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0:3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5 19:16
二十四节气歌译文与注释:
1、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春就是指春季的开始。春雨指的是雨水量渐增。惊蛰指唤醒了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到来,使得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到来后,雨量充足谷类能茁壮成长。
2、夏满芒夏暑相连:分别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有芒麦类作物成熟。夏至:夏天来临。小暑: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刻。
3、秋处露秋寒霜降:分别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秋:秋季到来。处暑:处暑是炎热的暑天结束了。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4、冬雪雪冬小大寒:分别指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雪量增多,地面积雪。冬至:寒冬天来临。小寒:开始寒冷。大寒: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现在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9年7月,由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正式成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5 19:17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注释
1、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春就是指春季的开始。春雨指的是雨水量渐增。惊蛰指唤醒了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到来,使得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到来后,雨量充足谷类能茁壮成长。
2、夏满芒夏暑相连:分别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有芒麦类作物成熟。夏至:夏天来临。小暑: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刻。
3、秋处露秋寒霜降:分别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秋:秋季到来。处暑:处暑是炎热的暑天结束了。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4、冬雪雪冬小大寒:分别指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雪量增多,地面积雪。冬至:寒冬天来临。小寒:开始寒冷。大寒:最冷的时候。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现在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5 19:17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译文: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注释:
1、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2、夏满芒夏暑相连:分别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3、秋处露秋寒霜降:分别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4、冬雪雪冬小大寒:分别指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5 19:18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2月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5 19:19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注释
1、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春就是指春季的开始。春雨指的是雨水量渐增。惊蛰指唤醒了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到来,使得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到来后,雨量充足谷类能茁壮成长。
2、夏满芒夏暑相连:分别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有芒麦类作物成熟。夏至:夏天来临。小暑: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刻。
3、秋处露秋寒霜降:分别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秋:秋季到来。处暑:处暑是炎热的暑天结束了。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4、冬雪雪冬小大寒:分别指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雪量增多,地面积雪。冬至:寒冬天来临。小寒:开始寒冷。大寒:最冷的时候。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划分,即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行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定气法”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现在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