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年级美术教案(上)

2024-05-25 来源:步旅网


四年级美术教案(上)

2009----2010

执教:林锦春

第一课 台灯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台灯设计中不同的创意或制作手法。

2.能设计或制作出一只完整的台灯,并运用画、剪、绕等方法设计或制作别具一格的台灯。

3.培养学生体现美观和实用相结合的创意或制作台灯的实践能力,并意识到设计的灵感往往隐含在日常的生活之中。

教学重点:认识台灯设计中不同的创意或制作手法。

教学难点:.能设计或制作出一只完整的台灯,并运用画、剪、绕等方法设计或制作别具一格的台灯。 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铅笔、铅笔、黑色水笔。 (教师)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1.欣赏。

(1)欣赏“长信宫灯”,学生根据其造型判断“这是什么?”

(2)教师在简洁的介绍中,让学生了解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人像雕塑艺术品,更是将实用功能与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相结合的照明用具,因此被称为“中华第一灯”。 2.即兴造型。

(1)以自己为模特,设计一个独特的造型,成就别具一格的“人形台灯”。(注意灯的位置摆放)

(2)学生用肢体语言展示创意台灯,教师及时指出:这些台灯已模糊了普通台灯结构,在巧妙的共用中,将美观与实用悄悄的结合。引出课题——创意台灯设计 3.移花接木,创意台灯。

(1)出示一造型优美的高脚酒杯,提问:如何利用它的特点使其变成一只新颖的台灯? (2)课件出示源于生活的更多实物:如雨伞、花瓶、自行车、水果等,小组讨论:如

何利用移花接木的方法重构“创意台灯”。

(3)小组汇报有趣的创意,课件及时呈现各种“创意台灯”,让学生的设想变成现实。 4.细节点亮创意台灯。

(1)欣赏大师作品,思考“感动你的细节在哪里?

(2)课件定格于台灯细节之处,发现一些简单的元素如线、形等都赋予了作品永恒的魅丽,学生思考自己将怎样呈现设计亮点。 5.创作。

要求: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利用熟悉事物的巧妙组合进行设计。 无论黑白或彩色效果的台灯,请你在某个细节的刻画中表现设计亮点。 6.评价展示。

(1)学生自我展示——介绍怎样体现巧妙的组合。 (2)观众有目标的欣赏——我最喜欢的创意细节。

第二课 水资源

一、教学目标

1、明白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学习并利用招贴画的方式宣传节约水资源。 2、看懂招贴画,分析了解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创作。

3.、进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教育,培养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1、明白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学习并利用招贴画的方式宣传节约水资源。 2、看懂招贴画,分析了解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节水、爱水、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创作。

教学难点:看懂招贴画,分析了解招贴画设计的基本要素及其创作手法,进行简单的节

水、爱水、保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创作。 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水资源有关资料,小组一块海报板,彩色纸、绘画工具、剪刀、固体胶等。 (教师)水资源破坏相关资料,宣传板报范例,各种关于水的艺术作品,各种创作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1)板画象形文字“水”,猜是什么字?为什么? (2)引入新课。 2.艺术作品的欣赏。

展示各种关于水的艺术作品(绘画图片、生活用品上的花纹等),学生欣赏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组讨论:水与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 3.综合探索实践。

(1)出示图标:猜猜这是什么标志?(认识中国国家节水标志) (2)节水,有必要吗,教师叙述一组数据和出示一组图片: 全球用水短缺达12亿人。

每年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人数为300万——400万人。

预计到2025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约35亿人为水所困。 全世界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没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 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3)节水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一起来策划一次宣传活动,学习制作板报:出示一板报范例,观察发现板报的内容是怎样安排的?怎样突出主题?用了哪些不同的形式? (4)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资料,制订宣传方案,合理分工:有目的地筛选已有的资料,有主题的补充制作添加资料,共同解决以下问题:

①选择哪些关于水资源的资料?②采用那些形式?③怎样使宣传板报更美观?④利用什么美术材料工具来制作?⑤制作时注意什么?

(5)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各组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 4.宣传与展示,评价总结。

(1) 组织各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小组间相互点评:

哪组设计最有新意? 哪组内容更有自己的见解? (2)说说本课所得。

第三课 漫画与生活

教学目标 :

1.在漫画头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漫画语言,学习简单的漫画创作手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漫画与生活的关系,启发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情节和感受,用漫画语言来表达。

3.了解生活中的幽默因素,培养学生开朗的个性,并通过观察与思考来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漫画与生活的关系,启发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情节和感受,用漫画语言来表达。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情节和感受,用漫画语言来表达。 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喜爱的漫画图片或漫画书,自己了解到的漫画创作故事或漫画家,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漫画资料、图片、《三毛流浪记》的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1.情境激趣。

(1)播放《三毛流浪记》思考:三毛的形象给你怎样的感觉?

(2)小结:对漫画中的人物我们可以进行大胆的夸张,甚至变形,为自己要表现的思想服务。“三毛之父”张乐平爷爷的创作经验:漫画来自于生活。

(揭题:《漫画与生活》) 2.模仿尝试。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图片或漫画书,模仿喜爱的漫画形象,感受漫画、激发兴趣。 (2)观察、思考:你的漫画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 (小结:漫画的形象夸张、幽默,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受)

(3)你能用漫画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感觉吗? 试试。(害怕、开心等;人物的五官、动作等;也可以试画动物。)

(4)交流、说说,这样表现突出了形象什么特点? 3.课件欣赏内容特征明显的漫画。

《小猫钓鱼》:漫画表达的意思?幽默之处? 《半分》:作者想表现什么意图? 《画画》: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漫画的方式来表现?(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独幅漫画) 欣赏《原来如此》

(出示第一、二张):画面描绘的内容? 接下去想想结果会怎样?(试画) (出示第三、四张):有不同结果吗? (小结:四格漫画) 4.尝试创作。 (1)讨论创作内容。

在欣赏漫画的时候大家讲了这么多有趣的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出一些创作的素材吗?

