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C的空气压缩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
摘 要
空气压缩机(简称“空压机”)可以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转换为动力,来推动机械设备转动,减少使用了石油、电力等资源。本设计主要目的是实现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对空气压缩机组的主动控制。本方案通过变频器控制来达到对空气压缩机“一控多”的目的,可编程控制器可以达到变频器的工频与变频自由控制转换的现实需要,以及实现变频器对空压机的转换节制。系统通过压力传感器收集供气管道出口的压力值,经由变频器产生的4-20毫安标准控制信号,该信号又被送到可编程控制器的模拟输入端口,而后通过系统内部PID调节器算法逻辑运算产生控制信号,该信号又被送至变频器。在变频器操控当前机工作模式由变频转化成工频,而供压管道内压力值仍达不到安全工作要求时,则启动下一台空气压缩机,以此类推启动下一台。在变频器输出的电压频率已经变成了20HZ,此时供气管道内的气压量超过预先设定的气压值,系统封闭当前运行的机器,PLC转变操控另下一台。
关键词:PLC,空压机,压力传感器,变频器
Designs based on the PLC air compressor’s supervisory system
ABSTRACT
The compressor (the air compressor) is a compressed gas to increase gas pressure or gas transportation machine. Air compressor is widely used in nearly all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vil and other fields. Air compressor safety protec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is very important.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 to the traditional relay control technology, 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ion,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industrial control of. The design uses PLC and frequency converter to realize the automatic control of air compressor. The program uses inverter of the air compressor \"dragged more\" control, PLC to achieve the inverter frequency and frequency conversion control, and inverter switching control of a compressor station. Collection system using pressure sensors Outlet pressure air bag, transmitter output by 4 to 20 mA standard signal to the PLC analog input port, through the internal PID algorithm PLC logic operations, sends control signals to the inverter. When the inverter to control the current machine by the inverter frequency, while the gas pressure is still not satisfied by the PLC control inverter frequency soft-start the next station air compressor to run, and then click Open. So that the production system for good economic and safety performance.
KEY WORDS: PLC,air compressor,Pressure transducer,Inverter
目 录
前 言 ................................................................................................ 1 第1章 空气压缩机 ........................................................................... 3
1.1 空气压缩机的用途及其优点 ................................................ 3 1.2 空气压缩机的分类 ............................................................... 3 1.3 螺杆式空气压缩机 ............................................................... 4
1.3.1 螺杆式空压机的应用 ................................................. 4 1.3.2 螺杆式空压机的运转原理 .......................................... 4 1.3.3 螺杆式空压机的特点 ................................................. 5 1.4 活塞式空压机 ....................................................................... 6 第2章 可编程控制器(PLC) ........................................................ 9
2.1 PLC概述 ............................................................................... 9 2.2 PLC的基本组成 .................................................................... 9 2.3 PLC的基本工作原理 .......................................................... 10
2.3.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方式 .................................... 10 2.3.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过程 .................................... 10 2.3.3 可编程控制器的I/O响应时间 ................................. 12 2.4 PLC的分类 ......................................................................... 13 第3章PLC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 14
