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最安全的爱,“爱孩子就该如他所是,而非如我们所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3 20:5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2 02:20

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 上一层的需求都建筑在下一曾的需求之上。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感受到安全感,才能在社交和自我实现中有更好的发挥。而童年是给予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时期。

如果童年时期孩子的安全需求能够得到满足,长大as后就能在社交和自我实现方面表现优异。

满足孩子的安全需求的重要一点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不离不弃的爱。即便在对孩子进行管教和惩罚的时候,孩子也不会因此就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的亲密和信任关系,是孩子得到安全感的保障。

网上曾有一个短视频特别火:《陪着不等于陪伴》。

这么敷衍的陪伴对孩子起不到任何积极的效果,也无法给予孩子安全感。


作为成年人,我们能热情地接待客人,给朋友和同事周到的照顾,对于独自玩耍的孩子,一不小心就会忽略。这种无意识的忽略导致我们难以真正陪伴孩子,看见孩子。

项目,一位年轻的85后妈妈,陪伴两个孩子 健康 快乐地长大是她的人生目标,为此她辞去原本体面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 育儿 这件事中,成为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她认为,只有有了安全感,孩子才能放心地 探索 世界。父母只有真正看见孩子,才能给予孩子安全感。

她在《童年不缺爱》这本书中,提到了如何看见孩子,理解孩子语言之外的表达,成为孩子的知心父母。


虽然我们承认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但是一旦进入鸡娃模式,我们就很快忘记了“只希望孩子 健康 快乐”的初衷。

如果孩子不合群、胆小、缺乏耐心,我们可能会因此感到焦虑,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孩子纠正,并引导孩子向热情、勇敢的小朋友学习。这样做不是不对,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会看到父母因为自己的性格而急躁不安,这种情绪会感染到孩子,加深孩子的不安全感。孩子会单纯地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更喜欢其他小朋友。

《童年不缺爱》中提到孩子有多种性格类型,例如乐观型、犹豫型、激进型和冷静型,每个类型都有优缺点。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的作者布拉夫曼博士认为:“真正成熟的父母,不会只想着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去处理孩子的感受。 ”

而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看到孩子的问题,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中讲述了自己一段真实的经历:在别人眼中性格怪异的小豆豆,在新学校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接受,小豆豆也因此顺利成长,成为了作者自己。


当我们看见孩子独特的性格特点,就会明白接受比改造对孩子更有意义。

孩子爱发脾气、爱哭鼻子、摔东西,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一个人的行为背后总是有密切关联的想法和需求。想要理解孩子这些不合常理的行为,就要看到孩子内心的诉求。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都有两个最基本的诉求:活出自我,以及在人际关系中被对方看见。

即使我们没办法及时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也可以通过合适的回应来安抚孩子。首先向孩子传达理解之情,比如“我知道你很难过”、“我知道你有点无助”、“我觉得你应该生气”,这种表达能让孩子感受到共情和理解,帮着孩子疏解情绪。

等孩子情绪稳定了,第二步就要做到询问和倾听,了解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童年不缺爱》中提到家长应该警惕投射性反应,也就是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自己感觉天冷寒冷,就会逼迫孩子多穿衣服;自己小时候想要却没有的得到的东西,总觉得孩子会喜欢;小时候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就想让孩子去完成。

我们必须放下这些心理成见,避免让自己的想法给孩子错误的引导,才能倾听到孩子的真实内心。

“ 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对孩子进行鼓励是看见孩子的最好证明。但是鼓励也要用心,如果孩子总是得到敷衍的、泛泛的鼓励,就会隐藏真实的自我,用“假我”来满足父母的期待。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因为找不到自我,而活在内心的痛苦之中。

作者项目认为:“用心的鼓励就是看到孩子的表现之后的认定,不夸大也不敷衍。而不是笼统地给孩子扣上一顶不适合他的高帽子,让夸赞变成一种绑架。 ”

用心的鼓励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而不需要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

如何培养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这也是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毕竟现在都是双职工家庭。

如果不能在有限的相处时间内,有效增加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感,就会为日后的管教增加难度。

书中提到以下几种增强亲密感的方法: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我们总担心会溺爱孩子,逛商场的时候严格规定每次只能买一件玩具,衣服鞋子也会控制数量,总担心过分的宠爱让孩子不懂的珍惜。实际上如果孩子特别渴望的东西,如果父母没有满足,就会给孩子造成匮乏感。长期的匮乏感,会让孩子缺少稳定感和耐心。为孩子好的出发点一定要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如果孩子真的特别喜欢,那么偶尔破费一次,偶尔多买一件,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2、给孩子真实简单的生活

一到周末,很多父母就忙着安排孩子的周末生活,哪里的游乐场最好玩,哪里的体验活动对孩子有好处,什么培训班性价比最高。本来轻松愉悦的周末,因为满满当当的安排,总让父母和孩子一起身心俱疲。孩子也需要休闲时光,多给孩子体验真实生活的机会,减少精彩的活动安排,他们自己才能去发现生活中一些美妙的事物。作者说生活即教育,真实的生活才是最有力量的,才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3、用 游戏 转化成更有效的语言

游戏 是最好的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孩子很难听进去家长喋喋不休的大道理,但对于自己悟出来的道理,却能一直恪守。孩子喜欢 游戏 ,也最善于从 游戏 中学习和领悟。

4、不给孩子轻易贴标签

比如孩子挑食几次,父母就认为孩子不爱吃。孩子学跳舞,缺课了几次,就认为孩子不喜欢。我们不要过早给孩子下定论,初次尝试失败并不代表孩子不喜欢,也可能是不适应或者没准备好。多给孩子几次机会,不要让父母的评价成为禁锢孩子的囚笼。

作者在《童年不缺爱》中提到,孩子的生命是立体的、丰富的和不断成长和变化的。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要用发展的思维和孩子相处。无论孩子长多大,父母给予的爱都会成为孩子放心的依靠,成为孩子一生最温暖的支撑。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