(2)互相交流、启发用漫画来表现生活 (3)分层教学:

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些漫画,接着创作或改编创作。 为缺少想法的同学提供一些材料:《“理”在其中》

杰克骑着自行车在街道上疾驶,过往的人群纷纷避让.警察阻止他问:“您为什么骑者这么快?”杰克回答:“对不起,我的刹车坏了,所以我想尽快骑回去修理,以免发生意外!”

《拔牙》

牙医对病人说:“你不要害怕,来来,喝一杯酒镇静镇静。”等病人喝下酒后,过了一会儿,医生问:“你现在觉得如何?”“看谁还敢拔我的牙?”病人红着眼恶狠狠地对医生说。 5.作业展示。 6.课外延伸。

介绍我国的漫画大师丰子恺 介绍其他漫画类型

第四课 戏曲人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教学难点: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准备水墨画的相应工具。 (教师)课件、各种戏曲人物造型图片,小组学习任务图片(将一张完整的水墨戏曲人物图片按小组撕成若干张碎图片),水墨画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进入学习状态。 (1)欣赏京剧开场音乐进课堂。

(2)组织纪律,安定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2.导入激趣。

(1)谈话导出小组学习任务。(请各小组长领取小组学习任务图片)

(2)小组任务:尝试用水墨表现各自小组领到的纸片上的图像。(提示:引导学生运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注意墨色浓淡的变化,同时探索墨破色、色破墨等基本水墨技巧的运用)

(3)各小组展示作业,表扬能用中锋、侧锋来表现线条,并注意墨色浓淡变化的同学,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4)揭示碎片的完整图案,揭示课题《戏曲人物》。 3.感知引趣。

(1)分小组交流各自收集和准备的有关戏曲资料,表扬准备了资料的同学; (2)教师小结有关戏曲表演及戏曲人物的知识;

(3)欣赏戏曲表演片段,学生感受并模仿戏曲表演的动作造型,体验其表演特色; (4)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戏曲人物,观察分析如何用水墨表现戏曲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主要特征,体会夸张、变形的艺术作用。(提示:关良的《武松打虎》笔简意劲,用夸张、变形的水墨造型抓住戏曲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引导学生观察和体会水墨语言的大胆运用。) 4.尝试探趣。

(1)作业要求:用水墨的形式表现自己最喜爱的戏曲人物;

(2)依据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心中的戏曲人物形象进行大胆自由地造型表现,教师在巡视中给予学生鼓励与及时提示。对发现的普遍问题,如构图大小、用墨浓淡、形象拘谨等,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5.评价延趣。

(1)即时用数码相机或摄影机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自评、互评,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

(2)教师总体评价优点及存在问题,评价要点可以是水墨语言的自如运用,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表现等方面。

(3)欣赏不同的材料表现的戏曲人物,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课后请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表演,并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戏曲人物。

第五课 喜气洋洋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喜庆节日、活动,收集与喜庆有关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含义、用途及造型色彩的特点,掌握剪双喜字。

2.学习暖色知识并能运用多种方法来表现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学会剪简单的双喜、带装饰物的双喜。

3.通过收集、了解、表达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喜庆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喜庆节日、活动,收集与喜庆有关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含义、用途及造型色彩的特点,掌握剪双喜字。 教学难点:学会剪简单的双喜、带装饰物的双喜。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方便携带的喜庆用品、彩纸、剪刀、胶水。 (教师)《喜洋洋》音乐磁带、红绸带。 1.导入。

(1)下课做准备工作时播放《喜洋洋》的音乐,制造一种欢乐的气氛。

(2)出示几幅图片,说说你觉得哪张图片的内容是在过节,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揭示课题:在一些重大的节日里,人们常通过舞狮、张灯结彩来呈现出——“喜气洋洋“的画面。 2.欣赏评析。 (1)想一想。

①还有哪些喜庆的日子,人们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喜气洋洋的气氛? ②学生介绍:老师用课件展示相对应的图片或录像资料。主要介绍这些饰物的含义和运用。

(2)观察刚才的画面,请大家回答老师的问题,人们主要用哪些颜色、哪些物体来营造这种节日的气氛?(学习暖色)

(主要用红色、黄色等颜色营造节日气氛,用的物品比较多,主要有灯笼、气球、烟花等等)主要用哪些颜色来装扮,为什么要用这些颜色呢?同时板书)

现在,我们通过讨论,已经找到了节日气氛是从通过哪些要素产生的。那么,如果要我们画一副表现节日气氛的画,我们应该怎样来画呢?(冷暖色与人心情有关。) 3.活动表现。

(1)请几位同学上来表演:舞狮、扭秧歌、划龙船等。教师播放音乐或画面。 (2)把刚才的表演配上特别的背景画一画。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自己要怎样来表现节日的气氛。

(3)注意色彩的搭配和谐统一。 4.学生作业。

教师巡视加以个别指导。 5.作业展示。

学生之间互相填写欣赏语。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纸、剪刀、双面胶等。

(教师)《喜洋洋》音乐磁带、婚庆录象、红绸带。 教学过程 1.内容回顾。

(1)回想上节课的内容:喜庆日子一般用了哪些材料来进行装饰:灯、绸、中国结等。 2.设计情景,展开教学。

(1)朋友要结婚,需要很多喜字,请小朋友帮忙设计。

(2)播放剪喜字的录像,看后分析一下录像中的重点、步骤及拓展点。 (3)帮忙帮到底,顺便帮朋友设计一个新房。

(4)如以教室为新房,你们会怎样装饰? (5)小组讨论。

(6)汇总小结:屋顶、窗、门、墙等。

(7)出示各种顶、窗、门、墙的装饰画面,让学生心中有物。 (8) 每个小组选一项进行创作。 (9)将学生创作过程加以录像。 3.课后评价。

每组之间互相评一评,说一说,推荐一些好的建议。

第六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龙的文化、历史,以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知道龙的各部位的动物原型与象征意义。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小组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塑造一个龙的新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引导学生体会龙的精神,树立自己的民族精神,以我们是龙的传人为荣。通过集体完成一件美术作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龙的文化、历史,以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知道龙的各部位的动物原型与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塑造一个龙的新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龙的图片资料、身边动物的图片、水彩笔或油画棒。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图片激趣,引出《龙的传人》。

(1)课件展示:北京故宫九龙照壁,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议一议:为什么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龙的传人

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们是炎黄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 2.龙的由来(文化、历史)

(1)龙的形象已出现了六千余年,它现在的形象经过了三个时期的演化。 课件:商周——秦汉,秦汉——隋唐,唐宋——明清 请学生说说这三个时期龙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龙的历史:红山文化遗址——玉龙,赵州桥栏板雕刻——双龙,北京故宫太和殿前云龙纹。

学生欣赏并判断分别处于哪个时期?

