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保护与传承基于“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金华市传统村落活化更新策略研究 楼森宇 黄程璐摘要:村落是最初人类生命的聚居地,传统村落的活化更新一直伴随着保护与更新两种声音,各类社会群体一边呼吁保留文化遗存,扶持其文物保育,一边又为了传统村落如何活化更新,创造利益价值而殚精竭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是否可以并存?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规划难以落实,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运营模式、制度保障、资金保证、公众参与体系的不够完善。文章基于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以蓝屋建筑群的活化计划为例,分析该计划在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实施方面的创新,并进一步提出该计划对浙江省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实施策略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村落;活化保护;更新策略;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2.014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2-0091-07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Partnership Scheme\" JinHua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Revitalizing LOU Senyu, HUANG Chenglu[Abstract] Villages are the original settlements of human lives. The activation and renewa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always been accompanied by the two different voices, which ar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All kinds of social groups are calling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supporting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In the meanwhile, they are all worried about how to activate and renew the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create benefits. Could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coexist? The imple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and renewal planning is difficult, of which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is that the operation mode, system guarantee, fund guarantee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are not perfect enough.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Revitaliz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Partnership Scheme\" in Hong Kong, taking the revitalization plan of Blue House occupan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novation of the revitalization plan in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s, and puts forward the enlightenment of this plan on the prot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local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Jinhua City.[Key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 revitalization protection; renewal strategy; revitaliz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rough partnership scheme引言2008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专门针传统村落是承载着丰富历史信息的文化载体。对包括传统村落在内的保护法规——《历史文化名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及各地政府正逐步意识到历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意味着我国对传统村落的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各种配套政策相继出台。