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0:1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21:44
饮酒①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②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③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④
注释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③日夕:近黄昏的时候。④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 也无待言说。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评析】
这首诗名为饮酒而在诗中却只字未提及饮酒,恰恰应对了诗人“意不在酒”,而为意境深远的田园生活。悠然自得的他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返璞归真,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然而这只是作者向往和平而美好的生活,渴望没有喧扰,没有战争,百姓安居乐业。可事实上整个社会环境是“激流暗涌”,“一触即发”的动荡即将来到,个中滋味谁人能知,忧国忧民的他心系百姓的安危与生活才是作者的本意,借酒表义向往美好正是前后呼应。
[编辑本段]赏析品评
起首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而,那内涵、那滋味却又是相当丰富的。首先,它蕴涵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深深的喜爱。
" 结庐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里满含着诗人对人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田园之赞美;其次,诗人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矛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心远地自偏",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心远",就自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而达到无车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远",无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对上句"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坐实。它不是抽象地论证,而是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景,给予了最完美、最艺术而又最自然的表现。诗意深醇,却又元气浑成,融和冲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绝唱!苏东坡对此曾有一段精彩评论:"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语句间求之。今皆作‘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竹庄诗话》)。在宋代,陶诗此句,诸版本皆作"望南山","望"与"见"虽字义相同,却有"有意"与"无意"的细微区别,大概自苏东坡有了这段精彩的分析之后,"望"字遂罢。此二句,除"采""见"两个动词,悠然天成,趣闲累远,其余动词,"菊""东篱""南山"等,亦无不佳。以至于这些物象以后成为田园、归隐与情趣高雅,不同凡响的象征物,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构成。它们初看上去,如此随意散缓,但如细品,则滋味无穷。这种感觉亦如东坡所评:"(渊明诗)初
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要想品出个中滋味,则又"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景物虽在目前"而"此味不可及也"。(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
诗人采菊东篱,有如倾听着大自然美妙的音响,观赏着大自然美妙的画面,那里一定有着清清的泉水,奏着庄严的天籁,那菊花一定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使诗人陶然欲醉,意与境会妙不可言。悠然之间,诗人举首展望,远远的庐山映入了眼帘,这时,诗人才发现,天色已是傍晚,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使它更具绰约朦胧之美,在这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发人联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为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之物象,有时诗人主观之自我。它是"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那只倦于车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飞鸟吧!
结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实化虚,以虚涵实,妙极!就其思想来说,当源于庄子:"辩者也,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庄子·齐物论》);"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诗人说自己从大自然里得到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之真谛,但又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当然,也无须用言语表达。诗人由"欲辩"而达"忘言",这也是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艺术而言,它涵盖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各中滋味,就留给读者自己品味了。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162774.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21:44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尔,代前句;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句为全篇之骨;"地自偏":觉居处僻静。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以致于以造语奇险著称的忘安石都称赞说:“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范村菊谱序》)渊明爱菊,既是由于菊花的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还因为“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见南山”既可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也可以解释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21:44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尔,代前句;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表面意义是远离俗世,深层意义则是指超脱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句为全篇之骨;"地自偏":觉居处僻静。这句诗将诗人的生活志向和人生态度明言道出,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以致于以造语奇险著称的忘安石都称赞说:“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范村菊谱序》)渊明爱菊,既是由于菊花的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还因为“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赴篱下采菊佐酒可以健身,同时菊也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见南山”既可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也可以解释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21:45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
饮酒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分析】:
饮酒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创作的,大都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这一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诗开头四句说的是: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安静、心灵是如此安宁呢?原来是由于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接下来四句具体描写自己的这种心境或心态: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不经意,即"悠然",就好像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在这样的心态中,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么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因而作者只好"忘言"了。当然"忘言"并非无言,一切已经尽在不言中了。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心远"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全诗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21:46
出自陶渊明诗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此中真意”指心中摆脱羁绊后的愉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