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综合性公园景观的感知倾向与审美差异研究

2020-02-12 来源:步旅网
ClassifiedIndex:U.D.C:DissertationfortheMasterDegreeRESEARCHONTHEPERCEIVEDⅣCLn寸ATIONANDTHEAESTHETICDIFFERENCESOFCOMPREHENSIVEPARKLANDSCAPECandidate:LiuCanSupervisor:AssociateProf.WangKunAcademicDegreeAppliedfor:MasterofAgricultureSpeciality:GardenPlantsandOrnamentalHorticultureDateof0ralExamination:May,2010University:NortheastAgriculturalUniversityJIllIIllflllflIrlrlIIf目录’Y1787237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Ilj;l言………………………………………………………………………………………………………………………………l1.1研究背景…………………………………………………………………………………….11.2相关概念……………………………………………………………………………………。21.2.1景观感知………………………………………………………………………………..21.2.2景观美学………………………………………………………………………………。31.3研究概况…………………………………………………………………………………….31.3.1国外研究概况………………………。…………………………………………………3l-3.2国内研究概况……………………………………………………………………………61.4研究目的意义………………………………………………………………………………..81.5研究内容与方法………………………………………………………………………………91.5.1研究内容………………………………………………………………………………。91.5.2研究方法………………………………………………………………………………….92景观感知倾向研究………………………………………………………………………………112.1公园景观感知要素………………………………….:……………………………………。112.1.1整体要素………………………………………………………………………………ll2.1.2独立要素………………………………………………………………………………132.2感知倾向实验………………………………………………………………………………162.2.1研究客体……………………………………………………………………………….162.2.2受试者…………………………………………………………………………………172.3评价结果与分析……………………………………………………………………………l82.3.1照片统计………………………………………………………………………………182.3.2景观感知倾向…………………………………………………………………………203群体问审美特征及差异研究……………………………………………………………………223.1美景度值计算………………………………………………………………………………22▲3.1.1研究客体……………………………………………………………………………….223.1.2受试者………………………………………………………………………………….22●3.1.3实验说明………………………………………………………………………………233.1.4数据处理………………………………………………………………………………243.2计算结果及检验……………………………………………………………………………293.2.1美景度值………………………………………………………………………………293.2.2数据检验……………………………………………………………………………….303.3数据分析……………………………………………………………………………………3l3.3.1相关分析………………………………………………………………………………31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l:学位论文3.3.2综合审美评价…………………………………………………………………………323.3.3群体间审美特征与差异………………………………………………………………354群体内景观偏好研究…………………………………………………………………………..424.1景观要素分解………………………………………………………………………………424.2建立数量化模型……………………………………………………………………………434.3群体内景观偏好……………………………………………………………………………454.3.1综合偏好………………………………………………………………………………454.3.2不同性别群体的偏好…………………………………………………………………454.3.3不同地域群体的偏好………………………………………………………………….464.3.4不同学科背景群体的偏好……………………………………………………………475结论与建议……………………………………………………………………………………。485.1结论………………………………………………………………………………………………………………………485.2建议………………………………………………………………………………………………………………………49致谢……………………………………………………………………………………………………………………………5l参考文献……………………………………………………………………………………….52p付录…………………………………………………………………………………………………………………………….55附录A:实验二图片…………………………………………………………………………55附录B:个体评分表…………………………………………………………………………58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2■■CON丁ENTSCoNTENTSChineseAbstract………………………………………………………………………………………………………………·lEnglishAbstract……………………………………………………………………………………………………………“III1Introduction……………………………………………………………………………………·……………………………-l1.1Background………………………………………………………………………………………………………………l1.2RelatedConception…………………………………………………………………………………….……………。21.2.1LandscapePerception…………………………………………………………………………………………“21.2.2LandscapeAesthetic…………………………………………………………………………………………….31.3OverviewofResearch………………………………………………………………………………………………。31.3.1OverviewofForeignResearch………………………………………………………………………………31.3.2OverviewofIntemationalResearch……………………………………………………………………….61.4ResearchAims…………………………………………………………………………………………………………。