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创作背景(时代背景):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
1926年,北洋军阀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扩展资料:
1、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说:“最让我困惑,甚至厌恶,是“老莱娱乐吻”和“郭居埋葬儿子”两件事,这两件事来说明封建孝道的无知只是欺骗伎俩,为什么他们想认真实施。
在此,作者对封建孝道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作者非常厌恶青少年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并指责这种教育破坏了儿童的思想。
2、《五猖会》首先讲述了“五劲”的故事,然后讲述了作者准备去看狂欢节时的兴奋和喜悦。就在鲁迅即将起程的时候,他的父亲突然出现,严肃地对他说:“去把书拿来。”于是作家往他头上泼了一盆冷水,最后他父亲命令道:“念给我听。如果你不会背诵,就不允许看。”
于是作者背书了母亲的痛苦与无奈,写下了母亲,一个漫长而别人无法拯救的等待着他背诵的焦虑。最后,作者微笑着走了出来,向河布走去。但此时作者已经失去了兴趣。
这实际上是对封建教育制度摧残儿童和青年的强烈控诉。文章最后以一个反问句结尾,这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行为的否定,即对儿童成长的封建教育的否定。
热心网友
1926年“三八一”惨案,鲁迅因为支持学生被通缉,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5月始回寓。
同年4月,鲁迅作《死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学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难于山本医院。避难期间笔耕不辍。8月,《彷徨》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
扩展资料:
日本留学期间,鲁迅与其老师藤野严九郎的朝夕相处,对其走上文坛产生过重要影响。藤野毕业于爱知县立医学校(今名古屋大学),在鲁迅入学前的两个月他才升格为教授。藤野说话时有家乡福井县的口音,鲁迅听着不习惯,却觉得亲切。
决心弃医从文的鲁迅最后向藤野提出了退学申请。《藤野先生》就是鲁迅对仙台时期生活的回忆。后来,藤野才知道曾经的中国留学生周树人成为了作家鲁迅,并将自己的故事写入了散文。
热心网友
没什么大事
热心网友
1926年3月,发生“三八一”惨案,鲁迅因为支持学生被通缉,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5月始回寓。8月底,鲁迅离开北京到了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9月,《彷徨》出版。12月因不满与学校。辞职前往广州,到中山大学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