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13:27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14:18
不会。
当气温降低时,江河湖泊等水域,跟冷空气直接接触的水面散热较快。当水的温度在4℃以上时由于热胀冷缩的关系,表面上温度较低的水,体积缩小,密度变大,就要不断下沉,底部温度较高的水总要不断上升,形成对流现象。这样一来原来上面较冷,下面较热的水就会达到温度均匀了。
如果气温继续下降,表面的水冷却到4℃以下时,就变成热缩冷胀,密度变小,停留在上面,不再下降,最后结成冰。冰层不善于导热,所以下面的水不易冷却。这样深一点的水域不会一直冻到底,冰底的水可保持在4℃。上面的冰层像一条厚厚的冰被,使水下的鱼虾安全过冬。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要保证鱼类安全越冬,池塘必须保持较深的水位。根据我们地区温度水深宜在1.5~2米,最低不少于1.5米,低于该水位的及时加深水位。
2、加水的方法是每隔7~10天,加入5~10厘米深的新水。若发现鱼类有浮头现象,除换水和加注新水外,还应及时开启增氧机或施用化学增氧剂增氧。
3、池塘施肥要依据水的透明度来掌握。若水的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表明水体肥瘦适中。若透明度超过45厘米则表明水体过瘦。若是并塘的鱼池,则应追施无机肥。施用量要视水体透明度而定。若是空池,应在池塘消毒后每亩施腐熟人畜粪150~200公斤作基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结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14:19
水结冰后,底部的水不一定会冻住。
水结冰的过程通常开始于水面,因为冷空气首先接触到的是水面。由于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新形成的冰会漂浮在水面上。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冰层会逐渐变厚,但在一定条件下,水体的底层可能仍然是液态的水。
以下是一些影响水结冰过程的因素:
1. **水的流动状态**:在流动的水中,如河流,紊流扰动较强,水面和水内几乎可以同时结冰。这是因为流动使得水体混合均匀,上下水温可以达到大体相同的温度。
2. **水体的深度**:深水区的温度分层现象更为明显,表层水冻结成冰后,下层水由于热传递缓慢,可能长时间保持在4℃左右,而不会迅速结冰。
3. **环境温度**:如果外界温度足够低且持续时间较长,最终可能会导致整个水体结冰,包括底部的水。但这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
4. **水体的盐分含量**:含有盐分或其他溶质的水体有更低的冰点,因此更不容易完全结冰。
5. **水体的静止状态**:在静水中,冷却到4℃的水会因为密度最大而沉到底部,而较冷的水则会浮在上面。这种情况下,结冰通常从水面开始,而底层的水可能在较长时间里维持在4℃。
综上所述,水结冰后,底部的水是否会冻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水的流动状态、深度、环境温度、盐分含量以及是否受到干扰等。在自然环境中,如湖泊和河流,往往会出现上层结冰而下层仍为液态水的情况。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9 14:19
往往水的底部温度较高,在一般的地方前期不会冻住,只是在我国的北部对于不太深的水域时间长了会冻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