保护工作又上新的台阶。2012年12月,住建部、————————————————————————————————————————————————————————基金项目:2018年度浙江省高校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传统建筑活化更新对培育高职建筑类专业工匠精神的启示”(编号: FG2018022);2019年金华市科协学术研究资助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金华市传统村落活化更新对策研究”(编号: 2019-19 )。作者简介:楼森宇,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学院讲师。 黄程璐,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师。91201小9城年 第镇建37设卷 第12期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VOL.37 NO.12 DEC. 2019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同年12月20日,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意味着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上升至国家文化战略层面。截至2019年6月,国家共计公布五批6819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关于传统村落的活化与更新,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已有许多学者针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已有的同类著作多以介绍传统村落历史、衍生、典型历史建筑等内容居多。例如《旅游规划与设计——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一书,以案例的方式阐述了传统村落的旅游综合题研究[1];再如罗德胤所著的《传统村落:从观念到实践》对应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三阶段,即发现、普及与保护,探讨如何在中国建立普及乡村遗产保护的观念[2];再如由萧加编摄、王鲁湘撰文的《中国传统村落图典》,收录了一千多幅珍贵反转片,记录我国各民族传统92村落的民居建筑与人们的生活形态[3]。小但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的研究与政策缺乏城对于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解决现实问题的探讨,对镇建于运营模式、制度保障、资金保证、公众参与的探设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讨有所欠缺[4]。这种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缺乏,造成了现实当中传统建筑的活化更新极易遭遇瓶颈。香港在过去的20年里不断探索历史建筑的适应性更新模式,并基于此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尝试,对我国传统村落活化更新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因此,本文基于香港模式,以更新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为出发点,对浙江省金华市传统村落活化更新策略进行分析研究。1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香港的历史保护倡导在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加、政治和文化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对历史建筑的传承式保护[5]。“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下称“活化计划”)提出“历史文物见证香港的发展,亦是本地社会独一无二的宝贵资产。香港是一个文明和发展成熟的社会,透过保育及欣赏文物建筑,市民期望生活更加丰富美满,与昔日的社会联系起来,并且建立身份的认同感。”香港政府分別于2008 年 2 月、2009 年 8 月、2011 年 10 月、2013 年 12 月及2016年11月推出第一、二、三、四及五期活化计划。活化计划的目的在于保存历史建筑,并以创新的方法,予以善用;把历史建筑改建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地标;推动市民积极参与保育历史建筑;创造就业机会,特别是在地区层面方面[6]。活化计划具有以下优点。1.1“四足鼎立”的运作模式活化计划涉及四个主要机构:香港政府、保育历史建筑咨询委员会、非营利机构及社会企业。首先,政府部门接收适宜作为活化更新的历史建筑申报活化计划,从中评级择优列为活化对象。继而非营利机构受相关部门邀请,根据该历史建筑特性,就如何有效发挥其最大历史价值提供详尽的建议书,或由社会企业承接活化业务,并出具活化方案说明财务可行性、运营方式、运营业务,以及如何促进社区收益等问题。由政府和非政府专家组成的保育历史建筑咨询委员会负责评审。政府对建筑物收取租金,并根据社会企业的理据提供相应资助,以应对建筑物翻新维修及营业初期的亏损。活化计划试图通过与非政府组织合作,活化利用政府权属范围内的历史建筑,从而保护历史建筑,同时使建筑对于社区的使用价值最大化。在此过程中,香港政府以社会企业运行的方式为非营利性组织提供帮助[7]。1.2公众参与最大化活化计划的另一个可取之处就在于极其深厚的民众基础,影响力极为深远。这与活化计划的申请机制公开化有很大关系。任何组织和个人可以在官方网站获取申请资料,活化对象的具体用地范围、虚拟导览、各种详细资料均向公众开放,设置开放日供公众参观历史建筑,并举办工作坊活动,阐述计划要点,指导申请填写,讲解主要技术问题及回答公众提问。