81.5ContentandMethodsofResearch………………………………………………………………………………..91.5.1ResearchContent…………………………………………………………………………………………………91.5.2ResearchMethods……………………………………………………………………………………………….92ResearchonPerceivedInclinationofLandscape……………………………………………………………112.1ParkLandscapeElementsofPerception……………………………………………………………………。112.1.1IntegralElements……………………………………………………………………………………………….1l2.1.2IndependentElements………………………………………………………………………………………..132.2PerceivedInclinationExperiment………………………………………………………………………………162.2.1ResearchObiect…………………………………………………………………………………………………162.2.2Participants……………………………………………………………………………………………………….172.3ResultsandAnalysis…………………………………………………………………………………………………182.3.1PhotoStatistics………………………………………………………………………………………………….182.3.2PerceivedInclinationofLandscape………………….…………………………………………………..203ResearchonAestheticDiflI}rences…………………………………………………………………………………:123.1ScoreCalculation….…………………………………………………………………………………………………223.1.1ResearchObject…………………………………………………………………………………………………223.1.2Participants……………………………………………………………………………………………………….22●3.1.3ExperimentIntroduction……………………………………………………………………………………..233.1.4DataProcessing…………………………………………………………………………………………………243.2DataCheck……………………………………………………………………………………………………………..:193.2.1Score………………………………………………………………………………………………………………..:193.2.2DataCheck……………………………………………………………………………………………………….303.3DataAnalysis…………………………………………………….……………………………………………………313.3.1CorrelationAnalysis……………………………………………………………….………………………….31东北农业人学农学硕十学位论文3.3.2SynthesizedAestheticEvaluation…………………………………………………………………………323.3.3AestheticCharacteris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Groups……………………………………。354ResearchonLandscapePreference……………………………………………………………………………….zl:14.1ElementsDividing……………………………………………………………………………………………………zl:14.2ModelBuilding……………………………………………………………………………………………………….434.3LandscapePreference………………………….……………………………………………………………………454.3.1SynthesizedPreference……………………………………………………………………………………….454.3.2PreferenceofMaleandFemale……………………………………………………………………………454.3.3PreferenceofNorthernerandSoutherner………………………………………………………………464.3.4PreferenceofSpecialistandPublic………………………………………………………………………475ConclusionsandRecommendations………………………………………………………………………………485.1Conclusion………………………………………………………………………………………………………………485.2Recommendations……………………………………………………………………………………………………49Acknowledgement…………………………………………………………………………………………………………..5lReferences………………………………………………………………………………………………………………………52Appendix………………………………………………………………………………………………………………………..55AppendixA.PhotographsofExperimentII………………………………………………………………………55AppendixB.IndividualScore………………………………………上……………………………………………….58PapersPublishedDuringtheMasterDegree………….…………………………………………………………62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使用授权书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未获得《注;麴逡直基丝重要挂剔直跑的:奎拦亘窒2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伊1垅七、日期:7讲口年6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学校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1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石叫吠。日期:伽1o年易月/日导师签名:2觅日期:伽解乡月/日●摘要摘要公园是城市中最常见的自然景观提供者,相对于森林、河流和湖泊等自然景观而言,其审美效率最高;其中的综合性公园的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种类最为齐全、分布相对均匀,因而以综合性公园景观作为客体研究公众的景观感知倾向、不同群体间的审美差异和群体内部的景观偏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无专业背景的公众为受试者,以济宁人民公园和青岛城阳世纪公园为客体,采用照相投影法来研究公众对公园景观要素的感知。