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家长会任课老师讲话稿范文

2024-01-31 来源:步旅网

  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

  首先对你们如约来到学校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你们表示由衷的谢意,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我也是一名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是同事,是战友,所以借此机会,我和大家一起交流教育孩子的问题。

  都说中国的家长最辛苦,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我们不仅操心孩子的学业和今后的工作,还得拼命地为孩子们攒钱,买房,操办婚事,等到把孩子辛辛苦苦地拉扯大,安顿好年迈的老人,自己也就老了。所以往往是省吃俭用一辈子,如果孩子没教育好,到头来,老了,没用了,落得个两手空空。而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孩子到了十八周岁,家长就没有抚养的责任了,老人也由国家养老机构“全权负责”,而相比之下,我们真的是累多了。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有一句话,意思是说,你的后半生是否幸福,在于你的孩子。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为了我们家长们自己后半生的幸福,我们理所当然地关心和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的问题。所以如何教育孩子,是家长们的头等大事。我们亲眼看见有些家长只顾外出打工为孩子挣钱,而孩子的教育荒废了,孩子不但学习成绩没搞好,连做人也成问题,不是打架就是闹事,大把大把地花钱,性格暴躁,一点也谈不上孝敬父母,养成了一大堆的坏毛病,成了家长的心病。之所以把大家请来,是考虑到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而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有效配合。

  你是否注意到,孩子们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为什么为产生那么多的差别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家庭教育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有专家说过: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又说: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就存在着有问题的家教。尽管教育不是万能的,但这句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时常感到: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沃土。

  家庭教育的作用,渗透在生活的点滴中。

  下面我给大家提几个家教时容易忽视的“家教误区”:

  1、“养育凭父母,教育靠老师”

  许多家长习惯于将“教”与“养”分开,认为“教”是育心,“养”只是育身,养育凭父母,教育靠老师。实际上,“养”比“教”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持久更深远。家长养育孩子,表面看来是照管孩子吃、喝、拉、撒、睡这些生活琐事,但是生活琐事中往往透露出更多为人处世的原则。例如,当前不少家长在对待孩子吃饭问题上很伤脑筋。有的孩子挑食,有的要哄着骗着才吃饭,有的借吃饭要挟父母。这说明家长没有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生活习惯。可见,家长必须寓教于养、寓德于养,只养不教是养不好的。

  主张教养分开的家长客观上还是在教,只不过很多时候是教而不当,这种教养方式,只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一个自己都不愿意看到的孩子。为什么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十分失望呢?这也是原因之一吧。类似的观点还有:我识字不多,学习的事,我管不了。持这种观点的家长,误把管孩子学习与辅导孩子知识等同起来了。其实,即使非常有学问的家长,也不一定在具体知识点上去辅导孩子。孩子学习的科目有那么多,有几个家长能一一对孩子进行长期细致入微的知识辅导?

  2、以唠叨代替指导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妈妈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这种把嘴巴紧紧“叮“在孩子身上的情况,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普遍。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导,但不喜欢父母的唠叨。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呢?

  1)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份。

  2)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3)指导的后果是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则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儿童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致子女独立自主的积极个性被破坏。一个人唠叨,首先是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讲出去的话,做了的事,由于不放心才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再就是,个性属于软弱和紧张型的人特别容易唠叨。

  那么,父母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其一,不要信口开河。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父母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软弱,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克服唠叨,首先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

  其二,不要强行命令。多和孩子讲悄悄话,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母子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如果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幼小的孩子,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话比你大声喝斥的作用大得多。

  其三,不要事事叮嘱。可以说,家长对孩子讲的话虽然多,但许多都没有讲到点子上。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叮嘱搞得家庭上下不得安宁,大人为孩子不听话而气愤,孩子在繁杂的语言环境里定不下心来做功课,结果会适得其反。可靠的方法是:围绕家中大事、要事与子女作出明确分工,提出具体要求,让他们独立活动。而且坚持定期检查,及时表扬成绩,纠正不足。一些小事,应该做到忽略不计,因为孩子毕竟还小,过多指责会使孩子无所适从。

  3、溺爱迁就型

  表现一:刚吃完饭,小红闹着要吃饼干,父母不准许,而祖父母则说:“由她去,吃两个饼干是正常的。”