(3)龙是中国古人对鱼、鳄、蛇、马等动物和云、虹、雷、电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形成的一种象征性神物。

①请学生找找龙的各部位各自分别具有由哪几种动物的特征? ②你还在哪里见到过龙的形象?

请学生介绍、展示、交流——“丰富感性体验”。

③“龙”作为吉祥的化身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你觉得龙还有其它动物的一些特征吗? ④根据你的思考你能用上其他动物的一些特征来创造一条,你心目中的龙吗? 请学生说一说或相互形容你心中的龙。 3.创作实践,审美体验。

(1)根据你的理解和想象,创编你心目中的龙。 (2)自我评价,体验审美情趣,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龙的传说故事、龙舟赛的图片、水彩笔或油画棒。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龙的传说故事——“激发兴趣” (1)龙的传说——“龙生九子” 20展示资料、交流: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龙的故事? 请学生说一说。(鲤鱼跳龙门)

(3)“龙”作为吉祥的化身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我们是炎黄的子孙,我们是龙的传人。 2.民俗传统活动——“民族精神”。 (1) 澳门回归——舞龙庆祝。

墨西哥、日本华人舞龙迎新春,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

(2) 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用鲜花堆成的巨龙,象征中华民族的腾飞。 (3)端午节赛龙舟。

①简介端午节及爱国诗人——屈原。②赛龙舟怎样才能赢得胜利?——集体合作的团队力量。

(4)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赛龙舟图片资料,丰富体验和创作素材。 3.赏析作品——“内化知识”

书中的学生画龙舟赛作业,请学生赏一赏、评一评。 4.创作实践——“外化表现”

根据你的资料和你的想象,创作一幅激烈的龙舟赛的场景。 请学生想一想、学一学、画一画。 5.展示评价——“审美提升”

自我评价、同学建议、教师点评,体验审美情趣,感受龙舟赛精神。 课后:布置学生做作“纸接龙舟”。

第七课 线条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发现自然、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姿态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及其在美术作品和生活中产生的视觉效果;通过教学掌握直线、折线、曲线、交叉线等以及不同线形,如长、短、细、疏、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理解线的美感特征。

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感悟各类线条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2.了解线条的各种形状、线形的变化及线条组合的黑白灰层次,能用线条进行简单的构成练习。

3.通过观察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在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教学掌握直线、折线、曲线、交叉线等以及不同线形,如长、短、细、疏、密等不同线形的变化,理解线的美感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线条的各种形状、线形的变化及线条组合的黑白灰层次,能用线条进行简单的构成练习。 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彩色笔。

(教师)制作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点点的旅行”

老师一边口述简单的故事情节,一边手绘线条:从一个点开始变成一条线,小点点走出各种各样的线条……完成它的旅行。 你能说出小点点走出的这些是什么线吗? 认识各种不同线形:直线,折线,曲线,弧线…… 跟着小点点去旅行:学生尝试画一画各种各样的线 (二)探究学习

1.发现自然景物中的线,使线条具体化、形象化,感知线条的美感。

课件展示自然界景物图片:梯田、铁轨、悉尼歌剧院、蜘蛛网、闪电、斑马、老树、冰凌……

悉尼歌剧院、铁轨——直线、弧线——挺拔、坚硬,充满力度 老树、闪电——粗粗细细自然的线条——或遒劲有力、或纤细飘逸 梯田——曲线——柔和、优美,有韵律感 蜘蛛网——曲线——飘逸流畅 你喜欢哪一种线?为什么? 2.发现运动中的线,课件展示图片:

汽车行驶形成的灯光线;

欣赏绸带操录像,舞蹈动作的轨迹线;

老师带来了一条绸带,舞动绸带你发现了什么线; 流动的曲线——感觉线条像在跳舞; 谁也来试试让绸带跳舞。 3.跟音乐画线:

爵士乐、小夜曲、圆舞曲、拉丁舞曲。

学生尝试画出对不同节奏乐曲的感觉:或平稳、或强劲、或舒缓、或愉快。 4.欣赏线描作品,感受绘画作品中线条丰富的变化和表现力。 欣赏大师作品:

克利《奔流》、毕加索的作品《牛》、卡门系列;凡高《星空》;欣赏学生作品,德国、加拿大儿童线描作品。 (三)尝试练习,绘画指导。 1.课件演示:线条构成的装饰花纹。 线的装饰(重复、加密、加粗、组合花纹) 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花纹的组合? 2.分析线条的黑白灰层次。

小组讨论:你觉得哪一幅画面的黑白灰组合的有变化? 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出:

出示四幅作品分析画面的黑白灰处理,有疏密、粗细的变化。 图1画面太空了,不完整。

图2画面中只有灰层次,没有变化。 图3画面中黑层次太多,显得黑气。

图4画面中黑白灰层次疏密有致、生动而富有变化。 3.线条练习表现内容——原始陶罐或花瓶。 (1)欣赏原始陶罐的装饰美感。

(2)老师给每个组提供陶罐外形,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在相同陶罐上进行不同的线条装饰。 (3)小组评议——哪一幅线条组织的最美?哪一幅黑白灰变化较好? (四)拓展。

线条除了可以运用在绘画中,还可以用在其他地方。

课件展示线条在生活中的应用:石雕,装饰门窗,花瓶、烛台的造型……

结语:让我们共同努力,用千变万化的线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事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美,增添乐趣!