根据得到的照片,将感知要素按照整体要素和独立要素进行划分,并得到相关统计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反映公众对公园景观的感知倾向。第二部分应用心理物理学方法中的BIB-LCJ法得到25张具有代表性的、由感知度高的要素构成的公园景观图片的美景度值。通过分析全部受试者和男性一女性、北方人一南方人、专业人员一公众三类相关群体的美景度值来研究不同群体间的审美特征与偏好差异。第三部分应用数量化理论建立研究范畴内要素与美景度值的线性模型,以各要素的不同类目对公园景观美景度值的贡献来研究不同群体内部的审美偏好。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是:(1)在公园景观感知倾向研究中,整体要素的感知倾向是不平坦地形大于平坦地形,实体感知大于空间感知;独立要素感知度排名是:植物>小品>山石>场地>人>建筑≈水体。植物群体和自然形式是植物要素的两个感知重点。(2)对男性一女性、北方人一南方人、专业人员一公众三类相关群体进行相关性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各群体的审美评价总体具有一致性,但差异也是显著存在的。在性别、地域和学科背景三个属性中,对审美差异的产生,性别的影响最小,而地域的影响最大。(3)通过数量化理论模型,得到上述三类相关群体的审美评价影响要素和其对各要素不同类别的审美偏好。研究发现,植被、空间、水体是包含所有受试者的综合组的审美态度影响要素。女性对水体的感知较男性敏锐、对植物颜色的感知则相反;男性更偏好植物色彩丰富的景观。北方人对空间审美态度明确,偏好覆盖和半开敞空间,对植物色彩感知较敏锐,偏好植物色彩丰富的景观;而南方人对于公园中的开敞空间有更高的接受度,且对水体和草坪有更加明显的偏好。专业人员对景观的感知较公众敏锐,且审美标准相对严格。(4)总结出针对中国人和南、北方人的公园设计重点和方式。中国人普遍偏好自然群落式的植被、半开敞空间或覆盖空间和水体构成的公园景观;不偏好主体为整形植物和开敞空间的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北方人的公园时,增加私密空间的设置和彩叶植物、开花植物的种植将能够显著提高公园的审美满意度。而由于南方人对水体和草坪有更加明显的偏好,增加这类景观要素对于提高其审美评价作用较明显。关键词景观感知;审美差异;景观偏好:公园景观;景观要素●■AbstractResearch011thePerceivedInclinationandtheAestheticDifferencesofParkLandscapeAbstract.Parkisthemostcommonproviderofnaturallandscapeincities,whichmakesthemosteffectiveplaceforlandscapeaestheticcomparingwiththerealnature,such部forest,river,lakeetc.;SynthesisParkwhichhasthemostnaturalandartificialelementsgetsevendistributionoftheseelements,thatiswhyitisrelevanttoresearchthepublicperceivedinclinationoflandscapeandt11eaestheticdifferencesbetweendifferentgroupsbystudyingthesynthesisparks.ThisresearchWaSdividedintothreeparts:thefirstpartWasonpublicperceivedinclinationoflandscapebystudyingthePeople’SPark,JiningandtheChengyangCenturyParkofQingdaousingpublicphotographprojectionmethod.Theparticipantswerecommonpeoplewithoutprofessionaleducationbackground.Accordingtothepictures,theperceptionelementsweredividedintointegralelementsandindependentelements.Andthedatareflectedpublicperceivedinclinationofthepark.ThesecondpartWaSonaestheticdifferencesusingpsychophysicsmethodBIB.LCJ.Theexperimentalmaterialswere25photographsofparklandscapeconsistingofplant,rock,roadandwaters.Theinitialdataofexperimentwasgeneralizedintomalegroup,femalegroup,northernergroup,southernergroup,professionalgroup,publicgroupandall-participantsgroupbycharacteristicsofparticipants.ThelastpartWasonlandscapepreferencebystudyingthescoreofeachleveloflandscapeelementswhichhadbeengotbyapplyingquantificationmodelI.Accordingtothethreelevelsofstudy,wegotthefollowingresults:(1)Inintegralelementsperceivedinclination,ruggedtopographyWassuperiortosubduedtopographyandmaterialsolidWassuperiortospace.WhiletheperceptionsequenceofindependentelementsoflandscapeWas"plant>furniture>rock>yard>man>arehitecture届waters.Grouplandscapeandnaturalformwerethefocalpointsinplantelement.(2)Bymeansofcorrelationanalysisandvariationanalysisofmale.female.northerner-●southerner,professional—publicgroups,wegottheresultthattheaestheticattitudebetweenreferencedgroupswasobservablycoherentwhile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Amonggender,regionandbackground,genderimpactWaSminimalandregionimpactwasmaximal.