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京人怀念“四大菜市场”

2023-10-27 来源:步旅网


北京人怀念“四大菜市场”

回首往事

老北京人怀念“四大菜市场”

和朋友或同事中的老北京人聊天时发现,大家现在最不怕搬家,因为搬到哪儿,都是清一色的、相似的居住环境,已经没有什么特色啦!再说,那昔日曾居住几十年乃至百年以上的胡同和各具特色的住房,随着它们的彻底消逝,老北京住户连丝毫留恋的“遗迹”都没有了;就是那些残留的胡同,或已变成“商业街”,或破烂不堪,总之“模样儿早变啦”。所以怎么搬家,都是面对同样的新环境。“犹恋旧时巢”,不仅留恋居住地,而且住地周围那些多彩的街道景点和建筑,也爱屋及乌地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不时地怀念,挥之不去。中国老百姓醒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统统与人的第一性“吃喝”有关,因此那些昔日的粮食店、菜市场等,与人们结缘甚深。而多年来与老北京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四大菜市场”更是至今为广大老北京人所怀念,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谈论中。尽管如今大型的超市、琳琅满目的国内外商品等,遍布京城各处,但是老北京人大部分觉得它们似乎就缺少像“四大菜市场”的那种亲切、温馨、有序、多趣的“气氛”!

截至上世纪之前,北京城的“西单菜市场”(简称“西单”)、“东单菜市场”(简称“东单”)、“朝内菜市场”(也有人称“朝阳菜市场,简称“朝内”)和“崇文门菜市场”(简称“崇文”),曾经是北京城内著名的最大国有菜市场,老北京住户亲切地称之“四大菜市场”。我曾经居住的胡同距三家菜市场都很近,其中最近的是“东单”,从家里出发步行到那里,只有500米左右的距离;步行到“崇文”或“朝内”,也就是20分钟左右的路程;距离“西单”较远,但乘坐公交车也就六七站地。所以,我曾多次去这些菜市场购物,与之结缘甚深,也留下美好的记忆。

前不久,“崇文门菜市场”的搬迁,又重新激起老北京人对这些菜市场的回忆。但比较起其它三家菜市场的消逝,我心中似乎比以往平静。这是因为在“崇文”搬迁之前,我曾去过那里。屈指算来,从我家搬迁到五环外居住到最后一次去“崇文”,中间已经相隔近20年了。而最后一次去“崇文”,却把我以往对这里的美好印象,彻底破坏了!因为这里已不是昔日那整齐、干净、清爽、有序的气氛,而是过道显得拥挤、潮湿、憋气、烦躁;那些售货员也在漫不经心地聊天、心不在焉地敷衍顾客;最重要的是让人感到一些货摊儿摆设的杂乱无章,一些菜看去已经发蔫儿,鱼肉摊儿前的地面满是积水,使顾客无从下脚……我不禁问自己:这还是昔日的崇文门菜市场吗?所以对该菜市场的搬迁或消逝,我似乎没有什么留恋之情。因为最后一次来这里时,就感到昔日的、真正的“崇文门菜市场”已经从我心中消逝了!如果再写多一些,已经没什么心思了。不过过去每次来这里买菜后,都是沿着崇文门内大街往北走,走到东单十字路口再往东走上500米左右就到家了。沿途常顺便在途经的“新侨饭店”、“春明食品店”、“祥泰义糕点铺”等,买些爱吃的各种面包、奶油卷儿、“树根”、绿豆糕等食品。所以去崇文门菜市场买菜,沿途顺便“耧草打兔子”,总是满载而归。就是在崇文门菜市场里每个菜摊之间干净、宽阔的过道遇见朋友时,都可以停下来聊几句,因为那购物环境虽人多但并无声音噪杂的干扰,气氛总是使人感到温馨。而如今,它就是搬迁到哪里,我都不关心啦!唯一留在记忆中的,只是这座崇文门菜市场在崇文门矗立了30多年之久的地标式建筑!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我国还实行计划经济,居民的一些副食品、粮油等,还要凭证或凭票购买,如果住家离国营菜市场近,自然愿意到那里购买,毕竟那里货品全、质量好、信誉高。我家距东单菜市场仅500米左右,所以东单菜市场是我们经常购物的地方。俗话说

