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斯”字的表达功能及相关物类事象的辨析
2023-08-31
来源:步旅网
2015年5月 西 ̄kyili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Mav 2O15 第52卷第3期 V01.52 No.3 《诗经 中“斯’’字的表达功能及 相关物类事象的辨析 李炳海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北京 100089) [摘要]《诗经》中出现的“斯”字,用的是它的本义和引申义,而不是假借义,不是作为语气词缀于旬末。与这个 字相关联的物类事象多种多样,砍伐、宰割类的刚性举措,人的空间离散迁徙,事态离析扩散的走势,人情神意的表 现和派分,虫鸟的振翅展翼,事物分列散置的格局,均是“斯”字的意义指向。把它认定为代词,是对它具体意义的 抽象化;把它作为语气词处理,是把实词虚化。这两种做法都把《诗经》解读引入了误区,造成对相关物类事象的遮 蔽,应当予以拨正。 [关键词]《诗经》;“斯”字;表达功能;物类事象 [中图分类号]I 206.2 E¥c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5)03—0024—10 《诗经》中的“斯”字出现在38篇作品中, 之。”传日:“斯,析也。”假借训为此,亦叠韵也。_1 (P717) 共计77次,覆盖风、雅、颂三个板块。《诗经》古 今注家对于它所作的解释,只有两处作为动词处 段玉裁所引诗句出自《陈风・墓门》。其中的“斧 以斯之”,指的是用斧子把棘树砍掉,毛传所作的 解释合乎诗的原义。 《说文解字》以“析”释 “斯”,而“析”字的本义是用斧子把木头劈开。 《齐风・南山》写道:“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郑玄笺: “此言析薪必待斧乃能也。-E。 (P386) “析”,指的是用斧子把木头劈开,“斯”,有时也用 理,认为表示的是“析分”之义。其余75个案例, “斯”字或被视为代词,或被当作语气词。由此而 来,与“斯”字相关的物类事象,有的被认定为是 它的指代对象,有的则剥离了与它的意义关联。那 么,“斯”字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它在《诗经》中 发挥哪些表达功能?这是《诗经》解读需要认真思 考的问题。在一部作品中,如果某个字出现的次数 很少,且比较生僻,对它的表达意义进行辨析往往 比较困难。《诗经》中的“斯”字则不同,它属于 以表示这种动作,《陈风・墓门》的“斧以斯之” 就是如此。其实,除这首诗之外,《诗经》的其他 篇目也可以见到“斯”字的这种用法,只是未能引 常用字,出现的频率较高。丰富的语料使得对它的 考察有充分的拓展空间,能够建立起一个义例系 列,与它相关的物类事象的文学意蕴也可以得到充 分的揭示。 起人们的重视,或者出现误读,使得“斯”字的这 种含义未能被揭示出来。 《大雅・皇矣》叙述周族祖先古公宜父在岐山 的创业历程,第二章写道: 作之屏之,其蕾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捌。启 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糜其柘。 与“斯”字相关的物类事象 一、砍伐、宰割等刚性举措 对于这段文字,郑玄作了如下概括:“岐周之地险 隘多树木,乃竞刊除而就居处。”¨2 (P853)郑玄 关于“斯”字的含义,《说文解字・斤部》写 道:“斯,析也。从斤,其声。”段玉裁注写道: 以叠韵为训。《陈风》日:“墓门有棘,斧以斯 所作的解释是正确的,这几句诗确实是叙述古公直 父在岐山砍伐清除各种树木,准备定居的情况。 [收稿日期]2015—03—02 [作者简介]李炳海(1946一),男,吉林龙井人,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 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24 《皇矣》第三章开头写道:“帝省其山,柞械斯 拔,松柏斯兑。”这是想象中天帝俯视岐山时所见 如下:“交交桑扈,有莺其羽。”“莺”,指鸟羽有文 采。《周颂・良耜》写道:“杀时椁牡,有抹其角。” “椁牡”,指高七尺的公牛,“抹”,弯曲之象。在以 上诗句中,“有”字后面的“莺”、“抹”都是形容 词。郭晋稀先生指出,《诗经》中以“有”字领起, 后面是副词或形容词的结构类型,“有”相当于后 面副词或形容词的叠用__6 (P44)。这个结论是正 到的景象。其中的“柞械斯拔”事象还见于《大雅 ・绵》:“柞械拔矣,行道兑矣。”《绵》的这两句诗 也是叙述古公宜父在岐山的创业历程,因此所用的 诗句有形似之处。对于《皇矣》中的“柞械斯拔, 松柏斯兑”,毛传:“兑,易直也。”[2](P854)受 毛传影响,清人马瑞辰作了如下解说:“柞械斯拔, 松柏斯兑,乃人之拔去丛木以待松柏大本之易直。 实人事,非天时也。-E (PP.277—278)在马瑞辰 确的,可以在《诗经》中得到验证。依此推断, “有莺其羽”,就是“莺莺其羽”,“有抹其角”就是 “抹抹其角”,意谓光彩鲜艳的羽毛、弯弯曲曲的 看来,这两句是说砍除丛生的灌木,以便使松柏生 长得端直。而无论毛传、郑笺,还是马瑞辰,都未 对其中的“斯”字加以解释。 从《大雅・皇矣》的具体叙事考察,“柞械斯 拔,松柏斯兑”,指的均是清除树木的举措。其中 的“斯”字,指的是砍伐。诗中的“拔”,不是指 拔出,而是指清除。《周礼・秋官・赤友氏》郑玄 注:“赤发,犹言抹拔也。”贾公彦疏:“拔,除去 之也。”[3 (P869)由此看来,“柞械斯拔”,是指 把柞械之类的树木加以砍伐,然后清除。“松柏斯 兑”,是指砍伐松柏,疏通空间,使人行往来畅达。 《大雅・绵》称:“柞械拔矣,行道兑矣。”毛传: “兑,成蹊。”l2 (P840)高亨先生称: “兑,通 达。”[4](P380)两句诗中出现的“斯”字,都是 指砍伐,树木是被砍伐的对象,与《陈风・墓门》 的“墓门有棘,斧以斯之”,属于同一类事象。 “斯”字的本义是指对有形之物加以分割、离 析,《诗经》中涉及这类事象的还见于《小雅・瓠 叶》,该诗后三章的开头两句分别写道:“有兔斯 首,炮之燔之”;“有兔斯首,燔之炙之”;“有兔斯 首,燔之炮之”。三章诗均以“有兔斯首”领起, 对此,郑玄笺: 斯,白也。今俗语“斯白”之字作“鲜”,齐鲁 之间声近“斯”。有兔自首者,兔之小者也。_2 (P816) 郑玄以“白”释“斯”,认为“斯”字表示白色, 这种用法在先秦文献中找不到证据,郑说无法独立 成立。鉴于郑笺的缺少支撑,清人陈奂写道: “有兔斯首”,与“有莺其羽”、“有抹其角”句 同,斯犹其也。古斯、其同声,故二者皆为语词。[ (卷22) 陈奂所引的诗句分别出自《小雅・桑扈》和《周颂 ・良耜》,他认为“有兔斯首”的句式与这两句诗 相同,其实是一种误解。《小雅・桑扈》开头两句 角,这与“有兔斯首”根本不是同样结构的句型, “斯”不能释为“其”。若按照陈奂把“有兔斯首” 释为“有兔其首”,专指兔的头,就无法与下面的 “炮之燔之”等诗句相贯通,就成为人们烧烤只用 兔头,而弃舍其他部分,这是不可能的。“有兔斯 首”,指的是有兔被宰杀,对它进行烧烤,以供饮 酒之用,即后面所说的“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在这旬诗中,“斯”指的是宰杀,用的是它的本义。 “斯”表示对有形之物的砍伐、裁制,在《诗 经》中出现于三首诗中,共六例。毛传把《陈风・ 墓门》中的“斧以斯之”释为用斧砍掉,合乎诗的 原义。而其余两首诗中出现的“斯”字,古今注家 或未能作出正确的解释,或不予解说,从而造成阅 读的障碍,以至于出现误读。 表示对有形之物砍伐、裁制,这是《诗经》中 “斯”字的第一种含义。“斯”的构形从“斤”,指 斧头,是锋利的器具,属于刚性。砍伐、宰割,同 样属于刚性举措,与“斯”字的本义是一致的。 二、人的空间离散迁徙 “斯”字的本义是“析分”,指把作为行动对象 的客体分割开来。由此而来,引申出“离散”之 义。《诗经》中的“斯”字,往往用于表示人的动 态离散,或指人的行役在外,或指人的逃亡,还有 的指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涉及到多篇作品。 《召南・殷其雷》首章如下: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 振君子,归哉归哉! 雷声大作,在南山的阳面响起。于是,诗的作者想 到在外的君子。“振振”,’指群体、多人。诗的第 二、三章,也有“何斯违斯”之语,是解读这首诗 的关键句子,也是难点所在。毛传:“斯,此。违, 去。”王先谦称:“上‘斯’,斯君子;下‘斯’,斯 地。”l2 (PIO0)毛传和王先谦均是把“斯”释为 “此”,今人注译基本采用这种说法,把这句话译为 25 “怎么这个人离开这里”[7 (P51)。从这句诗与后 面“归哉归哉”的关联来看,它确实是指一群君子 离开居住地而在别处。句中的两个“斯”字,均指 《方言》:“凡吾相怜哀,九疑湘潭之I可谓之‘人 兮’。人斯,犹人兮也。哀我人兮,谓怜我而人偶之 也,故诗言‘亦孔之将’。”[。 (P161) 离开。“何斯”,是说为什么要离开;“违斯”,是说 错误地离开。 《尚书・益稷》: “予违,汝弼。” “违”,指错误。“何斯违斯”,意思是说这群君子为 什么要离开,错误地离开,因此呼唤他们回归。毛 这里把“哀我人斯”释为“哀我人兮”,认为“斯” 字是语气词,与“兮”相当。这种说法得到广泛认 可,通常把这句诗译为“可怜我们这些人呀”l_7] (P498),也有的明确标示: “斯,语气词。”Ⅲ4] (P211)从这句诗的语境考察,“斯”字是指离散, 传以“此”释“斯”,以“去”释“违”,均是按词 语的常见意义进行解释,因此不够确切。 “斯”字表示人的动态离散,还见于《小雅・ 何人斯》,其首章如下: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胡逝我梁,不入我门?伊 谁云从?维暴之云。 毛序称《何人斯》是“苏公刺暴公也”。 郑玄以此 为据,对首章作了如下解说: 彼何人乎?谓与暴公俱见于王者也。 ……今过我 国,何故近之我梁而不入见我乎! 郑玄的解释与诗的原意大体相合,但没有对“斯” 字加以说明。孔颖达则把“彼何人斯”直译为“彼 何人乎”[8 (P455),把“斯”字作为句末语气词 看待。《何人斯》采用的是反复吟咏的方式,第三、 四章与首章极其相似: 彼何人斯?胡逝我陈?我闻其声,不见其身。不 愧于人?不畏于天?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 逝我梁?祗搅我心。 这两章与首章在“彼何人斯”的问句之后,都提到 那个人从诗作者的住地经过,却不肯与作者相见, 离他而去,令作者烦恼、气愤。由此看来,诗篇的 “何人斯”,从标题到诗句,指的都是何人离去, “斯”,谓离开、离去,而不是句末语气词。 《召南・殷其雷》、 《小雅・何人斯》,都把 “斯”字缀于句尾而表示人的动态离散,这种情况 在《诗经》其他作品中也可以见到。 《豳风・破斧》首章如下: 既破我斧,又缺我戕。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 我人斯,亦孔之将。 这首诗以周公东征为背景,是出征将士所作,作品 本身提供了内证。诗的第二、三章后两句与首章相 似,分别是“哀我人斯,亦孔之嘉”;“哀我人斯, 亦孔之休”。对于“哀我人斯”中的“斯”字,毛 传、郑笺均未出注。清人马瑞辰则作了如下论述: 26 具体指离开家园东征。“哀我人斯”,意谓可怜我们 这些人离散在外,带有儿女情长的味道。而后面的 “亦孔之将”、“亦孑L之嘉”、“亦孑L之休”,则是说我 们非常强壮、美好、幸运。上下两句诗连读,兼有 儿女柔情和英雄气概,具有感人的力量。如果把 “斯”字作为语气词处理,诗的这种格调就无法体 验到,而是变得前后语义断裂,令人难以理解。 《周颂・清庙》全诗如下: 於穆清庙,肃雒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 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这是周王朝祭祀宗庙祖先所唱的乐歌,叙述庄严肃 穆的祭祀场面。