3.1 S7-200构件简介 ................................................................. 14
3.1.1 中央处理器CPU的功能 .......................................... 14 3.1.2 S7-200模板的主要特性 ............................................ 14 3.2 元器件的选型 ..................................................................... 15
3.2.1 空气压缩机主要参数 ............................................... 15 3.2.2 变频器参数 ............................................................... 15 3.2.3 压力传送器的技术参数 ............................................ 16 3.2.4 接触器简介 ............................................................... 17 3.2.5 热继电器选取 ........................................................... 17 3.2.6 报警装置 ................................................................... 18
第4章PLC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软件电路的设计 ........................... 19
4.1 设计PLC程序通用方法 .................................................... 19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 19 4.3 PLC I/O点的分配表和外部接线图 .................................... 21 第5章 PLC恒压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 23
5.1 控制系统恒压输出的方法 ................................................. 23 5.2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电气图 ................................................. 24 5.3 PLC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空压机的切换方式 ....................... 24 5.4 PLC变频调速控制原理 ...................................................... 26 5.5 计算机与PLC通信 ............................................................ 28 结 论 .............................................................................................. 29 谢 辞 ................................................................................................ 30 参考文献 .......................................................................................... 31 附 录 1 .......................................................................................... 32 附 录2 ........................................................................................... 33 附 录3 ........................................................................................... 34
主程序部分 ................................................................................ 34 自动子程序部分 ........................................................................ 36 外文资料译文 .................................................................................. 44
前 言
1960S美国起先成功研制了可编程控制器(简称“PLC”), 过了几年PLC得到了火速生长,并很快取代了传统控制技术——继电器控制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着科技和技术的进步,PLC的功能也随之加强和完善。由于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模拟数字信号处理能力的提升、外部硬件设备的加强以及不断提高的用户需求,促使PLC从单一的开关量的处理发展出了模拟量的处理和运动等控制性能。
现如今的PLC不仅仅在逻辑控制中得到使用,同时也支撑着运动控制、过程控制等领域的发展。当今,PLC已经融入社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例如:在采矿、电力电子、医药化工、机械制造、钢铁和石油等各个行业中。同时,由于计算机监控系统融入了通讯技术、故障诊断技术、软件技术等,因此广泛应用到了供水、供暖、电力、文化娱乐以及交通运输等生活领域中。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加大了对PLC的引进、研发、生产的探应用的工作。开始PLC只在引进的设备中大量应用,后来随着科技与技术的提高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种企业、各种生产设备以及产品中广泛的使用,不断提高PLC在我国的普及与应用。现在咱国已有能力本身生产小型可编程控制器,我相信,跟着科技的生长,国力的提升,可编程控制器必然会在我国有广阔的实用前途。
空气压缩设备是当代采矿业安全生产的四大不变设备(选矿、空气压缩、破碎、治砂)之一,空压机是矿井用于产生和运送压缩空气的必备动力设备,是矿井的原动力之一。随着煤矿业现代化的进步,煤矿企业对采矿设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安全生产也深深植入矿山生产建设思想中。继电器组成的传统保护设备大多是采用仪表分离等手段,这也就造成了其较低的可靠性、高昂的费用以及稳定性较差等缺点。同时继电器组成的控制电路不移维护、不易操作、不易监控,满足不了现代矿山企业对采矿设备提出的稳定性、安全性与经济性的要求。当今火急须简单的、易保养、易监测而且便宜的控制器来取缔由大量继电器构成的线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电子技术的迅猛成长为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成长打下了底子。