“亲戚有远近”,去各个菜市场次数不同,感受也不一样,因此在写回忆文章时,篇幅的长短也肯定不一样啦。

提起东单菜市场,就要首先谈谈它所在的地面儿,由此说明它占尽“地利”。由于东单地区邻近原“东郊民巷使馆区”,所以近百年前,菜市场的前身就是一家由法国人管理的、北京城少有的“高档购物中心”,它拥有的英文名称为“东市场”。听我那位1900年就在刚诞生的北京饭店工作的亲戚讲,从1901年到1903年,北京饭店从原“苏州胡同”旁边搬到菜市场西邻邮局西边。紧邻东单菜市场的东单邮局的地方,原是“小白楼”,是美国女人开的洋妓院;旁边又有德国人开的“宝珠饭店”、西班牙人开的“三星饭店”等。所以这东市场原来有不少外国人也到此购物。

解放后,东单菜市场经过公私合营,成为一家国营菜市场,并正式定名为“东单菜市场”。场内鸡鸭鱼肉、蔬菜及各种调料等,可谓样样俱全。场内每排摊位之间,都留有较宽的人行道,各种货物摆放整齐显眼、购物者行走和购物有序,整个气氛使人感到亲切。菜市场西边依次是邮局、青艺剧场、儿童影院、国家海洋局等各具特色的建筑;东邻就是被当地人称为“大棚”的大食堂,也是一个大饭馆,早点卖老北京人喜吃的豆浆、糖饼及一些小吃,午饭和晚饭都卖些大众化饭菜,即适合平民百姓口味和消费水平的饭菜。

使人们永远怀念的,是东单菜市场的外观建筑特色,据有些老北京人形容,它像个“火车站”。大开间、圆拱顶、高立柱的空间布局;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摊位布置整齐有序的室内环境;特别是整个市场形状呈“L”形格局,南、东边都有进出市场的宽阔大门,便于人流疏散。我每次和我父母来这里买菜,或自己来买菜,似乎没有把它看作菜市场,而是感到这更像“旅游景点”,总要在里面转来转去,哪个货摊都看不够。上世纪80年代初,我经常用小车推着我的女儿来这里买菜,买完菜后就到市场东门旁边的“华宫冷饮店”喝汽水、吃冰激凌等,充满乐趣。

东单菜市场位于东单北大街往西去的拐角处,即东单十字路口西北角,拐弯处是一片较宽敞的地面儿,只是比十字路口东北角那片宽敞地面儿的面积略小一些。所以南来北往

的人们再多,走到路口也不显得拥挤。倒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那些所谓的“宣传队”,都沾了这片地面儿的“光”。我曾写过一篇回忆“宣传队”在东北角地面儿演出的文章,其实那时候在菜市场前这片地面儿上也有“宣传队”演出,我曾在这里看过木偶剧团的演出,剧目是诬蔑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内容。由于到菜市场购物的人较多,所以购物的人们途经演出场地时,常被拦截住,“邀请”观看演出。这倒是为那些“宣传队”的演出增加了观众人数。加之不管演出水平如何,那宣传的内容也由不得人们不鼓掌,气氛倒也显得“热烈”!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建设所谓的“东方新天地”,东单菜市场及其前后左右的一些建筑物和其北邻的“东单二条胡同”整条胡同都消逝了,当然,那些胡同里具有历史价值的名人故居、古迹等,也化为乌有啦!取而代之的是如同一个巨大的“长方体盒子”(也有人比喻成“航空母舰”)一般的现代时尚的购物广场。那曾经的东单菜市场,就只能留在曾经光临过这里的人们的记忆中了。

“西单菜市场”据说在这四家菜市场中,可以算是名头最大的一家,这家菜市场还曾是全国十大菜市场之一,位于西单北大街西侧。大概现在的“君太”百货商场就是在菜市场遗址建立起来的。

“西单菜市场”建于1956年,地处繁华的西单闹市区,它以经营鲜活副食品为特色,是当时货品种类最全的菜市场之一,曾经日接待顾客5万人次,大概是四大菜市场中人流最拥挤的,所谓“拥挤”确切地讲,就是“人多有序”。

