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09:48
前段时间,孟祥斌救人牺牲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浙江金华3万多民众自发手握菊花相送,上到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孩子;从正常人到盲人团体,无不体现了民众对这位中尉的敬畏和怀念。笔者也深受感动,舍己救人的英勇大无畏精神,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支撑,我们很多人是希望看到这一点的,只是,国人在这方面做的越来越少。所以,一个救人牺牲事件,而且还是一个,诸多的因素集中到一点上,才造成了事件的影响不断扩大。在这件事情上,新闻媒体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如果,只是从教育国民、在越来越崇尚拜金主义的今天、在精神食量极度空缺的情况下,继承和发扬这种舍己救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众和媒体这样做,无可厚非,甚至应该更加的发扬光大。因为,舍己救人或者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事情,在现在实在是少之又少。笔者见过了太多的“一人勇斗众多歹徒,百余路人旁观”的报道,也曾亲历光天化日之下小偷的盗窃行为,迫于对偷盗者的畏惧,我也选择了事后告知当事人。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今社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冷淡,这确实是一个很严肃、很值得考究的问题,这个话题另当别论。
但是,今天笔者想说的是,整个孟祥斌事件造成的如此大的影响,还是反映出国民或者是新闻媒体的一些个通病或者说是思维弊端。
1、一好,好到底;一坏,坏到头。笔者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国人很容易犯“一叶障目”和“随波逐流”的错误。我想,好人与坏人的区分,不能笼统的仅从一件事上就断定他“好”与“坏”,相反,我们现在认定的“好人”也可能会做坏事,而“坏人”也会做好事。我们现在经常做的就是通过一件事情,就把某个人“看清楚了”。孟祥斌在救人之前,恐怕知道他的人没有几个,当然,我们也就无从谈起他的“好”与“坏”。自从孟祥斌救人牺牲之后,全国上下没有人不说他是好人的。这些在那些网友的评价中,在媒体的报道中,都可以看到民众“含泪”说:“好人呀”。当然,我没有说他不好的意思。因为我不知道他,也不了解他。不过至少,在救人这件事上,他确实做了一个 “好人”。再加上媒体记者急于扩大该事件的影响,而使用的一些煽情的语言。国人很难抵挡这种“诱惑”,随波逐流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太应该了。但是像媒体报道的3万人手持菊花相送,江边彻夜祈祷的场面,确实有媒体炒作,忽悠阅众的嫌疑。但不管怎样,孟祥斌已去,他在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旗帜上,给当代冷漠的我们上了好好的一课。表达对勇者的敬意,也是笔者义不容辞的事情。英雄,走好。
2、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往往擅自自作主张,而大家也会形成默契,却全然不顾当事人的感受。笔者说这些,其实,心里很矛,因为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网站上报道的孟祥斌牺牲后,他老家所在地的县领导想去他家里拜访一下,表示慰问。被乡领导拦住了,说两位老人都有心脏病(真假不知),不能让两位老人知道孩子去世的消息。结果,县领导同意,通知村里的人,此事对老人保密,全村上下果真是通了气一样,对此事绝口不提,并拔了电话线,剪断了闭路电视。孟祥斌的兄弟还骗老人,说祥斌寄回来了钱,让他们去看病。但是,老人像是心有灵犀一样的, “住院”当天就赶回家里了。对此事,笔者就有不同看法。这样就真的是对老人好吗?笔者的猜想,老人们肯定是想知道。知道后所带来的痛苦恐怕还没有知道自己被蒙在鼓里后所带来的伤害大。试想想,一件事情,大家都知道,唯独你自己被孤立蒙在鼓里,你知道后,会是什么滋味儿?可是,常人们却总拿出“这是善意的欺骗”来为自己的这种行为解释。所以,我们往往会被这种做法误导。换做我,我宁可要,绝不要被大家蒙在鼓里。
说了这么多,笔者还是希望大家通过孟祥斌,对社会再多一些希望,希望社会上多一点孟祥斌式的人物,却不再有如此惨痛的代价。孟祥斌的离去,如若能唤醒国人,那么,他就是死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