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18: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4:58
更加粘性的客户通信客户的关系,抑或是互联网市场方面的收入,似乎都没有很充分的证据能够说明飞信带来的额外好处。或许这也是其他两家运营商一直在即时通信产品方面投入不大、积极性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吧,作为一家传统通信运营商,谋求经营模式创新的时候、在拓展互联网市场的的时候,是否已经除了在思想上有充分准备外,还要在市场经营、拓展客户以及盈利创收方面有足够的考虑和准备呢?如果说中国移动开发飞信的初衷是为了应对互联网业务对传统通信行业的冲击,那么这种应对所产生的后果是否已经在前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并且已经做好了准备来承担其昂贵的市开发费用?飞信为中国移动带来了多少“粘性”客户?都说即时通信软件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粘性客户,真是如此吗?那些运营商的语音客户一旦用上了飞信,他们的离网意愿就降低了吗?他们对中国移动的忠诚度就提高了吗?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来判断,起码在目前而言飞信尚不能说为中国移动提供了大量的粘性客户。飞信对于语音客户来说,仅是手机终端外的一个通信工具的补充,而且还不是唯一补充;飞信的综合功能还有诸多的缺陷,还不能起到深度吸引客户的作用;飞信还没有找到互联网产品和传统语音客户之间更加完美的结合方式,目前而言只是产品功能的简单叠加关系而已。作为运营商的互联网业务,要想达到增加客户粘性的作用,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就是要确保飞信与客户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凸显,要区别于其他即时通信软件的差异化,另外就是必须将自身产品特性与语音客户的需求特点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确保产生粘性的作用。飞信能为中国移动带来更多的客户吗?或许有人会说中国移动现在市场占有率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完全没有必要考虑这方面的作用,飞信只要能为企业带来互联网市场的收入就足矣。在我看来却不尽然,在传统通信市场日益饱满、新增客户数量不断锐减的今天,运营商们应该思考新的客户增长点到底在哪里?作为运营商固然应该拓展新的市场发展新的业务,但并不代表不同的市场和客户就要区别对待,就如现在运营商希望能够在语音客户身上获取更多的互联网业务收入一样的道理。到将来互联网市场的客户和传统语音客户之间的互为流转和支持,将使得运营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在投放市场将近5年后才开放了非移动客户也可使用飞信的门槛,在时间上是错过了发展客户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最佳时机,但毕竟是迈出了这重要的一步。以后未来还需要在开放方面下更多的功夫,例如能否实现飞信的号码短信发送和接受?只有进一步解脱原有的运营商市场经营思维的束缚,才能进一步扩大飞信的影响力进而实现在新领域方面的客户拓展成效。飞信为中国移动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吗?飞信应该是在2009年年中开始实施收费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飞信上收费的项目约有四项分别是会员服务、位置服务、多人聊天、速配交友等。从收费项目类型分散、项目数量偏少等硬伤看出企业是在飞信经营方面受到了巨大压力而匆忙出台的收费方案,收费实施两年后不知道有多少客户愿意为此而买单,也不知道飞信的收费进账占了中国移动数据业务收入的比例是多少?飞信没有为中国移动直接带来账面上的收入,那么能否间接触动客户增加语音通信及其他增值业务方面的收入呢?就目前而言,很难看到这种间接影响力的作用所在。对中国移动来说目前飞信收入面临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时候才是飞信业务收费的最佳时机,二是什么样的飞信业务应该收取费用,三是采用何种方式收费。一亿多的注册用户数、几千万的活跃客户数并不是飞信可以收费的充分必要条件,充其量这些数据只能证明中国移动投放了大量的资源让飞信规模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一个见证而已。是否具备收费的条件,要视乎飞信是否已经能够用免费的名义触碰到客户支付费用消费的需求,也就是说客户已经认可并认为飞信能够为其带来更多符合其需求的业务后,那才是飞信实现收费的恰当时机。只有那些成熟的、行程规模效应的业务才具备收费的资格,而不是临阵磨、匆忙上阵的业务。至于收费方式可参考互联网业务的特点来操作,而不是沿用传统通信的收费方式,例如可设置互联网业务专用账户,设置专用“货币”标准,而基础通信账户的余额则可通过优惠方式转入。飞信为中国移动带来了宝贵的互联网运营经验既没有带来客户更加粘性的关系、也没有带来更多的客户、更没有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入,并不能就此认为飞信完全一无是处了,现在看来飞信为中国移动带来的最大好处莫过于是用昂贵的学费认识了互联网市场的残酷性和真实性,同时也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和经验,我想这算是飞信为中国移动带来的最大好处了。希望飞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进一步厘清自身的经营模式,更加清晰做好产品定位,加快速度做到已经提了N年的所谓资源整合的工作,尽早实现增收及盈利。作为这样一个特殊产品,飞信作为互联网业务出身在传统通信的家庭里,这样的出身成分铸就了他成长历程必定更加坎坷波折,真心希望这个最被寄以厚望的业务能够成为中国移动真正的金牛。 权限:公开 来自:labs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中表达的意见、判断、数据、观点和陈述文字等内容均与中国移动研究院无关。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05:00
