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人文旅行纪录片《远方的家2024 巴渝行记》讲述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有极负盛名的文化瑰宝——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兴盛于两宋,绵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作。
大足石刻位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市大足区境内的山地、丘陵和峡谷中,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最为著名和集中。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历经晚唐、五代(公元907〜959年),盛于两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时期(14〜19世纪)亦有所增刻。其生动的故事、奇巧的构思和精妙绝伦的雕琢技艺,展示出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特征和发展变化,以及民间道德习俗与宗教信仰的互动效应。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作和保存地,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
大足石刻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其突出特色是体现释儒道三教合一,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并具有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高度。
大足石刻从不同侧面,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其他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石刻具有石窟造像特征,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但早期的“庙宇殿堂”式结构,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湾造像全都裸露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突破了一些宗教约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的特点。
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五种;主要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其他形式。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众多的社会生活场景,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成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天才的艺术。
本文资源来源:135纪录片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