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03:40
趁着五一假期,我和家人孩子决定参观云居寺。由于前一天刚去了别的景区,我们没有提前做功课,想着距离市区不算远,一个多小时车程就能到达,即使遇到了堵车,中午也能到达景区用餐后游览。然而,出了高速直至景区都没有找到餐馆,快到景区时确实遇到了堵车,抵达时已近中午十二时。疫情期间,景区附近农家院禁止接待客人,停车场附近有个小摊位,但我们考虑到卫生问题,没有选择光顾。最终,我们还是回到了这个区域,先忍饥挨饿游览吧。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区,距市中心约70公里。寺院座西向东,包括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等,占地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由僧人静琬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初名“智泉寺”,因“寺在云表,仅通鸟道,山腰常有白云萦绕”而改称“云居寺”。至辽圣宗时期,云居寺拥有一座古桥、南北两塔、石经、木经、纸经三绝,唐代佛塔、佛祖舍利、紫铜大佛、云居古钟四宝,五进院落、六座大殿,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20世纪40年代,云居寺毁于日军炮火,后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闻名海内外的佛教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居寺的山门、天王殿合二为一,历史悠久而不倒,有“山门不倒,寺必重修”的佳话。尽管1942年遭到日本鬼子的轰炸,云居寺受损严重,但山门仍然屹立不倒。
穿过山门,迎面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千年古刹”木质牌楼。云居寺的主殿毗卢殿是举行法事活动的地方,供奉的主佛毗卢遮那佛是一尊明代铸造的紫铜佛像,重4.5吨,是云居寺四宝之一。殿前南边的鼓楼内挂有法鼓,北边的钟楼内挂有一口铸于清乾隆四十年的大钟,重1.7吨,是云居古钟“为云居寺四宝之二”。
建于辽天庆年间的云居寺北塔,原名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因塔身曾刷以红色,又称红塔,塔高30米。北塔的下半部镶有176块佛偈砖,每块砖上刻有“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的偈语。19年修复北塔时,原来的佛偈砖需要更换,幸好在塔南不远处挖出了当年建筑北塔时备用的177块佛偈砖才得以完工。北塔矗立在四座高3米的唐代方形小石塔中间,北塔和四座唐代小石塔均为七层塔檐,寓意“七级浮屠”。北塔西北角小石塔,建于唐景云二年,称为“景云塔”,是最古老的一座唐塔,与其余三座唐塔成为云居寺四宝之四。北塔东西两侧立有多块石碑和经幢。
北塔北面是三公塔,从北到南依次是云居寺住持溟波、圆通、了尘的墓塔。
弥陀殿供奉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殿前是嘉庆御碑,又称“御笔龙碑”,是清嘉庆皇帝两次到云居寺所题的瞻礼词。弥陀殿有南、北配殿。南配殿是礼义木经馆,馆内的“龙藏木经”刻于清雍正十一年至乾隆三年,共7160卷、79000多块,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细,都是我国木经之最,是云居寺“三绝”之一。北配殿是舌血真经馆,馆内的“舌血经书”(纸经)是明崇祯十三年高僧祖惠蘸舌尖血在纸帛上写成的80卷、60万字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云居寺“三绝”之二。
第五进院落是云居寺最高的院落。正对面是大悲殿,供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观照世间。南侧是佛祖舍利堂,是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佛祖舍利是云居寺的四宝之三。佛祖舍利堂中供奉的是在开天舍利塔中出土的白色骨舍利。大悲殿的南北配殿为藏经阁。院内种有古菩提树。
开山琬公塔院平台上坐落着静琬大师的墓塔,静琬圆寂于唐贞观十三年,生前留下遗言,石经没有刻完,不准掩埋遗骨。直到辽代通理大师于辽大安九年基本完成了刻经大业,才把静琬的骨灰葬于墓塔。开山琬公塔院前有一个建于辽天庆八年的压经塔,名“续秘藏石经塔”,俗称“八棱碑”,高5米,塔下是石经地宫。压经塔塔身刻有“续秘藏石经塔记”,记载了静琬大师刻经的目的、辽代帝王对石经的支持、以及通理大师对刻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