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段清波院长的秦陵尘封的帝国有人看过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0:07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5:25

秦始皇陵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内城呈矩形,周长3840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内城里即为封土所在。外城呈矩形,周长6210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1974年7月,在陵园外城东门附近初步调查了门阙遗址,出土门础石和石条等建筑遗物。8月份对内城的系统勘探,订正了1962年调查时认为内城是方形的认识,经实测内城形状是南北大于东西的长方形。 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汉书·楚元王列传》载:“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 汉承秦制,秦时一尺约为现代23厘米,五十丈即约115米。秦时一里为414米,五里约为2070米,封土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当初的规模,(另一资料:封土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可是经过两千多的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剥削,现存的封土比原来的封土缩小了很多,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 秦陵封土下面就是地宫,地宫呈方形,秦始皇陵的一切建筑都是以地宫为中心。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考古系教授段清波介绍,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探测,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2003年11月29日,秦始皇陵考古遥感与地球物理技术成果验收会在北京召开,秦始皇陵考古队队长段清波宣布,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 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称为“秦陵式”。 城门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殊特。 2010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园的内城西北部勘探发现了一*方形的十进式院落的庞大建筑群,犹如紫禁城,总体上南北长690米左右、东西宽约250米,面积达17万平方米,为北京紫禁城1/4。这处规模庞大的宫殿建筑群虽然仅仅保留下了墙基部分,但其格局基本完好,对研究人类古代皇宫史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寝殿便殿在秦始皇陵封土以北发现三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址,南北长约750米,东西宽约250米,占地面积18.75万平方米,建筑密集,规模宏阔,是陵园的礼制性建筑即陵寝建筑遗迹。 甲组宫殿遗址位于陵墓封土北部偏西53米处;距离原先封土的北边沿仅有10余米,是一座近似方形的大型地面建筑。南北长65米,东西宽55米,面积3575平方米;建筑四面有散水,并绕有环廊,高出环廊1.2米的方形台座上为主体建筑。遗址上部覆盖有残碎瓦片及红烧土、灰土等。根据已知情况分析,这座建筑结构是重层、瓦顶,中心建筑为双层或三层的大型建筑。 乙组宫殿建筑遗址位于甲组的北侧10余米处,向南距离陵墓封土北边沿130米,西边与内城西墙相邻。此遗址东西长240米,南北宽20米,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遗址内有6座建筑基址由东向西分布在一条直线上,而且面积从东到西逐渐增大,呈梯次形,大者有1000平方米,小者只有60余平方米。其中有的建筑规格较高,装饰华贵,设有环廊和散水;有的建筑基址内出土了彩绘俑头残片及铁铤铜镞等兵器。丙组宫殿建筑遗址位于乙组北侧仅2米处,南边距离陵墓封土150米。遗址内共有4座建筑基址,东西向做横一字形排列,成为一个建筑组群。建筑基址内出土有铺地及贴墙用的大批青石板,有瓦当、板瓦、脊瓦、筒瓦等建筑材料,锛、锸、凿、铲、铺首、栓板等铁质器物,陶井圈、陶灶门及残铜器等。瓦当背后的半圆形筒覆扣于房脊的一端,瓦当遮住脊部的檩头,既起到防朽保护作用,又具有美观装饰的作用。 在丙组建筑遗址以北,还有大批的建筑基址,并有石子路面、成排的石下水道及大量的碎瓦、红烧土等遗物发现。分布情况好像与乙、丙组建筑遗址一样,也是由多座基址作东西向排列成组群。从而和甲、乙、丙三组一起构成由南向北一组组的大型建筑群。这批建筑群可以笼统地称为秦始皇陵的陵寝建筑。文献大多记载,陵园内建立寝殿的制度创始于秦始皇时代,如《独断》所记:“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秦始皇陵园内的寝殿、便殿规模宏阔,寝殿内应当与汉代一样有衣冠几杖等象生之具。陵园内发现的飤官遗址,是掌管寝园祭祀供应膳食的处所。而且和汉代一样,每日都要为寝殿上食及荐新物,并有专人理被枕,像对待活人一样照料始皇灵魂的日常生活。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