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西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2021-12-19 来源:步旅网
1,《周易》 文化一词出自《说苑》 2,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

第二个ppt 郡县制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正式确立郡县制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直至东汉末年,相继沿革400余年。 郡、县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均出现于春秋时期,县早而郡晚,县小而郡大,县近而郡远,县重而郡轻。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区域。郡、县不同于封地,它们是国君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郡守和县令由国君任免,一般不得世袭,其职责拥有对其辖境的治民、征赋、征兵、赏罚的权力,直接对国君负责,地方行政权力开始集中于国君之手,这标志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萌生。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仍是占主体的政治体制,全国还未能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郡县制的产生只是其补充和改革。 州制时代

东汉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我国古代行政区划由郡(国)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国)、县三级制。

东汉政府改州刺史为州牧,凡重要者由中央九卿(朝廷重臣)充任州牧,直接掌握一州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非九卿所领之州仍称州刺史。 道路制时代

由于南北朝州、郡滥置,导致州制行政区划的衰落,尽管隋初着力整顿,结束了州、郡滥置的现象,但已难挽救其衰败。唐代与隋相似,州、郡两名称曾迭相改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最高行政机构不是州或郡,而是“道”。

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代沿袭唐制,仅将“道”改名为“路”,这表明我国唐宋时代的地方行政区划进入道路制时代,先后长达600年左右。 省制时代

自元代开始,我国地方行政区划进入省制时代,省作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历经元、明、清三代,直至当今。

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四级制 。

明代地方行政区划仍采取省制,但也有变化,即取消宋代始置的路一级行政机构,实行省、府、州、县四级制和省、府、县三级制,而以前者为主。

清代沿袭明代地方行政体制,仍实行省制,并由十五省增至二十三省,从而为我国现代省级政区的划分奠定了基础。 历朝人口

农牧民族军事冲突的最典型事例:

第一时期为周代初期,对应的是“南夷和北狄的交战”; 第二时期为东汉三国南北朝,对应的是“五胡乱华”; 第三时期为两宋,对应着辽、夏、金及宋之间长时间的纷争; 第四期为明,对应的是满清入关

集市的名称:草市,连市,夜市,鬼市。

草市,指中国宋朝开始在各城市城墙范围之外发展起来的商业区,大都位于水路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因为市场房舍用草盖成或初系是买卖草料的市集,所以命名草市。

隋唐时代,市场的营业时间受到政府严格的规定,每天早晚随着官吏的管制而开闭。到了宋朝,出现了名叫“晓市”的早市,主要用来抒缓当时夜市的人流问题。后来晓市逐渐成为潮流,与夜市齐名。晓市限制也和夜市一样少,因此受时人欢迎。

隋唐时代,市场的营业时间受到政府严格的规定,每天早晚随着官吏的管制而开闭。到了晚唐,长安崇仁坊开始出现夜市,并逐渐发展到洛阳、开封、扬州等大城市,有时也见于海边。

宋朝,乾德三年(965年),取消了三更以后禁夜市的规定,开封甚至因而出现了从五更营业到天亮的“鬼市”,

第三个ppt 宗法制度的产生

所谓宗法制度即血缘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解决职权和财产分配,维护世袭统治秩序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根据现存文献和考古资料,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宗法制度的完备和确立,是西周建立以后的事情。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周公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嫡长子继承制 (2)封邦建国制 (3)宗庙祭祀制

两千年来孝服虽然有传承和变异,但仍然保持了原有的定制,基本上分为五等,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服实际上往往用来指代血缘亲疏。

第四个PPT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哲学最主要的特征是诸子百家争鸣。所谓“诸子”或“百家”,概举其成数而言,《汉书·艺文志》按其记载的著作归类,共有189家。其中最重要的学派,有西汉司马谈列举的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之说和刘歆再加上纵横、杂、农和小说四家的十家之说。这六家或十家,大体上是发端于春秋末期,鼎盛于战国中期,总结于战国后期,而每一学派自身又各有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仁学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了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后来则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

