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0: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4 20:20
古代的君主通常被尊称为明君,明君指的是那些公正、贤明的领导者。在《书·洛诰》中,周成王曾说:“朕复子明辟”,这里的“明辟”就是指恢复明君的地位。蔡沉在《集传》中解释说,明辟即指明君。同样,《北史·隋越王侗传》也有类似记载,提及在天下未定之时,需要找到一位能够长期治理的君主,待到天下安定后,再恢复明君的地位。清朝洪升在《长生殿·收京》中,描述了人们在军队中瞻仰圣明君主的场景,强调共同尊崇明君的重要性。
“明辟”一词还常用来指还政于君,即把国家权力重新交还给君主。《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纪论》中提到,邓皇后虽然长期掌握权力,但并未真正遵循还政于君的原则,反而自作主张,这种做法与前朝的良好*相去甚远,也不符合明辟的精神。《后汉书·杜根栾巴等传赞》中进一步指出,邓太后的做法是不妥的,而梁太后的做法则更为合适,她能够提醒君主遵循明辟之道,避免滥用权力。
此外,“明辟”在古代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严格遵守法律。《孔子家语·刑政》记载,大司寇通过制定严明的法律来公正地审理案件。这表明,明君不仅需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还必须具备执行法律的智慧与能力,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秩序。
综上所述,“明辟”涵盖了多个层面的意义,从还政于君到公正执法,它体现了古代对理想君主的期望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