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水北调工程移民干部群体先进事迹(上
美丽的丹江口水库,承载着世纪梦想,肩负着国家使命。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源头,2014年一渠清水将从这里北上,润泽京津。这注定了丹江水畔,与库区相伴生活的许多人,要搬迁移民。
这是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任务——短短两年,湖北、河南两省搬迁安置移民34.5万人,时间之短、强度之高前所未有。这是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4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做到了“不伤、不亡、不漏一人”,实现了平安搬迁、顺利搬迁、和谐搬迁。
靠什么创造了这一奇迹?
干部们说,是因为移民可爱!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挥泪拆家园、别亲友,带着无尽的乡愁离别故土。移民群众说,是因为干部可敬!他们进千家门,排千家忧,最忙、最累、最苦,是咱移民的“贴心人”。
真情——
把移民群众当亲人,用真心打开“心锁”
34.5万移民,不是简单的数学算式,而是一本情感账。故土难离,乡情难舍,作别魂牵梦萦的船歌帆影,这是怎样的一种离别?
何兆胜,河南淅川县沿江村村民,一个典型的“移民标本”。75岁的他一生都在搬迁:
23岁远迁青海,因生活贫困返回老家;30岁再迁湖北荆门,然后又返淅川;如今,因为水库加高,要再次搬到河南新乡。
在丹江口库区,像何兆胜一样的老移民家庭成千上万。一代移,会不会几代穷?库区人对移民搬迁既盼又怕。
“把移民当亲人,用真情换回真心。”这是大石桥乡女乡长向晓丽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0年清明节那天,400多名西岭村村民因不满安置点,冲进乡政府讨说法,不理解政策的群众把向晓丽堵在瓢泼大雨中,整整10个小时,没有吃饭,不能解手,但她始终微笑着,不厌其烦地解释问题,把移民反映的问题一一记在心里。
村民们说,向乡长有一张“八哥嘴儿”——苦口婆心讲政策;有两条“飞毛腿儿”——挨家挨户做工作;最重要的是一张“橡皮肚儿”——总是用微笑面对责难,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真心排忧解难,真情感动移民,大石桥乡1.6万名移民按时顺利搬迁。一位大娘从不理解到理解,上车前握着向晓丽的手说:“闺女,你们受委屈了!”
“移民工作需要耐心,宁让群众骂一阵子,决不能怨咱一辈子。”湖北郧县柳陂镇党委副书记姚自牛,负责镇里移民难度最大的黄坪村。村民把姚自牛当成仇人一样,见了就躲,更有一些移民见面就开口骂、吐口水,到门口就放狗咬、用扫帚赶。
姚自牛没有退缩,他带领包保干部一户户宣传,一个个说服。白天,移民在田间地头劳作时,他就帮着干活,抽空讲解政策;晚上,他深入到移民家中,算长远发展账。
三组移民王天明和移民工作队“打游击”,拒不见面。姚自牛就在他家门口蹲守了三天三夜,饿了啃方便面,渴了喝矿泉水,困了就趴在凳子上眯会儿……一天凌晨2点多,悄悄回家的王天明看着冻得发抖的“牛”书记,那颗倔犟的心被感动了,在协议书上签了名字。
把移民群众当亲人,听起来是句简单的话,却凝结着数万名移民干部无数汗水与泪水!他们没日没夜,无怨无悔,“磨破嘴皮子,跑烂鞋底子”,足迹印在库区每个角落。
人间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移民干部身上的这种真情、大爱,如同一股宏大的暖流,直抵人心,融冰化雪,打开移民的一把把心锁……
责任——
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一切
移民难,难在工作千头万绪。政策“千条线”,移民干部就是那根“针”。一切为了移民,为了移民一切。广大移民干部植根于人民之中,“5+2”、“白+黑”成了工作常态。
“让移民群众满意,哪怕豁出命来!”河南南阳市移民局长王玉献,外号“拼命三郎”。2010年5月,他肾结石病突然发作,痛得满头是汗,但仍一声不吭,悄悄去医院做了肾碎石手术,第二天拔掉输液管子就上了移民工作前线。因为从早到晚接打手机,左耳几乎失聪,现在听人讲话,他总得倾着身子。
移民干部靠着这股拼劲,移民迁安方案越做越细,从动员到安置,分了200多个环节,文件摞在一起有三层楼高。
河南外迁移民16.2万人,全集中在淅川一个县。“把责任扛在肩上,干不好是罪人。”淅川县移民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宋超,是个超级“工作狂”。他的车一个月就跑了8000多公里。车上有三样东西必带:一是花生米,低血糖的他经常错过饭点;二是安眠药,吃几片歪在车上就能睡;三是手机电池,一部手机配4块电池还不够。
移民搬迁无小事。为了尽早给万家坪移民送存折,数九寒天,湖北郧县青山镇移民站长王华金来到潘家河边。没有桥,他只能踩在一台过河的铲土机轮子铁皮上,冰冷的水花溅起,浸透了腿脚,寒风刺骨,他的双手冻僵了。“抓紧,一定得抓紧!”一分钟,两分钟……终于过河了。
