以人人都有仁义礼智;因为人人都有仁义礼智,所以人人都有诚善之性。这就告诉我们,性善的根据完全在于心善,因为心善所以性善。孟子只以良心本心论性善的奥妙就在这里。更为重要的是,孟子还将良心本心的根据直接归到了天上。3、良心本心是内在的,能不能得到它,完全在于自己是否能够做到反求诸己。“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意思是说,行为得不到预想的效果,都应该反身寻找自己的原因。比如,我爱别人,别人却不亲近我,就应该反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仁;管理别人,却没有管好,就应该反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智;礼待别人,却得不到回应,就应该反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敬。反求诸己首先是自反,自反实际上是一种思的过程。自反就是自得,“自得”是“自己得到良心本心”的意思。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是说,君子用大道来加深造诣,就是要求自得。自得就能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得深;积蓄得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求自得。总之,反求诸己是自反和自得的紧密结合:自反是从途径上讲,自得是从目的上讲;自反是反思自己的良心本心,自得是得到自己的良心本心。一旦做到了自得,听从良心本心的命令,也就成就了道德。3、以性善论为基础的王道主义 孟子构建性善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推行他的王道主义。所谓王道主义就是学习古代圣王的做法,崇尚德治,“以德服人”,使人“中心悦而诚服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12:36
你有时间可以看一下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里面详细叙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简单易懂。没时间的话,把书的目录看一遍基本上也能了解中国哲学发展过程。以下是从别的地方粘的,供参考。
1 先秦哲学
孔子的仁爱哲学 墨子的兼爱哲学 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 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
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 周易哲学 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 两汉哲学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 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 魏晋玄学
王弼贵无论 裴頠崇有论 郭象的独化论 僧肇的不真空论
4 隋唐佛学
天台宗三地圆融 法相宗万法为识 华严宗四法界 禅宗自性顿悟
5 宋明时期
张载太虚即气 二程天即理 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 陆九渊心学思想 王守仁致良知
6 明清时期
王夫之理依于气 颜元的哲学思想 戴震的哲学思想
7 近代哲学
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 洪秀全的哲学思想 康有为的哲学思想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