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风险点 措施 风险等级 1组织构架(合理性、人员数量) 实验团队组织构架合理(生化实验 微生 物实验、仪器、动物实验)。 2人员 足够的检验人员。 管理者(能力、经验) 实验人员(能力、经验) 实验团队 足够的管理实验室的资质和经验。 咼风险 检验人员具有相关专业中专或咼中以上 学历。 培训上岗 定期专业培训与专业考核。 实验室设计 区域划分不合理 有足够的场所,以满足各项实验的需要。 咼风险 交叉污染 送检样品的接受与贮存区; 中等风险 法规符合性 试剂、标准品的接受与贮存区或试剂仓 库; 咼风险 清洁洗涤区; ?特殊作业区:如通风橱等等; ?留样观察室 ?分析实验区(仪器分析、化学分析、生 物分析); ?无菌实验室(包括阳性对照室)、微生物 限度实验室; 用室,例如更衣室和休息室。 操作性。 必须用黑色或蓝色墨水园珠笔 体系构架(质量标准、记录、质量手册、Sop标签、批检验 不允许用铅笔和涂改液 记录)。 对仪器热敏纸记录原始数据的要 记录原始性、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性、顺序性、永久性。 求 文件 可控性。 二人复核制度 及时记录 时间顺序一致性 书写错误(包括错别字),应用单线划 掉、改正、写上原因、签名缩写和日期. 记录、标签受控发放。 受控管理。 1计量器具、仪器未经检定或定期校准:如容量瓶、 量筒、 1计量器具、仪器每年经计量局检定, 移液管、天平、HPLC G(等。 同时定期进行内部校准,始终保持其处 于合格状态。 2主要仪器设备未进行验证,或未在验证有效期内。 2仪器设备都应进行IQ、OQ PQ合格 进样口 检验仪器的选 型与验证 3仪器参数设置不正确:如柱温、检测波长、流速、 温度、检测器温度等) 后方能使用。且需定期验证,始终保 证其处于验证合格期内。 4系统平衡时间不够,导致基线不稳定。 3实验开始前认真检查仪器参数设置, 确保无误。 4系统平衡时间应足够,基线稳定后才 能进样分析。 1系统存在泄漏点:出峰时间不稳定,样品响应值变化大, 长期使用,仪器被腐蚀。 1认真检查各连接点,保证各配件被正确 安装。 2色谱柱未按规定冲洗,或冲洗时间不够:导致色谱柱损坏 仪器设置及操 作 2色谱柱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冲洗,不用时 或样品残留,影响下批产品分析。 3 HPLC UV系统中进入气泡:柱压不稳,测试结果异常。 保存于制定溶剂中。 3检查流动相量、比色池中样品量,应足 够,已已进气泡采取排气措施。 4水分测定仪漂移值异正常:影响测定结果。 4检测水分测定仪各连接点,做好密封工 作。 取样sop 培训内容应该包括: 取样区域 取样计划 取样人 书面取样规程 取样计划 取样技术和设备 取样记录 取样 交差污染的风险 咼风险 取样标识 不稳定和/或无菌原料的取样注意事项 取样技术 目视检查原料、容器和标签的重要性 取样容器 观察异常和不正常情况的重要性 安全与健康防护 应尽可能在的专门区域或场所元成取样, 其暴露级别应与生产级别一致。 样品接收与贮 存 不能及时安排检验时,样品的存放条件不合适(如需阴凉存 放的样品,放在普通环境,导致样品变质或被污染) 事先了解样品的性质,并根据性质采取相 应的存放条件,且存放时间不宜过长。 样品分发 样品分发错误:直接导致结果错误。 需认真核对标签,确疋无误后发放。 留样 代表性 成品留样每次、每条线、随机取留样。 留样量 留样样品包装 保存条件 保存时间 定期观察 留样包装与实物包装不一致 未米用惰性材料 留样样品包装 单层包装 不同检验项目分开 样品留样代表 性 留样量不够,无能完成必要的检测需要。 需要考虑00样品量 温度连续监测 样品贮存留样 室验证 提咼或降低留样温度(常温放阴凉,阴凉放常温) 取用应有指令、记录 样品的取用和 观察 定期进行观察 1实验器材确认 实验前确认 清洁、火困效期 2试药试剂确认 外观质量 效期 3实验条件 温湿度 清洁 依法操作 实验过程 独立复核 色谱法 着重检杳: (HPLC、GC 柱(介质)档案 TLC) 流动相(pH,缓冲液等等) 检测器(波长) 流速 进样量 清洁和再生 1标准品遗失 聚苯乙烯薄膜 红外光谱 2过时的标准图库 3低质量光谱 4 “指纹区”扫描 指纹区峰比对差 扫描速度不对 5扫描速度不一致 1没有记录天平的编号 2没有作每天的校正 线性 天平 零点加2个点(使用范围内) 3砝码遗失 4没有定期的校验 5天平室设计不合理 气流影响 桌子的稳定性 1缓冲液的配制没有记录 2只进行单点校正? pH计 3缺少批号的记录 4温度补偿? 1薄层板未经过活化处理,就直接使用:可能得到异常结果。 