第八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体验、寻找来丰富学生对风的感知,了解风的形成和特征。

2.进一步提高用线条进行表现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用线描的方法表现风吹时引起的物象变化的景象,表达出自己对风的感受。

3.培养对自然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风的形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用线条进行表现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用线描的方法表现风吹时引起的物象变化的景象,表达出自己对风的感受。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细水彩笔、油画棒、色卡纸。

(教师)刮风的录音、录象带、下载各种风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播放各种风声的录音:听风。

大风时树叶的沙沙声;西北风的呼号;狂风哗哗作响…… 这是什么风?(触动学生的记忆)

2.风虽然抓不到,但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风、用身体感觉到风、用耳朵听到风。 回忆各种风吹到身上的不同感觉(最好能出示相关的画面)。 炎炎夏日,轻风吹来格外舒爽;

寒冬腊月,西北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风儿吹过

风雨交加、狂风大作时,雨伞都会被掀翻,寸步难行; 乘坐在汽车或摩托车上疾驰,疾风会让人感觉呼吸困难; 如果龙卷风来了,我们会非常紧张、恐惧…… (二)探究学习。 1.认识各种级别的风。

出示气象预报的风力级别:风向,偏北风3——4级。 风有大小的级别,你还能说出什么级别的风? 结合“蒲福氏风级”,认识12级风。 2.观看《龙卷风》片段,了解风的小常识:

简单了解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龙卷风、飓风的不同。 (1)四人小组讨论:

江浙一带每年7至9月都会有台风,我们是怎样对台风命名的? 结合图片:卡特里娜飓风席卷美国新奥尔良市,造成严重的后果。 台风过境的惨状,人们在抗台中自救。

(2)请学生介绍自己搜索、了解到的有关热带风暴、龙卷风、飓风的知识。 (3)虽然台风、龙卷风、飓风有很强的杀伤力,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和威胁,但也可以作为一种能源来利用,造福于人类。请学生简单介绍风车拉磨、风力发电、帆船行驶等。

3.欣赏画家作品,画家是怎样表现风的。

(1)比较图片:郑板桥的《竹》与徐悲鸿的《逆风》。

这两幅竹都是以国画形式表现的,你从什么地方感觉到徐悲鸿的《逆风》风很大? 比较莫奈的《树》与柯罗的《阵风》 《阵风》中画家是怎样表现大风中的树的? (2)欣赏画家对风的表现。 如卢梭的《热带风暴中的老虎》 欣赏学生作品,他们是怎样表现风的。 4.尝试用线来表现风起时水面或柳枝的变化。 微风时——大风时——狂风时的不同的状态 (三)画画风。

1.用我们手中的线条可以画出各种风的感觉,你想试一试吗?

出示一组事物,你觉得哪几项适合表现风?哪些不太合适呢?

2.作业要求:记忆和想象刮风时的情景,通过描绘物体形态,运用线条等方式,大胆地表现对风的感受。 3.教师巡回指导。 4.作业展评。

(1)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 (2)根据老师的导向性提问来评价。

评一评哪些作品有风来的感觉,哪几件作品还需要改进的? (四)课后拓展。 1.欣赏风蚀地貌。 2.说说有风的成语。

第九课 虫虫大聚会

教学目标

1.通过音像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大自然各种各样的昆虫的形状、色彩等。 2.通过对各种昆虫的创意制作,使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折、剪、添等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掌握基本的折叠法,并用添画、拼贴等方法制作昆虫。 难点:各种昆虫形象的设计。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纸、剪刀、胶水、绘画材料(油画棒、水彩笔)。 (教师)昆虫图片、课件、范作、示范纸张。 教学过程: 一、 课前活动 发给学生一张白纸。

师:我们小朋友手中都有一张白纸,这张白纸是平面的,你能用各种折、剪 等方法,把它变的立体起来吗?(叫学生随意的剪、折。)

二、 新课导入

师:刚才大家用了许多方法,把纸变的立体起来了。金老师也用折的方法,

把纸立体起来而且变成了一把扇子。如果我把两把扇子合起来,我们看一看又变成了什么呢?

(出示两把扇子,并把它合起来变成一只蝴蝶。) 生:蝴蝶。

师:今天我们就要用各种折、剪、贴等方法,做一做美丽的昆虫。来一个虫虫大聚会。 三、 了解不同昆虫的特点 师:你知道哪些昆虫,说一说。 生:螳螂、蜻蜓„„

师:金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美丽的昆虫,哪一个比较吸引你,请你说一说它有 哪些特点?

(出示各种形状及颜色的昆虫让学生欣赏,并叫学生说一说昆虫的特点。) 四、 探索昆虫的制作方法

师:金老师用彩色纸制作了一条毛毛虫。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请会的同学说,老师演示。 板书:剪、折、贴、添画 五、 对昆虫进行创新制作 师:下面让我们进入联想空间 除了做毛毛虫的身体,还能做什么?

生:蜻蜓的尾巴、蜈蚣的身体、蝴蝶的触角„„

师:金老师把这条毛毛虫卷起来,你能联想到什么?能成为其它昆虫的哪个部位? 生:蜗牛的背„„

师:蜗牛的贝壳除了这样做之外,还能怎么做? 生:把两把扇子合起来,变成一个圆„„ „„

(要求学生对一样东西进行联想,它能成为其它昆虫的哪个部位?)

师:大家有这么多的想法。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其他小朋友制作的昆虫吧? (欣赏各种制作好的昆虫,并说说或演示一些制作的难点。) 六、 学生制作

师:下面我们就用大家灵巧的双手来做一只你喜爱的昆虫吧?

呆会我们把制作好的昆虫放到这棵大树上,成为一个真正的虫虫大聚会。看一看哪些昆虫最漂亮、最特别。 七、 评价

把制作好的昆虫贴到大树上。

师:你喜欢哪一个,你觉得它哪里比较吸引你? (教师适当的奖励色彩星、造型星、创意星。)

师:大家也可以自我评价一下,你觉得哪里做的比较好,奖励自己一颗色彩 星、造型星或者创意星。

师:在我们的大自然当中有许多昆虫,有益虫,也有害虫,益虫我们要保护,害虫我们要消灭,那就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益虫,保护这个绿色地球吧?!

