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2
内容摘要:⾦融危机下德国经济先遭重创,⽽后强劲反弹,出⼝⼤增,失业率甚⾄持续下降,这使“德国模式”成为热门话题,也引起了西⽅学术界和政界⼀贯带有政治倾向的争议。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特别是其出⼝成就,谨慎⽽⼜合理的宏观经济管理⽅式以及个⼈、企业和国家,特别是在⾦融危机下的合作机制具有不可多得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另外,西⽅特别是法国左翼对“德国模式”从不同⽅⾯提出了批评,本⽂对此进⾏了解读。关键词:德国模式 出⼝导向 宏观经济管理
作为⼀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的发展道路可谓极不平坦。两次世界⼤战曾使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遭受了重创。⼆战后,联邦德国与⽇本在恢复经济和重建家园中取得的巨⼤成就甚⾄被称为“奇迹”。德国的独特发展⽅式被称为“德国模式”。冷战结束后的两个⼗年,⾯对国家统⼀和代表新古典⾃由主义的所谓“华盛顿共识”的冲击,德国经济受到很⼤影响,失业率增加,竞争⼒下降。随之⽽来的是各种批评。然⽽,这次⾦融危机下德国经济迅速摆脱2009年因外部需求不⾜⽽陷⼊的困境,表现出极⼤的活⼒。德国为什么能做得如此好?这⼀切⽆疑与德国的发展模式有着密切关系。本⽂旨在简要介绍德国模式在⾦融危机下的表现并对其进⾏⼀个初步的解读。围绕“德国模式”的争议
2010年3⽉,时任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克利斯蒂娜·拉加德在接受英国《⾦融时报》采访时,以⼀种法国媒体认为打破“禁忌”的⽅式直接批评德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在被问到如何看待欧元区内部各国国际收⽀不平衡时,拉加得说:“这实际上是⼀个竞争⼒的问题。德国在近⼗年中为增强其竞争⼒作出了令⼈⽣畏的努⼒。从单位劳动成本看,他们对其施加了巨⼤的下降的压⼒”。她还明确表⽰她不认为这是⼀种可持续的模式。这种态度表⾯上看起来似乎和法国执政党不同。法国执政党的议会多数派负责⼈考拜不久前曾在德国的⼀次演讲中公开表⽰法国应该向德国学习,特别是其出⼝导向的政策。其实,控制劳动成本⼀直是西⽅右翼党派的政策主张。德国在这⽅⾯的努⼒确实对增强其国际竞争⼒起到了⽐较重要的作⽤。⽽邻国因其国内政治等原因⽆法做到这⼀点,使其竞争⼒与德国⽐较在⼀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但这决⾮德国超强竞争⼒的唯⼀原因。如果说法国政府对德国的指责考虑的主要是法国国际贸易⾚字的话,法国左翼则从德国劳动者的福利⽔平,德国经济对国外需求的依赖等⽅⾯来说明德国模式不可模仿。法国和其它国家,特别是美国和英国等盎格鲁――萨克逊国家的媒体,在2009年德国经济受⾦融危机冲击⽽遇到负4.9%的增长率的情况下,甚⾄把德国贬为“欧洲病夫”,⼀⽚对德国模式的否定声。
⼗分引⼈注⽬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和英国《⾦融时报》⾸席评论员沃尔夫等“呼风唤⾬”式⼈物的连篇累牍,近乎刻薄的攻击。应该说,这些⼈有时不顾最起码的职业道德,甚⾄不惜颠倒⿊⽩,把导致⾦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于有贸易盈余的中国、德国和⽇本等国家,并要求他们扩⼤国内需求,增加财政⾚字。这被⼀位德国政要形容为要求⼀场⾜球赛的领先球队打“乌龙”球。这更像⾃⼰打⾃⼰的⽿光,因为翻开他们不久前写的教科书和⽆数的评论和说教,没有发现对外贸易的零和说。他们想让别⼈为⾦融危机的始作俑者负担成本。对德国⼈来说这该是⼜⼀段艰难的经历,但德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显得很冷静。“德国模式”独特功能的显现
正当德国政府在⾯对国家统⼀所带来的经济困难、全球化的冲击及欧元区建⽴所带来的新问题,⽽进⾏深⼊改⾰并取得相当成效的时候,多半个世纪以来的最⼤⾦融危机使外向型的德国经济⼜⼀次经受了巨⼤的冲击。2010年的经济增长率使德国模式的优越之处再⼀次显现,表现⼗分抢眼。
德国出⼝导向的战略选择及其措施收到了令⼈信服的良好效果。2010年,德国出⼝9519亿欧元,进⼝7976亿欧元。实现顺差1543亿欧元,相当于当年国内⽣产总值的5%。尽管按照传统的、有点过时的海关统计,中国在出⼝总值上超过了德国。但细⼼观察不难发现中国⼤进⼤出的加⼯贸易模式使其出⼝总值的指标很难反映其真实出⼝能⼒。德国⽆疑是名副其实、当之⽆愧的世界第⼀出⼝⼤国。当然,德国中间产品的进⼝确实也在逐年上升,但这种进⼝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提⾼效率。因此,德国出⼝的附加值很⾼。⽽中国进⼝的则往往是从技术上说⾃⾝⽆法⽣产的昂贵的主要零部件,加上价格转移等因素,使中国出⼝附加值很低。从宏观效益上说,中德两国是不可⽐的。德国还是发达国家中唯⼀能保持甚⾄增加其在国际货物贸易中所占⽐例的国家。
