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间歇性大便失禁—功能性遗粪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3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23:58

功能性遗粪症,也称非器质性遗粪症,又称功能性大便失禁,属排泄功能障碍,是指4周岁左右的儿童,在无器质性疾病情况下仍在厕所以外的场所不自主地排出正常粪便的过程,至少每月1次,并且持续3个月以上。一般排便多数是在内裤,有时粪块落在屋角、幼儿园和学校的走廊、公园等场所。排便多数发生在儿童站立的时候,特别是运动中、步行时、玩耍时,甚至洗澡时排便,致使粪块浮在澡盆中。大便性状正常,并非腹泻,躯体检查无异常。
功能性遗粪症的发生率报道不一。有调查发现5~6岁儿童的发病率为4.1,11~12岁儿童的发病率为1. 6,且男童和贫困地区儿童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时调查发现仅37. 7的5~6岁遗粪症儿童和27. 4的11~12岁患儿曾因该问题就诊。另有研究报道,4~7岁儿童的发病率为1~3,其性别之比(男:女)为2. 5~ 6. 0:1;各年龄段发生率不同,4岁占2. 8,5岁占2. 2,6岁占1. 9,7~8岁占1. 5,10~11岁占1. 6。其发生率差异原因之一可能与上述诊断标准不一和调查人群有关,但这些数据均大大高于临床医师的估计。
儿童功能性遗粪症的病因多种多样,涉及家庭、学校、环境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延迟、教育方法不当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许多调查资料显示儿童功能性遗粪症与功能性便秘有密切关系。儿童便秘很常见,其发病率在0. 3 ~ 28,且多为功能性的,约80的儿童在5年内可彻底治愈,但合并有功能性遗粪症者则较难治愈。有便秘症状的儿童有79发生大便失禁。在失控性排便儿童中有95伴功能性便秘。便秘是粪便长时间潴留在直肠内,使直肠过度扩张和受体的感受性降低。直肠远端过度膨胀后,直肠运动感觉功能受损,引起肛门括约肌的自发松弛,当直肠内积满粪便,其压力超过括约肌收缩力时,则很可能会引起遗粪,形成便秘和遗粪症状同时存在。这种大便失禁常以两种方式发生: 一种是直肠近端。在肠内新形成的粪便从堵塞在远端结肠或直肠的粪块周围或中间漏出;一种是当粪块在直肠内蓄积到一定程度后,病儿对过渡扩张的肠壁感觉迟钝,难以形成有效的排便反射,粪团就失控性的掉到裤裆中了,因而把这些伴有便秘症状的大便失禁称为大便沾染。所以便秘是导致遗粪症最常见的前期症状。
强烈的精神刺激、过度的情绪激动和严重的精神创伤对大脑皮质的排便中枢有抑制作用,可导致其不能完成正常的排便动作,结果肛门失去控制使大便溢出。如果在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的关键时期,有重大不良事件使儿童心理极度恐惧或精神抑制,将影响其掌握排便要领和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使之不会选择马桶或便盆,而引起遗粪症。多数5岁以上的遗粪症患儿易继发心理问题,有些学龄期儿童因学习负担沉重或学习成绩不良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训斥、歧视,或由于粗暴的教育方式,产生心理矛盾而紧张焦虑,均可引起遗粪现象。
目前有学者认为肛门括约肌的去神经支配是功能性遗粪症发生的原因之一,即支配肛门括约肌的神经损伤,主要是支配肛门外括约肌的阴部神经损伤所致,。Pakarinen 等研究发现,功能性遗粪症患者阴部神经末稍运动潜伏期较正常人明显延长,以致神经传导减慢,肛门括约肌不能及时舒缩导致遗粪发生。
治疗上首先要分析原因,我院普外二科引入的肛直肠测压仪可以除外各种器质性病变。对于诊断该病有确诊意义。一旦确诊该病,应该从小儿饮食、排便习惯及心理方面找原因。对于便秘的儿童需给予适当的导泻剂,并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饮食上注意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增加食物的品种、类别,防止饮食过于精细化。对于有心理压力的儿童应该减少对患儿的批评,告知学校老师多鼓励儿童,如果有便意应该告诉老师和父母,防止憋便最后引起排便反射迟钝而出现失禁。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