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香蕉枯萎病的识别及防控措施

2024-01-23 来源:步旅网
福建果树2010 Fuiian Fruits 香蕉枯萎病的识别及防控措施 林惠环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农业局经作站,福建漳州363000) 香蕉枯萎病也称黄叶病、巴拿马枯萎病,是世界性的毁灭性土传病害。20世纪50年代曾在中南 美洲的巴拿马等国家爆发,使当时风糜世界的第一大国际贸易香蕉品种‘大蜜舍’绝产。20世纪60 年代末我国台湾省发生香蕉枯萎病,之后的菲律宾、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 局部发生;70年代后,台湾省香蕉枯萎病流行,使香蕉面积从最高峰时期的5万hm 降至近年的0.5 万hm。,且其中的一半仍受害。我国大陆于20世纪50年代在广州发现粉蕉枯萎病,但未发现香蕉感 染枯萎病;直到1996年才在广东省番禺市万顷沙发现香蕉枯萎病,但由于未被及时控制,病害迅速通 过种苗等途径传播,已使许多蕉园弃耕改种其他作物 J。该病目前已成为我国香蕉主产区的头号病害。 福建省是我国香蕉产业发展的优势区域之一,2007年全省香蕉栽培面积2.94万hm ,产量88.42 万t,占全省果品总量的近1/5,仅次于柑橘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南部的漳州市,2007年种植面积 2.42万hm ,产量82.4l万t,分别占全省香蕉种植面积和产量的82.31%和93.19%[21。芗城区是漳 州市香蕉的老主产区,香蕉种植面积近0.3万hm 、产量5.51万t,分别占全区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 56.37%和65.28%,是芗城区最重要的果业 J。芗城区于2004年首次在天宝镇后寨村的一片蕉园发现 香蕉枯萎病,由于蕉农对该病认识不足及防控力度不够,致使病区范围逐年扩大。这种情况引起政府 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广泛宣传,广大蕉农对香蕉枯萎病危害性的认识和防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使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为害得到有效控制。根据2010年l0月普查结果,芗城区最重要的香蕉主产区天 宝镇,香蕉种植面积1375 hm ,发病面积(指发病田块面积合计,即以田埂为界的一块地中只要有1 株发病,就视为整块地发生病害)68.7hm ,占种植面积的4.99%;为害程度(以发病田块为单位计 算株发病率,轻度,<5%;中度,5%~20%;重度,>20%)轻度的占发病面积的97.60%,中度的 占2.04%,重度的仅占0.36%。芗城区石亭镇后房农场的所有香蕉园(约700 hm )至今尚未发现香 蕉枯萎病株。现将香蕉枯萎病的识别及防控措施介绍如下。 1 香蕉枯萎病的病原及症状识别 1.1病原 香蕉枯萎病是由尖镰孢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cubense(E.F.Smith))引起 的维管束病害。尖镰孢菌古巴专化型在我国分布有1号和4号生理小种,其中1号生理小种侵染粉蕉、 不侵染香蕉(香牙蕉),而4号生理小种则可侵染香蕉、粉蕉等所有类型的香(芭)蕉 。 1.2田间症状识别 1.2.1 苗期 吸芽苗染病后,在与母株相连的吸芽根茎连接处可以看到少量的褐变组织;组培假植苗发病后表 现为根系变褐坏死,根茎连接处褐变。 1.2.2生长期 无论组培苗还是吸芽苗,在生长期严重感病后均可表现症状。组培苗的幼龄蕉株染病后,表现生 收稿日期:2010—12—07 作者简介:林惠环(1974一),女,农艺师,从事经济作物栽培技术推广工作 第4期 林惠环:香蕉枯萎病的识别及防控措施 59 长不良、生长缓熳和停滞,叶片呈缺水状松软卷曲,逐渐枯黄;幼龄蕉株发病的最重要症状是基部假 茎开裂,吸芽早生和多发,球茎和假茎内部组织褐变坏死。 1.2.3成株期 开花挂果期是病害主要显症期。成株期发病症状表现为:病叶自下而上发生,呈现“一黄二枯三 倒挂”;假茎呈现“外皮纵裂内部褐变”的特点。受害蕉株初期下部叶片边缘及叶鞘外部发黄,并逐 渐向叶片中肋扩展,致使整叶发黄迅速枯死;叶片自下而上相继褐变干枯,枯黄叶片近叶鞘处叶柄倒 折,叶片下垂,最后全株枯死。病株基部假茎纵裂,剖视根颈、球茎、假茎,维管束呈红褐色。 1.2.4早期诊断 症状观察基部假茎纵裂,叶片从叶缘向中肋沿叶脉间黄化焦枯,假茎和球茎内部组织褐变。苗 期感染时,从根盘处横切面可观察到组织褐变。 病原菌培养观察取小块褐变假茎组织于24~28 ̄C或室温保湿培养,24 h后褐变组织出现白色 霉层。 1.3 田间症状与其他病害的区别 1.3.1 与香蕉茎细菌性软腐病的区别 香蕉茎细菌性软腐病后期的外部症状虽可出现类似香蕉枯萎病的叶片黄化和枯萎,但其内部症状 是球茎软腐发臭及假茎维管束褐变,植株抗风力差,有的稍用力一推即倒。