“问题不解决不搬、条件不具备不搬、方案不周密不搬、政策不到位不搬”,保障每人一份口粮田,湖北拿出13万人的土地容量,供8万移民选择;为了移民“有发展、能致富”,河南启动移民生产发展项目115个,培训移民5.9万人次。
“移民没有想到的,干部都想到了。”回忆起刚到河南邓州移民新村时的情景,移民曹明俊至今难忘:“每户移民都由包户干部领到新家,还有一张连心卡。进门先看到一个大礼包,有面条、肉、油,炉火都事先生好了。”
一个个移民新村拔地而起,一排排整齐 的楼房,文化广场,水泥马路,学校、幼儿园、超市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淅川张湾移民从“要我搬”转变到“我要搬”,农民李明源说:“干部工作到位,打消了移民的顾虑。新家位于市郊,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老人们就医都很方便。”
为了和谐移民,南水北调的移民干部们用拳拳赤子之心,诠释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奉献——
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
心底无私,乐于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南水北调大移民,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唱响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
他是一个不体贴的丈夫、一个不着家的父亲,却是一个贴心移民的干部。他就是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镇党委副书记刘峙清。
2011年4月1日,对刘峙清来说,只是普通而忙碌的一天。从早上7点钟就有移民等着找他反映问题,一直忙到晚上9点10分,忘记了吃降压药,疲惫的他刚站起身准备回家,突然感到一阵眩晕。他下意识地想从口袋里掏出降压药,却什么也没摸到……年仅42岁的汉子永远倒在了移民工作的岗位上。
淅川县高庙乡的青山绿水,诉说着又一段故事。
“尽快把土地分到户,送走移民再歇。”谁都没想到,这句话成了村支书赵竹林的遗嘱。2010年1月2日,赵竹林闭上了双眼。去世前3小时,他还在开“分地会”。
提起赵竹林,群众直落泪:“他是为移民过上好日子累死的,才当了4个多月支书,37岁就走了。”2009年12月,移民新村开工建设,被群众选为迁安委员会副主任的赵竹林带人入驻工地,一干就是4个多月。在封顶施工关键阶段,有天突然晕倒了,但为了让群众住上“放心房”,他没有休息,也没去检查身体,而是咬牙坚持,直到因劳累过度去世。在整理赵竹林的遗物时,村民发现一个笔记本,详细记录着工程的100多道工序和数据。
多么可敬的干部啊!为了不误移民,他们跋山涉水、走村串户,不知走了多少路;为了不误移民,他们吃住在一线,不知流了多少汗;为了不误移民,他们常年奔忙在外,不知欠家人多少情;为了不误移民,他们鞠躬尽瘁,有的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
移民干部都有一个心愿:待移民迁安完成后,要大睡一场、大醉一场、大哭一场!如今,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基本完成,可敬的移民干部们却为了移民后续帮扶仍然没有停歇……
心中装着老百姓(记者手记)
采访南水北调移民干部,有一种感动让人热泪盈眶:他们苦口婆心,不知疲倦;面对不解,忍辱负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到移民事业中,付出了汗水、泪水甚至生命。他们图什么?一位干部的回答很朴实:“移民感动了我们,咱心中要永远装着移民百姓。”
都说移民是“天下第一难”,看来投入真心就不难。移民干部“把移民当亲人”,换来了真心理解;他们“一切为了移民”,直面矛盾,用心倾听民声,用情化解民忧;他们“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忘我付出,无私奉献,用行动践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成了移民群众的贴心人。
这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是种可贵的时代精神。新时期社会需求各异,社会矛盾多元,但“执政为民”的信念不能变。执政为民,为的不是一己私利,而是事业发展、百姓福祉。攻坚克难,一刻也离不开群众力量,脱离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最大威胁。只要心中永远装着百姓,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好的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