1薄层板先活化处理然后使用。 2薄层板点样浓度不合适:太少灵敏度低,太多拖尾严重, TLC 不能很好识别。 2根据操作规程进行点样操作。 3层析缸置于平整桌面上,避免摇晃,薄 3薄层板放入层析缸中的位置不合适:太靠边或摆放不平, 层板应放在层析缸中间位置。 导致展开不好,边缘效应明显。 4展开剂量要合适。 4展开剂量不合适:太多,可能直接淹没点样点,无法获得 结果;太少又不能充分展开。 1有效数字的取舍不正确。 2原始记录数字抄写错误。 实验记录与数 据 3计算错误。 4计算时未考虑室温变化对标准溶液浓度的影响。 实验报告 清洁 1实验设备及温度记录 控制的温度/湿度记录 2样品包装 3实验项目:疋否与法疋标准致 4方法验证-没有? 稳定性 稳定性指示性方法 5与方案的差别 时间点缺少 不适当的时间点 6数据评估 1来源:是否法定机构 2效期管理:是否由新的标准品直接替代旧的标准品 标准品 3工作品建立SOP质量标准以及制备、鉴别、检验、批准和 贮存的操作规程、稳定性实验与有效期 4现场管理:存放、专人管理、标示(启用标示) 1片剂、胶囊、颗粒剂等称样前需要研磨的样品,未经充分 处理就称样,可能导致称取的样品不均匀。 1称样前需要研磨的样品,有包衣的应先去 除包衣,再充分研磨成均匀细粉,再准确称 取。 2称样量过少,使用体积过小的容量瓶,使用的天平量程不 合适。 2称样量应不小于10mg避免使用小于25ml 的3样品超声时间过长或过短:过长导致样品降解,过短会溶 解不充分。 3尽量避免使用超声,推荐使用机械振摇方 式。加热过的溶液未完全冷却到室温就定容。 需要超声的样品,要控制好时间。 容量瓶,称量的样品一定要在天平量程范 围内。 样品制备及前 准备 所用滤纸类型不合适,过滤效果不佳。 加热过的溶液冷却至室温后才定容。 溶液过滤后未弃去初滤液,直接使用:由于滤纸吸附,导致 测定结果偏低。 根据样品溶液性质,选择合适的滤纸类型。 溶液过滤后先弃去初滤液,取续滤液使用。 IR :压片太薄或太厚,均会直接影响测试结果。 残渣未完全灰化,结果可能偏高; 1 IR :压片要均匀,厚度合适。 重金属检查用残渣未按规定温度炽灼,温度太高,成 2 样品应先充分碳化后,再放入马弗炉中 分挥发,结果偏低。 灰化,保证灰化彻底。 砷盐检查样品前处理不充分,检测结果偏低。 3 重金属检查用残渣严格按药典要求,控 制温度在500~600 C。 恒重称量时间不一致,太短结果明显偏低,太长样品吸潮结 果偏大。 4 砷盐检查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处理样品。 5 每次恒重称量的时间保持一致。 1溶出介质是否未脱气处理,气泡过多: 1 溶出介质脱气使用。 溶出度、释放 度 2吸取的溶出液未过滤使用:干扰太大,结果异常。 2 溶出液过滤后,取续滤液使用。 3释放度检查时,取样后未及时补液:多次取样,加上溶出 3 及时补充温度合适的溶出介质。 介质挥发,导致后期所取样测疋结果偏咼。 1环境洁净度:环境未达标,检验室环境污染导致测试结果 阳性。 环境的洁净要求 2人员对操作的污染。 1 一定的换气次数和风速; 3物品:消毒、灭菌扌日施未经验证,如灭菌釜温度过高,培 养基被破坏,微生物没办法真实表达出来,造成假阴性结果。 消毒、灭菌后存放条件不合适或放置时间过长造成污染。 微生物/无菌 检验 2动态的粒子数和微生物监测。 3无菌室和微生物限度室不可公用更衣室 及缓冲间,防止污染无菌室 4无菌室及层流柜的高效过滤器定期检漏 试验和验证。 人员的污染: 1严格限制进入无菌操作区域的人员数量。 2人员严格更衣程序,并按操作规程进行实 验操作,定期培训。 物品: 1检验用品用验证过的方式消毒、灭菌;并 于规定时限内使用。 2储存于规定条件下,在密封容器中传递; 3单向流保持下传递。 未按操作规程处理剩余样品,特别是剧毒样品、生物样品, 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甚至对人员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检 验样品、有毒的溶液、用过的培养基、动物实验动物及其排 泄物) 实验室废弃物 1生物类样品,需先灭活再处理。 2加热 3中和 品处理 4焚烧 5深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