由保育历史建筑咨询委员会选取的活化方案及时在官方网站公布。整个活化计划在一个完全透明的环境中运作,彰显“建立身份认同感”的宗旨。经活化的历史建筑新常态也通过举办各种导赏活动让民众参与其中,被活化后的历史建筑不是失去本真的商业场所,亦不是充斥距离感的博物馆,而是真正重新在普通生活中焕发活力的新生命。2蓝屋建筑群活化计划实例剖析蓝屋建筑群是香港政府已施行计划的活化建筑中唯一保留住户的历史建筑,其活化过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金华市传统村落保育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2.1蓝屋概况蓝屋建筑群包括蓝屋、橙屋、黄屋和中间包围2019年 第37卷 第12期VOL.37 NO.12 DEC. 2019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块空地(见图1)。蓝屋原为一所“华佗医院”(又名湾仔街坊医院),是首间在湾仔开设的华人医院。1886年,该院关闭改为华佗庙,其后又改为武术学校,自1960年起改为针灸诊所至今。1978年起,物权归于政府后,其外墙开始涂成蓝色(见图2)。蓝屋设计为上居下铺,英文称为“Shop House”,各座铺居楼高四层,是砖结构建筑物,设计典雅。每两座铺居之间有木楼梯通往楼上住宅,住宅布局呈长方形,在正面外墙有悬臂式露台,露台悬伸在街上,由钢筋混凝土托架支撑,露台装有铁质的装饰扶栏或栏杆。侧面外墙是简单的抹灰墙,每层都有成排的竖铰链窗,窗户设有伸出的石制或混凝土窗台,以挡风雨。蓝屋建筑群展示了香港20世纪初上居下铺的中式居住形态,持续见证了传统湾仔的生活模式,以及与早期香港医疗和社区发展的联系。建筑物保存了湾仔早期的建筑面貌,成为湾仔地标之一。2.2蓝屋活化计划内容2009年,蓝屋建筑群被纳入活化计划,最初的活化方向是旅游景点,但公众认为蓝屋是居所,需要生活气息。最终,“We 哗蓝屋(Viva Blue 图1蓝屋建筑群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6]。图2蓝屋外观资料来源:参考文献[6]。House)”计划入选,它将蓝屋活化为一个多元服务大楼,并传承活化传统生活智慧及文化[6]。计划成立了蓝屋故事馆,用创意展示的方式讲述旧香港生活模式。该计划还是香港首个“留屋留人”概念的活化项目,即除了保留建筑本体之外,还保留原租户传承原有生活方式。另外引入“好邻居”计划,旨在以开放和公平的方式吸引新租客。入驻的甜品与素食店创造社区基层就业机会,并为项目创收。设立社会经济互助公所,服务公众,促进社区网络建立。2.3蓝屋活化计划取得的成果从活化更新的层次上剖析,蓝屋建筑群活化计划达到了如下目标。其一,实现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活化。蓝屋建筑群被完整保留并优化其结构,具体措施为在中庭加建桥、楼梯及电梯连接三座建筑物,此举平衡了保留原有特色与改善居住环境的矛盾,为居民创建更多公共空间(见图3、图4)。 蓝屋故事馆一改传统物质文化遗产陈设方式,将传统文化、生活故事通过多元、创意的方式向公众展示。原住居民在活化期间留驻蓝屋,秉持唐楼的传图3 修复后的蓝屋建筑群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6]。图4 公共休憩区资料来源:参考文献[6]。93201小9城年 第镇建37设卷 第12期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VOL.37 NO.12 DEC. 2019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统生活模式,共同见证蓝屋变迁。作为景点这个场所吸引游客的到来,但作为社区又避免了旅游景区的过度商业化、脱离社区居民生活等问题,在街坊、游客之间取得了平衡点[8]。其二,实现社区层面就业机会的增加。蓝屋建筑群活化计划拟在建筑翻新期间创造76个职位(包括专业技术人员职位和工人职位),在运营阶段创造17个全职及7个兼职职位,并会优先聘用社区基层居民。就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就业可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扩大交往交流空间,促进区块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活化计划而言,若历史建筑仅作为古迹留存,那么结局或因缺少吸引力趋于死寂,或因过度商业化丧失原真。提供社区层面的就业计划,可以为历史建筑增添活力,这种活力表现在其作为景点、商业场引入的人流;更重要的是不仅保留了原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还吸引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回来寻找记忆。 其三,建立起公众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蓝屋的94活化计划从一开始就征求社区基层意见,在获得反小馈后,摒弃将其改造成茗茶与医疗为主题的博物馆城的原计划,而是将其活化为民间生活馆,保护居民镇建原址居住的选择权。设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综上所述,蓝屋活化项目由自上而下的法律政策与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相结合,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非营利机构、企业呈伙伴合作模式。该项目不仅是单纯的保留,更是实现居民自我认同,满足居民诉求的活化保育。此外,多样化的商业营运模式满足了该建筑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杜绝营利机构因追逐利益而放弃对建筑本身的维护。3金华市传统村落的活化更新近年来,浙江省为加大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力度,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制定出台了《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导则》《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技术指南》等相关政策条例。