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啼引申

发布网友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猿啼,这一独特的意象在古代诗歌中频繁出现,往往与哀伤的情感紧密相连。在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的啼叫伴随着舟行的疾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渲染出离别的感伤氛围。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中,引用渔者的歌谣来描绘三峡的景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寥寥数语,猿鸣的凄厉与三峡的漫长形成深深的情感触动,唤起听者的悲情。


唐代杜甫的《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声、猿啸与孤独的鸟儿形成了一幅深沉的画面,猿的哀鸣似乎在诉说诗人内心的苦楚。赵嘏的《忆山阳》中,"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花落与猿啼的组合,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总的来说,猿啼作为一种意象,不仅在空间上描绘了自然的壮丽,更在情感上承载了诗人们的悲欢离合,成为古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抒情元素。


扩展资料

猿啼,本意为猿类的叫声,常被诗人在诗词中引用,抒发诗人悲伤的情感。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