与继电器组成的线路相比PLC稳定性好,功能多,价格低廉,具有强大的优势。因此众多的采矿业都已选择使用PLC来替代继电器组成的控制线路。
在空气压缩机系统中引入可编程控制器极大地降低了系统的操作难度,大大的提高了安全与稳定性同时也节省了人力物力。基于PLC的空气压缩机变频调速系统让操作人员可以在较远距离的厂区机房内完成各种控制工作,极大地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极大地节约了人力成本,同时也保证了生产系统的安全与稳定。
第1章 空气压缩机
1.1 空气压缩机的用途及其优点
空压机在采矿业的生产中应用非常大,其工作原理就是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转换为生产动力,并有输送设备。空压机产生的压缩气体可以让井下的机器转动。通常矿业生产部门都会将空压机安装在山上或者矿井上,空压机与通气管道相连[1]。被压缩的空气顺着通气管道流向矿井下的工作区域,使风动机械设备转动,完成生产生活的目的。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鲜空气可以通过空压机转换为生产动力,从而驱动机械设备。使用空压机驱动风动设备与电力驱动相比具有一下优点:系统有火花的威胁;机械设备不怕超负荷运转;井下工人不会有触电的危险;在严寒、酷热以及高灰尘的环境中依然可以正常运转。同时空压机产生的新鲜空气可以改变井下浑浊空气的状况。但同时空压机也有其缺点:运转效率较低、使用电量较大、生产资源极高等。因此,空压机在今后必将朝着效率极高、稳定性极好以及生产成本低的方向转变[2]。
1.2 空气压缩机的分类
空压机分为螺杆式空压机,其又分为两种:喷油螺杆空压机与干式螺杆空压机;滑片式空压机;罗茨式空压机;活塞式空压机;叶片式空压机等,如图1-1。
空气压缩机 螺杆式空压机 滑片式空压机 罗茨式空压机 活塞式空压机 叶片式空压机 其它 喷油螺杆式空压机 干式螺杆空压机 图1-1 空气压缩机的分类
1.3 螺杆式空气压缩机
螺杆式空压机的应用
螺杆式空压机大量使用在石油、交通运输、制造等部门,在机体容量大和能在很差的恶劣环境中,渐渐代替了另外不同类型的空压机。
螺杆式空压机的运转原理
螺杆式空压机是利用机体内的齿杆运动以改变其体内的空间,来达到压缩气体的目的。为顺应矿井空压机的大而稳定的要求,螺杆式空压机须要向大型化成长,但存在相对漏泄量大、相对喷油量多、动力损失大、对
轴承的要求较高等问题,必然进一步提高空压机的机能,来顺应矿井的安全生产[3]。
(1)吸气过程:随着空压机开始旋转,机体内的体积不断扩大,这也就会使空压机的机壳内这一部分形成真空状态。当转子继续旋转,使空压机机壳内的体积达到最大值时,进气口便被打开,外部的新鲜空气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推进了空压机机壳内。空压机继续运转,进气管口随机被关闭,这也就会导致进气管口被封闭,进气过程随机结束。
(2)压缩空气:这时候,阳杆沿着从左向右的方向转动,而阴杆则沿着与其相反的方向转动。存在于机壳内的气体慢慢地被两杆挤压,因此机壳内的气压也不断的提升。两杆继续转动,当两杆转到一定程度时,同期管口便与该部分气体接触,压缩过程随着结束。
(3)排气过程:当空压机机壳内的气压达到预设值时,空压机的排气管口随机被打开,被压缩的空气在转子的转动作用下通过排气管口被排到储气罐内。转子继续旋转,当空压机机壳内的容积达到0时,此时的排气管口随机被关闭,排气过程也就结束了。
螺杆式空压机的特点
螺杆式空压机已经在社会生产中占领了很大的比重,因为它的高性价比,现在其已经对古老的空压机种类的生存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毁坏,但缺点总是和优点相伴而生[4]。
(1)螺杆式空压机优点:
① 产品规格比较容易,在一定的范围内,转子的直径、形状可维持不变而仅需将螺杆转子加长、来适合不同风量的需求。 ② 与往复式空压机一样具有定排量的共同特性,排气压力有相当
广泛的变化范围。
③ 可以使用节流控制 (2)螺杆式空压机的缺点:
① 长时间不使用螺杆式空压机时,为了保护机器延长其使用寿命,
需要工作人员定期转动机器。
② 螺杆式空压机在旋转时,机体的温度极其高,通常可以到达200
度。因此需要对空压机安装降温设备,加重了生产资本。
③ 在空压机损坏不能在使用时,拆卸机器非常麻烦,并且在更换
主机价格几乎可以在购买一台新的机器。
④ 喷油式的机器因其机壳内空气含有润滑油,因此在饮食方面不
被采用。
1.4 活塞式空压机
活塞式空压机主要是由:传动、推动和气缸组件构造的。传动组件的作用是产生动力给空压机,已实现其旋转。气缸组件就是空压机机壳内的容积。推动组件就是使活塞活动的那部分装备。打开空压机后,电机开始旋转,产生的动力可以促使传动组件推动活塞运动,以达到使活塞做周期运动的目的。活塞式空压机的正常旋转仅靠上述组件是远不够的,还需要工作人员为其增加一些辅助装备[5]。例如:为了使空压机机体内有大量的干净空气,过滤器就会被安装在空压机上;空压机在旋转时难免产生没用的热量,为此空压机需要一个降温装置;被压缩的气体必须还有储存的地方;被压缩气体使用量和用电的情况一样都不稳定,因此调节装置必须有。活塞式空压机原理简图如图1-2。 3 2 1 3 1 3 5 5 4 4 a.单作用式 b.双作用式 4 1—汽缸 2—活塞 3—进气阀 4—排气阀 5—活塞杆
图1-2单级活塞式空压机原理简图
该类型空压机的工作轮回是由:吸气过程AB,压缩过程BC,和排气过程CD组成。
(1) 吸气过程AB
活塞从A点向B点运动后所形成的机体体积,不断由新鲜空气填充,当活塞行至点B时,常压的空气填补了活塞式空压机的气缸,完成充气过程。
(2) 压缩过程BC
当活塞返回时,气缸内的空气慢慢地被挤压。当空气被压缩到C点(气缸内的空气压力等于排气管内的空气压力)时,气缸开始向外排气。压缩过程也就结束了。 (3)排气过程CD
当活塞行至C点开始排气后,随着活塞的移动,压缩空气不断向排气管排送。当活塞到达D点时,缸内的空气已经没有了,这也就完成一个循环。
当活塞再从上点向下点运动,进入到第二个循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以上的过程。
上述两种空压机性能比较,如表1-1。
表1-1两种空压机性能比较
比较方面 力的平衡性 螺杆式空压机 气体产生的径向、轴向力自动平衡,无副作用 使用寿命 螺杆空压机主机的使用寿命最少10-15年 噪声、振动 无内应力,力平衡性好,振动小,安装无需基础,噪音低,一般为58-60db,可直接放在办公场所 耐久性 径向、轴向力完全平衡,轴承摩擦部位多,机械损耗大,活塞、活塞活塞式空压机 曲轴旋转时产生较大的惯性力,对活塞、活塞环及气缸的破坏性较大 缸数最少在两缸以上,平衡性较差,使用寿命最长在2-3年 运转过程中受力不平衡,震动较大,大功率时需要基础固定,低频噪声80-100db,只能安装在远距离的角落里 寿命长,转自轴承力为5玩h,环等易损坏寿命仅为3000-5000h,维维护周期长,维护费用低 空气质量 内有自动排水器,除水率达到80%以上,压缩空气品质较高 护周期短,维护费用高 无自动排水器,基本无排水、除油能力,压缩空气品质较低
维修性 主机机壳采用整体结构后,星轮侧有大窗,维护方便 易损件更换频繁,拆卸、安装工作量大 体积 体积小,箱式隔音包装、结构紧凑 体积较大,振动大,需要基础加以固定 保修期 智能化程度 主机保修三年,终身维护 整机全由电脑PLC控制,具有故障诊断及显示功能 最长保修期为一年 不存在智能化 根据以上分析,本系统选用螺杆式空压机 。
第2章 可编程控制器(PLC)