(3)WegottheinfluencefactorsofaestheticevaluationandlandscapepreferencebyapplyingquantificationmodelI.Theresultdemonstratedthatplantcover,spaceandwaterswereinfluencefactorsforall-participantsgroup.Women’SperceptionofwatersWasmoresensitivethanmenbutmaynotbeusefultoplantcolor.Menpreferredlandscapewithcolorfulplants.Thenortherner’SIII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aestheticattitudetospacewasclear.Theypreferredcovetingspaceandsemi-openspace.Theyweresensitivetoplantcolorandpreferredlandscapewithcolorfulplants.Thesouthernerhadhigheracceptancedegreetoopenspaceinparkandpreferredwatersandlawn.ProfessionalWasmoresensitiveandstrictonlandscapeevaluationthanpublic.(4)WesummarizedthedesignemphasisandtacticsofparkforChinese,northerner,andsoutherner.Chinesepreferredparklandscapeconsistingofnaturalplantcommunities,covetingspaceorsemi—openspaceandwaters.TheunfavorableparklandscapeforthemWasplasticplantsandopenspacelandscape.Designingmoreprivacyspacesandcoloredplantsinparksfornorthemerscouldsignificantlyincreasethenortherneraestheticsatisfaction.Southernerspreferredwatersandlawn,SOraisingtheproportionoftheseelementsinparkcouldsignificantlyincreasethesoutherneraestheticsatisfaction.KeywordsLandscapePerception;AestheticDifferences;LandscapePreference;ParkLandscape;LandscapeElementsCandidate:LiuCanSpeciality:GardenPlantsandOrnamentalHorticultureSupervisor:AssociateProf.WangKtmIV!Im.i.‘..‘i.i..................引...言—..—————一——I—。——m—I————Z——1引言1.1研究背景“设计必须以人为本”,这己成为当今景观设计师们公认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在“以人为本”几乎成为国内大大小小各类规划设计文本和方案中的必备条目的今天,除了激进的“自然中心论”者以外,恐怕没有人会“怀疑”这一原则。然而,景观设计师对于“以人为本”的理解和接受往往只存在于设计作品的功能作用与人的行为之间互动方面,而现代景观设计的内涵是多层次的,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都是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刘滨谊,2001a)。那么,景观环境形象是否也应该考虑公众审美?换言之,设计师与公众的环境感知和景观审美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差异?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将目光投向与景观设计联系密切的另一领域:建筑设计。在探索建筑师与大众的关系方面,汉宝德是先驱者之一:“一个民主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是用另外的观点为大众服务;是利用民众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为他们服务。其基本精神就是一个‘人’与做业主的大众的‘人’。看上去似乎无可深究:我们是‘入’,何曾有任何问题?然而,在现代主义时代,有使命感的建筑家虽为人身,在精神上是具有神格的。现代建筑的大师们的著作,其口气是救世主的,他们与先知一样,要救世人于苦难中。所以当时的大建筑师几乎都有一套都市的构想,因为透过都市的居住形态,他们的智慧就以神格创造了人群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社会大众不但是可怜的,而且是愚蠢的。在这个传统之下,有使命感的建筑家都喜欢大尺度的计划,建筑研究所的学生争着进入都市设计组,使他们都成为个性高傲、行为乖张的‘非人’。嘴巴上说的都是为了人群,然而却对人群毫无所知”(汉宝德,1990)。建筑师是人不是神,建筑师是为大众服务而不是为自己,建筑师要尊重大众的权益而不是要压制它。因此研究建筑师与大众审美差异是一个很困难,却很重要的问题(魏闽,1999)。与建筑一样,景观不可避免地是公众性的,与绝大多数艺术作品不同,景观必须要和公众相遇。因此,公众偏好对于评估景观的审美质量的意义也许应该比我们所认为的要大得多。汉宝德认为,建筑师是一群对建筑怀有理想的人,他们有一套严肃的理论系统,但这是永远不可能与社会大众沟通的东西。他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应该走出象牙塔,拥抱社会大众呢?”我想,这个疑问也同样适用于景观设计界。本研究正是意图在设计界普遍或多或少地于审美方面对公众存在着优越感的背景下,探索关于公众对环境的感知与不同群体的审美差异与偏好的问题。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十学位论文1.2相关概念1.2.1景观感知1.2.1.1景观“景观”一词被广泛地使用于多个不同的学科领域之中,其中与风景园林学科联系最紧密的当属地理学和生态学。景观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同意,是风景诗、风景画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审美和研究对象;作为地学(地理学、地质学及其他地球科学)概念,与“地形”、“地物”同意,主要被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进行研究:而在景观生态学领域中,景观是被作为生态系统的载体,从空间结构、历史演替和功能上进行研究的(俞孔坚,1987)。受到这些学科的影响,风景园林学科领域内关于景观(风景)的理解中,.不仅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大了,生态学思想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Zube,1986)。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景观”,指的是人类生活环境的空间的总体,以及以视觉为主所触及的一切整体(刘滨谊,2001)。1.2.1.2感知心理学相关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人通过感受器(如眼、耳等)接收到来自客观对象(如树、鸟的形象与鸟鸣等)的刺激,从而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如物体的形状、颜色、气味、质感等,这一过程称为感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时候,大脑将事物的各种属性整合成事物的整体,从而形成该事物的完整映象。