其中的“不显不承”,即“丕显丕 承”,指发扬光大,指参加祭祀的人员秉持周文王 的美德,报答祖先恩德的情感不断得到提升。《大 雅・思齐》颂扬文王美德时写道:“ 雕在宫,肃 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与《周颂・清庙》 后几句相似。“无射于人斯”,“无射”,或作“无 敦”,不倦怠之义。古代十二律有无射,“六目无 射,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_】0¨ (Pl17)从这段话的解说也可以证明,《清庙》诗 的“无射”,是指是祭祀时庄严肃穆,有威仪可观。 “无射于人斯”,是说这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一直保持 到祭祀结束。“于”,谓至、到。“人斯”,指人员散 去,祭祀结束。这里“人斯”的含义,与《破斧》、 《何人斯》中的“人斯”有相通之处,指人的离散, 但具体所指不同,寄托的情感也有很大的差异。 人的迁徙离散出于多种原因,表现形态也存在 明显的区别。《诗经》用“斯”字表示人的动态离 散,涉及到众多的情境。除上面四首诗外,还有一 系列作品把“斯”字用于表示人的动态离散,所出 现的情境也有别于上述诗篇。《曹风・候人》以女 性的口气抒发幽怨之情,责怪她的配偶不履行诺 言,结尾是“季女斯饥”。“饥”,指性饥渴、与对 方相聚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斯”,指与对方离 散、分离,处于孤独状态。 《小雅・小宛》第四章如下: 题彼脊令,载飞载呜。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 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这章诗前四句把圣人亦即聪明人与愚人加以对比, 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这章诗以脊令在天空飞鸣起兴,引出兄弟二人的劳 苦奔波。《诗经》中的“脊令”是兄弟的象征。《小 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也是以脊令 象征兄弟。《小宛》“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其中 的“斯”指离家在外,“迈”、“征”则是指奔波。 《小雅・我行其野》是一首赘夫诗,第一章写 道: “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 家。”这是说因在妻家无法继续生活下去,而下决 心返回家乡。第二章写道:“婚姻之故,言就尔宿。 尔不我畜,言归斯复。”最后一句的“斯”字,指 的是离开,“归”、“复”则是说返回。 《周颂・振鹭》全诗如下: 振鹭于飞,于彼西雏。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在 彼无恶,在此无皲。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毛传:“兴也。振振,群飞貌。鹭,白鸟也。雏, 泽也。客二王之后。,,[。](P1023)毛传所作的解释 基本是正确的。这首诗以鹭鸟群飞起兴。鹭鸟羽毛 为白色,《周颂・振鹭》提到的客人,指的是殷商 的后裔。殷人尚自,故客人驾乘白马而来,《周颂 ・有客》写道:“有客有客,亦白其马。”这两句诗 可为佐证。白鹭飞往西雎,那里是贵族学校所在 地,有水环绕,白鹭在那里暂作停留,这与殷人后 裔作为周王朝的客人有相似之处。“我客戾止,亦 有斯容”,是说我的客人到来停留,却有离开返回 的表情。“斯”,指离开。“容”,指面容、表情。从 这首诗的实际情况考察,它是一首留客诗。结尾的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意谓差不多再停留一天, 用以延续最终获得的美誉。“夙夜”,指早和晚,实 指一天的时间。《周颂・有客》就有挽留白马客人 的情节:“言授之絷,以絷其马。”用绳索绊住客人 的马,挽留客人继续住下去。这个情节可与《振 鹭》结尾的两句相互印证。 《小雅・我行其野》中出现的“斯”,指赘夫离 开妻家,《周颂・振鹭》中的“斯”,指作为周王客 人的殷商后裔想离开周朝廷。两处的“斯”字都是 指人要离开当时所居之处,返回自己的故里,但 是,所表现出的情感明显不同。 《大雅・桑柔》据传是周厉王时期的朝廷大臣 芮良夫所作,用以指斥执政大臣,讽刺周厉王。其 中第十章如下: 维此圣人,瞻言百里。维彼愚人,覆狂以喜。 意谓不是我不能说话,为什么要逃离而畏惧忌恨? 《大雅・板》写道:“无俾城坏,无独斯畏。”郑笺: “斯,离也。”[2](P919) 《桑柔》的“胡斯畏忌” 与《板》的“无独斯畏”,“斯”字均表示离开。 芮良夫是一位直言敢谏之臣,《逸周书》收录 了他对周王的谏辞,即《芮良夫解》。《大雅・桑 柔》的上述表白合乎芮良夫的性格,其中的“斯” 字指离开、躲避。但芮良夫所说的“斯”,是指政 治上的躲避、逃离,与前面几首诗中的“斯”表示 空间的迁徙离散,已有了虚实之别及抽象与具体的 差异。这个案例表明,“斯”字表示离散、分析, 它所指的对象逐渐扩展。 三、事态分崩离析的走势 “斯”字用以表示事务分崩离析的态势,首见 于《豳风・鸱鹗》。据《尚书・金滕》记载,这首 寓言诗是周公所作。“诗中的大鸟比自己,‘鸱鹗’ 比殷武庚,‘既取我子’的‘子’比管叔蔡叔,‘鬻 子’比成王,‘室家’比周国。”[4](P2O6)诗的首 章如下: 鸱鹗鸱鹗,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 子之闵斯。 诗中的“鸱鹗”、“子”、“室”、“鬻子”,所指对象 比较明确,古今注家所作的解释也大体一致。但 是,对于最后两句的解读,却是歧义甚多。毛传: “恩,爱。鬻,稚。闵,病也。稚子,成王也。”郑 笺对毛传作了进一步发挥: 鸱鹨之惹,殷勤于此稚子,当哀阕之。此取鸱鹦 子者,言稚子也。以喻诸臣之先臣亦殷勤于此,成王 亦宜哀闵之。