就金华市级而言,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并相继出台了《金华市区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金华市传统村落名录申报认定办法》《金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金华市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法》等工作条例;进行了村镇示范(美丽宜居示范村、传统村落)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如下问题:金华市传统村落整体活化更新程度低,活化面域狭隘,主要针对村落中的传统建筑,缺乏有效活化更新指导,出现流失退化现象。因此,蓝屋“留屋留人”活化概念对于金华大部分传统村落的活化更新有推广借鉴意义。3.1金华市传统村落活化更新现状金华市已有53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62个村庄入选浙江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其中不乏国家级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中古商铺、古祠堂、古民居鳞次栉比,不少依然为村民使用。当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往往局限于对村落中建筑物单体保育,由政府决策施行,或由营利机构主导,单方面导向现象突出,因此也滋生出相应问题。局限于单体建筑的保护,或因缺少吸引力趋于死寂,或因过度商业化丧失原真;由政府主导控制的保护项目也因脱离原生环境,不接地气而被公众诟病;营利机构主导的保护,更因只顾短期发展的逐利行为,造成保护对象的损毁。此外,保护对象面域较狭隘亦是问题之一,名人故居、商铺建筑常被划归为文物售票观摩,祠堂、宗教建筑、或被翻新接受香火,或由村委会作为集会场所统一使用,但使用效率较低。根据笔者的实地调研,以民居为主的大部分传统建筑并未得到活化保育指导,这些传统建筑在其继承人日积月累的使用中逐渐消亡,更有甚者,贩卖起了老屋,“老屋零件”出售遂成产业。3.2金华市传统村落活化更新评价体系的构建香港蓝屋“留屋留人”的活化概念,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的创新,对于区域就业创造的机会及对居民身份认同感的赋予均可为金华传统村落活化更新所借鉴。笔者针对金华传统村落的活化更新现状,关联蓝屋案例所达成的目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并实地调研金华市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来构建传统村落活化更新的评价体系,最终确定了传统村落活化更新中的四项设计依据及九项因素(见表1)。下面进行具体的阐述。3.2.1可持续性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可持续性要求既能满足传统村落活化更新中改善当代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诉求,又能满足下一代居民追根溯源、繁衍生息的要求。以往村落开发为旅游景区且单体建筑作为景点保留的做法已不能适应大环境。目前需求则是作为景区吸引游客的到来,但作为生活场所又应该避免旅游景区的过度商业化、脱离村民生活2019年 第37卷 第12期VOL.37 NO.12 DEC. 2019文化保护与传承等问题。这就对栖身在传统村落中的商业运营模式个别历史建筑划归为景点,进行门票贩卖或旅游周提出了要求,有关部门应该控制营利机构数量,采边产品销售,或者交给营利机构主导经营。在传统取鼓励政策引导非营利机构入驻运营。村落的活化过程中,产业赋予其在经济上自我维持金华市传统村落中集中了大量的传统民居,与的能力,才是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元素。在此香港蓝屋不同的是,大部分传统民居为私人物业,之上,更应该关注特色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许多传一旦传统民居以文物性质界定,拥有者对房屋的处统村落沿街商铺的商户构成多以游客市场筛过“经置便有所局限,部分改善生活条件设施不得进入传得起市场检验”的特色小食、区域特产、文艺小铺、统民居。居民生活质量不能持续更新,导致传统建饰品首饰为主流。这些产业可以开设在任何地方,筑的更新也很难被理解和支持。此外,保护地方特且体验感单一,某种程度上等于在村落中植入一个色也是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公众对一个城市地方与当地人生活毫无关联的飞地。特色产业应该是支特色的认识和了解源于街区、建筑和开放空间的布撑区域经济发展,体现民俗习惯,传承历史命脉的局,建筑的形态、不同土地功能的混合,以及人们产业。的各种活动等[9]。村落中建筑曾经的功能、旧址是3.2.4就业机会人们寻找回忆的场所,例如金华义乌佛堂镇的新华就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就业可以改善剧院曾是一个戏台子,如今活化成为电影院,亦承居民生活条件,扩大交往交流空间,促进村落经济接各类演出、展览,是当地居民的文娱场所也是新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当前的活化状态能够创造多的“文青”聚集地(见图5)。少就业机会,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质量如何,是值得3.2.2公众参与探讨的指标。特色产业是创造就业的基础,政府部随着村民对自身身份认知需求的增长,逐渐意门应当扶持并有偏向地解决当地村民的就业,能够识到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是自我身份形成的本源,有效地解决村落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加入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中。