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4 08: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6 13:24
抽搐,其拼音为chōu chù,是一个描述不随意运动状态的词语。它通常是指神经-肌肉系统出现的一种病理现象,表现为肌肉不由自主地收缩。这种情况下的抽搐可以是强烈的,如强直性痉挛,即肌肉持续且不自主的收缩,如茅盾在《子夜》中所描绘的场景,屠维岳在高温环境中感受到的背脊冷颤,这种抽搐感逐渐扩散到全身。
另一方面,抽搐也可见于情绪的强烈反应中。例如在杨沫的《青春之歌》中,当人物情绪激动时,面部肌肉会抽搐,双唇颤动,如他突然感到极度悲伤,头埋在桌上,抽泣不止。
在文学中,抽搐还可以象征更深层次的情感或心理状态。牛汉在《华南虎》中,用抽搐来表达屈辱心灵的颤抖,那是心灵因痛苦而产生的强烈反应,暗示了角色内心的挣扎和煎熬。
抽搐是不随意运动的表现,是神经-肌肉疾病的病理现象,表现为横 纹肌的不随意收缩。临床上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惊厥,强直性痉挛,肌阵挛,震颤,舞蹈样动作, 手足徐动,扭转痉挛, 肌束颤动, 习惯性抽搐。中医认为引起抽搐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毒内盛,风阳扰动、风毒窜络、阴血亏损等方面。常见于脑系疾病、传染病、中毒、头颅内伤、厥病类疾病、子痫、产后痉病、小儿惊风、破伤风、狂犬病等病中。临床对以抽搐为主病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以抽搐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辩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