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校园文化活动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演变过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2:02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0 01:52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人与人”的关系。以人的方式、生命的高度重新思考教学过程,思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在此前提下,我们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人与人”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正是在交往活动中展开、形成的。要形成“人与人”的关系,二者的交往活动首先应是交互性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的主体,也是学的客体;学生既是教的客体,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教师,学的主体——学生。在“双主体”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即肯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肯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是构成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内容、任务和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将教学活动的性质定位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变动不居的、复杂丰富的教学过程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离,而被简约化归为特殊的认识活动。这正是种种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认识最终难以摆脱“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关键所在。

校园文化与思想教育在育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二者向来积极配合、优势互补。为更好地加强二二者契合度,需要更近一步探析二者互动的内在联系,剖析互动要素。从文化互动理论出发,将校园文化与思想教育置于同一层次的对等平台上,思想教育对校园
文化而言是一.种外来文化,在进入学校过程中势必会与校园文化产生联系、彼此作用,这离不开互动主体、客体与互动流程这三个要素,它们是校园文化与思想教育互动的基石和依托。
一、互动主体一一承载校园文化与思想教育的个体或群体
无论文化以何种方式进行互动,都离不开主体的信息传递作用。因此互动主体的核心因素就是承载着文化信息的个体或群体。在校园文化与思想教育互动关系的条件下,互动主体既有校园文化传播者和继承者,又有思想教育内容制定者和接受者,因此互动主体范围锁定在二者的共性主体.上,即学校教师和学生,他们是互动的必要条件,彼此交换文化信息。互动主体对文化信息的学习有三个必要环节:输入、贮存和输出。文化信息输入的过程是主体获得知识、学习的过程。思想教育内容通常会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补充、更新和发展,校园文化也会跟着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文化内容,积极常新的内容在输入的过程中需要主体不断进行信息加工,与自身己有地思维模式、知识储备比较和分析,识别确认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这里教师和学生的能动性具有重要作用。
文化信息贮存是在文化信息输入后进行的,文化内容储存在长期记忆当中,成为个体记忆网络中的一部分。文化贮存与互动个体的知识储备、个性特征、个人经历、成长环境息息相关,每个具有特性的个体在接收到文化信息后所形成的思维网络、思想理念所有差别。不同个体生活在同一校园、同一文化环境内,总体上来说会表现出相同或类似的行为特征,文化信息也成为了他们共有的文化记忆。文化信息输出体现在创造文化载体。主体间具有共同的文化记忆,某些文化记忆在特定条件下重新表现出来。
文化信息输出具有泛时性,经历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对过去文化的传承,体现过去思想和价值观的精神,又能结合当前情势拓展出新的内容,指向未来成为行动标杆。因此,文化信息不仅能够贮存,而且可以再生输出。众多互动个体形成具有共同文化信息特点和价值情感的群体,这样的个体和群体可视为统一-的互动主体。
互动主体正是具备了文化信息输入、贮存、输出的能力,才能传递文化内容。教师和学生不断地学习校园文化和思想的文化信息,让文化信息在主体之间传递,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和思想教育内容的融合和互动。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