[ (P528) 这是承毛传把鸱鹗说成是鹁鹅一类小鸟,结果是无 法贯通诗的寄托意义,也未涉及到“斯”字的含 义。陈奂则称:“‘恩斯勤斯’,言我周室当恩爱保 护,勤劳勉作,承‘无毁我室’句。”[5](卷15) 同样没有涉及“斯”字的含义,且有异于郑笺。 从这章诗上下旬的关联加以解读,其中的 “斯”字,指的是离散、分崩,对应前面的“既取 我子”。武庚叛乱,管叔、蔡叔或被诛杀,或被流 放,造成周王朝骨肉离析的局面,周公对此非常哀 伤。“恩斯勤斯”,意谓我的恩惠勤劳离散分崩,指 管、蔡等散布流言及最后遭处置之事。“鬻子之闵 、 27 斯”,指周成王伤悯这种分崩离散的事件。管蔡之 章写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 己斯亡。”这里的“受爵不让”有两种可能,一种 乱发生在西周王朝初期,造成骨肉离散,周王朝也 面临分裂的危险,因此,诗中相继出现三个“斯” 是接受爵位而不谦让于兄弟,另一种是接受对方敬 酒而不谦让,后一种可能性较大。“至于己斯亡”, 是说不加谦让的结果是自己离散流亡。“斯亡”,指 字,用以表示政治形势分崩离散的危险走向。 用“斯”字表示事态分崩离析的趋势,在变雅 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多首政治批判诗都用“斯”字 离散流亡,与兄弟分手。 变雅的作者大多怀着悲天悯人之心,并且想力 挽狂澜,消除社会分崩离析的局面。在这种心态支 配下用“斯”字,表达的是灾难能够散离的愿望。 叙述形势的危急,寄托深重的忧患意识。《小雅・ 节南山》是变雅的首篇,批判矛头指向当时的执政 大臣尹氏,第六章写道: 不吊吴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 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小雅・小曼》首章如下: 曼天疾威,敷于下土。谋犹回通,何日斯沮?谋 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 诗的作者批判尹氏“不自为政”,不亲身管理政事, 所造成的恶果是“式月斯生”,每月都有分崩离析 的事件发生。“式”,句首语气词,无实义。“斯” 这章批判当权者的政策谋略失当。“谋犹回通”,谓 所用的策略谋划属于邪僻之列。“何日斯沮”,谓何 时这种状况能离散停止,“斯”,指离散、除掉。 《大雅・桑柔》写道:“为谋为毖,乱况斯削。” 指臣民离心离德,群龙无首,即此处说的“俾民不 宁”及第四章说的“庶民弗信”。尹氏失去臣民信 任,正是“式月斯生”所说的众叛亲离之象。 这是说谋划谨慎,乱况就能离散消除。“斯”,指离 散。“削”,指消除。变雅在描述社会混乱的形势 时,“斯”字指事态的分崩离析状态,用的是它的 负面意义。而在表达消除灾难的愿望时,“斯”字 指的是灾难的离散,用的是它的正面意义。 四、人情神意的显现派分 《大雅・桑柔》第二章如下: 四牡骥骥,旗旒有翩。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 靡有黎,具祸以烬。於乎有哀,国步斯频。 这章诗前四句叙述国家动乱不止,要动用军队进行 平息,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动乱造成各处纷纷扰 扰,百姓大量死亡,以至于见不到老年人。“民靡 《诗经》中出现的“斯”字,有时还用以表示 人的情感向外扩散和神灵恩施的派分。当然,后者 是先民想象出来的。 《大雅・皇矣》叙述周文王的业绩时写道:“密 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 旅。”“密”,古国名。它对周族采取对抗行动,进 犯周族的阮和共两个附属国,于是,文王兴兵伐 密。这里所说的“王赫斯怒”,指文王勃然大怒, 充分地显露出来。其中的“斯”字,指的是愤怒情 感的发泄、暴露,是有诸内而发诸外。“斯”字的 有黎”,其中的“黎”指老人。最后用“国步斯频” 加以概括,意谓国家运行的分崩离析已经达到边 缘。“斯”指的是前面叙述的乱离国家之象,“频” 指的是边缘。 《大雅・召曼》也是一首政治批判诗,第六章 如下: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 斯害矣,职兄斯弘,不裁我躬。 前四句以池塘和泉水的枯竭起兴作比,指出池水的 枯竭从边缘开始,泉水的枯竭从内里源头开始。后 面列举国家危急的形势,“溥斯害矣”,意谓普遍扩 这种含义,是由它的原始本义引申而来。 《大雅・抑》相传是卫武公所作,警示周王要 敬威仪、慎言行。首章写道: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散的灾害。“溥”,谓广大、普遍。“斯”,指散布、 扩散。“职兄斯弘”,意谓尚且更加弘大。“职”,谓 尚且。 “兄”,指更加、变本加厉。这里的“斯” 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这是把德看作是内在的,而威仪则是德的表现形 式。人有贤愚之分,诗的作者指出,普通人的愚尚 字,还是用作动词,用以表示事态扩散的走势。 变雅用“斯”表示事态的离散,还涉及到兄弟 之间的关系,《小雅・角弓》首章强调“兄弟昏姻, 且是一种毛病,聪明人的愚则“亦维斯戾”。这里 的“斯”,指扩散、伸延,指人情由自身向外扩展, 也是由它的原始本义引申而来。 “戾”,指罪恶。 无胥远矣”,第三章又把友好相处与彼此相害的兄 弟加以对比,很显然是以兄弟关系为聚焦点。第四 28 《抑》还写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 不可为也。……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这里所 说的“斯言”,指从口中说出的话,“斯”,还是取 宜尔子孙振振兮。”毛传:“螽斯,蚣婿也。诜诜, 众多貌。”L2](P36)这是把“螽斯”作为一种虫名 加以认定。对此,王先谦写道: 毛诗作“斯”,故后人以“斯”为语词,而溷 “螽斯”与“螽”为二物,此大谬也。[。 (P36) 其“离开”之义。说话对于人来说是有诸内而发诸 外,“斯言”,指离开口的话语。 《大雅・大明》首章如下: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 王先谦同意毛传的说法,认为“螽斯”是虫名,其 中的“斯”字不能视为语词。“螽斯”与“螽”不 位适殷,使不挟四方。 这章诗的开头两句是说天帝明察下界,而威严显赫 地居于上天。对于“天难忱斯”,毛传:“忱,信 是同一种虫,毛传释“螽斯”为蚣婿,《尔雅・释 虫》称:“蜇螽,蚣婿。”郝懿行引陆玑说:“然则 也。”_2](P828)这个解释是正确的。“忱”,指诚 信。“天难忱斯”,意谓上天难以把诚信散离,指的 是要恪守诚信。那么,这里所说的诚信是什么呢? 这就是“不易为王”,“不”,通“丕”,谓大。“不 易为王”,就是彻底改变下界的王。“天位适殷,使 不挟四方”,天帝前往殷商,使它不再统辖四方, 意谓把天下付与周族,以周人为王。诗中的“天难 忱斯”,郑玄笺:“天之意难信矣。-E (P828)由 于忽略了“斯”字缀于句尾而表达“离散”之义, 所以产生误读。这种句式还见于《召南・殷其雷》、 《豳风・破斧》、《小雅・何人斯》、《周颂・清庙》。 《商颂・烈祖》是殷商及其后裔祭祀祖先通用 的乐歌,首章前四句如下:“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申锡无疆,及尔斯所。”陈子展先生直译为: 唉唉、烈祖,这是大大的福。重重赏赐无疆,遍 及您的领域。[ (P1189) 译文质朴顺畅,道出了这几句诗的大意。但是,对 于其中两次出现的“斯”字,未能准确把握它的含 义。这四句诗颂扬烈祖赐予殷人子孙的福祉。“有 秩斯祜”,即“秩秩斯祜”,连续不断地散发福祉。 “有秩”,谓不间断。“斯祜”,指散发福祉。“斯”, 散发之义。至于后面的“申锡无疆,及尔斯所”, 则是说烈祖的赐予反复进行,没有止境,遍及祖先 神所属的分散场所。这里出现的“斯”字,指错落 分布,还是由它的本义引申而来。 《大雅・大明》中“天难忱斯”,是说上天不能 使诚信散离,最后把福祉赐给周族。《商颂・烈祖》 中出现两次的“斯”字,则是说殷人祖先不断散发 福祉给后代子孙,遍及各个分散的场域。“斯”字 用以表现先民沟通人神的理念,始终与它的原始本 义保持着联系。 五、虫鸟的振翅展翼 “斯”字用于表示虫鸟的振翅展翼,首先涉及 的是《周南・螽斯》,首章如下:“螽斯羽诜诜兮, 螽为总名。-D13(P183)由此看来,蝗虫、蚂蚱一 类皆可统称为“螽”。《尔雅・释虫》所列有“直 螽”、“草螽”、“蜇螽”、“螯螽”,前二者见于《召 南・草虫》。这些名称都是在“螽”的前面冠以其 他单字,而不是把其他单字缀于“螽”字之后。 “螽斯”的词序则与《尔雅・释虫》的做法相反, 是把“斯”字缀于后,由此推断,这篇作品所指的 虫应为“螽”,而不是“螽斯”。把“斯”字视为语 词固然不可取,但它绝不是虫名的组成部分,而是 用作动词。“螽斯羽”,指蝗虫之属振动翅膀在空中 飞。如果把“螽斯”作为虫名看待,那么,“螽斯 羽”这种组合就无法和下面的“诜诜”相贯通。 “螽斯羽”、“诜诜兮”,是说振翅而飞的蝗虫之属数 量众多,由此引出后面祝福子孙成群之语。 用“斯”字表示鸟类展翅,集中见于《小雅・ 斯干》。这首诗是叙述贵族建筑宫殿的全过程,其 中第四章如下: 如跤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晕斯飞,君 子攸跻。 前四句诗连续运用比喻,其中三处与鸟的展翅相 关。“如跛斯翼”,毛传:“如人之跛竦翼尔。”孔颖 达疏:“如人跛足,竦此臂翼然。”[2](P65o)这是 把“如跛斯翼”说成是如同人企足肃立,把“翼” 释为整饬之象,这就使此句在结构上无法与其他三 个比喻相一致,因此这种说法难以成立。“如跤斯 翼”,是从整体描写宫殿飞檐如鸟展翅。“跛”,指 宫殿分布,多座建筑错落分布。《小雅・大东》的 “跛彼织女”,指的是三星鼎立而构成三角形。《斯 干》的“跛”字则指分布着多座建筑,它们的飞檐 如鸟展翅。“斯翼”即展翅之义,“斯”指张开、伸 展。后面的“如鸟斯革,如晕斯飞”,则是把前面 “如跛斯翼”的比喻进一步细化,所作的描写更加 具体,把如鸟展翅的飞檐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种类 型是“如鸟斯革”。“革”,韩诗作“鞠”,并云: 29 “鞠,翅也。”对此,陈乔枞作了如下辨析: 《说文》“鞠”下云:“翅也。”正用韩诗。《广雅 ・释器》云:“翱,翼也。”即本韩诗之文,而训从毛 传。毛诗作“革”,乃以“革”为“鞠”之省借,故 训为“翼”,翼即翅也。韩、毛小异而训义同。[ ] (P651) 陈氏所作的辨析是有道理的。对于“如鸟斯革”, 毛传:“革,翼也。”这句诗指的是宫室飞檐如同鸟 张开翅膀。第二种类型是“如晕斯飞”,是说房檐 如彩色雉鸟展翅而飞,较之第一种类型更加富有动 态感。如果说第一种类型是如鸟展翅欲飞,第二种 类型则是如鸟振翅高飞。在这三个以鸟展翅作比喻 的句子中,“斯”字都用作动词,指舒展、张开。 用“斯”字表示鸟翅展开,《论语・乡党》篇 也有这方面的记载:“色斯举矣,翔而后集。”这两 句是描写山雉的起飞和降落。其中的“色”,指惊 恐。《公羊传・哀公六年》记载,齐国诸大夫前往 陈乞的家中,“于是使力士举巨囊,而至于中雷。 诸大夫见之,皆色然而骇。”何休注:“色然,惊骇 貌。”[1 (P2348)“色斯举矣”,是说山雉惊慌而展 翅飞起。“斯”,指山雉展翅。“举”,指起飞。 “斯”在《诗经》、《论语》中用以表示鸟的张 翼展翅,《山海经》中的鸟类精灵,其名称有时也 缀以“斯”字。《西次一经》记载:皋鎏之山,“有 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日数斯,食之已 瘿。”-1 (P30)鸟名“数斯”, “数”有频繁、密 集、急促之义。“斯”指展翅。鸟的名称是快捷展 翅之义。《北次一经》写道:“灌题之山,……有鸟 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日竦斯。” 对此,袁珂先生作了如下辨析: 郝懿行云:“《楚辞・卜居》云:‘将Ⅱ足訾傈斯。’ 王逸注云:‘承颜色也。’