第十课 生长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植物的生长规律,通过收集资料了解常见植物的生长规律。 2.了解植物的结构特征,通过对植物的描绘进行生活中处处有美的情感教育。 3.培养观察力、记忆能力以及根据记忆表现画面,表现视觉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植物的结构特征,能表现有视觉感受力的画面。 课时:2课时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事先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结构特征, 记号笔,水笔等绘画材料。 (教师)各种植物的图片资料,有关植物的文字作品、范画等。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教师:生活中离不开植物,植物能装饰点缀我们的生活,植物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植物能„„

看到植物两个字,首先就给我们一种积极向上的形象。你们知道的植物有哪些呢?你最喜欢哪种植物呢?为什么? 学生:向日葵(热情的,向上的) 梅兰竹菊(四君子) 松树(树中的君子)等等 2.植物的文化。

(1)植物给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图片,这些植物你认识哪些?你觉得他们美在哪里?从它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出示植物的图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你比较喜欢哪种植物,能否从美术的角度来谈谈喜欢的理由。(从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光影及其周边环境的协调等方面赏析)

②能否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种植物?(结合图片资料的展示描述) 范例:荷花,每到夏天西湖边都是挨挨挤挤的荷花。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叶出水很高,象亭亭舞女的裙。”——朱自清散文《菏塘夜色》

教师总结:通过欣赏,我们知道植物有着美丽的姿态,它既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享受。 2.植物是地球的最美好的礼物。

教师提问:植物除了供我们欣赏外,它还有什么功劳吗? 学生根据事先了解到的知识进行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植物是我们地球最好的礼物,挡沙,保护水源,净化空气,美化我们的生活。 果实,带来经济效益。带来荫凉,抗噪音等等。 3.植物也是历史的见证。

教师:植物除了是精美的艺术品,它还能使我们联想到什么吗? 看我们西湖公园里的古树,见证着西湖的变迁! 4.欣赏大师笔下的植物。

出示图片资料,学生欣赏《古墙老藤》版画、《被美洲豹袭击的马》油画。 教师提问:①美术大师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树的?

②大师笔下的树在造型上、色彩上、明暗,肌理上分别有什么特点? ③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大师们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植物的美丽、植物旺盛的生命力,用这种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植物的结构。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请学生来观察。 教师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 来说说这些植物的共性和个性

学生可以观察到卷曲的叶片,植物的花托,树枝的节节等等细节的东西! 6.近距离写生。

教师:我们今天用“放大镜”的眼睛来观察植物了,现在我们需要把他用线条记录下来! 学生写生,教师指导。 7.点评作业。

在欣赏学生作品的同时,请思考下列问题:

(1)这次画的植物写生,有什么特点?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2)有哪些可取之处?说说你最欣赏的作品。

(3)课后还可以再观察别的植物,找出每样植物的精彩部分 8.小结。

教师: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植物的知识,欣赏了植物美丽的姿态,艺术大师笔下的植物,并向大师学习画了画植物。下节美术课,请同学们带好水笔,我们要去户外感受大自然中的植物,亲自去感受那鲜活的生命!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各种绘画工具,水笔,钢笔,记号笔等。

(教师)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教师:上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植物的知识,欣赏了大师笔下的植物以及写生了植物的局部,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到大自然当中去感受植物的存在! 2.讨论树的结构。

看图片讨论树的大致结构,自然界中树的种类不知其数,但是他们的结构却是万变不离其中,一般由树干、树枝、枝桠组成。 3.到户外观察。

去校园里,围着树木仔细观察。 先摸摸树皮,谈谈感受: 学生:

(1)树皮粗粗的,很毛糙的感觉,有纹理。 (2)树干很粗,要好几个人围抱才行。 (3)谈谈树干,树枝,枝桠的结构关系。

(4)谈谈写生树的步骤,树干可以从下至上的画,树干、树枝、枝桠的关系是从大到小的!

学生边看边思考,可以用自己准备的材料来表现?

教师:可以用线描来表现树枝层层叠叠的感觉,树干可以用线描组织花纹来表现。可以用拓印的方法来表现树皮的肌理,体验肌理的质感。 4.教师示范作业。

(1)教师指导学生的写生方法,姿势以及教会学生如何观察。 (2)教师示范用宣纸拓印的方法。

(3)教师示范线描的方法,自下而上,由大枝干画到小枝干的方法。 教师强调重叠,穿插的画法。 5.学生分散写生,教师指导。 6.作业。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合作,教师巡视辅导。 (1)在写生的过程中,碰到了什么问题?

(2)你们在写生过程中,想到了什么?对树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3)你觉得哪个小组画得最棒?画出了树的生机? 7.问题的反馈。

第十一课 材料的妙用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各种材料的收集与欣赏,充分感受材料的质感与美感。了解现代装饰对材料的运用。

2.通过收集不同材料,开展探究尝试,互相交流,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一件或两件工艺作品,培养学生对材料灵活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对材料粘、折、剪、添等处理方法。 教学重点:充分感受材料的质感与美感。了解现代装饰对材料的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收集不同材料,开展探究尝试,互相交流,展开想象的翅膀创作一件或两件工艺作品,培养学生对材料灵活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对材料粘、折、剪、添等处理方法。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制作工具。

(教师)古今中外一些艺术大师对材料运用的图片、投影仪、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 1.参观实践。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一些材料市场,如:建材市场、布料市场、小商品市场等,并收集各种各样的材料。 2.启发谈话,分析材料。