2.1 PLC概述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狮子设备公司(DEC)D第一个成功研发了可编程控制器,该公司研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技术的缺点。由于该控制器具有逻辑性能,被叫做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在PLC中的应用,现在的PLC又增加了算术运算、数据处理、网络通信等功能,使PLC更多的具有了计算机的功能[6]。
PLC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发生了三代的更新,如表2-1。
表2-1PLC的变更
代次 第一代 1969~1972 第二代 1973~1975 带三代 1976~1983 第四代 1983~至今 8位微处理器及存储器 数据的传送和比较、模拟量的运算 能同时完成逻辑控制、模拟量控制 复杂控制系统及联网通信 分级网络控制系统 微处理器 1位微处理器 功能特点 逻辑运算、定时、计数 应用范围 替代传统的继电控制 高性能8位微处理器 处理速度提高,向高功能及联网通信发展 16位、32位微处理器 逻辑、运动、数据处理联网功能的多功能
PLC的基本组成
PLC主要由CPU、存储器、基本I/O接口电路、外设接口、编程装置、电源等组成。PLC结构框图如图2-1所示。
按钮 CPU 输 入 存储器 单 元 电源部分 单 元 输 出接触器 继电器触点 电磁阀 行程开关 指示灯 编程器或其他设备 图2-1 PLC结构简图
PLC的基本工作原理
2.3.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方式
PLC的工作方式与我们通常所熟知的计算机工作方式不同,即计算机等待操作指令传达。而PLC采用的是无限循环扫描所接收的操作指令,并立即从上而下分析该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7]。
2.3.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过程
PLC采用循环扫描工作方式的工作过程一般分为6各阶段:以故障诊断和处理为主的公共操作、与编程器等的通信处理、输入扫描、执行用户程序、处理输出和响应外设。其工作过程如图2-2。
电源 自诊断 检查WDT时间 与编程器交换信息 N 是否有网络? Y 与网络交换信息 停止运行 状态判定RUN? I/O故障 输入扫描 执行用户程序 输出处理 响应外设
图2-2 PLC工作过程图
(1)公共操作
设计者在最初设计PLC时,以充分考虑到PLC的可靠性。故在PLC内部安装有自我监视等功能。一旦PLC出现故障,则PLC就会发出声光警报。若系统出现非常严重的故障时,PLC会立即断电。若发生不是严重的故障,PLC可以值发出声光警报而不停止运转。
(2)与编程器交流信息
用户通过计算机将可以已写好的程序导入PLC,PLC接受指令后,PLC变做出动作,用户在这一段时间内可以修改程序,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监视PLC运转状况,同时运行的两个PLC可以进行信息交流,PLC也可以与磁带机信息交流。 (3)通信处理
在通信情求处理阶段,CPU处理从通信接口和智能模块接收到的信息,例如:读取智能模块的信息并放在冲区中,在适当的时候将信息传送给通信情求方。
(4)CPU自诊断测试
自诊断测试指的是系统对其各模块的扫描,并将扫描的结果反馈给CPU,并完成其他任务。
(5)执行外设指令
每次执行完用户程序后,如果外部设备有中断请求,PLC就会进入服务外设指令操作。如果没有外部设备命令,则系统会自动进入下一次循环扫描,直到接受终止命令。
可编程控制器的I/O响应时间
输入/输出响应时间简称“I/O响应时间,操作者对PLC发出操作指令后,PLC立即操作外部硬件设备运行这期间所用的时间我们称之为I/O响应时间。响应时间受外部设备温度,PLC性能以及用户指令长短影响。一般来说I/O响应时间不会超过20ms,对于不重要的系统来说,这些时间是可有可无的。而对于大型重要的系统来说响应时间越短越好[8]。
PLC的分类
(1)整体式PLC
整体式PLC在结构上是将CPU、输入/输出部件都集中配置在一个机箱具有结构紧密、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低等特点。但存在主机输入/输出点数固定、灵活性差、维修不便等缺点。
(2)挂机模块式PLC
挂机模块式PLC的各部分以独立的模块形式分开设置。这种机构的PLC配置灵活、方便、便于扩展。机架模块式PLC存在结构复杂、插件多、造价较高等缺点。
(3)分散式PLC
分散式结构PLC是将CPU、电源、存储器集中放置在中央控制室,构成主控站。CPU作为系统的“指挥官”操控着系统主件于副件之间的联系,并使其动作相互配合。
第3章PLC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S7-200构件简介
本系统采用的PLC是西门子S7-200,包括各种各样的模板块:CPU模板、功能转换模板FM、信号模板、电源模板PS、通信模板CP等[9]。S7-200已发展数年,现如今完全可以解决用户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要求,来达到生产生活的目的。
中央处理器CPU的功能
(1)使用者利用编程器写入相应的程序与数据并被CPU接受与存储。 (2)CPU在接收到程序后,开始判断所接受程序中是否有错误。 (3)利用CPU扫描功能,来自工作的输入信号被接受到相应的寄存器与存储器中。
(4)CPU开始运行后,CPU从相应的存储器从上至下读入程序,并执行,完成程序的逻辑与算术运算。
S7-200模板的主要特性
常用S7-200模板的主要特性如表3-1所示。
表3-1 常用S7-200常用产品主要特性
参数 用户内存/KB 自由编址 位存储器 计数器 定时器 指令处理时间(ms) YES 1024 128 128 YES 1024 128 128 YES 2048 256 256 YES 2048 256 256 YES 32768 512 512 CPU312 16 CPU312C 16 CPU313C 32 CPU314 32 CPU317 512
3.2 元器件的选型
3.2.1 空气压缩机主要参数
本系统选择LGY-17型螺杆式空压机[10]。 变频器参数
(1) 主要特性
矢量控制方式,可构成闭环矢量控制,闭环转矩控制;高估在能力,内置制动单元。 (2)控制功能
① 独立I/O端子板,方便维护。 ② 内置PID控制器,参数自整定。 ③ 可实现主/从控制及力矩控制方式。
④ 在电源消失或故障时具有“自动再起”功能。 (3)变频器外部接线图如图3-1。
图3-1变频器外部接线图
压力传送器的技术参数
KZ-YLF系列常规型扩散硅压力变送器选用进口高精度、高稳定硅压力敏感充油芯体,通过高可靠性的放大电路,将被测介质的表压转换成1~5V的标准电信号[11]。
(1)特点
① 精度超高、稳定性超好、非常安全可靠 ② 体积小外形美观,性价比高
③ 量程范围宽(-1000KPa~1000KPa~60MPa) ④ 不锈钢隔离膜片,防腐蚀性好 ⑤ 反向积极保护及限流保护 ⑥ 防雷击、防射频保护、防爆
(2)设备技术参数
① 测量范围:-100~200KPA~60MPA ② 温度漂移:0.02%FS/℃ ③ 测量精度:<0.2%FS ④ 压力类型:绝压,表压 ⑤ 介质温度:-30~125℃ ⑥ 供电:12~30vdc(三相电压)
接触器简介
(1)接触器的选取
随着社会的变化接触器越来越多的被使用在各类型的工厂设备中。因为交流回路与直流回路的断开与接通只能由接触器实现和完成,因此在低电压保护方面大放光彩。现如今控制容量对接触器来说越来越重要,所以大型容量的接触器正在被广泛的运用到远距离控制和频繁操作的工作中,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与完成已经离不开接触器了。倍是60A,因此本系统选择使用了CJX8-30的交流接触器。
(2)结构特性
① CJX8-30交流接触器为“正装式结构”,即触头系统在前面、
此系统在后面(靠近安装面).