尚贤、尚同; 兼爱、非攻; 节用、节葬; 天志、明鬼; 非命、非乐。 据墨子的意思,这十目都是治国之道,因时制宜,对症下药的举措。 兼爱

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不分差别彼此而普遍相爱的“兼爱”思想。墨子赞同仁但反对礼,认为儒家讲礼是“糜财而贫民”,“伤身而害事”,亲亲尊尊之礼制正是维护社会不平等的根源,故要求打破等级任用贤才。墨子“兼爱”观的实质,在思想上是以博爱取代自私之爱,在政治上则是以任人唯贤代替任人唯亲,要求打破君臣父子的上下尊卑和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的桎梏,这就与儒家的亲亲尊尊主张形成了正面的冲突,所以遭到了儒家的激烈反对。

兼爱与仁爱的区别

老子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事物矛盾对立面的相互依赖。老子认为,一事物总是与他事物相比较而在的,有美便有丑,有善便有恶,“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等。

其次,矛盾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老子关于矛盾转化的观点,最明显地表现在“反者道之动”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两句名言上。

再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事物的发展表现为量的积累的过程,这是自然历史的顺序。所以,人们的思维行动就应当自觉与此相符,从易到难,从小到大。而更重要的是,事物的发展既然是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物壮则老”,老子也就提出了著名的“柔弱胜刚强”的原则。也正因为如此,老子的辩证法是“贵柔”的辩证法,老子对柔弱一方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第五个ppt 从70开始

玄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自然(自然之道,具体表现为一种自然观和人生观)和名教(封建政治制度、等级制度、伦理道德的总和)是否对立统一。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第六个ppt

一般把隋代大业年间隋炀帝创设进士科作为科举考试制度正式产生的标志。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全唐诗》中有「桂树只生三十枝」,反映了进士科每次录取名额不过三十人左右。因此,进士科出身的人特别受到推重,以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代科举考试的试卷一般不糊名,取录进士除看试卷外,还要参考考生平日的作品和声誉。因此,考生必须向那些参与决定取录名单者呈献自己平时的力作,这在当时被称之为「投卷」。向礼部投献的称之为「公卷」或「省卷」 ,向达官贵人投献的称之为「行卷」。

62释迦牟尼的创教活动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活动——构建、宣传自己的教法;建立僧伽生活制度。 教法主旨——在于阐发人生的痛苦、痛苦的原因、痛苦的消灭和消灭痛苦的方法。

程朱陆王:程是程颐程颢,朱是朱熹,陆是陆九渊,王是王守仁

第八个ppt

欧洲文明的源头在希腊,希腊文明的源头在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伯来-腓尼基文明和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以及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文明,这些文明地理上连结起来,就是一个漂亮的“新月湾”。这是欧洲文明源头的基本结构。

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是希腊文明的源泉。主要包括米诺斯文明(克里特岛)和迈锡尼文明(希腊半岛)两大阶段,历史约800年。

荷马史诗与“系统叙事诗”

真正使克里特、迈锡尼时期的那些旷世英雄的丰功伟绩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媒介,是荷马的两部不朽史诗。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这两部史诗所记载的故事都是对迈锡尼时期曾经发生过的战争和航海活动的一种神话化的渲染,是对阿卡亚人已往的英雄业迹的赞美讴歌。

米利都学派

公元前6世纪,小亚细亚海岸的米利都镇,其同侪被称为米利都学派。 苏格拉底:伟大的追问者

致力于提出道德与政治的问题,致力探求真理和认识人本身。 苏格拉底的信念:德性是一种知识。

成为你自己,确立了质疑一切的原则:不存在直接固定的答案,因为答案本身也必须受到质疑。 柏拉图:在人与抽象世界间架起桥梁

整部西方哲学史都是在为柏拉图做注脚,因为其著述才真正开始把哲学看作一个整体。 乌托邦

理念论:“至善的形式”(The Form of the Good),这种形式便是知识的终极目标。至善的形式塑造其他形式的方式就如同太阳照亮或发亮其他物体一般,使得我们能够在知觉的世界看到这些东西。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灵魂不朽 宇宙起源

