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遗产的存续状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2:5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9 09:14

中国木拱桥,这一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营造技艺,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如《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它以无柱单拱跨越16.6米的宽广水面,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明清时期,木拱桥在福建、浙江等地广为流传,工艺进步显著,如增设廊屋和剪刀撑。清代,浙江、福建地区木拱桥数量众多,匠人众多,工艺世家众多,如浙江的200多座和福建的500多名工匠和30多个世家。

然而,自1949年以来,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对木拱桥传统造成了冲击。据统计,五十年间,浙江、福建两地因自然与人为因素损毁的木拱桥数量超过现存的100多座。主墨工匠如董直机、郑多金和黄春财等年事已高,现存者寥寥,且多分布于偏远山区。现存78座木拱桥主要集中在温州、丽水和宁德等地,造桥工匠约50人。

近年来,中国对这一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例如,泰顺的董直机新建了同乐桥和琼华桥,周宁的张氏桥匠修建了后坑桥和百祥桥,郑高雄等人也参与到寿宁张坑桥和长濑溪桥等桥梁的建设中,为山区交通和旅游业增添了新的活力。这些举措使得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得以延续,为浙闽山区的人民生活和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