② 动触头为桥式结构。接触器的主触头可以与主线路分离,在接
触器发生故障时可以不必停止机器运转。
③ 交流接触器采用完全封闭式的自然灭弧,已达到生产生活而安
全与稳定。
④ 接触器可以迅速的安装在40mm的轨道上,不同类型的辅助触
头,可以在其上使用。
热继电器选取
由于电动机的额定电流的整定值的倍等于JR20的额定电流,因此本系统选取JR20型热继电器。该继电器安全额定工作频率为50HZ,在其内部中分布着不同膨胀系数的金属片。在接触器安装在电路中时,电流流过
其内的电阻时会发热,而金属片会在这些热量中变形,在变化到一定程度时,就能够使连杆移动,从而使主电路断路。接触器由此被断开,主电路因此电流流过,从而达到保护电动机的安全生产生活中。因为热继电器生产成本较低、结构非常简单、非常安全与可靠等优点,所以热继电器被广泛应用到现实生活中[12]。
报警装置
各式各样的传感器都被安装在本系统操作系统中,随时监测着系统的稳定与安全。压力传感器与CPU226内部的时间继电器配合工作。用户程序经过PLC处理后,便可以对系统硬件部件进行保护,并立即执行预先设计的保护程序,进行保护系统工作。系统执行保护动作可如下情况:在PLC运行用户程序时,若PLC对电动机发出运转信号时,但电动机拒动(气体管道内的压力值小于要求压力值),便可以判断系统发生了外部硬件故障,值班人员接到报警信号后,立即动作进行检查与维修。保护着设备安全[13]。
第4章PLC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软件电路的设计
设计PLC程序通用方法
(1)再设计系统前,应先掌握相关知识,熟悉系统的目的,并绘制相关的功能图。
(2)设计程序梯形图。
(3)模拟操作结束后,工作人员应根据结果修数据,在结果符合预设值时,停止这部分操作。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流程框图如下面的图4-1所示。 (1)分析被调控对象
熟悉了解被研究对象的运行特征以及工作过程,充分利用风、光、雾等之间的合理关系,最终确定PLC对被研究对象的工作要求。
(2)确定输入、输出设备
工作人员根据结果预设值,确定所必须的设备(如:按钮、位置开关、转换开关、传送器等)和输出设备。根据确定PLC的I/O点数。
(3)选择PLC
包括PLC的机型、容量、I/O模块、电源的选择 (4)分配I/O点
合理配置I/O点,得到相应的I/O表与外部接线图。
分析被控对象的工艺流分析系统控制要求 确定外部输入/输出设备 选择PLC 分配I/O点 绘制功能表图 设计控制台 设计梯形图 修改 输入程序并检查 现场施工布线 手工调试 模拟调试 N 满足? N Y 交付使用
图4-1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4.3 PLC I/O点的分配表和外部接线图
PLC的I/O点的分布表如表4-1和表4-2。
表4-1输入点分配
信号名称 启动 停止 工作方式选择(手/自) 模式选择(高/低) 故障复位 1♯工频接触器动作信号 1♯变频接触器动作信号 2♯工频接触器动作信号 2♯变频接触器动作信号 3♯工频接触器动作信号 3♯变频接触器动作信号
表4-2输出点分配
信号名称 1♯工频交流接触器以及指示灯 1♯变频交流接触器以及指示灯 2♯工频交流接触器以及指示灯 2♯变频交流接触器以及指示灯 3♯工频交流接触器以及指示灯 3♯变频交流接触器以及指示灯 4♯工频交流接触器以及指示灯 4♯变频交流接触器以及指示灯 5♯工频交流接触器以及指示灯 5♯变频交流接触器以及指示灯 符号 地址 信号名称 1♯故障指示灯 2♯故障指示灯 3♯故障指示灯 4♯故障指示灯 5♯故障指示灯 变频器指示灯 报警指示灯 进水控制阀 变频器控制 变频器控制 符号 地址 符号 SB1 SB2 SA1 SA2 SA3 KM1 KM2 KM3 KM4 KM5 KM6 地址 信号名称 4♯工频接触器动作信号 4♯变频接触器动作信号 5♯工频接触器动作信号 5♯变频接触器动作信号 1♯保护动作信号 2♯保护动作信号 3♯保护动作信号 4♯保护动作信号 5♯保护动作信号 变频器运行检测信号 变频器故障信号 符号 KM7 KM8 KM9 KM10 FR1 FR2 FR3 FR4 FR5 KM11 BPQ 地址 I2.1 KM1,D1 KM2,D2 KM3,D3 KM4,D4 KM5,D5 KM6,D6 KM7,D7 KM8,D8 KM9,D9 KM10,D10 D11 D12 D13 D14 D15 D16 D17 DKM11 略 略 略 略
图4-2 I/O口外部接线图
第5章 PLC恒压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控制系统恒压输出的方法
输出管道内的压力通常被我们用来作为研究对象。压力传感器随时测量着输出气管内的气压,将气压值转变为模拟信号,传送给PID控制系统,而后该系统将接收到的信号参考事先设定的压力值,若压力小于实际生产的需求,下一台空压机将被变频启动;若压力值大于预设值,则PLC将封闭此刻运转的空压机。减小压缩空气的生产,使通气管内的气压于需要值一样[14]。流程控制图如图5-1所示。
图5-1控制系统恒压控制流程图
5.2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电气图
系统电气原理图见附录1。 系统外部接线图见附录2。 系统梯形图见附录3。
PLC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空压机的切换方式
系统以输气管道的气压值为研究对象,压力传感器随时监控着输出气管内的气压,将气压值转变为电信号,传送给PID控制系统,而后该系统将接收到的电信号与预先设定的压力值比较,若压力小于实际生产的需要,下一台空压机将被变频启动;若压力值大于设定值,则PLC将关闭此刻运转的空压机。减小压缩空气的生产,使通气管内的气压于需要值一样。完成空压机的切换[15]。
开始 变频器启动 转化为工频运行并把变频器切换到下一台空压机 频率是否达到上限 Y N 当前空压机停机并把变频器复位 频率是否达到下限 Y N 报警延时 检测参数是否正常 N Y是否又停机信号 Y停机
图5-3 PLC恒压控制系统流程图
5.4 PLC变频调速控制原理
系统运行情况有两种:
(1) 通气管道内的气压高于生产的需求:
系统接工作前,变频器的组件正处于欲工作的状态,此时变频器组件正处于变频运转状态。工作人员打开开始开关,系统开始运转。首先运行的是1 ♯ 空压机,机体内的电动机迅速启动,系统频率达到预设上限值50HZ,延迟5S后通气管道内的气压仍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则中间继电器接收来自PLC的控制信号,使1 ♯空压机保持工频运转状态;此时,继电器将2 ♯空压机置于变频工作状态,2 ♯空压机开始变频运转,运行几秒后,2 ♯空压机已达到频率上限(50HZ)通气管道内的气压仍达不到生产的要求,则中间继电器又将接收来自PLC的控制信号,将2 ♯空压机置于工频运行状态;3 ♯空压机开始运转,此时空压机处于变频工作状态,系统再次运转5S后,通气管内的气压仍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则依照上述原理启动4 ♯、5 ♯空压机。
