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6: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1 14:10
共有产权住房,一剂针对“夹心层”的药方,旨在缓解住房困难,保障产权与增值收益。然而,面对这一制度,上海的购房者们却在实践后感叹“坑人”。要理解为何“后悔”,首先需解析“共有产权住房”的概念。
共有产权住房,顾名思义是与购房者按份共有产权。这机制旨在保障购房人合法产权及增值收益,同时避免投资性购房功能,是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的整合产物。门槛之高,让多数人望而却步。以上海为例,本地户籍家庭需人均住房面积小于等于15平方米,年可支配收入低于7.2万元,人均财产不超过18万元。外地户籍购房者则需积分达到满分120分,已婚且满足普通住房购买条件。可见,更倾向于挑选那些对上海经济发展有贡献的外来人员。
上海的共有产权房供应极其有限,尤其是对外地户籍人士,供应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以长宁区为例,供应的28套外地户籍共有产权房,对比本地户籍的541套,仅为前者的20倍。在庞大的外来人口中,这一供应比例显然不均衡。
地段问题也是购房者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上海的共有产权房多分布在闵行梅陇、松江老城、嘉定南翔、青浦徐泾北城等地区,远离市中心,对工作地点的适应性要求较高。同时,户型也颇为严格,本地户籍的单身只能购买一居室,两人或三人家庭可选择两居室,四人及以上家庭才可购买三居室。多数共有产权房由动迁房改造而来,面积相对较小,舒适度有限。
非本地户籍购房者在五年内只能自住,无法出售、出租或转让房产,五年后只能以原价卖给或其他符合条件的购房者。这无疑了房产的自由运用和增值潜力。相比之下,上海户籍购房者在五年后可购买份额,将房产转变为普通商品房,拥有正常的市场交易权利。但考虑到共有产权房的购买门槛,这部分升值机会仅限于特定人群。
共有产权房在投资属性上相对保守,对于追求房产升值潜力的投资者来说,可能不是最佳选择。但对于注重住房保障与社会公平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种福利,确保了“房住不炒”的理念。随着的调整和制度的不断完善,共有产权房在探索中不断优化,有望成为更加完善的住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投资价值是否值得考虑,还需综合个人需求与市场环境作出判断。在进一步改革和调整的推动下,共有产权房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