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天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4分钟前
清朝初期,尽管清廷崇尚骑射,但面对明军宁远之战中西洋大炮的威力,清人开始改变态度,于天聪五年(1631年)仿制出第一门大炮,标志着对火器的重视逐渐增强。随后,制造规模扩大,技术不断提升,尤其在康熙年间达到了巅峰,仿制西方火炮成为主流。然而,这种从西方起步的发展路径,最终导致了中国传统铳炮的衰落,清代末期,火器制造逐渐走向衰寂。
清初,火主要为火绳,即鸟,以铁制为主。火炮则以红夷大炮为主,改称为红衣大炮,以青铜铸造,如崇德八年(13年)的神威大将军炮,铜体铁心,重达三千七百斤。山海关长城的威远将军铜炮,如康熙五十七年的轻炮,重量约为85公斤,反映了当时火炮的规格。
然而,自康熙三十年(1691年)平定三藩之乱后,火器制造开始走下坡路,随着闭关锁国和太平盛世的到来,技术停滞不前甚至退化,火炮逐渐变轻,直至道光年间,只能用于抬炮或抬。为了对抗英人,一些重炮被赶制,尽管仍沿用康熙时期的红衣炮设计,但多采用铁铸,同时也有模仿康熙时期的轻铜炮,如神威将军铜炮。
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开始引入西方近代钢制炮,同时开设新式兵工厂进行仿造,这标志着老一代的青铜铳炮逐渐被淘汰,最终在历史的长河中黯然退场,结束了它们在清代的辉煌时期。
铳炮是对古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概称。中国古代铳炮肇始于元,而以清末为其下限,包括了铜、铁两大类。铜质铳炮主要是以青铜铸造,也有少数以其他铜合金制成(文献记有以“黄铜”、“红铜”铸铳)。中国青铜铳炮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元代至明正德时期,这是中国传统铳炮的发生、发展期,其时青铜铳炮占据主流。第二阶段,从明嘉靖时期至清末,主要是仿造欧洲传来的铳炮,其时由于铁制铳炮的发展,青铜铳炮渐趋衰落,最终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