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节预习之后的小组展示课。教学流程为:教师简单导入;教师分配小组展示任务:一组展示什么叫二力平衡,二三组展示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四五组展示如何判断二力是否平衡,六组展示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对展示中易错点进行总结。
听了这一节课后,我有以下感受。
其一:课堂上的学生训练有素,声音洪亮,落落大方,完全沉浸在对知识的探究、争论、渴求中,而没有不好意思或者怯场的样子。这样的学生走出去素质一定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在课堂上都得到充分的锻炼。我想,这是学校长期训练的结果。
因此,学习杜郎口,首先要把学生动员起来,做学习的主人,一起投入到这“生命的狂欢、知识的超市”的课堂中来,而不是像现在做学习的旁观者和接受者,让学生从心里接受这种理念,并能逐渐形成动手能力、动脑能力、讲述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不能把学生动员起来,是学习杜郎口的关键。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本领,需要老师耐心地培养。
其二:让学生自己展示学习的成果,可以很容易发现学生知识上的漏洞或者思维上的不严密。
如在这一节课中,第二组的一名男同学在演示“二力平衡中力的大小”对平衡的影响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左边挂一个钩码,再在右边挂两个钩码,松开手,发现小车不静止而向右边运动,这说明在其它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二个力不相等就不是平衡力。”
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这种说法的不严密,但是刘桂喜老师没有当时纠正,如果任其这种说法不管,可能对其他学生有误导作用,就是这一堂课的败笔。过一会儿,有一名同学上前指出:“小车向右边运动,如果小车做得是匀速直线运动,则仍受到的是平衡力,因为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提法太妙了,质疑也太及时了。于是演示小组又重做实验,发现小车在向右做加速运动,于是实验结论纠正为:“发现小车向右做加速运动,则说明这两个力不是平衡力。”这种纠正既保持了思维的严密性又加深了全班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二力平衡不仅是指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还包括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再比如分析平衡力的时候,有几名同学在展示时都涉及到“人对电梯的重力”或者“书本对桌面的重力”这种说法,由于学生还没有学到重力,刘老师及时地根据重力的定义纠正了这种说法。
在我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很少能当时发现学生知识上的问题,而是凭经验向学生说明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或者通过考试检验学生知识上存在的问题。这与
杜郎口的自己暴露问题,当场解决问题对比,很显然一是学生没有体验,印象不深,二是课堂效率不高。
其三,这节课是在有一节课的充分预习后,第二节老师布置展示任务,学生马上着手准备展示,怎么讲解,怎么操作实验。在展示的过程中,每个组员都有不同的展示任务,一个组员演示后,另一个组员立即上前展示下一个任务,或补充,或拓展,没有老师的安排,显然是小组互相协商而训练有素的。
这说明一是预习的重要性,如果预习不成功,这节展示课就会失败而完不成教学任务。二是小组的分工合作要恰当,才会不耽误时间。分组的时要考虑组员的成绩、性格、喜好,如果小组搭配够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