把学生收集起来的材料放置在一起。

教师请学生谈谈生活中有那些废旧材料,再把收集回来的材料进行分类。

大致可分为七类: (1)纸类材料。

纸是最方便、最基本的材料,它具有优异的定形性和可塑性,工艺简单,是工艺制作常见的材料。纸的工艺有:剪纸、折纸、纸雕、纸塑四种。 (2)布绳材料。

各种布绳材料都是软性材料,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软雕塑来。 ①布料工艺。

布的表现手法有:扎系、折叠、包缠、剪切等。 ②线绳工艺。

各种线绳的表现手段非常多,一般有:编织、系结、缠绕等。 (3)竹木材料。

如果说纸、布是人工的造型材料,那么竹、木、藤、果实则是天然的造型材料。其优点是:加工容易,质量轻,既有硬性又有软性。 (4)泥石材料。

它包括泥造型和石头造型。 (5)泡塑材料。

可以利用废弃的炮沫、塑料纸等进行造型。 (6)金属材料。

金属的种类很多,但一般在立体构成与雕塑的联系中常以铁、铜、铅、铝为主。 (7)废旧材料。

废旧材料指现代工业中的各种垃圾,如:包装盒、各种瓶罐、竹、木、布、绳、碎玻璃、塑料边角料及废五金材料、废机器零件等。 3.传授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我们收集回来的材料创作一幅表现《秋天》的拼帖画。 (1)名画欣赏。

出示四张表现秋天景色的画家作品。 这四张作品在表现技法上有什么不同? 作品1号:中国画。 作品2号:油画。 作品3号:中西结合表现的作品。

作品4号:综合材料表现的作品。 (2)重点分析作品4号(抽象)。

作品表现了秋天的什么情景?用了那些材料? 今天我们也要用我们桌子上这些材料来表现秋天。 (3)欣赏教师范作。

分别出示三组画面进行对比来说明画面的构成关系。 ①材料的丰富性。 ②点、线、面的合理布局。 ③画面情节的组织。 (4)引发材料的想象。

分别出示麻袋、棕绳、树叶等材料,让学生来想象在《秋天》中如何利用这几种材料? ——地面、头发、小树„ 4.粘贴技法的指导。

材料:①细小的:豆子、木屑、沙子„ ②柔软的:布、纸、棕绳„ ③块状的:铁钉、石头„

粘贴方法:细小的、柔软的可以直接撒铺,在涂上胶水的纸上。块状的可以直接沾上胶水或双面胶粘在画面中。 5.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要求:

①运用综合材料创作秋天。

②注意色彩调子的把握(暖色调)。 ③最好有一定的情节。 (2)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 (1)全班作品展示。

(2)学生参观式评价(可针对创作意识、想象的巧妙、画面的构成、情节的联想等方面)。 (3)组内互相交流评价,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制作工具。

(教师)古今中外一些艺术大师对材料运用的图片、投影仪、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回忆上节课把材料分为那几类?(纸类材料、布绳材料、竹木材料、泥石材料、泡塑材料、金属材料、废旧材料) 2.观察感受不同材质。

教师准备几种不同质地的材料,用布或者盒子装好,然后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猜猜摸到的是什么材料,让学生用触觉去感受材料的肌理。 3.分析基本材料的运用方法。

瓶、罐、盒类材料具有强烈的立体感,适合于表现体积感较强的物体;线类材料给人以流畅、优美之感,可以用于编结物、挂件的制作;纸类可以视质地的厚薄做物体的表面包装材料;布料更多用于物体外表的包装和装饰。 4.欣赏范图,激发思维。

(1)引导学生欣赏教科书范作第28、第29页,看一看哪一个形状最好看的?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欣赏教材范作并自主思考其他制作方法。 (2)教师出示毕加索作品《牛头》。

启发学生观察作品用了什么材料。(自行车的座凳和车把) 通过欣赏大师及学生的作品相互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5.启发引导,展开想象。

(1)教师用投影出示已准备好的三件组品,让学生欣赏。(三件作品材料都是相同的,造型不同)

(2)要求每个学生任选三种不同材料,然后自己把这三种材料创意组合,完成后先让其他同学猜猜自己的造型是什么?然后说说自己的创意。

6.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要求:(1)运用已有的材料创作一件立体的作品。 (2)注意材料运用的和谐与同一。 2.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 (1)全班作品展示。 (2)学生参观式评价。

(3)组内互相交流评价,互相提出修改意见。

第十二课 塔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塔的文化、历史,感受塔的优美造型特点。

2.通过对塔的仔细观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或制作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用线、粘土或其它材料等进行造型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更可以通过塔的造型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塔是文化的象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

教学重点:通过对塔的仔细观察,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或制作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用线、粘土或其它材料等进行造型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教学难点:能比较准确地画出或制作塔基、塔身、塔顶等塔的结构。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塔的文字资料、图片,有兴趣的学生寻访家乡的塔,了解塔的历史,并对塔进行摄影、写生等。 教学过程

(一)探究主题,明确分工。

1.欣赏名塔。展示世界各地的名塔图片。 2.引出主题。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问题: (1)塔的历史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2)中国著名古塔的主要材料是什么?

(3)塔的外形有什么特征?根据外观有哪些分类? (4)世界各地有哪些著名的塔?

(5)我们的家乡有塔吗?谁去写生、摄影过? (6)收集有关塔的图片和画作并欣赏。

(7)我们能不能设计有奇特功能的塔或制作立体的塔(各种材料)。 3.小组分工。

每小组根据自己课外收集的资料,自由选择以上主题之一,进行探究。(最后一项第二课时执行。) 途径:

(1)整理已收集的资料。

(2)课堂上上网、收集有关塔的图书、邮票等资料。 (3)对图片进行徒手画等。 (二)自主学习,了解内涵。

各小组根据主题,有重点自主学习,老师巡回指导。 (三)各组反馈,展示成果。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图片,讨论、介绍古塔。 师生讨论交流:

1.大家想了解考古吗?祖国各地有许许多多的宝塔,谁能说说古代的塔是做什么的呢? (登高望远、为了纪念某个人或某件事、为了保藏经书„„)

教师小结:中国的古塔是随佛教传入我国的,有时为了登高望远,镇潮汛。如六和塔。有时为了纪念某人或某事„„

2.这么雄伟的塔,古人用什么材料建造起来的呢?

