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因子影响因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9:2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8 20:13


从计算公式看,影响因子虽然只和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它与很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影响因子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论文因素。如论文的出版时滞、论文长度、类型及合作者数等。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若刊物的出版周期较长,则相当一部分的引文因为文献老化(超过2年)而没有被统计,即没有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从而降低了影响因子。刊载论文如果是热门课题,且篇幅较短,发表较快,则被引率将很快达到高峰,进而使期刊的影响因子上升很快,然后又迅速下降;刊载完整研究性论文的期刊,持续被引用时间长,影响因子升高较持久。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与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

(2) 期刊因素。如期刊大小(发表论文数)、类型等。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大小有密切联系。论文量少的期刊容易得到高影响因子,论文量多且创刊年代久的期刊往往容易得到较高的总被引频次。期刊的规模和结构不同会造成期刊影响因子的不同。同种类型的期刊形成的规模越大,影响因子通常越大;期刊中所含的“热门”课题或“热门”专业的文章越多,总被引频次就越高,同时这种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就越大。

(3) 学科因素。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平均参考文献数、引证半衰期等都会对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产生影响。某学科来源期刊越多,该学科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就越大。生物学期刊在SCI期刊中比较引人注目,它不仅在期刊数量上明显多于其他学科,而且在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数量上也有显著优势,说明生物科学在当代科学中所处的重要位置。期刊所涉及的学科在专业意义上的社会覆盖面也会影响影响因子,如果某个科技期刊在专业意义上的社会覆盖面非常小,影响因子就不可能很高。

(4) 检索系统因素。特定刊物在中外的检索系统中,由于收录的期刊群体差异较大,计算的影响因子值有较大差异。同一刊物在不同语种的检索系统中具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

(5) 名人效应。名人效应表现为引用名人的文章增加自己文章的权威性,且名人文章或被推荐的文章更容易在高档次杂志上发表,被收录的可能性更大,可能导致文章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产生人为的偏差。


扩展资料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