更加粘性的客户通信客户的关系,抑或是互联网市场方面的收入,似乎都没有很充分的证据能够说明飞信带来的额外好处。或许这也是其他两家运营商一直在即时通信产品方面投入不大、积极性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吧,作为一家传统通信运营商,谋求经营模式创新的时候、在拓展互联网市场的的时候,是否已经除了在思想上有充分准备外,还要在市场经营、拓展客户以及盈利创收方面有足够的考虑和准备呢?如果说中国移动开发飞信的初衷是为了应对互联网业务对传统通信行业的冲击,那么这种应对所产生的后果是否已经在前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并且已经做好了准备来承担其昂贵的市开发费用?飞信为中国移动带来了多少“粘性”客户?都说即时通信软件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粘性客户,真是如此吗?那些运营商的语音客户一旦用上了飞信,他们的离网意愿就降低了吗?他们对中国移动的忠诚度就提高了吗?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来判断,起码在目前而言飞信尚不能说为中国移动提供了大量的粘性客户。飞信对于语音客户来说,仅是手机终端外的一个通信工具的补充,而且还不是唯一补充;飞信的综合功能还有诸多的缺陷,还不能起到深度吸引客户的作用;飞信还没有找到互联网产品和传统语音客户之间更加完美的结合方式,目前而言只是产品功能的简单叠加关系而已。作为运营商的互联网业务,要想达到增加客户粘性的作用,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就是要确保飞信与客户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凸显,要区别于其他即时通信软件的差异化,另外就是必须将自身产品特性与语音客户的需求特点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确保产生粘性的作用。飞信能为中国移动带来更多的客户吗?或许有人会说中国移动现在市场占有率远远领先于竞争对手,完全没有必要考虑这方面的作用,飞信只要能为企业带来互联网市场的收入就足矣。在我看来却不尽然,在传统通信市场日益饱满、新增客户数量不断锐减的今天,运营商们应该思考新的客户增长点到底在哪里?作为运营商固然应该拓展新的市场发展新的业务,但并不代表不同的市场和客户就要区别对待,就如现在运营商希望能够在语音客户身上获取更多的互联网业务收入一样的道理。到将来互联网市场的客户和传统语音客户之间的互为流转和支持,将使得运营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在投放市场将近5年后才开放了非移动客户也可使用飞信的门槛,在时间上是错过了发展客户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最佳时机,但毕竟是迈出了这重要的一步。以后未来还需要在开放方面下更多的功夫,例如能否实现飞信的号码短信发送和接受?只有进一步解脱原有的运营商市场经营思维的束缚,才能进一步扩大飞信的影响力进而实现在新领域方面的客户拓展成效。飞信为中国移动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吗?飞信应该是在2009年年中开始实施收费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飞信上收费的项目约有四项分别是会员服务、位置服务、多人聊天、速配交友等。从收费项目类型分散、项目数量偏少等硬伤看出企业是在飞信经营方面受到了巨大压力而匆忙出台的收费方案,收费实施两年后不知道有多少客户愿意为此而买单,也不知道飞信的收费进账占了中国移动数据业务收入的比例是多少?飞信没有为中国移动直接带来账面上的收入,那么能否间接触动客户增加语音通信及其他增值业务方面的收入呢?就目前而言,很难看到这种间接影响力的作用所在。对中国移动来说目前飞信收入面临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时候才是飞信业务收费的最佳时机,二是什么样的飞信业务应该收取费用,三是采用何种方式收费。一亿多的注册用户数、几千万的活跃客户数并不是飞信可以收费的充分必要条件,充其量这些数据只能证明中国移动投放了大量的资源让飞信规模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一个见证而已。是否具备收费的条件,要视乎飞信是否已经能够用免费的名义触碰到客户支付费用消费的需求,也就是说客户已经认可并认为飞信能够为其带来更多符合其需求的业务后,那才是飞信实现收费的恰当时机。只有那些成熟的、行程规模效应的业务才具备收费的资格,而不是临阵磨、匆忙上阵的业务。至于收费方式可参考互联网业务的特点来操作,而不是沿用传统通信的收费方式,例如可设置互联网业务专用账户,设置专用“货币”标准,而基础通信账户的余额则可通过优惠方式转入。飞信为中国移动带来了宝贵的互联网运营经验既没有带来客户更加粘性的关系、也没有带来更多的客户、更没有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入,并不能就此认为飞信完全一无是处了,现在看来飞信为中国移动带来的最大好处莫过于是用昂贵的学费认识了互联网市场的残酷性和真实性,同时也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和经验,我想这算是飞信为中国移动带来的最大好处了。希望飞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进一步厘清自身的经营模式,更加清晰做好产品定位,加快速度做到已经提了N年的所谓资源整合的工作,尽早实现增收及盈利。作为这样一个特殊产品,飞信作为互联网业务出身在传统通信的家庭里,这样的出身成分铸就了他成长历程必定更加坎坷波折,真心希望这个最被寄以厚望的业务能够成为中国移动真正的金牛。 权限:公开 来自:labs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及文中表达的意见、判断、数据、观点和陈述文字等内容均与中国移动研究院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