此3.3金华市传统村落对应评价体系的活化更新时,主导者发挥公众的能动性,建立双向的公众参策略与体系非常迫切。目前,就金华市的传统村落而言,根据以上评价体系,结合国内外已有同类案例常见的公众参与方式有宣讲、驻村干部宣传、工作进行对比解析,提出以下活化更新策略。坊等。但村民兴趣寡然,参与度不高,推广普及不3.3.1有力的政策扶持与导向易。香港蓝屋活化项目呈现了一种非常成功的自下针对传统村落提出可行的政策扶持,此项可从而上的公众参与模式,当政府部门将公众参与列为活化更新推行已成熟地区获得启示。比如,根据香传统建筑活化更新的必需品,真正去了解公众需求,港“活化伙伴计划”策划本土活化活动,公开活化才能在公众满意的基础上推行。对象资料,使公众参与最大化。政策需要群众的支3.2.3特色产业持,在群众中的推广办法值得我们探讨,例如定期立足于传统村落的产业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地开放导赏,组织专业人员(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表1金华市传统村落活化更新评价指标表设计依据评价因素定性定量商业运营模式√√可持续性居民生活质量√地方特色√公众参与公众参与的形式√公众参与的频率与力度√特色产业是否形成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独特性√就业机会一定服务半径内创造的就业机会个数√就业质量(升职空间、薪资待遇等)√√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0-12]。95201小9城年 第镇建37设卷 第12期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VOL.37 NO.12 DEC. 2019Cultural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图5 佛堂新华剧院资料来源:作者自摄。学生、从业人员)普及宣传;策划青少年相关主题活动,若年轻一代开始意识到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是自我身份形成的本源,自我身份认同需求增长,保育之路将会逐渐明朗;推行基层工作坊制度,村民提出所需所想,由规划或建筑专业人员利用专业知识落到实处,基层工作坊需要政府起到积极的引96导作用,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主导,必要时政府的经小济支持能够促进工作坊的开展。城镇3.3.2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建传统村落依旧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场所,这里的设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生活气息才是他们真正认同的活化。让村民来决定他们的村落需要什么,正如西村幸夫在《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中提到:地方的美丽,事实上是由于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魅力而产生出来的。了解住在这里的人的想法,而后再来看看这个地方,就会愈来愈感受到这个地方更深层、更深刻的吸引力[13]。3.3.3以特色产业为支点,创造就业机会产业是支持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力,当产业遇上传统村落,如何获得双赢的局面值得探讨。传统村落本身存在文化产业优势,如何利用这些优势,借助社会先进资源发动村民自主学习,发展村落产业是值得深思的问题[14]。传统村落的保育除却街道、建筑、格局之外,还有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手工艺、民俗民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深度发掘往往可以形成特色产业。例如义乌佛堂老街的婚嫁产业,传承着当地婚嫁习俗,从事樟木箱、五代、喜挂、铜镜等物件的经营与生产(见图6)。跟随产业接踵而来的是就业。增加就业机会有助于缓解金华市大部分村落都面临的人口结构老龄化、村落空心化、农业退化、经济落后等问题。图6佛堂老街的婚嫁店铺资料来源:作者自摄。4结语本文基于香港蓝屋案例的启示,分析金华市传统村落活化更新的现状,提出本地传统村落活化保护的创新实践,构建传统村落中活化更新的评价指标:(1)可持续性;(2)公众参与;(3)特色产业; (4)就业机会。基于这一评价体系提出了金华市传统村落活化更新的优化方案。政府、规划与建筑等专业人员、学界、村民都应在传统村落的活化更新中发挥作用。政府充分宣传积极引导,向专业人员、学界、村民公开信息;政府、规划与建筑等专业人员应遵循以村民为主体的活化更新轨道;更应该强调村民的话语权,建立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体系。传统村落是人类最初的聚居地,是人们追求认同感,打造回忆的场所[15]。传统村落的活化更新应当是一种适应性的保育,它有别于失去生机供人吊唁的遗迹,有别于失去魂魄空空如也的老屋,亦有别于连根拔起的缺失。传统村落应当以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姿态活在历史的长河里,而不是躯壳独自伫立异国“荫余堂”①。注:① 荫余堂意指“荫求祖荫﹐余祈富余”,它是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古徽州建筑,1996年被白铃安发现时正面临废弃拆除,经交涉1997年运往美国碧波地博物馆。拆下的 2700 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石件,装上 19个40 呎的货柜,运至美国,在塞冷镇重建,2003 年正式开放,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也是唯一建置在海外的古徽州建筑。