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03 09: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5分钟前
在农器论中,强调了“农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核心观点。早在我国原始农业时期,《周易·系辞下》便有记载:“包栖氏没,神农氏作,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表明了我国对农器的重视。春秋战国时期,农器的创制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管子·轻重乙篇》中提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强调了农具的重要性。汉代《盐铁论·禁耕篇》对铁制农具的作用进行了论述:“铁器者,农夫之死生也,死生用……则田野辟,五谷熟,……民用给则国富”,强调了农具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盐铁论·水旱篇》中再次提到:“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进一步强调了农具的便利性对农业效率的提升。
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优良传统与耕犁的不断创新紧密相关。从动力上看,从人力耕作到畜力耕作的演变,为深耕细作奠定了基础;从牵引机构上看,从木质硬套到绳索软套的演变,为提高耕作水平和效率创造了条件;从犁具上看,从无壁犁到有壁犁的演变,为提高耕作质量提供了保证。耕具的不断配套,是提高耕作水平的关键。耕后的整地质量,是衡量耕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汉代在耕后只摩,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使用铁齿耙,北方旱地在耕后有耙,耙后有磨,形成了耕、耙、耖三位一体的耕作体系。南方水田在唐宋以后才形成了耕、耙、耖三位一体的耕作体系。传统耕具的配套,除了土壤基本耕作的配套之外,还包括了中耕工具、钱、镈、锄、铲、耧锄、耘耥、耘抓的配套,以及耕具和耕法的配套。这些配套体现了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
中国古代农器还有因地制宜和形式多样、一具数用和一机多能等优点。农器的发展与创新,不仅满足了不同地区的农业需求,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体现了中国古代农学思想的智慧与创新。
农学思想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天地人物相统一”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和应用,具体体现是“十论”。包括“时气论”、“土壤论”、“物性论”、“树艺论”、“畜牧论”、“水利论”、“农器论”,乃至“灾害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