(2)通气管道内的气压高于生产的需求:
当通气管道内的气压高于生产的需要,此时5台空压机同时工频运行着,则PLC将发出控制信号:工频运行着的5♯空压机将变成变频工作方式,其自身频率由50HZ降低到20HZ,若5 ♯空压机以20HZ运行5S后,此时通气管道内的气压仍高于生产的需要,则PLC将关闭1 ♯空压机,运转5S后通气管的气压仍高于生产需要,则依次关闭2 ♯、3 ♯、4 ♯空压机,直至气压满足生产的需要。
系统运行时一旦出现了冷却系统故障导致系统温度过高,则报警系统将会被触发,工作人员会及时的进行维修,PLC控制空压机切换流程如图5-4所示。
开始 1♯空压机变频运行 下限 1♯空压机停止运行 延时5s 变频器输出频率 正常 1♯空压机变频运行 添加空压机 上限延时5s 变频器输出频率 下限延时5s 减少工作空压机 上限延时5s 变频器输出频率 上限延时5s
图5-4空气压缩机切换流程图
本系统有手动、自动运行方式: (1)手动运行方式
在本操作方式中,工作人员可以按下开始按钮来开启某个空压机或按下停止按钮来关闭某个空压机。在设备出现故障或需要维修保养时才会使用本操作方式。
(2)自动运行方式
在本操作方式中,变频器的组件正处于欲工作的状态,此时变频器组件正处于变频运转状态。工作人员按下电源开关,系统开始运动。首先运行的是1 ♯ 空压机,机体内的电动机迅速启动,系统频率达到预设上限值50HZ,延迟5S后通气管道内的气压仍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则中间继电器接收来自PLC的控制信号,使1 ♯空压机处于工频运转状态;此时,继电器将2 ♯空压机置于变频工作状态,2 ♯空压机开始变频运转,运行一段时间后,2 ♯空压机已达到频率上限(50HZ)通气管道内的气压仍达不到生产的要求,则中间继电器又将接收来自PLC的控制信号,将2 ♯空压机置于工频运行状态;3 ♯空压机开始运转,此时空压机处于变频工作状态,系统再次运转5S后,通气管内的气压仍不能满足生产的需求,则依照上述原理启动4 ♯、5 ♯空压机。
5.5 计算机与PLC通信
S7-200支持多种通信协议。点对点接口(PPI)、多点接口(MPI)和PROFIBUS协议基于7层开放系统互联模型(OSI),通过一个令牌环网来实现。只要波特率相同,3个协议可以在同一个RS-485网络中同时进行,不会相互干扰。PPI、MPI和S7协议没有公开,其它通信协议是公开的[16]。
某些S7200有两个通信口,它们在不同工作环境、要求下都能安全运转。
结 论
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和编写,终于在今天吧本篇毕业论文写完了。在这期间越来越熟悉和掌握PLC相关的知识、变频器技术和空压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工作人员为了实现PLC对空压机的控制,现在只需要经过计算机便可以实现。设计主要目的是实现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对空气压缩机组的自动控制。本方案通过变频器控制来达到对空气压缩机“一控多”的目的,可编程控制器可以达到变频器的工频与变频自由控制转换的现实需要,以及实现变频器对空气压缩机的转换控制。随着科技与技术的提高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种企业、各种生产设备以及产品中广泛的使用,不断提高PLC在我国的普及与应用。与继电器组成的线路相比PLC稳定性好,功能多,价格低廉,具有强大的优势。因此众多的采矿业都已选择使用PLC来替代继电器组成的控制线路。
但是本设计方案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编写本论文时,虽然参考了众多的专业书籍,但这些知识都是“死知识”,对于我在现实中还无法灵活使用。
(2)本方案没有在专业的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操作。
(3)本方案还无法对PLC深层方面的知识进行阐述,在今后的生活中还需时间进行学习。
谢 辞
在近半年的努力之下,我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虽然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是这篇论文的完成离不开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论文将难以完成。
所以首先我要由衷的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陈朝辉老师,在我论文完成的过程中,陈老师总是帮助我解决一些我解决不了的难题,指导我如何去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遇到的问题特别多,陈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给我指导,给与我极大地帮助。陈老师不仅在工作中是一个特别严谨的人,同时在生活中也是一个非常热心的人。因此再次表示由衷的感谢。
然后我要感谢在这段时间给与我帮助的同学们,是他们耐心的教我如何去写一篇论文,如何编程,如何去查阅资料。正是由于他们的帮助,才让我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少走了不少弯路。
最后我还要感谢培育我四年的洛阳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邢子文. 螺杆压缩机的理论、设计、及应用.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3] 吴玉林,陈庆光,刘树红. 通风机和压缩机. [4] 胡虔生,胡敏强. 电机学. 北京:
[5] 王卫兵.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实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6]
[7] 谢云敏,郭贵中,党保华.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8]
[9]周洁.基于PLC的煤矿空压机控制系统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河南.河南理工大学.
[10]王浩.基于PLC和变频调速的空压机控制系统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河南.郑州大学.