口足訾,即足訾,其音同;傈 斯即竦斯,声之转。”珂案:上文足訾“见人则呼 (或笑)”,此竦斯“见人则跃”,正王逸注所谓“承颜 色”之状,郝说可信。c” (P74) 鸟名“竦斯”, “竦”,指伸长脖子,踮起脚跟。 “斯”,谓展开翅膀。此种精灵“见人则跃”,它的 名称正是对这种动作的生动描述。 综上所述,用“斯”字表示鸟的展翅,不只是 见于《诗经》,而且还见于先秦其他文献。“斯”字 的这种用法,仍然是由它的原始本义而来,取其 “析分”、“张开”之义。 六、事物错落分散的格局 《诗经》中的“斯”字,有时还指事物错落分 3O 散的格局,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审视对象本身呈现的是错落分散的状 态。 《小雅・蓼萧》共四章,首章开头两句如下: “蓼彼萧斯,零露滚滚。”“蓼”,高大之义。“萧”, 艾蒿。“斯”,指分散状态。艾蒿单根独株,而不是 丛生,各株之间比较分散,故称“萧斯”。 《小雅・湛露》是以贵族夜饮为题材,第一、 二、三章均以“湛湛露斯”开头,首章如下:“湛 湛露斯,匪阳不唏。厌厌夜饮,不醉无归。”“湛 湛”,露水很浓之象。先民对于露水的审视,关注 它的圆状形态。《郑风・野有蔓草》写道:“野有蔓 草,零露淳兮。”这里的“零露”,指一颗又一颗 降落的露珠。“ ”,指露珠圆圆的状态。《湛露》 第二、三章开头两句分别是:“湛湛露斯,在彼丰 草”;“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植物叶片上的圆形 露珠,不是聚集在一起,而是处于分散状态。诗中 的“斯”字,指的就是露珠的这种分散状态。 《大雅・召曼》是一首政治批判诗,把那些在 位的庸人奸臣比作稗草,诗中写道:“彼疏斯稗, 胡不自替。”稗草果实很粗劣,故称“疏”。稗草往 往错杂在谷类作物中间,需要把它拔除,这里的 “斯”,指稗草错落分布的状态。这两句诗表面是 说,粗劣混杂在谷物中的稗草,为什么不自我清除 掉,实际是指责在位的庸人奸臣不肯主动退出。所 谓的“斯稗”,指处于分散状态的稗草。 《大雅・公刘》叙述公刘率领周族迁到豳地之 后的一系列举措。第一章写道:“笃公刘,于胥斯 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蠛, 复降在原。”有时登上小山,然后下行到原。这里 的“斯”字,表示高平地块的分散错落。 第二,人的实际操作对象呈现错落分散的状 态。 《大雅-思齐》歌颂周文王及其母亲太任、其 妻太姒,首章如下: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 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对于最后两句,毛传:“大姒,文王之妃也。大姒 十子,众妾则百子也。”[5 (卷23)这是把“则百 斯男”解释为文王之妃太姒有一百个儿子,其中包 括文王其他嫔妃所生。后代注家基本沿着这个思路 进行阐释,并从后官嫔妃数量的规定方面加以考 证,实际上已经走人误区。 《说文解字・刀部》: “则,等画物也。”段玉裁写道: 等画物者,定其差等而各为介画也,今俗云科则 是也。介画之,故从刀,引伸之为法则,假借之为语 词。[ (P179) “则百斯男”中的“则”字,用的是它的本义,而 后代注家皆将其作为语词加以处理,因此走入误 区。这里所说的“则百斯男”,指太姒给百位子孙 定规矩、立准则,对他们加以引导教诲。这里所说 的“男”,指子孙辈男性。这些子孙有的是太姒本 人所生,有的是文王其他嫔妃所生,还有的是儿辈 的夫人所生。因为他们不是同一血缘的女性所生, 故称“斯男”,表示众多男性分属于不同的支脉。 《豳风・七月》叙述年终宴饮时写道:“朋酒斯 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毛传:“两樽日朋。”[2 (P524)对此,马瑞辰作了 如下解说: 案《仪礼》惟士冠礼、士昏礼,醴尊皆侧尊,无 玄酒。注:“侧犹特也。”无偶日侧,侧者无玄酒。其 乡射礼、大射礼、燕礼、乡饮酒、特牲馈食、少牢馈 食礼,凡设尊并两壶者,有玄酒也。此诗“朋酒”传 训“两樽”,盖亦兼玄酒言之。[。 (P156) 由此看来,诗中所说“朋酒”,指分置于两个器具 中的酒和水。所谓的“玄酒”,指明水,亦即洁净 的水。“朋酒斯飨”,是指分别饮用酒和明水,“斯” 字表示酒与明水放置在不同部位,人们饮用对象之 间的分散状态,当然人们也是区分开来加以饮用。 《小雅・甫田》是一首农事诗,末章对周王公 田丰收景象有如下叙述: 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 乃求千斯箱,乃求万斯仓。 这里的“曾孙”,指的是周王。对于结尾两句,郑 笺:“成王见禾谷之税,委积之多,于是求千仓以 处之,万车以载之。”I2 3(P764) “箱”,指车辆。 诗中所说的“千斯箱”,指千辆单车;“万斯仓”, 指分立的万座粮仓。这里所用的“斯”字,表示众 多单个的车辆和粮仓,处于分散状态。 第三,人的行为方式本身呈现疏散状态。 《小雅・宾之初筵》写道:“大侯既抗,弓矢斯 张。射夫既同,献尔发功。”这里描写的是准备射 箭的场面。箭靶已经设立,射手们准备大显身手。 这里所说的“弓矢斯张”,指的是箭在弦上,即将 射出。其中的“斯”字,指的是几位射手各就各 位,处于分立状态,而不是指单独个人的动作,诗 中的“射夫既同”已经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大 雅・行苇》描写射箭场面,也反复提到“四缑既 钧”,“既挟四缑,四缑如树”。“缑”,指金属箭头 的矢。比赛射箭时四人一组,侯上有四个目标,每 人各射一个,都用同样的箭。 《大雅・公刘》第四章写道:“笃公刘,于京斯 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这里的 “依”,指的是聚餐宴饮。虽然是聚餐宴饮,也要按 着既定礼仪进行,有尊卑长幼之序,参加者根据自 己的角色各就各位,秩序分明。所谓的“斯”,就 是用以表示参加人员彼此之间的区分、等差。 第四,人的实际操作的结果呈现分散状态。 