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的曹沬,是鲁国人,以勇力侍奉鲁庄公。鲁庄公喜好武力,曹沬担任鲁国将领,曾与齐国交战多次,屡次败北。在一次战败后,鲁庄公担忧,割让了遂邑之地以求和,但依然任用曹沬为将。齐桓公同意与鲁国在柯地会盟,盟誓时,曹沬持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侵占的鲁地。齐桓公在左右无人敢动的情况下,询问曹沬的意图,曹沬借此机会表达了对齐鲁实力悬殊的忧虑,以及对齐国侵鲁行为的指责。
关于曹刿和曹沬是否为同一人的讨论,李零先生在其文章《为什么说曹刿和曹沬是同一人》中提出,很多资料支持这种观点。《左传》中提到的曹刿,分别出现在“长勺之战”和“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的事件中。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展现出智谋,与“肉食者”的身份不符,他可能是士阶层的一员,后来可能晋升为大夫。而曹沬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则以勇力和军事行动著称,劫持齐桓公一事表明其勇猛的一面。
然而,根据历史记载的战事和人物性格差异,学者们认为曹刿和曹沬可能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左传》中并未提及曹沬劫持齐桓公,而《史记》的记载则忽略了“长勺之战”的细节。此外,两人在性格和行为上存在显著反差,曹刿更多地表现出*家和军事家的特质,而非刺客。因此,仅凭字音通假和文献中的异名记述来断定两人身份,可能过于武断。
李零先生的依据主要是训诂学上的相似发音和出土文献的差异。然而,古代文字的不规范和口述传播的误差使得同一人被误解为多人的情况并非罕见。因此,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需要更深入的考据和对人物性格的全面分析,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字音或字形的相似性。
学术界对此问题尚存争议,专家们建议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保持开放态度,继续探讨。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的描写也表明,至少在明代之前,曹刿和曹沬被视为两个的人物。这种存疑探究的态度才是学术研究中最为尊重的。
曹刿,即曹沬(mèi),一作曹翙。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