德国2010年的失业率是6.7%,这在主要西⽅发达国家是最低的。即便是在失业率长期居⾼不下的原东德地区,失业率也在⼤幅下降。⽽最新统计资料显⽰德国2011年2⽉的失业率为6.3%,仍呈下降趋势。相⽐之下,法国2010年的失业率是9.8%,美国是9.6%,西班⽛⾼达20.1%。欧盟27国的平均值为9.6%。
德国的房地产市场没有出现⼤起⼤落,更未发出所谓的“次贷危机”。作为⼀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德国的房价很低(见表1)。
德国的基于现实的、谨慎的宏观经济管理态度更是给⼈留下深刻的影响。德国的财政⾚字、政府债务和通胀率均低于其它主要发达国家。德国仅2010年的外贸盈余就达1540亿美元,但德国只购买了⼤约5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其它都是欧元资产,因此风险相对⼩。德国议会在危机期间还通过法律,要求德国的财政⾚字到2016年时不超过国内⽣产总值的 0.35%,有⼒地回
答了国际上的某些⽆理指责。
德国⼈⾃豪地说:“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在当今世界上,有发达、强⼤、⽓势凌⼈者。他们拥有近乎垄断的话语权,动辄兵戎相见,⼈们可谓不敢怒,更不敢⾔;也有做好⾃⼰的事,主张互惠互利,和平相处,诚信待⼈者。德国属于后者。这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且也为德国开拓了⼴泛的国际市场。德国在应对外部压⼒,缓解⽭盾,⾃我保护之策⽅⾯多有可鉴之处。部分北欧国家和⽇本在⼀定程度上也做到了这⼀点。对德国模式的解读
⾸先,从经济上讲,德国是⼀个开放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德国在许多⽅⾯确实具有独特之处。正是这⼀点使其在危机尚未结束之前经济就能够快速复苏。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如下⽅⾯:
⼀是德国是出⼝导向发展战略的成功⼀例。尽管德国的成就不是实⾏⼀种本意上的积极的产业政策的结果,德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确实具有⼀种善于遴选“胜者”的“独有的天赋”,如果真有这种“天赋”的话。德国企业事实上获得了由政府资助的研究机构的⼤量⽀持。
德国的企业在出⼝上还具有⼀种及时发现市场机遇并始终不渝做得最好的毅⼒。这⼀点在被誉为德国经济脊梁的“隐形冠军”――德国的中⼩出⼝企业那⾥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企业对市场的研究和开发使其在众多部门的不同⽣产环节⾥成为不可替代的。这是德国出⼝往往不受⾦融市场波动的影响的主要原因。虽然德国的优势归根结底还是以其核⼼竞争⼒,即科学和技术⽔平为后盾的,但这远⾮唯⼀的解释变量。理解德国出⼝的过⼈之处还需要对德国在“⾛出去”、外包、吸引⾼级⼈才和企业发展战略等⽅⾯进⾏深⼊的研究。
⼆是德国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上具有⼀种“本分”的实⼲家的态度,但能做到谨慎⽽合理。据说英国前⾸相布莱尔曾问德国⾸相默克尔德国经济成功的秘密,默克尔回答说:“我们仍在制造点东西”。德国始终倚重实体经济,⽽对资本市场的“杠杆作⽤”持保留态度。相当⼀部分经济学家把后者作为德国经济成功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道理的。有关研究表明,德国资本市场对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因⽽减⼩了经济的波动。德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相对稳定也是这种管理模式的反映。房地产市场的稳定⽆疑有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在⼈⼝结构变化和储蓄增加的情况下,德国的对外投资也做到了相对合理,机会成本较低。
三是“德国模式”似乎总是区别于所谓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模式。后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影响⼤且占主导地位。德国经济在所谓“华盛顿共识”时期遇到了⽐较⼤的⿇烦。但德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再⼀次证明其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那些贬低甚⾄诋毁德国经济政策的经济学家和政客们的论点在事实⾯前总是显得如此苍⽩。