[11] 余先涛. 基于PLC监控的空压机变频恒压控制[M],2005
[12] 翁维勤. 过程控制系统[M].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3] 吉永成. 用PLC对数台空气压缩机的控制[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4]Clark D W. The memory system of a high performance personal computer. 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Tech Rep: CSL-81-1, 1981
[15]MC88100 RSIC Microprocessor User’s Manual (Second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90
[16]Carreira J, Madeira H and Silva J G. Xception: A technique for the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dependability in modern comput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
附 录 1
恒压控制系统电气原理图
附 录2
系统外部接线图
附 录3
梯形图
主程序部分
手动子程序部分
自动子程序部分
外文资料译文
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designing PLC software can overcome deficiencies i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programming manufacturing control systems, and can have wide ramifications in several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s are modeled by formal languages or, equivalently, by state machines. Formal representations provide a high-level description of the behavior of the system to be controlled. State machines can be analytically evaluated as to whether or not they meet the desired goals. Secondly, a state machine description provides a structured representation to convey the logical requirements and constraints such as detailed safety rules. Thirdly, well-defined control systems design outcomes are conducive to automatic code generation- An ability to produce control software executable on commercial distinct logic controllers can reduce programming lead-time and labor cost. In particular, the thesis is relevant with respect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 modern manufacturing, systems are characterized by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become customer-driven and thus have to respond quickly to changing system requirements. A major challenge is therefore to provide enabling technologies that can economically reconfigure 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s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needs and new opportunities. Design and operational knowledge can be reused in real-time, therefore, giving a significant competitive edge in industrial practic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rogramming methodologies in automation systems have not been able to match rapid increase in use of computing resources. For instance, the programming of PLC’s still relies on a conventional programming style with ladder logic diagrams. As a result, the delays and resources in programming are a major stumbling stone for the progr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esting and debugging may consume over 50% of the manpower allocated for the PLC program design. Standards [IEC 60848, 1999; IEC-61131-3, 1993; IEC 61499, 1998; ISO 15745-1, 1999] have been formed to fix and disseminate state-of-the-art design methods, but they normally cannot participate in advancing the knowledge of efficient program and system design.
A systematic approach will increase the level of design automation through reusing existing software components, and will provide methods to make
large-scale system design manageable. Likewise, it will improve software quality and reliability and will be relevant to systems high security standards, especially those having hazardou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such as airport control, and public railroads.
The software industry is regarded as a performance destructor and complexity generator. Steadily shrinking hardware prices spoils the need for software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code optimization and efficiency. The result is that massive and less efficient software code on one hand outpaces the gains in hardware performance on the other hand. Secondly, software proliferates into complexity
of
unmanageable
dimensions;
software
redesign
and
maintenance-essential in modern automation systems-becomes nearly impossible. Particularly, PLC programs have evolved from a couple lines of code 25 years ago to thousands of lines of code with a similar number of 1/O points. Increased safety, for instance new policies on fire protection, and the flexibility of modern automation systems add complexity to the program design process. Consequently, the life-cycle cost of software is a permanently growing fraction of the total cost. 80-90% of these costs are going into software maintenance, debugging, adaptation and expansion to meet changing needs.
Today, the primary focus of most design research is based on 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products. One of the by-products of this proposed research is to enhance our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by extending it to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systems design. A system design theory for large-scale and complex system is not yet fully developed. Particularly, the question of how to simplify a complicated or complex design task has not been tackled in a scientific way. Furthermore, building a bridge between design theory and the latest epistemological outcomes of formal representations in computer sciences and operations research, such as discrete event system modeling, can advance future development in engineering design.
From a logical perspective, PLC software design is similar to the hardware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s. Modern VLSI designs are extremely complex with several million parts and a product development time of 3 years [Whitney, 1996]. The design process is normally separated into a component design and a system design stage. At component design stage, single functions are designed and verified.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s (PLC), a computing device invented by Richard E. Morley in 1968,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industry including manufacturing systems, transportation systems, chemical process facilities, and many others. At that time, the PLC replaced the hardwired logic with soft-wired logic or so-called relay ladder logic (RLL), a programming language visually resembling the hardwired logic, and reduced thereby the configuration time from 6 months down to 6 days [Moody and Morley, 1999].
Although PC based control has started to come into place, PLC based control will remain the technique to which the majority of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will adhere due to its higher performance, lower price, and superior reliability in harsh environments. Moreover, according to a study on the PLC market of Frost and Sullivan [1995], an increase of the annual sales volume to 15 million PLCs per year with the hardware value of more than 8 billion US dollars has been predicted, though the prices of computing hardware is steadily dropping. The inventor of the PLC, Richard E Morley, fairly considers the PLC market as a 5-billion industry at the present time.
Though PLCs are widely used in industrial practice, the programming of PLC based control systems is still very much relying on trial-and-error. Alike software engineering, PLC software design is facing the software dilemma or crisis in a similar way. Morley himself emphasized this aspect most forcefully by indicating
`If houses were built like software projects, a single woodpecker could destroy civilization.”
Particularly, practical problems in PLC programming are to eliminate software bugs and to reduce the maintenance costs of old ladder logic programs. Though the hardware costs of PLCs are dropping continuously, reducing the scan time of the ladder logic is still an issue in industry so that low-cost PLCs can be used.
In general, the productivity in generating PLC is far behind compared to other domains, for instance, VLSI design, where efficient computer aided design tools are in practice. Existent software engineering methodologies are not necessarily applicable to the PLC based software design because PLC-programming requires a simultaneous consideratio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The software design becomes, thereby, more and more the major cost
driver. In many industrial design projects, more than of the manpower allocated for the control system design and installation is scheduled for testing and debugging PLC programs.
In addition, current PLC based control systems are not properly designed to support the growing demand for flexibility and reconfigurability of manufacturing systems. A further problem, impelling the need for a systematic design methodology, is the increasing software complexity in large-scale projects.
The objective of this thesis is to develop a systematic software design methodology for PLC operated automation systems. The design methodology involves high-level description based on state transition models that treat 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s as discrete event systems, a stepwise design process, and set of design rules providing guidance and measurements to achieve a successful design. The tangible outcom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find a way to reduce the uncertainty in managing the control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that is, reducing programming and debugging time and their variation, increasing flexibility of the automation systems, and enabling software reusability through modularity. The goal is to overcom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programming strategies that ar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individual software developer.