  表现二:石磊刚起床,妈妈就替他挤好牙膏,打好洗脸水,又替他叠好被子,弄好早饭,等石磊吃完饭,妈妈又为他准备好书包,把自行车推出门。还常常对儿子说:“你只管念书,生活上的事儿让妈妈包了。”

  此类家长为子女的成长可谓吃尽“千辛万苦”,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他们的这片“好心”往往办了坏事。一些孩子由于长期娇惯,稍不顺心就撒野、使泼,成了谁也奈何不得的家庭“小皇帝”或是蛮横无理的小霸王。溺爱迁就,必定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脆弱等不健全个性。而且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于重视,往往让小孩子产生一种错误认识,自己在帮父母学习。所以很多时候,父母越是着急孩子的学习,孩子自己却越是不着急。我们得研究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不仅仅是“告诉”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要让他切实的“感到”、“认识到”。

  4、世故型

  表现一:小华在学校食堂就餐,家长在家训导他:“咱花钱进了食堂可别当傻瓜,好吃的菜尽管吃,不要便宜了别人。”

  表现二:小明放学路上帮一位老爷爷推车背东西,回去把这件事告诉家长后,家长说:“你年纪小,帮人家推重车会伤身体的,以后可别再多事了。”

  表现三:小军刚买的水彩笔在学校不见了,他妈妈得知后对儿子说:“你太不争气了,改天瞧准谁的水彩笔和你差不多,随便抓一盒不就得啦,反正咱没多拿!

  此类家长把自己在社会上积累的所谓“处世经验”毫无保留地灌输给自己的孩子,殊不知这样一来,有多少天真无邪的孩童就会变成一个个世故老沉的“小大人”,他们令人痛心地表现出自私、冷漠、圆滑的品性,而真正能让孩子在工作上处世上立稳脚跟的是热情、善良,懂得感恩。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很少能感到来自他人关心的幸福。我们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精神上的幸福远比物质上的幸福更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周围的人欢迎自己,认同自己,而不是只有金钱没有朋友的人。

  5、忽视孩子心灵的成长

  “忽视孩子心灵的成长是中国家庭教育中一个最大的盲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现在有很多家长、有很多家庭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问题。我们关注孩子的,更重、更多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体,二是学习。总觉得这两样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有用。而往往认为心理健康是虚的,是可有可无的,可做可不做。究竟应该做些什么,从什么地方入手也是一无所知。评价一个孩子好坏,看待一个孩子成长进步,往往集中在一个焦点上,那就是学习成绩、分数。其实我们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学习成绩好,往往就是家长不知不觉中重视了孩子的心灵成长,相反,有的孩子学习不好,往往就是我们家长没当好。

  孩子心灵的成长和孩子身体的成长一样,需要均衡的营养。

  孩子心理成长,需要哪些营养呢?概括地讲,孩子心理成长需要五大营养,十个字:肯定、自由、情感、宽容、梦想。

  第一大营养:肯定。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根本没有在意和了解孩子这种心理需求。我们有很多父母似乎总愿意用“笨蛋”啊、“没用的东西”啊、“不争气的玩意”啊、“废物”啊等等这些话来讽刺挖苦孩子。孩子自身的进步我们看不到、孩子自身的努力我们看不到,孩子的一些优点、特长我们看不到,我们两个眼睛盯的只有分数。有些孩子一次考了双百,很高兴的回到家里告诉父母,“我这次考双百了”很得意。我们好些父母会说,这次确实考的不错。正当孩子扬着小脸得意的听着爸爸妈妈表扬,紧接着我们的父母后面的话又来了:“千万不要骄傲啊,咱们一次考双百算不了什么,咱们要次次考双百呀,那才叫过硬啊。”孩子一听,“我的妈呀,我爸我妈怎么这么高的要求哇,我怎么能做得到啊。”一下信心就没了。所以我们说很多孩子就是在这种家庭环境当中,逐渐地平庸下去了。当他们的学习成绩自己和自己比有了明显的进步,从85分进步到了90分,很高兴,很得意。告诉爸爸妈妈,“我这次考试又进步了,长了5分。”结果我们好多家长往往张口就问,“这次班里考最高的是多少啊?你就考这么个分数还值得说呀,也不嫌丢人哪?”孩子在那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呀,在那站着憋得脸通红。最后孩子实在听不下去了,冒出一句话来,“我们班还有不及格的,你咋不问哪?”我们说,很多孩子就是在这种环境里逐渐平庸下去了。

  有一个孩子曾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过:“爸爸妈妈,我不想在否定中长大!”

