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于”等连接,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 5、是不是出现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的都是比喻句?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6、比喻的表达效果:
春天是四季的一个乐章:春风是旋律,春雨是歌词,春花、春草是春的跳动的音符。 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7、学以致用:
(1)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析它的作用。
(2)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以“爱心”和“机遇”开头,各写一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话。
例句:人生不发返程车票,一旦出发了,绝不能返回。
1
二、比拟
1、概念: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这种修辞格叫比拟 。
2、构成:被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比拟的人或事物叫拟体。 3、种类:根据拟体的不同属性,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
拟人:把非生物或生物当作人来表现,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声情笑貌,使它们人格化。
例如: ①山歌向着高山唱,高山低头把路让。 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者使甲事物具有乙事物的属性。
例如: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4、比拟的表达效果:
例1:沙果笑得红了脸,西瓜笑得比蜜甜,花儿笑得分了瓣,豌豆笑得鼓鼓圆。
例2:秦淮河失去了往日的欢笑,莫愁湖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5、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1、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例:住口,你这吠人的狗。
住口,你再吠人,我可要一木棒打死你。 6、学以致用:
(1)下面没有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
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2)诗歌鉴赏中的修辞手法: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请另选一物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
雨伞 \\ 你注定 \\ 一生以乌云为伴,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 \\ 却湿透你自己。
2
三、借代
1、概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和事物,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修辞格叫借代。
2、构成: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和事物叫借体,借体之所以能代替本体,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还是实在的,而不是想象的。 3、(据借体和本体的不同关系)借代类型: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②我买了一台“康佳”。 ③樯橹灰飞烟灭。
④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
⑤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⑥我建议大家多读点鲁迅。 ⑦于是大家替他们兄弟捏把汗。
4、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试举古诗中用到借代的例子: ① “终岁不闻丝竹声”
②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5、学以致用 (1)、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城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作用
对长城成为民族共识的象征作出根本相反的解释无疑应该十分审慎。那种把长城简单类比成为“空间上扩大的四合院”,贬为“巨大的纪念碑”的观点,于古于今都是荒谬的。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刻薄饶舌者不过是中华文明之树的蛀虫。 “中国不再需要孟姜女”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其含义是什么? (2)、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3)、改写下面这句话,要求运用借代的修辞方式,字数不超过8个字。 拿起武器来保卫祖国。
四、夸张
1、概念: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3
2、夸张的类型 :
扩大的夸张: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缩小的夸张: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的心。
超前的夸张: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3、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4、学以致用
读李白诗,完成后面题目: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试对颈联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五、排比
1、概念: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的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伟大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肢下踩。 (4)复句排比
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象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排比的主要修辞效果是:
第一,结构相同或相似,具有相对的整齐美。
第二,往往重复某些词语(提示语)来把各项连成一个整体,可以增强语言的旋律美。 第三,排比的各项意义相关,语气一致,而且排比的项数没有上限,可以尽情发挥,增强语言的气势。
因此,用这种方式来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来说理,可以把道理说得严
4
密、透彻;用来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细致、清楚;用来状物,可以把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而且可以收到节奏和谐、情绪激昂、语气通畅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量。 4、学以致用 (1)、请以“和谐”为内容写三句话。要求每句话都使用比喻,三句话构成排比。 (2)、请围绕“节约”这一话题,用“少一点……多一点……”的句式写三句话,每句话的前后要整齐匀称。
六、反复
1、概念: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这种辞格叫反复。 2、分类:
1、连续反复: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当中没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 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间隔反复:反复的词语或句子,不是连续出现的,其间有别的词语或句子使其间隔开来。
例: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1、间隔反复往往与排比合用。
从句式看是排比,从语句重复看是反复,这是两种辞格的综合运用。 2、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反复着眼于词语或句子字面的重复,排比着眼于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近、语气一致;反复的作用是强调突出,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 3、反复和重复不同。
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贫乏,语言累赘;反复则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 4、学以致用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领取自己的那一份,也有品位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这里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诗中第二句连用了三个“一”字,有何表达效果?
七、对偶 1、概念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关联的一组短语或句子,两两对称地组织在一起,这种辞格叫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5
2、对偶的种类:
从形式上看,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别。
(1)严对、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要求相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的语法结构相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用同一个字。
如:律诗中的颔联或颈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宽对 即要求宽松的对偶,它可以冲破一些严格的要求,格式上放宽了一些,只要结构上 基本相同,音韵大致和谐即可,而且相对应的字可以是相同的字。 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从内容上分,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即上下联意义相同、相近的对偶。两联在内容上往往互相补充。 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2)反对,即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的对偶。两联在内容上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3)串对,又叫流水对,即上下联意义相承、相接的对偶。两联之间常为承接、因果、假设、条件、转折等关系。
如:①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对偶的作用
①由于对偶的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两两相对,从而获得对称美。 ②由于平仄谐调,节奏鲜明 ,悦耳动听,从而获得音律美。 1、 配对式
例1: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渠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例2:上联和下联配对(注意顺序) 春山一路鸟空啼 日暖神州万木荣 锦江春色来天地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晖又红万朵花 老梅到时自然红 芳草春来依旧绿 玉垒浮云变古今 春回大地千峰秀 冬雪欲白千里草 2、组合式
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
3、改写式
把下面句子中红色部分改写成一幅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4、话题情境式
某学校要开学了,学校办公室面向全校师生征集一幅开学典礼联,请你为学校拟一开学对联。
6
5、标题式(概括式)
用对联形式为下列新闻拟一则标题。
新华社香港9月9日电 中国奥运金牌选手代表团9日结束了为期3天的访港活动,他们在香港市民的欢送下离开香港,前往澳门访问。迎候在码头的数百名澳门居民以鲜花、欢呼和激动的心情,热烈欢迎健儿的来访,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到澳门外港码头迎接。 奥运金牌选手访港3天来,在全港市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美好的印象。9日上午,香港上环港澳码头门口聚集了许多市民,他们高举“中国的英雄”“中国人的骄傲”“预祝中国奥运健儿2008再创佳绩”等字样的横幅,热情欢送奥运金牌选手。
到澳门时,等候在那儿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当刘翔、田亮、郭晶晶等名星运动员走到近前时,人们争相拍照,闪光灯亮成一片,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表达了与金牌健儿重逢的喜悦。根据安排,代表团将在澳门活动2天。
6、对句式。
练习:拟出对联的下句或上句 1、门前碧水环绕,_____________ 2、静聆雨润绿草 ___________
3、发愤识遍天下字,_____________
4、门对千根竹,_____________
八、设问 1、概念: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2、特点:无疑而问。
3、作用: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九、反问 (反诘) 1、概念: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例1: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而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满足么?
例2: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2、反问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1、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2、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例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例2: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孩子带给这个世界的幸福难道不比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