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制作乌米饭,需要很多的工序,很多的时间。第一步,就是处理新鲜的乌饭树叶。
将新鲜的乌饭树叶(南烛树叶)洗净,放在石臼里,用顶头套了石块的木棰杵碎。这个过程,需要力气,手臂会非常酸痛。因为树叶子不是那么容易碎的,石棰也是很重的。当然,这个过程中会有大量清香扑鼻而来,这股香味就是乌米饭香气的初始由来。
将捣烂的叶子放入清水浸泡纱布包裹,反复挤压,滤出缥青色的汁水。这个时候,需要人力——一个人显然是难以拉住纱布的四个角的。
过去江南的村子里,巧妇们都很擅长烹饪乌米饭,她们将所有的树汁和渣渣一股脑包住,直接放锅里;或者,渣渣和汁水都在锅里,将装了米的筲箕坐在其中。
南烛树叶,上色功力特别强。所以只要用手捏过一次,整只手都会黑漆漆的,连指甲缝里都是,感觉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植物。
当然,现在大部分人不可能再这样费力去处理,还有更简单的操作,就是清洗干净后就放进机器里搅榨出汁即可。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处理树叶还是用双手更合适,有人的温度,祖祖辈辈都用手处理这些食材,换成了机器更理性了,但叶子出的汤汁似乎会有点弱化。
所以,干脆还是直接买上那捣好汁的可乐罐,偷偷懒。
2.乌糯米
接下来,就需要用到糯米了。让汁水倒入淘好的糯米中,大约一个晚上的时间,糯米和乌树汁就充分融合了。
乌好的糯米,不是黑色的,是乌青色,或说墨绿色,所以古人称 “ 青精 ”。
乌米变熟,两种方式:煮或蒸。煮的,稍软;蒸的,稍硬,在我们家中,其实做法最简单,就是丢到电饭煲里煮。
煮好后,打开电饭煲的盖子,清香扑鼻,那种香气让人难忘,热气散尽,乌饭就闪着六亲不认的黑色光泽,呈现在你面前了。
过去,吃乌米饭其实很有仪式感。糯米饭本身是耐消化、能量足的饭食,以前请人干筑墙之类的重活,东家往往要做糖炒年糕或糯米饭给帮工吃,这可以算说是“开田饭”。
插秧开始,就正式进入了农忙季节,饱食一顿糯米饭,而且是加乌饭叶做的,既补充体力,又防水田里蚂蟥蚊子的叮咬,甚是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