这种信息整合的过程就是知觉。感觉与知觉是两种既相同又相异的紧密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其共同点在于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一旦客观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所不同的是,感觉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介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活动。知觉是对物体整体的反映,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感觉与知觉统称为感知。环境心理学家注意到,环境具有审美性质,不仅涉及到象征和意义,还涉及到人对形式美、内在美、环境美和环境价值的评价。而环境提供的信息(刺激)比人能处理的更多,在出现多种信息的情况下,接受何种信息主要是感知者的功能,这一点在城市环境中尤为突出。因此可以说,个人所感知到的环境是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的(Ittelson,1974)一种更加形象的说法将视觉感知比喻为一只无形的手,“我们总是在想要获取某件事物时才真正地去观看这件事物……它(视觉之手)总是在周围的空间中摸索着,哪里有事物的存在,它就进入到哪里,一旦发现了适合它的事物以后,就捕捉它们,触摸它们,扫描它们的表面,寻找它们的边沿,探究它们的质地。因此,视觉完完全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Arnheim,1974)。2引言1.2.1.3景观感知人对于景观的感知,本研究称之为景观感知,在一些研究中,也被称为景观体验或环境体验。由前面介绍的理论可知,景观感知是一种主动的,探索性的活动,也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活动。人们在接受一个环境时并不遵循设计者想当然的安排,先看这个、再看那个,而是会集中于自己所关注的,对其他则视若无睹。对于某些设计意义和表达方式,若无设计者亲自解释,在现实中也许并不会被使用者发现和接受。1.2.2景观美学与景观感知研究密不可分的景观美学同样兴起于20世纪。景观美学基于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了什么是环境中的美,人如何感受环境中的美。而其中人对景观的感知也是景观美学的主要议题。对于“美”的本质,有主观论和客观论两种观点。主观主义者认为景观的美存在于观察者的眼中,景观的美是观察者由眼到心判断景观美的价值的产物。景观美学客观主义者把景观看作是一种物化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量化,与个人的好恶无关。他们认为景观的美学特征可以被分类评估并绘制成图,就如同土壤、地形和植物一样。当然,大部分的研究者倾向于把两者结合起来,提供一种同时考虑主客观两方面的景观美学研究模式(邓位,2006)。景观感知和景观美学的研究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很难将两者界限鲜明地割裂开来。它们的差异只是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景观感知研究侧重于探索什么样的景观更易被人们感知和喜爱,而景观美学研究更侧重于探讨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1.3研究概况1.3.1国外研究概况1.3.1.1景观感知与评价Marsh在其1864年出版的《人与自然》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利用分析手段来描述风景。风景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特别是在美国1858年首建中央公园时,并且这种重视在1872年建造加利福尼亚州中部的约塞米蒂(Yosemite)国家公园及其它国家公园建设中得到加强。从50年代开始,随着旅游资源开发广度和深度的增加,对景观感知及景观评价的研究也逐渐受到了专业人士的重视,一些规划者及政府官员开始将对“无形的环境”的理解融入到规划过程中,为了适应这种形势,许多景观规划师、地理学家、林学家、旅游专家以及心理学家等开始着手对景观评价和景观感知的研究,并获得了许多概念性的方法。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景观感知研究逐渐形成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3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认知学派或称心理学派,和经验学派或称现象学派(Daniel,Vining,1983;Zube,1982,1984:俞孔坚,1987)(1)专家学派专家学派的指导思想是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原则的风景都具有较高的风景质量。所以,风景评价工作由少数几个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完成。该学派把风景用四个基本元素来分析,即:线条、形体、色彩、质地。强调诸如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在决定风景质量分级时的主导作用。另外,专家学派还常常把生态学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标准。所以,Daniel和Vining(1983)又把专家学派分为生态学派和形式美学派。最早采用专家学派思想进行风景评价及其规划工作的当推Lewis(Lewis,1964),而以Litton等人对专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该学派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最典型地表现在Litton等人的研究中(Litton1968,1974,1979:Litton,Tetlow,1978;Magill,litton,1986)。专家途径直接为土地规划、风景管理及有关法令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近20多年来在英、美诸国的风景评价研究及实践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并已被许多官方机构所采用。专家学派的风景评价方法最突出的优点就在于它的实用性,但是,少数专家,从假设出发,以形式美原则及有关生态学原则为依据的风景评价,到底有多大的可靠性?一系列粗略的分类,分级又有多大的的灵敏性和有效性?该方法本身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对该学派风景评价方法的批评也越来越多(KaplanS.,1979,1979a:KaplanR.,1985)(2)心理物理学派心理物理学方法的核心,是将景观与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一反映的关系,通过用具有审美特征的环境刺激物与观赏者产生反映,然后测量公众对景观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景观质量的量化表,依此建立数学模型。