  第二大营养,心灵的成长需要情感。讲到情感,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宽泛的话题了。在这里,重点讲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培养孩子感动的能力,让他做一个感情丰富、知恩图报的人。一个人他应该具备这样一个素质,那就是他能够被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所感动,并随时地把这种感动调动起来,化作一种力量,体会生活的幸福。曾有一个女学生在信里这样写道:“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妈妈,妈妈非常疼爱我。所有好吃的东西妈妈都不舍得吃,都留给了我。为了我好好学习,妈妈晚上几乎不看电视。而是静静地坐在我身边,陪我学习。无数个夜晚,当我学习劳累的时候,妈妈总是无声无息地把水果、牛奶、面包端到了我身边,为此我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我认为我有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但是又一次,在我学习中间,我想停下来给妈妈削一个苹果,我妈妈却说,不用你削,你别浪费时间了。当时我并没有说什么,但是我内心却非常的难受。妈妈为什么不在乎我的爱,不在乎我的回报呢?”

  其实很多孩子的感动,就在我们父母的不知不觉、一点一滴中失去了。孩子给我们倒一杯茶,给我们拿一双拖鞋,剥了一块糖,我们很理所当然地拒绝了孩子,甚至根本没有在意。正是在这一点一滴当中,孩子逐渐失去了感动的心理,而对这一切都理所应当的接受了。为此教育专家曾经呼吁,一定要把这种感动的能力还给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这种感动的能力呢?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对养育自己的父母感恩。做为我们父母,一定要在乎孩子的这种感恩的行为,在乎孩子的爱,在乎孩子的回报。

  在培养孩子情感的第二方面,就是要培养孩子善良的能力,让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做一个善良的人。可以这样说,一个孩子如果从小没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他的聪明、机智、勇敢、无所畏惧等等,这些品质越是突出越是卓越的话,将来长大之后可能给你惹得祸就越大,对我们这个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马佳爵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证。应该说马佳爵非常聪明,各方面素质也非常突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并顺利地考入了大学,而且学的是生命科学的研究。但是他没有一颗善良的心,最终走上了杀人犯罪的道路。所以,希望我们的家长不能只关注分数而不关注这些东西呀。这恐怕比分数比金钱更重要,这是一个孩子一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大营养,心灵的成长需要宽容。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犯错误,孩子如此,我们大人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现在之所以不再犯孩子一样的低级错误,正是我们从无数个错误当中吸取了宝贵的生活经验。同时,我们说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如果你宽容了你的孩子,对于他改正问题、纠正缺点、克服毛病,恐怕会胜过十次的批评、十次的指责甚至是十次的打骂,比批评、指责、打骂更容易让孩子理解、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也更容易让孩子改正错误。不过,宽容也不是无原则的纵容。我们要研究如何把握这个度。

  第四大营养,心灵的成长需要梦想。梦想是人生的航标,是心中的一盏灯,是前进的动力,是方向。现在的多数孩子,在这样的生长环境,好象一切是为了分数,成绩好的同学还谈得上有点目标,成绩不好的学生呢?往往就是过一天是一天,根本谈不上梦想。有梦想的人,生活充满趣味与激情,没有梦想的人,生活显得平淡而枯燥。

  第五大营养,是自由。家长和老师不能过分的约束孩子,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自由,兴趣和自由等等。

  另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喜欢给孩子讲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有时候,我们都忘记了这个故事的来源,但是这也没有什么。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故事本事有教育意义,对孩子的成长有利,那么家长们都是十分乐意讲给孩子的。在讲故事的同时,不仅能教育孩子,而且也是亲子的一种互动。

  下面我想向大家在美国,家长们常给孩子们讲的几个故事。

  故事一

  有一个愣头愣脑的流浪汉,常喜欢在市场里走动。许多人因为他是流浪汉而故意并喜欢开他的玩笑,这些人乐此不疲地用各种方法取笑他。其中有一个大家百试不厌的方法,那就是在手掌心里放一个五元和十元的硬币,让这位流浪汉来自己选择。让大家感觉到他又傻又可笑的是,这位流浪汉每次都会选择那币五元的。大家认为他太傻了,居然不知道要拿面值大的,因此,看过后,大家都捧腹大笑。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与流浪汉走得很近而且常给与他帮助的一位有爱心的女士问他,你真的连五元和十元的钱都分不出来吗?流浪汉露出狡黠的笑容说,如果我拿了十元的,以后我就再也拿不到五元的了。瞧,究竟谁聪明,谁傻呢?

