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国龙
来源:《启迪与智慧·中旬刊》2021年第04期
【摘 要】 在素质教育阶段实现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全面发展,要注重积极创新原有的教学理念,集中突出体育游戏与竞技比赛的积极作用,提升小学阶段学生参与体育、参与锻炼的积极性。通过游戏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成效,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关键词】 游戏化教学;小学体育;影响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化实践教学是重要方法,能有效适应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求。小学体育教师通过游戏化教学方法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育团队意识以及合作观念,全面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成效。 一、游戏化教学对小学体育的影响分析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各类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也容易受到外部环境要素影响,导致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意志品质进行积极培育,有效传递更多的竞技精神与体育精神。在游戏化体育教学中,要集中控制外部环境要素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进行集中培育,确保学生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游戏化教学能有效解决传统体育教学中存有的各项问题,适应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动力。对小学生实施趣味性、游戏化教学能有效净化小学生心理,在教师的鼓励与带动下,真切地感受到体育游戏的乐趣,让学生能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与積极的心态。体育教师要针对学情设定不同的体育游戏,对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感进行集中培育,对学生个人负面情绪的产生进行有效控制,构建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体育游戏教学活动能对学生自信意识进行培育,锻炼学生自制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了解体育。游戏化教学能在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对学生身体素质集中培育,强化身体机能。在体育游戏开展中,教师主要是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将学生作为游戏参与主体,保障学生能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感受到个人成长以及团队发展的力量。在全面激发学生潜在能动性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为健全人格培育奠定基础。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游戏化教学的重要路径探析 1.积极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与游戏情境
教师要注重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游戏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要注重创设良好的游戏情境。从学生关注点、兴趣点出发,以轻松愉悦、开放性游戏环境为基础构建游戏课堂。教师要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对游戏活动进行规范化设计,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各类体育游戏中,将传统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比如,在讲述立定跳远动作要领中,可以基于青蛙过河小游戏进行模仿练习,再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应的动作分解视频,之后搭配相应的比赛,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保障课程教学活动稳定进行,激发学生良好的参与积极性。 2.游戏活动要能有效适应学生身体现状与心理状况
教师在体育游戏设计与优化中,要注重对学生身体现状以及心理需求的合理分析,对体育游戏强度、竞技性、激烈性进行判定,适应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心理发展规律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缺乏良好的锻炼保护意识,要求教师通过各项准备活动以及训练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当学生参与一段时间体育游戏之后,身体方面开始进入到疲惫状态,此时,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进行体能恢复训练,促使身体进入放松与休息状态。针对不能高效完成体育游戏的学生,教师要注重给予充分鼓励与安慰,保障学生身心均能得到有效放松,为有效参与后续运动奠定基础。 3.积极创新体育游戏开展形式
当前体育教师要注重对体育游戏活动的集中改革创新,在分析学生运动特点以及发展需求中对原有的体育游戏集中创新。体育游戏趣味性展示具有相对性,长期开展同一种游戏活动,将会导致学生内心产生厌倦感,这样将会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受到较大影响,对体育教学质量具有负面影响。比如,在开展足球射门游戏中,可以将规定的球门转变为带有不同数字挡板的九宫格球门,学生在射门过程中会将带有数字的挡板打倒,挡板后面藏有对应奖励的积分。此类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射门练习的积极性,也能有效提升体育游戏的趣味性。体育游戏在形式方面创新要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发展要求,在内容创新中要和学生个人心理、个性化发展需求、身体素质发展等方面有效对应,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游戏活动成为孩子最主动参与的活动,也能全面强化体育教学整体成效。
综上所述,将游戏化教学模式融入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实现个人成长,对学生团队意识、道德情操、身体素质、运动竞技意识、健康心理状态等进行培育,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适应新课标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朝辉.游戏化教学对小学体育的影响研究[J].现代交际,2019(23):214-215. [2]卞维银.体育教学游戏化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1(11):111-1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