那时候的西单菜市场,也占有“天时”、“地利”,是人们逛街购物的首选去处。这也因为西单菜市场地处繁华的西单商业街,而且附近集中了“首都影院”、“长安大戏院”、“鸿宾楼饭庄”、“西单剧场”、老字号“天福号”、西单百货商场等。所以去西

单菜市场可以将逛街与购物联系在一起;也可以在影院、戏院消磨时间后,再从容购物。

那时候,尤其是每逢春节前,西单菜市场门口早早地就看见蜿蜒看不到头的长队,那是等着购买年货的人们。当时人们生活水平还没有大幅度提高,也不时兴“打的”,更没有有私家汽车的人们,所以西单菜市场开始营业后不久,附近街道和公交车车站等,尽是手提大包年货的人们,凸显年前的热烈气氛,但却是“热烈”而不杂乱。

由于从我家到西单菜市场要乘坐六七站公共汽车,所以我特意去那里购物次数不多。只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菜市场附近的两家较大的中药铺恢复了中医坐堂看病。当时这两家中药铺分别由著名“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先生的儿子和弟子坐堂。我陪同我母亲去看病或取药时,顺便去菜市场买需要的蔬菜、豆制品、熟食等。那是来这里次数最多的一段时间。80年代末,我家因拆迁搬到五环外居住,来菜市场次数少了,而且一连很多年没有来这里。没想到竟和昔日的西单菜市场“永别”了!

朝内菜市场与其他三家菜市场不同,听说这家菜市场现在还依然存在,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却已经改变了,现在具体变化到了什么地方,我还真不知道。只知道它原来位于朝阳门内大街南侧,距繁华的东四十字路口不远。以后曾有过一次搬迁,即搬迁到东四十字路口东北角,成为大门临街的菜市场,而我曾经去过的菜市场,是在它地处朝内大街南侧时,所谈也是那时候的菜市场。

老实说,既然离东单菜市场近,我很少去“朝内”。但是有数几次去那里,却给我留下鲜活的印象,似乎觉得其他三家菜市场有些像“商场”,而“朝内”才像真正的菜市场。因为在菜市场的北大门外就设有摊位,那些摊位分别摆满新鲜蔬菜、各种水果等,好像是“招牌广告”,告诉过往的人们“这里是菜市场”。菜市场里又分前后两个货场,中间有过道连通。进入北大门是第一货场,柜台分东西两侧摆放,主要经营糖果、糕点、烟酒、

水果之类。两侧柜台之间的宽阔通道,使熙熙攘攘的人流不仅不显得拥挤,而且感到非常有秩序。

进入第二大货场,是菜市场的核心区,也更符合“菜市场”的含义。这里供应各类肉食、蔬菜、水产品等。给我的感觉是,这里水产品的种类似乎比其他大菜市场的品种多。那些菜、那些水产品等,不管顾客怎么挑选,售货员都会耐心服务。那时候,在这里、在其他三大菜市场,很少看到有顾客和售货员吵架的现象。每到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前夕,由于朝内菜市场周围胡同非常多,自然居民人数也非常多。来这里买办年货的人,不顾天气寒冷,有的凌晨四五点就赶到菜市场门口排队,菜市场一开门,便蜂拥而入地往第二大货场“冲”,然后分别在自己需购买的柜台前排队。所以很快,人流就化为多个有序而整齐的队伍,各个柜台前都充满要过年的喜庆和热烈气氛……

昔日皆地处繁华闹市区的四大菜市场,如今消逝的消逝;留存的也非昔日旧貌了,只不过挂个名儿而已,丝毫提不起老北京人的兴趣。何况现在大的购物超市遍布京城,几个“孤零零”的、改了“容貌”和“内脏”的老菜市场,还能引起多少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兴趣呀!所以本文真没必要详细描述那昔日的“四大菜市场”啦,只是抒发一下怀旧的情感吧,其实“四大菜市场”早已经成为历史了,恐怕现在不少年轻人都不知道它们曾经存在,当然也就更不知道那时候人们购物时的心情、素质、秩序、购买力等,可谓时过境迁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