心理物理学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众参与评判,不再仅仅依靠少数专家,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出被评价景观的美学价值。第二,景观的物理特征能够客观或比较客观地加以测定,这样就避免了大量运用诸如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或其它生态学原则所带来的不便。关于该方法的有效性,长期以来的研究基本证明了照片和幻灯片作为评价媒介同现场评价无显著差异(Zube,Pitt,Anderson,1975;Daniel,Boster,1976)。由于美景度值的测定方法和数据处理手段不同,心理物理学方法又派生出多种方法。目前公认为较好的有两种。其一是SBE法,它由Daniel等人创立(Daniel,Boster,1976),该方法以Torgerson(1958)的归类评判法为依据,让被试者按照自己的标准,给每一风景(常以幻灯为媒介)进行评分(O-9),各风景之间不经过充分的比较;另一种审美态度测量法则以Thurston(1959)的比较评判法为基础,由Buhyoff等人发展起来,被称作LCJ法(Buhyoff等,1980),该方法主要通过让被试者比较一组风景(照片或幻灯片)来得到一个美景度值量表。(3)认知学派(又称心理学派)以上介绍的两大学派(专家学派和心理物理学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测量各构成风景的自然成份(如植被、山体、水体等)来评价风景质量(当然,在评价的标准上各有不同),认知学派则不然,它把景观含义建立在人的感觉和知觉上,一般用神秘性、可识性、庇护性、危险性等术语或从人对景观的感觉如安全、热烈、压抑或恐慌来描述,从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出发来评价,将人过去的人生体验与景观实际判别结合起来。较有代4引言表性的是晾望一庇护理论(Appleton,1975)、信息一处理理论(KaplanS.,1973,1975,1979,1979a:Brown等,1986)、情感/唤起反应理论(Ulrich,1977)等。晾望一庇护理论强调了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在其风景评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Appleton认为在自然界中,作为猎人的人需要景观能给他提供晾望的场所;而作为猎物的人也希望景观能为他提供庇护的场所。Kaplan团队认为,风景的质量决定于风景的可解性和可索性,前者反映了人对于景观的安全感的需求,后者反映了人对于未来的求知欲。他们认为,人们偏好促进和刺激知识获得的环境,因为这种环境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并且偏好有益于生存的环境。Ulrich的理论则融进化论美学思想和情感学说于一体,试图通过生理测试技术(如脑电图、心电图)来测定人对于特定风景的反应和评价,从而克服语言表达对风景评价结果可能带来的误差。(4)经验学派(又称现象学派)经验与专家学派相比,心理物理学派和认知学派(心理学派)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在风景审美评判中的主观作用,而经验学派则几乎把人的这种作用提到了绝对高度,把人对风景审美评判看作是人的个性及其文化、历史背景,志向与情趣的表现。所以,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一般是考证文学艺术家们的关于风景审美的文学。艺术作品,考察名人的日记等等来分析人与风景的相互作用及某种审美评判所产生的背景。同时,经验学派也通过心理测量、调查、访问等方式,详细记述现代人对具体风景的感受和评价,其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风景美景度值量表,而是为了分析某种风景价值所产生的背景、环境。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还不能算作是对风景进行评价的方法,它并不研究风景本身的优劣,因而也很少能提供直接为风景规划及管理服务的信息(Daniel和Vining,1983)。也正因为如此,经验学派与其它三个学派比较起来,显得有些势单力薄。21世纪以来,国外许多专家对沿海自然旅游资源、道路植物风景、滨海文化遗产、森林景观等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评价(Akbar等,2003)。1.3.1。2景观美学与审美差异众多研究表明,人对于景观的感知和评价虽然有不同点,但也是有规律可循。Bourassa(1988)总结了两种景观审美研究的阵营。一种以生物学原则为基础:认为景观中的愉悦感来自于人在环境中的晾望与庇护等与动物相似的行为。另一种则着重文化因素的影响:认为景观中的愉悦感来自于与文化特征和文化延续性相关的景观。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理论中比较有影响的是Appleton(1975)的栖息地理论、嘹望一庇护理论、Kaplan团队的信息一处理理论。着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研究者认为,景观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场所,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现象学表达。Baker(1992)的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psychology)认为,景观是一种具体的构筑物,而意识形态上的景观是一种抽象概念。实际的景观由意识形态所决定形成,而景观的意识形态由实际的景观所表达。StevenC.Bourassa(1993)在《景观美学》一书中,进一步为景观美学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论框架,即从生物法则、文化规则和个人策略三个方面来解释我们的景观审美问题。生物法则和文化规则自不必多言,个人策略被视为对生物学法则和文化规则的超越。这种超越的集中体现就是人的创造性——幽默、发明和艺术。5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上学位论文创造性的观念首先必须在个体的心灵中存在,然后才能被其他个体接受或拒绝;如果被相当多的个体所接受,就将导致文化的变迁(Barnett,1953)。创造性的感知策略在景观审美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能会导致对待景观的文化态度的转变。这样的策略可以显示出文化群体是如何更加充分地欣赏景观的。研究趋势表明,景观感知研究的重心由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研究转向了以社会文化为重心的研究。这类偏好差异研究往往集中于学科背景、职业阶层、地域、年龄和性别等不同文化群体对环境的审美反映,而审美反映是由对环境的符号的、非感官方面的特征的反应和对环境的感觉属性的反应构成的。