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9: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15:51
块茎,作为地下*茎的一种形态,其特征在于末端形成了一种膨大且不规则的块状结构。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块茎具备了存储养料和抵御冬季严寒的能力。其顶部部分肥大,拥有发达的薄壁组织,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储备。
块茎的表面分布着许多芽眼,通常以螺旋状排列,每个芽眼内有2到3个腋芽。不过,只有其中一个腋芽具备较高的萌发概率,能够生长出新的枝条,因此,块茎成为了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例如,马铃薯的块茎就具有典型的这种结构,其地下枝条在土壤中匍匐生长,当达到一定长度后,末端会膨大形成肥厚的块茎,这些块茎顶端有一个明显的顶芽。
马铃薯的块茎形成过程中,其末端的增厚部分被称为块茎,表面会形成周皮,上面点缀着少数皮孔。切开块茎横截面,可以看到清晰的组织层次,包括皮层、外韧皮部、木质部、内韧皮部和*的髓部。这些特征都证明了块茎实际上是茎的变形,是植物适应环境和繁殖策略的一种体现。
块茎(tuber)是植物学名词术语。它是植物茎的一种*,呈块状,故名。既然是茎,因此就具有植物茎的主要特征,比如芽、叶痕等。我们常吃的马铃薯是最典型的块茎。 地下的*茎(Modified Subterraneous Stems)之一 为节间短缩的横生茎,外形不一,常肉质膨大呈不规则的块状,贮藏一定的营养物质 借以度过不利之气候条件。根系自块茎底部发生,节向下凹陷如眼窝,芽生其中但并不明显,鳞叶退化或早落,如半夏、天麻、马铃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