其次,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下,国家、企业和个⼈的关系⽐英、美、法等国显得更“和谐”⼀些。例如,是这次⾦融危机初期德国政府推动“缩短⼯时”的措施。为了在⾯临很⼤困难时不⼤量解雇职⼯,德国企业缩短了⼯⼈的劳动时间。但⼯⼈仍然可以获得约95%的⼯资。上述⼯资额和企业实际发放⼯资之间的差额由德国政府⽤在经济危机前建⽴的专⽤基⾦补齐。这⼀措施的实施产⽣了⼀种个⼈、企业和国家“三赢”的结果。事实上,这种措施使企业在德国经济迅速复苏之后能够完全满⾜市场的需求⽽⽆需再招聘职⼯。企业因此⽽减少了重新培训和获得⾼质量技术⼈才的成本,政府减少了⽀付失业补贴。⽽劳动者避免了失业之痛并对克服危机时期国内需求的不⾜起到了重要的作⽤。据说当记者就此寻问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席经济顾问萨默斯,为什么美国不采⽤同样办法解决失业问题时,他回答说:⽩宫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不是去留着旧的。事实是美国并没有创造⾜够的新的就业机会。
最后,还应该提到那些特别是来⾃法国左翼和某些特殊⼈群否认“德国模式”的主要观点:德国的竞争⼒是以牺牲⼯资为代价的;德国过度依赖出⼝;德国式降低成本增强竞争⼒的做法会使其它国家也不得不照着做。这会使欧盟的经济增长在整体上受影响;德国是欧盟统⼀货币的最⼤受益者,却不愿意帮助遇到困难的南欧国家;德国和中国、⽇本是国际收⽀不平衡的原因等。还值得⼀提的是:德国国内也有来之左翼的对德国经济政策的异议,但影响较⼩。这⾥问题的实质仍然是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结论
综上所述,⼤致可以认为确实存在着⼀个“德国模式”。这个模式在⼀定意义上存在于北欧国家及受其影响的的东欧国家。这种模式存在于德国及北欧⽂化圈国家是有其历史和⽂化原因的。她既不同于所谓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也与主要位于南欧的国家有区别。“德国模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外贸在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相对谨慎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种被称为“市场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模式。其主要特征是政府、企业与(主要通过⼯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劳动者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融危机使“德国模式”成为⼀个热门话题。这在法国和英国尤为明显。但从法国和英国甚⾄美国学术界和政界的往往截然相反的观点可以看出,模式的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也就是说政治观念和格局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模式的形态。那么,对象中国这样⼀个经济和技术还相当落后的发展中⼤国来说,“德国模式”意味着什么?简单地认为外向型等于成功是肤浅的。外向型成功的秘诀是科学技术⽔平的优势。⾄于“市场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模式和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看似⽐较接近,但因为社会政治制度的不同使其运⾏的机制不同,⽬前的借鉴意义也似乎并不⼤。相反,德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对资本市场作⽤的正确判断;外汇盈余的处置等。值得特别⼀提的是:欧盟所遇到的所谓主权债务危机使德国等欧盟主要国家⾯临着严峻考验。这在⼀定意义上也是对“德国模式”的⼀种考验。参考⽂献:
1.Hill.S Don't scorn Germany and Japan; learn from them.LosAngeles Times, 2010
2.Lallement.R L’économie allemande en sortie de la crise Une surprenante résilience. Note de Cerfa 80, Décembre 20103.Armin.MProspering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Spiegel online,2010.4.埃森布莱特.德范和抵御危机的模式.经济参考报,2009-11-12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融危机视⾓下的“德国模式”及其解读被举报⽂档地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