该病多从球茎底部开始腐 烂并向上扩展,有的由球茎下部一侧向其他方向扩展 ]。 1.3.2与香蕉线虫病的区别 香蕉线虫病植株生长缓慢、矮小,长势不良,叶片发黄无光泽,重病株遇风易倒伏。 2侵染来源与发生特点 该病病原菌是一种土壤习生菌,其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缺乏寄主植物时能在土壤中存活几年至十 几年,但在积水缺氧情况下,存活期大大缩短。土壤中的病菌首先侵入香蕉幼根,经根系木质部逐渐 扩展到球茎,然后通过维管束向假茎发展,并可通过球茎萌生的吸芽的导管延伸至繁殖用的吸芽苗内。 蕉株较大的根和球茎一般不直接受到侵染(除非受到损伤)。植株染病枯死后,病菌可随病残组织遗 留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香蕉枯萎病的初侵染源来自带菌种苗、病株、带菌土壤、带菌有机肥,近距 离传播主要通过流水、农具、鞋及病株残体移动等,而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菌的种苗(组培苗主要 是假植营养袋中的土壤)调运。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香蕉类型(品种)、气候和土壤条件关系密切。香芽蕉类对1号生理小种具有 很高的抗性,而粉蕉易感病;对于4号生理小种,香芽蕉类易感病而粉蕉较抗病。就香蕉品种而言, 台湾‘新北蕉’(宝岛蕉)较抗病;温度较高的多雨天气和土壤湿度较高时发病严重;土壤酸性(pH <6)、粘重、排水不良、渗透性差的蕉园易发病;土壤根结线虫数量多或因其他因素导致伤根多的情 况,有利于该病发生;土壤含菌量是发生与流行的关键因素。 3防控措施 由于香蕉枯萎病是土传病害,防治极其困难,关键是做好预防工作。 3.1 严格培育选用无病健壮苗 组培苗培育苗圃应选建在周边2—3 km内无香蕉种植园的地方,禁止从蕉园取土育苗,使用杀菌 剂对培养土进行消毒处理;严禁从疫区选用吸芽苗和带土组培苗,禁止病圃种苗流入大田。 3.2种植抗病品种 由1号生理小种致病的粉蕉园应改种香蕉或大蕉,由4号生理小种致病的园区应改种抗性较好的 ‘新北蕉’、‘抗枯5号’等香蕉品种。 60 3.3加强土肥水管理 福建果树 实行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和钾肥,以增强植株抗病力;发病蕉园应停止使用漫灌,改用微喷灌 或滴灌,避免菌源随灌溉水扩散;酸l生土壤应撒施石灰,营造不利于病原菌生长的环境。 3.4实行轮作 ‘ 香蕉枯萎病菌不为害其他作物,病区轮作3~5年后可大大降低病原菌数量,缩短恢复种植香蕉的 年限。轮作的作物有甘蔗、木薯或水稻等,甘蔗、木薯的根部分泌物能抑制病菌,水旱轮作可使病菌 缺氧死亡。重病区应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并做好隔离设施,防止带病菌的水、土进入无病蕉园。 3.5避免伤根 做好香蕉线虫病的药剂防治,减少线虫为害的伤口,从而减轻病原菌的侵染。施肥、除草宜浅不 宜深,尽量减轻根部的机械损伤。 3.6及时清除病株 经常巡查蕉园,及时发现病株并彻底清除销毁和采取隔离措施。应将病株与周围10 m或两株株距 范围内的所有病健株彻底挖除,就地斩碎,晒干焚毁,或用除草剂注射病株毒杀后烧毁。同时,向界 内淋施或撒施消毒剂、杀菌剂,并对界外周围植株使用杀菌剂淋灌预防。对发现病株的蕉园,应禁止 蕉苗、果穗、土壤、农具进入附近蕉园。 4疫情报告及处理 4.1 疫情报告 对蕉农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香蕉枯萎病疑似病例,应立即向当地农业部门报告,及时进行病原鉴 定与确诊,并做好防控工作。 4.2疫情处理 发现零星病株立即铲除。发病蕉株用98%恶霉灵100倍液+10%草甘磷10倍液10~15 ml,在蕉 株离地面1.0~1.5 m处的假茎上,斜向下注射假茎中心,使病株就地死亡分解,可防止病菌随病株残 体转移扩散。病穴土壤用恶霉灵+必速灭(25 g・m )熏蒸处理。对发病田的无病蕉株用50%多菌 灵800~1 000倍液+10%世高2 000倍液进行灌根消毒预防处理。 参考文献: [1]黄秉智,杨护,许林兵,等.香蕉枯萎病及其种质抗性的鉴定评价[c].首届中国香蕉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广东,2004:144—146. [2]黄达斌.“天宝香蕉”产业化技术模式应用与成效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3):234—240. [3]芗城区统计局.植物抗逆诱导剂碧护[J].农药,2009(7):42. [4]魏守兴,陈业渊.香蕉周年生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黄秉智.香蕉优质高产栽培[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 [6]漳州市芗城区统计局.漳州市芗城区国民经济统计年鉴[M].(出版社不详),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