一个系统化的设计PLC程序的方法可以克服传统程序生产控制系统的缺点,并且在一些工业应用总有很大的不同。自动控制系统是状态模型用公式语言或等价的语言描述的。公式描述对被控制的系统的行为提供一个精确的描述。可以通过分析估计看状态模型是否达到想要的目标。第二,为状态模型的描述提供结构描述,这个结构描述可以说明逻辑要求和如细节安全规则的限制。第三,好的控制系统设计是对自动控制代码生成有益的——一种能够产生可执行的控制软件的能力,不同的逻辑控制器可以减少程序扫描时间和执行那个时间。特别的,这个主题与随后的部分的是有关的。
在现代制造业中,系统是用过程和结果的革新来描述的,并且因此不得不改变系统性能以快速做出反应。因此,一个大的挑战是提供技术以限制自动控制系统对变化需要和新机会的反应,所以,设计和操作知识可以实时的被再次利用,在工业实践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竞争面。
研究表明,在自动化系统中,程序实现的方法已经与计算机资源应用的急速增长不能匹配。例如,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程序仍然依靠一种方便的有逻辑梯形图的程序实现模式。结果,程序上的延迟和资源成了生产工业过程的主要绊脚石。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程序设计过程中,测试和调试可能会占用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人力。在发展和传播“STATE-OF-THE-ART”已经形成标准[IEC 60848, 1999; IEC-61131-3, 1993; IEC 61499, 1998; ISO 15745-1, 1999],但是,基本上这些标准都不能参与有效的程序和系统设计方面知识的革新。
系统的方法通过使用原有的软件模块,有助于增加设计自动化的水平,同时也将提供一种可管理的大规模系统设计的方法。同样的,它也将改善软件的质量的可靠性,以及关系到系统的较高安全标准,尤其是这些对环境有危害影响的,比如:机场控制、公共铁路运输。
软件工业被认为是系统性能的破坏者和系统复杂性的产生者。逐渐下降的硬件价格,破坏了对通过优化程序获得的软件性能的需要。其结果是,一方面造成了大量而低效率的程序代码,另一方面并没有获得高的硬件性能。其次,软件变得难以掌握其程度的复杂;在现代自动化系统中,软件设计和保持系统本质几乎变得不可能。尤其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程序设计从二十五年前的两条主线,发展到现在的成千上万条。现在安全性增加了,例如,关于防火的新措施,以及现代自动化系统的柔韧性增加了程序设计过程的复杂性。因此,软件的使用周期花费是总共花费的一个固定不变的增长部分。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花费用于软件维护、调试、优化(改进)、和扩展以满足不断变换的需求。
目前,大部分设计研究的主要焦点都集中在机械和电子产品上。这种有目的性的研究产生了一个副产品,就是通过推广这中研究到系统工程设计领域,从而加固了我们对设计理论和技巧的基本理解。针对大规模和复杂系统的系统设计理论并没有成熟。尤其是,对如何简化一个繁冗而复杂的设计任务这一问题,仍然没有被科学的处理。而且,正在设计理论和代表计算机科学及运筹学研究的认识论结果之间构建一条桥梁,这样的具体应该是逻辑硬件电路设计。
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软件设计类似与集成电路的硬件设计。现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VLSI)是及其复杂的,一个集成电路一般有几百万个晶体管,而且产品开发周期大都三年左右。设计过程一般都分成局部功能块设计和系统设计两个阶段。在局部功能块设计阶段,单个功能将被设计出来,并予以验证。在系统设计阶段,所有功能块都将被整合起来,整个系统行为特性和功能将会通过仿真形式加以测试。一般来说,所有部分都完全的验证是不可能的。因此,统计学可以作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设计的一个例子,并有可能影响逻辑硬件设计。
1968年,Richard E. Morley创造出了新一代工业控制装置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现在,PLC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包括机械制造也、运输系统、化学过程设备、等许多其他领域。初期可编程控制器只是用一种类似于语言的软件逻辑于代替继电器硬件逻辑,并且使开发时间由6个月缩短到6天。
虽然计算机控制技术已经产生,但是PLC控制因为它的高性能、成本低、并且对恶劣的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而在工业控制的广泛应用中保持优势。而且,尽管硬件的价格在逐渐下跌,据估计,根据Frost和Sullivan对PLC市场的调查研究表明,每年销售硬件的价格要比销售PLC的价格(一千五百万)至少多出八十亿美元。PLC的创造者Richard E. Morley十分肯定的认为目前PLC市场是一个价值五十亿的工业
虽然PLC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中,PLC控制系统的程序依然和语法有关。和软件过程一样,PLC的软件设计也以同样的方式会遇到软件错误或危机。Morley在演讲中着重强调了这个方面。
如果房子建造的像软件过程一样,那么仅仅一只啄木鸟就可以摧毁文明。特别的,PLC程序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消除软件错误和减少老式梯形逻辑语言的花费。尽管PLC的硬件成本在继续下降,但是在工业控制上减少梯形逻辑的扫描时间仍然是一个问题,以至于可以用到低耗时的PLC。
一般来说,和其他领域相比生产PLC的周期要短很多。例如,在实践中,VISI设计是一种有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PLC不需要使用目前的以软件设计为基础软件工程方法论,因为PLC程序要求对软件和硬件搜都要考虑到。因此,软件设计越来越成为花费动力。在许多的工业设计工程中,多数人力分配给了控制系统设计和安装,并且他们被要求对PLC进行程序测试和错误排除。
再者,PLC控制系统不适合设计对适应性和重构有越来越多要求的生产系统。一个更深入的问题是在大规模的工程中软件越来越复杂,促使要有一个系统化的设计方法论。
主题的客观性是为PLC自动控制系统建立一个系统化的软件设计方法论。这个设计方法论包括以状态转换模型为基础的精确的描述,这个转台转换模型是自动控制系统的抽象系统。方法论还包括一个逐步的设计过程,并且要设置一个设计规则,这样才能为一个成功的设计提供导向和方法。这项研究的真正目的是找到一个减少控制软件发展过程的不稳定性的方法,也就是说,减少程序和调试时间以及他们的变化,以增强自动控制系统的适应性,并且通过调整软件使得软件可以再度使用。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目前程序策略的不足之处,而目前的程序策略是以个人软件开发者的经验为基础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