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0: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5 17:44
公元1770年清朝定鼎北京。当时,西郊玉泉山、香山一带的泉流因没有可泄之处,每逢夏伏季节,大雨成灾,危及京师。改造香山引河,是清代西郊治水的工程之一。这条引河,俗称“旱河”,有河床、河堤。没有雨的季节,河床干涸,可以行车走马,有的农民还在河床上开辟田地,种植麦田,产些粮食以糊口。但到了雨季,大雨滂沱,山洪暴发,决堤淹村,沿河附近便是汪洋一片。旱河的上游,从玉泉山静宜园前的买卖街起,下经东宫村、南辛村、楼后村,到鲍家窑,再向东南流经小屯村西村口外,折而向南,经篱笆居村、梆子井村、南平坡庄至双槐树村,折向东南至半壁店五孔桥,从朱各庄折向正东,经罗道庄至西钓鱼台,再向东流入玉渊潭钓鱼台。其下游则从玉渊潭的南宫门前斜向东南至圆通观前分为两股:一股向南,经五统碑村、白云观后身、甘雨桥,流入西便门外的护城河;另一股,从圆通观前折向正东,经药王庙村、三里河村,穿过东三里河折至东钓鱼台,往东流入护城河。乾隆恐雨患成灾殃及京师,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下旨挖掘玉渊潭。 乾隆还曾亲自到玉渊潭来视察治理工程,并对整治计划进行修改。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夏,京城下了一场大雨,西山洪水汹涌而来,淹没了京西大片土地,昆明湖和长河的水面暴涨,河满湖平,威胁京城。当时采取紧急措施,启动青龙闸将洪水导向东北面的肖家河,再由清河排泄出去。为了寻找新的泄洪渠道,乾隆下决心开凿香山引河,疏浚古钓鱼台前的小湖玉渊潭,将水引向护城河。当时有一条从香山沿金山山根东下,经玉泉山北麓至青龙桥的泄水沟渠,即北旱河。乾隆新开的引河自四王府起,往东南经小屯、西石桥、平坡庄、东石桥、双槐树、东经八里庄入玉渊潭,这就是南旱河。由于南旱河流域的地势西高东低,就在平坡庄以北修高加固了东堤,以防洪水东溢。香山引河不仅可以排涝防洪,平时还可以将香山泉水引入玉渊潭,补充水量。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又动工对玉渊潭进行整治,首先将久已淤塞的台前池塘清淤,深挖扩大,把原先泉水自涌自溢的浅水池变成了一座水面广阔的大湖泊。彻底疏浚了玉渊潭河系,使玉渊潭成为京城西部蓄水调洪的重要湖泊,并在湖的东岸下口建闸,控制调节蓄泄湖水,引河水由三里河达阜成门之护城河。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修古钓鱼台,在古钓鱼台东侧建养源斋、潇碧轩、澄漪亭,设立行宫,作为皇帝去西陵拜谒的中途站。 乾隆钓鱼台行宫为玉渊潭湖畔增添一道新的景致。当时,玉渊潭四周砌石栽花,湖边柳堤环抱,禽鸟聚集,古台映辉,景色怡然。玉渊潭不仅是风景名胜地,也是举办民俗活动的场所。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玉渊潭湖面宽阔,正是放河灯的好地方,人们聚集于此,观看河灯。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玉渊潭及会城门一带还进行驰车赛马活动,盛极一时,场面十分热闹。据《郑孝胥日记》:“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九,观者万人,满洲妇女尤多,都无立足处,远望红尘涨空,人首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