  故事教育意义:这个故事通常美国的家长讲完后,都会问孩子,你认为流浪汉做得对吗?孩子们通常会回答,他做的对。家长再问,那么为什么他做得对呢?因为他会有更长时间的五元钱可以拿。在互动的过程中,教育孩子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并不聪明,看上去傻瓜的人却并不一定是傻瓜。傻瓜缴学费学习,聪明人靠傻瓜瓜缴的学费学习。人要学会长远而放弃大,有时候是对的。

  故事二

  有一位外科医生告诉他的学生,当外科医生需要的最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不会反胃和观察能力要强。接着,他伸出一只手指,沾入一碟看上去令人作呕的液体里,然后张口舔了舔自己的手指。他要全班的同学们都要照着他这样子做一次。这些孩子们只好硬着头皮去做这样的事情。医生看后,大笑着说,恭喜你们已经结束了第一关的测验,可惜你们一个也没有通过。孩子们都特别迷茫,为什么呢?我们不是照你说的做了吗?医生最后公布了答案,他说,你们在观察的时候没有很仔细,因为我舔到的手指并不是我探入碟中的那根手指。很可惜,你们都不适合做外科医生。

  故事教育意义:家长在讲完这个故事后,都会问孩子们,为什么医生拒绝了所有的孩子的请求,孩子就会回答,因为他们没有仔细观察医生的作法。家长就会借机告诉孩子们,对,因此,人要在生活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东西,注意观察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面对生活,许多人失败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也不是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他们不够专心不够用眼睛仔细地观察生活。

  故事三

  有一朵看上去弱不禁风的小花,生长在一棵高价的大松树下。小花非常庆幸有大树成为她的保护伞,为她挡风挡雨,让她每天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有一天,突然来了一群工人,没几下就把这棵大树给砍掉了。小花非常伤心,非常难过。她痛哭着说,没有了大树的保护,我该怎么办?来了大风我要怎么办,来了大雨我要怎么办啊?他们会把我柔弱的身躯弄死的。听到她的哭诉,远处的另一棵树安慰她说,不要这样想,少了大树的保护,你正好可以接受阳光,接受雨露,这样,会让你的身躯变得更加强壮,你将会把你的美丽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他们在看到你后,会惊奇地夸你,啊,好美的一朵小花,你说你高兴不?小花听完后,开心地笑了。

  故事的教育意义:人,总要学会成长,总是要离开父母的保护和家庭的保护。因此,人要学会成长,学会接受其他的事物。要知道,经历过各种各样磨难的人,才会成为最强壮的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就是这个道理。

  故事四

  有一个人,他在二十一岁时,生意惨遭失败。二十二岁时,竞争州议员再遭失败。二十四岁时,做生意再度失败。二十六岁时,自己最爱的爱侣去世。二十七岁时,曾觉得生活没有了希望。三十四岁时,竞争州议员又遭失败。三十六岁时,还是一样在竞争州议员时失败。四十五岁时,继续失败。四十七岁时,提名副总统落选。四十九岁时,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五十二岁时,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这个人就是林肯,因为他坚信上帝只是延迟了他的请求,而不是拒绝了他的请求,因此,他坚持地做下来了他的所有坚持。以至于最后最终成功。

  故事的教育意义:一个人可以允许多次失败,而且也允许在同一件事情上失败。但是一个人不允许因为多次在同一件事情上失败后就放弃了这件事情。如果你愿意,如果你对此事感兴趣,如果你坚持,你就一定会得到上帝的恩惠。因此,只有会坚强梦想的人,才会有机会有把梦想实现的机会。

  这就是美国家长讲给孩子们的故事,是不是和我们中国的家庭讲起来有点不一样呢?中国的故事似乎只是教育孩子一定要分辨出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还有就是把孩子用故事教育成一个乖乖听话的小宝宝,不要淘气,不要给大人制造麻烦。而美国的小故事,却是让孩子要学会面对困难,要学会坚持和坚强。仔细分析两国小朋友的故事,就可以得出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结论。

  各位家长,今天的交流就到这,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教。最后祝各位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