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0: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07:34
畏懦一词,源自古代文献,有多种写法,如“畏偄”和“畏愞”,主要含义是形容人的胆怯和软弱。在《史记·东越列传》中,记载了当时汉使张成和山州侯齿带领军队时,由于恐惧而不敢攻击敌人,结果因畏懦而受到处罚。《汉书·武帝纪》中提到匈奴侵入雁门,太守因害怕而弃城逃跑,同样因畏愞被处决。汉代王符的《潜夫论·边议》指出,地方*如太守令长,常因懦弱胆怯而不愿主动出击,表现出明显的畏惧心理。
宋代洪迈的《容斋随笔·汉二帝治盗》中,对于那些任期内境内有盗贼却不抓捕的*,以及因害怕而放弃城池防守的*,朝廷并不视为失职,而是以捕获盗贼的数量作为考核标准。元代刘祁的《归潜志》卷七中,描述了南宋时期宰执*大多胆小怕事,不敢有所作为。在《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三回中,成峤因年幼而表现出的畏懦情绪,他哭泣着表示,发起行动的是将军,希望将军自行决定,不要牵连到他。
最后,康有为等人在给清帝的上书中指出,皇帝过于依赖少数人,而这些人的胆小怕事,只顾保全自己的官位,不敢充分履行职责,这也是畏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