僭主政治最初是古希腊城邦时期一种特殊的统治方式。僭主是指破坏传统,通过暴力等非法手段(非合法选举)推翻贵族与国王统治,建立起个人独裁统治的篡位者。起初,“僭主”一词并无贬义,其政绩因人而异。

僭主最初出现在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如哥林斯、阿尔戈斯、麦加拉、雅典等。就目前所知,古希腊的第一位僭主是阿尔戈斯的斐冬(Pheidon)。这些僭主大多与工商业密切联系,他们当权后往往大力发展工商

业,提高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地位。

第9个ppt 如何理解这句话。

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 ——耶林《罗马法的精神》

第十个ppt

基督教的“两希”传统 1、希伯来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跟犹太教的区别在于:

民族宗教-普世宗教;外在律法-内心信仰;末世论-救赎论;地上天国-属灵天国 2、希腊哲学的影响

如果说犹太教为基督教提供了圣教历史的“肉身”,那么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则为基督教提供了唯灵主义的“精神”。

希腊民间神秘祭(奥尔弗斯教)的轮回转世说;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的哲学; 斐洛的“隐喻”神学;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在米兰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利西尼乌斯共同颁发了一个敕令,即著名的《米兰敕令》(又称《宽容敕令》),标志着基督教在经受了250年的迫害之后,终于在罗马帝国获得了合法地位。

西欧封建社会的经济状况

“宗主”(Suzerain)或“领主”(lord) “封臣”(Vassal) 农奴——“庄园契约”

封邑:中世纪西欧封建制的基本政治单位,封建领主把土地及土地上的经济、政治、司法权力赏赐给封臣,封臣对领主宣誓效忠并尽一定义务,领主保护封臣安全和各项权利。封建领主和封臣之间形成层层分封的封邑制。封建领主在自己封邑内有绝对的经济、政治统辖权。广大农奴处于封邑制最底层。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是在1096年到1291年发生的八次宗教性军事行动的总称,是由西欧基督教(天主教)国家对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发动的战争。由于罗马天主教圣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兰教徒手中,十字军东征大多数是针对伊斯兰教国家的,主要目的是从伊斯兰教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东征期间,教会授予每一个战士十字架,组成的军队称为十字军。

基督教会的分裂

1054年基督教会东西两派公开分裂,形成两个教会: ——罗马天主教会,首领为教皇; ——拜占廷东正教会,首领为帝国皇帝

(东正教会的日常领导权由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四大牧首区的牧首行使。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后,各牧首区成为自主的教会——教会始终未能形成能一种与世俗权力抗衡的强大

势力)

中世纪艺术特点:以宗教为主体,重在表现情感和理念的理念化艺术,远离现实生活,趋于装饰性、象征性和概念化的抽象表现手法。中世纪型艺术结构清晰,但比喻或象征(如十字架为上帝的象征)的倾向很浓,所指意义内涵是较抽象的宗教观念。

哥特式(12-16世纪)

哥特式艺术的特点集中体现在教堂建筑上,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 尖形拱门,高耸的尖塔 墙壁较簿,窗户较大 饰有彩色玻璃的图案 内部圆柱较细,光线比较充足 门前饰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

第十一个ppt

1、意大利的文艺复兴(1375——1527年)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造成了灿烂辉煌的希腊文化遗产向西欧天主教社会的大量流归,从而引发了长期处于愚昧落后状态中的西欧人对阔别已久的古典文化的全面模仿和复兴。这就是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

第十二章Ppt 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从宗教的方面来看,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所导致的信仰虚假和道德堕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 从世俗的方面来看:

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分裂,对于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促成了政教分离,使世俗权力从此摆脱了宗教的控制。新教伦理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合理性的根据,教财还俗则为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

法国启蒙运动跟现代化的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