《小雅・出车》叙述周宣王时期南仲领兵征伐 猥狁,第二章写道: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旒矣,建彼旄矣。彼 旗旒斯,胡不旆旆? 这几句诗通过描写战旗而渲染军威。“旗”是以鹰 鸟为图案,“旒”是以龟蛇为图案。旗帜的图案是 军队将领地位的象征,同时也是部队来源的标志, 因此,不同图案的旗帜分置于各自所属单位,不相 混杂。“彼旗旒斯”,是说这两种图案的旗帜是分开 的,不在一处,故用“斯”字加以表示。旗帜是人 所制作和树立的,作为人的实际操作的产物,不同 的旗帜在行军过程中处于分立状态。 《周颂》的《载芟》、《良耜》是两首农事诗, 其中都有“播厥百谷,实函斯活”两句。“实函”, 指种子播在土壤中,已用土遮盖。“斯活”是指种 子发芽、成活。这里所以使用“斯”字,是因为前 面有“播厥百谷”之语。播下的是多种农作物的种 子,“斯活”表示各类种子分别发芽、成活,“斯” 字表示的是人的播种结果所呈现的状态,强调各类 农作物之间的区分和各自相对的独立性。 第五,用于时间的计量分割。 时间的流逝持续不断,是无法分割的。但是, 在人的观念中却可以分割出时段,用以对时间的计 量和表述。“斯”字的本义是“析分”,由此而来, 《诗经》对时间的分割和计量有时使用它。 《大雅・下武》歌颂成王及应侯,第五、六两 章后面的两句分别是“于万斯年,受天之祜”;“于 万斯年,不遐有佐”。其中的“不遐有佐”,指很远 的地方都有周王的辅佐。“不”,通“丕”。“遐”, 谓远方。这里的“于万斯年”,指的是万年,直译 为有万个分开的年。“斯”字仍取其“析分”之义, 3] 意谓分别计量的年有万个相加。 《周颂・载芟》末段叙述年终的祭祀礼仪,在 追溯礼仪的由来时写道:“匪且有且,匪今斯今, 振古如兹。”“且”,谓“此”,分别指的是当下、祭 祀。“匪且有且”,意谓不是此时才出现祭祀。“匪 今斯今”,都是强调不是从当下才开始。“匪今”, 不是此时。“斯今”,则是说离开当下。最后指出 “振古如兹”,从古代就是如此。这里所用的“斯” 字,还是取其“离析”之义。其实,《小雅・甫田》 的“乃求千斯箱,乃求万斯仓”,也是把“斯”字 用于计量,但不是计量时间,而是计量车辆和粮 仓。“斯”字所固有的“析分”之义,使它在语言 表述中具有计量功能。 “斯”字被抽象化、虚化的原因 及其还原途径 “斯”字出现在《诗经》近四十篇作品中,是 这部经典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词语。用它的本义及引 申义解释《诗经》的相关句子,能够一以贯之。用 “斯”字的本义和引申义解读《诗经》,毛传、郑笺 已见端倪。对于《陈风・墓门》中的“斧以斯之”, 把“斯”释为“析”。对于《大雅・板》中的“无 俾城坏,无独斯畏”,郑笺:“斯,离也。”|_2] (P919)这种解释合乎诗的原义,颇为可取。可 是,从毛传到郑笺,按照“斯”字本义对《诗经》 加以解读的仅见于这两处,其余则是另作别解。 从汉代开始,陆续出现了一系列权威的字书。 《说文解字》是按照“斯”字的本义加以标示,其 他字书也对“斯”字表示的“析分”之义进行了确 认。《尔雅・释言》:“斯,离也。”_1妇(P57)《方 言》卷七:“斯,离也。齐、陈日斯。”l[1 ](P433) 《广雅・释诂》:“析、斯,分也。”【1 (P65)这几 部权威字书无一例外都把“斯”字作为有动词属性 的词语看待。可是,毛传、郑笺之后的《诗经》注 释,基本是把“斯”字作为代词和语气词加以处 理,对它的本义和引申义极少关注。把“斯”字释 为代词,用的是它的假借义。而在《诗经》当中, “斯”字的意义尚未向假借方面演变。把它作为代 词处理,使得这个字的具体含义被抽象化、概括 化,从而略去了作品中的许多细节。把它作为语气 词处理,则是把实词虚化,使这个表达实际意义的 词语变成一具空壳。这两种处理方式均对《诗经》 的解读造成遮蔽,妨碍了对它的历史还原。 对《诗经》中“斯”字的误读和忽视,除了惯 32 性思维所起的作用外,还有其他多方面的原因。 在《诗经》的一些篇目中,“斯”字表示“析 分”、“分离”,这种意义并不是潜藏很深,而是直 接显露在外,作品本身就提供了充分的内证。《召 南・殷其雷》是怀念在外地君子的诗篇,其中反复 三次出现“何斯违斯”的句子,“斯”字用于表示 离分的意义非常明显。《何人斯》前面四章都提到, 作者所批判的对象从他的住处前面经过,却不肯与 他相见。如果仔细阅读文本,就会把“斯”字与诗 中“胡逝我梁”、“胡逝我陈”相联系,发现“斯” 与“逝”同是表示动作的词语,就不会把“斯”字 作为句末语气词加以处理。对《诗经》文本缺少深 入的解读,使得“斯”字本义很显豁的作品也未能 进行历史还原,作品提供的内证被忽略。 《诗经》中有些“斯”字所表达的意义,往往 与当时的礼仪、风俗存在关联,因此,从大文化背 景的视角加以解读,是准确把握“斯”字含义的关 键之一。《小雅・宾之初筵》、《大雅・公刘》均有 “弓矢斯张”之语,如果不了解当时射箭的礼仪, 很容易把其中的“斯”字作为代词处理。通过与 《大雅・行苇》的对读,就可以得出结论,其中的 “斯”字不是代词,是表示张弓准备射箭时多人分 立,而不是单独射手表演。再如,《小雅》的《采 芑》和《斯干》都有“朱芾斯皇”之语,也就能够 解读透彻,意谓红色蔽膝图案分列两边很美观。以 往对“斯”字的误读,或是因为对与它相关的礼 仪、风俗不够了解,或是因为缺乏深入的探索。 《诗经》出现的“斯”字,可以按照它的本义 或引申义做出一以贯之的解释。要做到这一点,各 个案例之间的彼此参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方 式。即以“人斯”二字缀于句尾为例,《豳风・破 斧》是东征将士所作,诗中称“哀我人斯”。《小雅 ・正月》:“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屋爰止,于谁 之屋。”这是说自己转徙流离,无所依傍。《小雅・ 何人斯》中的“人斯”,是说有人离开。《周颂・清 庙》的“无射于人斯”,其中的“人斯”则是指祭 祀完毕,参祭人员离开。《诗经》运用“斯”的诗 句是一个义例系列,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彼此参照梳 理,又可以归纳出一些分支系列。