(最早的时候,可能是用土堆积起来。后来一般用石块砌成,或用木料建造,或用各种材料综合起来„„)

(塔的建造说明劳动人民的智慧)

(答案林林总总,让学生用文字、图片、实物来验证。) 3.塔的外形结构怎样?各部分有什么特点?根据外观有哪些分类?

(塔有塔基、塔身和塔尖组成。塔基一般比较大而结实,塔身一般上小下大,塔顶往往尖尖的;塔的整体高而复杂、一层层。根据外观有密檐式、楼阁式等十多种分类。) 4.世界各地的塔有哪些?

(上海东方明珠塔、北大的水塔、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华盛顿纪念塔、夜景中的塔„„) 现代的塔因为科技的发达、材料的先进,外观越来越美、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广„„更有的成了地域的标志。

5.每一个家乡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塔,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塔——名字、历史、外形特征等。有学生写生(徒手画)或摄影作品更好。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造型知识评价写生(徒手画)和摄影作品。 6.展示一些塔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 (四)激发情感,提出要求。

小结: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塔的历史和相关知识,懂得了塔的建造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还了解了家乡的塔,这真是一样宝贝。其实,我们身边还有更多的宝贝需要我们去发现、了解、保护、继承、发扬。

下一节课,我们可以准备各种美术工具或材料来设计或制作我们心中的塔。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钢笔、泥等造型表现的材料和工具。 (教师)各种有关塔的资料照片、绘画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外观特征。

1.塔的外观结构分哪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2.塔有哪些用途?

3.你觉得现实中的塔有什么不足?你想象中的塔是怎样的?

(塔高,老人登塔累,有电梯好。塔能发出香味更好。建一座水果塔。建一座抗地震的塔。会发光的塔„„) (二)自主学习,探讨方法。

1.利用你已有的各种材料,你想怎样表现想象中的塔?学生自由讨论。 2.反馈:

(1)徒手画:可以用各种笔画一画心中的宝塔。注意画出塔的挺拔和功能。 (2)泥塑:可以用粘土来制作。注意塔的各部分比例。如何借助别的材料来固定。细节的表现可以用别的材料。

(3)综合材料制作:你带了什么材料,准备设计怎样的塔?怎么制作?关键是如何把各种材料固定住。

3.展示各种表现形式的塔的范作:徒手画、泥塑、其他材料等,教师讲解,拓宽学生的眼界。

4.作业要求:大胆地用你喜欢的表现方法表现你想象中的塔。 (三)设计制作,追求创意。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作品,多样评价。 1.展示作品。

2.说说自己作品的最得意处。 3.评评你觉得最有创意的塔。 (五)、拓展延伸,开拓思路。 展示人塔图片。让学生谈谈感想。

小结:身体也可以表现塔,可见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大胆的想象,创意无限。

第十三课 瓶子新生代

教学目标

1.观察自然,体会自然形态的美感。

2.能用泥塑的方法,从“仿生”的角度对瓶子进行创意设计。 3.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联想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从“仿生”的角度设计制作一只独特的瓶子。 难点:形成观察自然、向自然学习的思维方式。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形态,泥塑工具、牙签等。 (教师)课件、陶土、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观察自己带来的瓶子

提问:瓶子有几个部分组成?说说你的瓶子都有什么特点? (2)出示图片:奇特的瓶子

提问:你更喜欢哪组瓶子?为什么?它与普通的瓶子有什么不同之处? (3)揭示课题《瓶子新生代》 二、探究学习

1、分析从雕塑形象转变的瓶子 (1)欣赏《秦韵》

提问:这一组瓶子让你想到了什么? 它和兵马俑又有什么不同?

(2)出示雕塑《国王与王后》及其造型瓶 提问:你觉得这个瓶子的设计如何?妙在哪里? (3)小结:观察 联想 2、自由讨论 (1)出示三个瓶子

(2)提问:这件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什么? 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3、欣赏 (1)学生作品

(2)走进大自然,寻找灵感 三、设计制作 1、分组讨论:

想要设计什么样的瓶子?打算怎么做?

2、作业要求:分组合作,用泥设计制作一个由自然物得到启发的有创意的瓶子 四、交流展示

(1)说说自己的设计意图和灵感来源 (2)展示自己的作品 (3)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

第十四课 盘盘转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螺旋线,体验它们的独特美感。 2.通过盘盘转转学习螺旋线造型,尝试线材的组合创作。 3.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动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自然界中的螺旋线,体验它们的独特美感。 教学难点:通过盘盘转转学习螺旋线造型,尝试线材的组合创作。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观察自然界的螺旋线,彩纸、固体胶等。

(教师)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1.观察回忆。 (1)出示一根绳子,

提问:谁能改变它现在的模样!(请学生在展示台上操作绳子的多种变化。) 提问:在大自然中你还见过这样的螺旋线吗? 出示螺旋形的自然物图片。 (2)揭示课题:《盘盘转转》 2.欣赏感受。

(1)提问:在生活中你还看到螺旋结构的东西吗?

(2)提供绘画凡高的《星空》、建筑旋转楼梯、纸绳粘贴作品。 (3)提问:这样的造型有什么优点和独特的美感? (4)教师示范纸绳的制作和粘贴。(搓、绕、粘) 3.创意制作。

(1)用皱纸搓成纸绳;(第一课时完成) (2)用纸绳盘盘转转;(第二课时完成) (3)创作一幅拼贴画。

4.学生创意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5.及时评价学生制作的情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搓好的纸绳、固体胶等。 (教师)课件、范作。 教学过程 1.拼贴作品。

(1)学生两人一组以盘盘转转为主要形式,用彩色纸绳拼贴一幅作品。 (2)创作建议:可以根据螺旋形进行夸张、变形、想象和添加。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要重视个别辅导) 2.展示交流。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说说自己的设计,和制作中的困难和经验。 3.课外探索。

还可以用绳子、铁丝、画笔进一步尝试盘盘转转的变化。

第十五课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基本概况。

2.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能从形态、动态、装饰等方面深入了解不同姿态陶俑的艺术特色,提高欣赏能力。

3.通过赏析中国古代雕塑的造型艺术,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能从形态、动态、装饰等方面深入了解不同姿态陶俑的艺术特色,提高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深入了解不同姿态陶俑的艺术特色,提高欣赏能力。 课时: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上网或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 (教师)相关图片或工艺品、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欣赏《神话》片段,你知道影片中,守卫的是什么陵墓吗?