一个对象的符号特征包括由审美者个人的历史及其作为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和其他社会性群体的成员的体验所赋予它的意义(Costonis,1982)。Lyons(1983)的研究显示,儿童比其他年龄群体明显体现出更高的偏好等级,而老年人则明显体现出更低的偏好等级。同其他年龄群体相比,儿童在审美评价方面也体现出更大的多变性和不持续性。Macia(1979)的研究发现了在景观幻灯片的偏好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Sonnenfeld(1966)认为,男性偏好他称之为“有生存取向的”和“崎岖不平的景观”,而女性则偏好“富有植被的”和“更加温暖的”景观。Kaplan团队(1989)认为,熟悉性可以引起漠不关心,也可以引起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例如Keyes(1984)发现,旅行者在沿着大烟山国家公园的小路走过后,会对小路的照片给出比以前更高的偏好等级;而另一方面,Aoki(1983)发现,新来者要比其他居民给予日本筑波科学城的城市景观更好的评价,这可能表明熟悉性会导致偏好的降低。这种矛盾在Heizog等人(1976)的研究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他们在一项关于大学生对密歇根大急流地区的研究中发现,对于某些类型的风景熟悉与偏好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如文化、商业和娱乐建筑景观,而对于另一些类型的景色熟悉与偏好呈负相关性,如当代建筑、特别是大学校园建筑。Kaplan(1973)比较了建筑学、景观设计和非设计领域的学生的偏好,研究显示专业背景能够显著影响偏好:建筑学学生偏好建筑物景观,景观设计的学生偏好建筑物和自然要素相融合的景观,而一般大学生对未经污染的和封闭的自然景观有强烈的偏好。1.3.2国内研究概况1.3.2.1景观感知与评价国内的景观感知研究主要集中于景观评价领域。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学者对景观评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其中,对森林的美学质量评价研究最多,方法也最为成熟。陆兆苏(1963)等采用评价因子得分累加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了紫金山风景林,推动了风景评价的定量化进程。赵德海(1990)在紫金山风景林评价时,筛选出树种组成水平郁闭度等7个主要风景林评价因子。李春阳等人(1991)采用现场评分,将东北帽儿山森林景观按地貌、植被、色彩、镶嵌度等9个因子进行评价,并建立了美景度值与各要素之间的多元线形回归模型。邓新球(1995)提出五大类(新奇性、多样化程度等)十七个因子,构建了森林景观资源美学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欧阳勋志(2004)对江西婺源县森林旅游区进行了景观类型6引言美学评价,得出研究区主要森林植被景观类型美学价值排序并筛选出树干形态、林木密度、林下层总盖度等影响因素。曾嵘(2008)应用SBE法和数量化理论I计算出对森林美景度值贡献最大影响因素依次是林木密度、树干形态、自然整枝和郁闭度。姜金璞(2008)以北京市鹜峰国家森林公园和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按照风景林和游憩林的不同分类,建立了风景游憩林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及景观评价模型,得到影响风景林景观美景度值的景观指标是色彩丰富度、色彩变异程度、林分整齐度等:影响游憩林景观美景度值景观指标是林内卫生状况、平均枝下高、林内透视距离等。俞孔坚(1987,1988)认为,心理物理学方法中的SBE法和LCJ法虽然在众多心理物理学方法中已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也存在样本之间缺乏比较(SBE法)和不适合进行大样本研究(LCJ法)的缺点。他将平衡不完全区组实验设计法与LCJ法结合,提出BIB-LCJ法,并使用该方法对自然湖泊进行了系统景观美学研究,建立了湖泊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模型。李冬环等(2005)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国内外49个城市滨河区景观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理想景观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城市滨河区景观单要素及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对美景度值的影响。付博新(2007)在对港口景观进行质量评价时,结合专家学派的美国土地管理局的风景咨源管理系统(VRM)和心理物理学方法中的LCJ法,提出了基于VRM-LCJ的景观质量评价方法。毛炯玮(2009)用SBE法、SD法和多元线形回归方法,建立了城市自然遗留地的景观美学评价体系。赵歆玉(2006)应用民意测验法、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对旅游区公路景观环境进行了评价,并得到~致性的结论。王云(2007)应用SBE法采集了景观环保专家、景观专业学生、非专业学生和北京市民四个群体的对风景区公路景观的美学评价并简单探讨了性别、学历和专业对景观美学感知的影响。张平(2007)运用SBE法研究了人们对重庆市主干道行道树绿带景观的审美偏好和影响其美学价值的主要因素。关庆伍(2006)通过构建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体系,确定各指标重要性并使之数量化,以层次分析法求得景观评价指标权重,建立了长春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的AHP模型。徐岩岩(2006)对哈尔滨居住区植物景观运用BIB-LCJ法进行评价,并使用SD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其中部分植物景观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由舒适性、协调性、色彩性、空间性四个评价轴构成。白会丽(2006)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23项指标的园林植物景观评价体系,并通过调查问卷法研究了不同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的人群对植物景观的偏好。肖国增(2007)采用SBE法获得各种植物景观群落的美景度值和植物景观群落构成要素的评分值,建立回归模型,得出了影响各类植物景观群落景观效果的因子和重庆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群落的最佳配置模式。陈芳(2008)运用BIB—LCJ法和民意调查分析测验法,评判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在评价中运用层次打分法建立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将该量表与各风景成分之间建立数学关系,应用灵敏度测量法对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风景美景度值进行了定量描述。