这种对比参照有 时也可以扩展到《诗经》以外。如前所述,《小雅 ・斯干》、《论语・乡党》、《山海经》的两个条目, 都用“斯”字去描写、称呼鸟类。沿着这个线索进 行追寻,就不难发现它所表达的是“张开”之义。 再如,《小雅・斯干》开头两旬是“秩秩斯干,幽 [ [ [ [ [ [[ [ 1 ] 2 ] 3 ] 4 ] 5 ] 6 7 ]] 8 ] 幽南山”。“干”,指山涧,描写山涧流水而用“斯” 字。无独有偶,《论语・子罕》篇记载:“子在川上 斯”是指螽虫振翅,“斯螽”则是指分散状态的螽 虫。再如《小雅・小弁》:“菀彼柳斯,鸣蜩嗜嘈; 有港者渊,萑苇淠淠。”对于首句出现的“斯”字, 通常作为语气词看待。了解到《诗经》中的“人 斯”指人的离开,那么,这里的“柳斯”就应该是 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面对川水抒 发感慨,也用了“斯”字。通过彼此的贯通就可以 得出结论,这两处“斯”字均取象水的奔流不息, 表示的是“离开”之义,而不是充当指示代词。 《诗经》所处的时代去古未远,它对某些词语 指柳树枝条分散下垂的状态,“菀柳”,指屈曲的柳 树,即通常所说的垂柳。垂柳分散的枝条有响亮的 蝉鸣,与下面的深水生长茂盛的芦苇相对应。 的具体用法,对于后人而言有的已经存在很大隔 膜。因此,突破词语方面的障碍,找出它在语言运 用方面的规律,是探讨《诗经》中“斯”字义例取 《诗经》中“斯”字本来含义的被遮蔽、误读, 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于“斯”字在《诗经》 得成功的基础。《周南・螽斯》有“螽斯”,《豳风 中基本含义的贯通,也要通过多种方式才能奏效。 ・七月》有“五月斯螽动股”之语。或称“螽斯”, 《诗经》中这类义例是大量存在的,还有许多义例 或称“斯螽”,所用的文字相同,但组合顺序相反, 需要加以梳理。如果能在义例梳理方面形成格局, 通常是把二者等同视之,认为都是虫的名称。根据 那么,科学的《诗经》阐释体系也就有了一块可供 《诗经》及《尔雅・释虫》的组词规则判断,“螽 支撑的基石。 [参考文献] 口口 口 l=I 口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中华书局,1980. 社,1981.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A].清人注疏十三经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 (--)[C].北京:中华书局,1998. 1987. 徐元诰.国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贾公彦.周礼注疏[A].十三经注疏Ec].北京: 郝懿行.尔雅义疏[A].清人注疏十三经(五) 中华书局,1980. [c].北京:中华书局,1998. 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徐彦.公羊传注疏[A].十三经注疏[C].北京: 1980. 中华书局,1980. 陈奂.诗毛氏传疏[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 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1980. 郭晋稀.诗经蠡测[M].成都:巴蜀书社,2006. 钱绎.方言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4. 1985. 王念孙.广雅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孑L颖达.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c].北京: 】983. The Expressions of‘‘Si’’ and an Analysis of its Related Images or Things in The Book of Songs LI Bing—hai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Poetry,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089,PRC) [Abstract]The word“Si”has its original meaning and extended meaning.rather than its phonic meaning or the modal particle at the end of sentence in The Book of Songs.The things or images related with“Si”vary。such as rigidly logging or killing,people discretion,the segregated or diffusive trend,human performing or epiphany, insects and birds spreading their wings,some scattered pattern,etc.If“Si”is identified as a pronoun,its specific meaning becomes abstract while taking it as an emotional word,it changes into a substantive one.Both lead to misunderstand The Book of Songs. [Key woras]The Book o Songs;the word“Si”;related things or images of Si;expressive function (责任编辑 周蓉/校对 小舟)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