秦始皇陵园是一座古代文化的艺术宝库。高大的陵墓和神秘的寝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你了解到了哪些关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知识? 陶俑是什么呢?陵墓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陶俑?

陶俑:俑是用于陵墓中陪葬的明器,以陶、木质最为常见。在奴隶社会时,奴隶主死后,所有的奴隶都得殉葬,非常的残忍。春秋战国时期,丧葬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用“俑”代替活人殉随葬。

2.欣赏秦始皇陵陶俑:(课件图片展示)

(1)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陶俑是我国陕西西安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历时39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陵。秦始皇从13岁继位后,便开始为自己建造陵墓。统一六国后,又从全国各地征调70万人建造陵墓,直到秦始皇死时,陵园尚未完全竣工。秦始皇帝陵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看屏幕。秦始皇陵墓是一座结构宏大、富丽堂皇的地下王国和巨大的珍宝库。其中秦兵马俑的发现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课件:秦始皇陵兵马俑总体分布图。

(2)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东侧的一组大型陪葬坑。1974年3月29日,当地农民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号兵马坑。以后相继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整个俑群寓静于动,给人千军竞发的感觉。这些数量众多、与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并围绕同一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向后人展示秦始皇气吞六国、横扫八荒的惊人气魄。他的恢弘气势、安详的姿态、肃穆的表情向后人诉说秦王朝的强大,表现了秦朝人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一睹它们的风采: 播放《古今大战秦俑情》片断,领略秦始皇陵兵马俑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 (3)欣赏不同姿态的陶俑。

秦俑的艺术特色: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这些兵马俑大体上都是经过精雕细刻的,从已出土的1000多个陶俑陶马来看,无一雷同。陶工匠施展塑、堆、捏、贴、刻、画等雕塑技法,从体、量、形、神、色、质等方面追求艺术效果,造型逼真,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看上去非常精美,给人明快、深沉、博大、壮观、精美的印象。

仔细观察,不同的武士俑在神态、动态、衣着上有什么异同?

选择喜欢的陶俑分组讨论:跪射俑、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立射俑。 每组学生推选代表发言,小组成员补充。 老师小结补充:课件。 跪射俑造型的特征:

跪射俑大多数出土于二号坑,这种俑在秦俑坑中显得很独特,因为是跪姿,故其高度在1.20米左右。在跪射俑的塑造上,可谓匠心独具。把跪射俑的形体塑造得非常精美,惟妙惟肖,力求使静态的雕塑给人以动的感觉,其姿态优美,英俊潇洒,神态庄严,目光炯炯有神,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个发髻,髻根用朱红色带束扎。足登方口翘尖齐头履。从一鞋底外露处可以看到,鞋底的针脚因为人着地后摩擦的轻重而疏密不同,其绳结痕迹清晰可见,其写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甲片随着身体的扭转而流动,衣纹伴着体态的变化而曲转。脚上的鞋子随着脚掌的着地而折曲,衣服的纹理也伴随体态的变化而曲折飘浮。种种富有韵律感的线条,烘托着人物的动态,使人物形象更有真实感。上身挺直,臀部紧贴左足跟,从而使身体的体重落在右膝、右足和右足尖上。当射击时,则重心稳,用力省,容易射中目标。跪射俑是兵马俑中的精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作。 神态威严的将军俑。

将军俑是目前俑坑中级別最高者,在战争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秦俑坑中将军俑非常少。将军俑和军吏俑、一般士兵的最大区别是:将军俑头戴雕冠,军吏俑头戴版冠和云长冠,一般士卒则没有以上两种帽子,只是戴介帜或束发挽髻。将军俑除以上特点外,还身材魁伟、高大,上身戴有领花、肩花。

将军俑穿的铠甲的主要特征是甲片小。制作精致,色彩艳丽。褐黑色的甲朱红色的联甲带;甲衣周围的花边在白色的底上绘着绚丽的几何形图案花纹。前胸及后背、双肩,有几朵彩色花结,华丽色彩,显示了等级的尊贵。 (4)赏析铜车马。

请学生简单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有关铜车马的知识。 老师补充小结:

铜车马1980年出土于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约7米多深的地方。车共两乘,经复原大小约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二号铜车马是四马鞍车(即坐乘的车) ,车马全长 317 厘米,高106.2 厘米,为凸字形,分前、后二室,其间以车相隔,车舆上有穹窿形的椭圆形盖子,车厢分前后两部分,左、右、前三面各有一窗,后有门,门窗可灵活启闭,前室为御手所居,内跽坐一御官俑,后室为主人所居。车舆内外绘有变形夔龙、夔凤纹、流云纹及各种几何形图案花纹。 二车皆双轮、单辕,由四马驾车,车上各有一名御手, 铜御官俑戴冠佩剑坐于前室,挽具齐全,有的用金、银装饰。车通体彩绘有卷云纹、云气纹和几何纹图案。车、马、俑部件均由铸造成型,再经多种工艺加工和组合,其饰件的金

银细作工艺十分精湛。该铜车马结构完整,装饰华丽,是研究秦代舆服制度、单辕车系驾方法和冶金铸造技术的重要实物。被誉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让人们一睹始皇帝銮驾的非凡风采。根据出土地点和车辆造型分析,这可能是秦始皇后妃所乘之车。专家们认为,这是我国考古世上发现的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对研究我国秦代冶炼与机械制造技术、车辆结构等具有级重要的历史价值。 3.学生练习。

(1)作业要求:尝试用浮雕的方法临摹一个自己喜欢的武士俑的面部或防止一件喜欢的兵器。 (2)巡视辅导。 (3)作业展评。 4.课后拓展。

(1)欣赏缩小的陶俑工艺品。 (2)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中的兵器。 (3)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千古之谜。

(4)对陶俑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欣赏各年代的陶俑,收集关于陶俑的邮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