参考文献:[1]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旅游规划与设计——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2019年 第37卷 第12期VOL.37 NO.12 DEC. 2019文化保护与传承[2]罗德胤.传统村落:从观念到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模式的可持续性[J].国际城市规划,2018,33(6):63-67.版社,2017.[10] Strange I, Whitney D. The Changing Roles and Purposes [3]萧加,王鲁湘.中国传统村落图典[M].杭州:浙江大学出of Heritage Conservation in the UK[J]. Planning, Practice & 版社,2018.Research, 2003,18(2-3):219-229.[4]王琚,周亚琦.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及其启示[J].[11] Yung E H K, Chan E H W, Xu Y. Assessing the Social 规划师,2011,27(4):73-76.Impact of Revitalising Historic Buildings on Urban Renewal: The [5] Cody J W. Heritage as Hologram: Hong Kong After a Change Case of a Local Participatory Mechanism[J]. Journal of Design in Sovereignty,1997-2001[M]// Logan WS, eds. The Disappearing Research,2015,13(2):125-149.\"Asian\" City: Protecting Asia's Urban Heritag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12] Atkinson R. Commentary: Gentrification, Segregation and (Asian Cultural Heritag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the Vocabulary of Affluent Residential Choice[J]. Urban Studies, [6] 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计划内 2008,45(12):2626-2636.容[EB/OL].(2017-07-13)[2019-03-31].http://www.heritage.gov.[13]西村幸夫.再造魅力故乡——日本传统街区重生故事[M].hk/tc/rhbtp/about.ht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 Hong Kong Development Bureau. Administration's Paper [14]陈统奎.再看桃米:台湾社区营造的草根实践[J].南风o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 Update on Key Initiatives[EB/OL]. 窗,2011(17):58-61.(2008-12-19)[2017-04-19]. http://www.legco.gov.hk/yr08-09/[15]张雨薇,范文兵.在地的建筑:乡村营造的几种路径分析[J]. english/panels/dev/papers/dev1219cb1-396-3-e.pdf.建筑与文化,2019(1):172-174.[8]陈芷筠.基于“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的香港唐楼建筑保育活化研究[J].广东科技,2016,25(10):43-46.收稿日期:2019-03-31[9]郎嵬,李郇,陈婷婷.从社会因素角度评估香港城市更新(本文编辑:刘艺超)(上接90页)7结语[2] 何崴.爷爷家青年旅社设计随想[J].城市环境设计,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传统民居的保护更2016(6):428-433.新是新时期乡村发展的重点。本文通过实地调研,[3] 徐甜甜.平田农耕馆和手工作坊[J].时代建筑,2016(2): 呈现了松阳生土民居的地域性特征及面临的困境,114-121.并借由典型案例分析总结了松阳当地开展的生土建[4] 孟凡浩.工厂化预制与手工艺再生 飞茑集·松阳陈家铺[J].筑保护更新模式。可以看到,松阳的实践为潮湿丘室内设计与装修,2019(2):118-121.陵地区生土建筑的未来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现有[5] 叶涧枫.从宗社祠堂到“现代祠堂”对浙江松阳王村王景实践仍多处于实验性阶段,尤其缺少系统且具有广纪念馆的解析与思考[J]. 时代建筑, 2018(4):134-139.泛推广意义的乡村建筑技术更新方案。乡村建设需[6] Hugo Houben, Hubert Guillaud. Earth Construction: A 统筹地域、经济、文化等要素,在保留传统特色的Comprehensive Guide[M]. London: Intermediate Technology 同时实现乡村整体建筑的品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Publications, 1994. 这从来不是一个简单易解的课题。[7] 穆钧.生土营建传统的发掘、更新与传承[J].建筑学报, 2016(4):1-7.参考文献:[1] “文化与建筑——乡村发展的驱动力” 浙江松阳乡村振收稿日期:2019-11-19兴论坛综述[J].时代建筑, 2019(1):188-191.(本文编辑:刘艺超)97201小9城年 第镇建37设卷 第12期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 TOWNSVOL.37 NO.12 DEC.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