王雅静(2008)利用BIB-LCJ法对社区公园植物景观美景度值进行评价,认为季相变化、色彩、配置结构丰富的植物景观更受到人们的喜爱。郑国栋(2008)从生态美、形式美、时空美、意境美四方面构建了北京市四季青花境植物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北京四季青镇花境植物景观评价的AHP模糊模型。7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1.3.2.2景观美学与审美差异俞孔坚(1987,1990,1992)在不同文化群体景观审美差异方面的研究较多。他通过研究公众、专家、非专业学生和专业学生四类群体的对自然湖泊的审美评价,发现四类群体存在着普遍一致的自然风景审美观,且以公众和非专业学生、专家和专业学生的相关性最高;同时也存在差异,例如专家群体对景观的审美态度较其他群体更为严苛以及表现出较强的生态意识,非专业人员则对奇特造型地貌有特殊的偏爱。对专业与教育背景不同的九类人群进行的研究显示某些与景观的现实功利关系较为密切的职业(如农民)对景观审美偏好有很大影响,农民工对现代农耕景观的喜好明显超过园林从业人员、大学生和青年工人等群体。知识分子,特别是受过专业教育的知识分子,具有一种与其他群体很不相同的景观审美次级心理结构,对田园牧歌式的传统农耕景观显示出强烈的偏好。而各群体对现代旅游设施景观的偏好水平随着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下降。白会丽(2006)通过调查市民对植物景观的偏好,指出性别对植物景观审美不构成影响,而年龄能够影响审美态度,表现为51岁以上的人群就植物的欣赏部位方面偏好果实大于叶,而且这一群体更喜爱花卉和密林。李艳(2006)研究发现,对于有大片硬质铺装和景观小品的照片,非专业人员的打分显著高于专业人员,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远山中有岩石裸露的景观上。可以看出,国内研究有以下特点:(1)对景观感知的研究多集中于景观评价领域,就研究范畴而言,多数研究集中于讨论的是景观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对景观美学的系统研究比较少。就研究方法而言,以专家学派(如层次分析法)为主,对公众意见的重视程度不足。(2)就景观感知和审美研究客体而言,主要为森林、水域(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对于自然和人工景观要素都存在的公园、道路、居住区等区域,往往只提取其中的植物和水体等自然要素进行研究和探讨;涉及其与人工景观的交互影响时,研究多数停留于理论建设阶段,缺少公众参与的、具有说服力的实验设计和客观数据。(3)在审美偏好研究方面往往只关注分析专家与非专家的审美差异,对人群的其他属性,如性别、地域的差异性研究比较少。整体而言,国内对不同文化群体审美差异的研究十分离散,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也比较匮乏。1.4研究的目的意义尽管现代的景观设计较多地关注生态学、行为学、心理学、地理学理论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然而无论何时,景观环境形象都是人对景观最直接的感受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公众的审美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因此,如同所有其他涉及艺术的学科一样,审美是一个在景观设计领域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况且,在了解了人类对环境信息的选择性感知理论之后,景观设计师肯定不希望看到人们对自己苦心设计的景观视若无睹,而从公众的角度看,人们需要的是令他们感到愉快和舒适的美好环境。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试图对公众的景观感知倾向、不同群体间的审美差异和群体8◆引言内景观偏好进行分析和探讨。这些研究的意义是:(1)使景观设计师了解公众对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感知重点和审美偏好,从而审视和反思以往设计中过于孤芳自赏和不切实际的设计思路和手法,设计出更多基于尊重人性和富于人文关怀的场所。(2)为主要面向某一群体(如南方人或北方人)的景观设计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数据,从而提高设计作品的针对性和亲和力。(3)作为基础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的景观美学系统研究积累必要的数据。1.5研究内容与方法1.5.1研究内容如前所述,本文着眼于公众景观感知、不同群体的景观审美差异和群体内部景观偏好的研究。文章结构如下:第二章以公众景观感知为研究内容,通过记录受试者对公园景观的关注对象来探索公园中包括植物、小品、水体在内的要素中,哪些要素是公众的关注重点。根据景观感知实验(以下称为实验一)获得的数据来分析公众对公园景观的感知倾向。第三章研究不同群体(群体间)审美差异及偏好。以实验一获得的结论为指导确定研究要素,然后通过受试者对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内容为上述要素的组合景观的公园图片作出的评价计算每张照片美景度值。通过分析全部受试者和男性一女性、北方人一南方人、专业人员一公众三类相关群体的给出的美景度值的数据特征来研究不同群体间的审美特征与偏好差异。第四章内容为各群体的审美偏好研究,与第三章的不同之处在于本章的研究内容是群体内审美偏好。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得到能够反映各群体对各景观要素的不同表现类型喜好程度的数据,这些不同群体的数据是相互独立的,能够解释全部受试者和三类相关群体各自的审美态度。1.5.2研究方法1.5.2.1照相投影法实验一采用高桥鹰志在《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一书中介绍的照相投影法,通过受试者拍摄的照片,分析其对身边环境的认识与感知。通过受试者拍摄什么、怎样拍摄、谈些什么,来了解受试者所看到的环境价值。这种方法克服了问卷调查法等方法的主观性和不全面性,能最好地了解受试者无法用语言表达或者可能被研究者忽视的环境信息。9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1.5.2.2BLB-LCJ法研究使用者对公园景观的评价和不同群体审美差异的实验(以下称为实验--)采用俞孔坚提出的平衡不完全区比较评判法,简称BIB—LCJ法。以实验一的研究结果确定具体的景观要素(如植物、水体、建筑等)后,选择一定数量、要素分布均匀的若干照片,然后由受试者根据BIB-LCJ法设计的实验对若干组照片按照喜好进行排序。最后根据受试者的选择数据经过实验心理学方法对数据的处理计算出每张照片的美景度值。1.5.2.3数学建模法根据选择照片时的景观要素特征对每张照片进行定性描述和类目划分,然后应用数量化理论I(周光亚等,1979)和DPS软件计算各景观要素的美景度值贡献和各要素下不同类目的得分(权重)。从而得到更加准确和客观的数据。lO●景观感知倾向研究2景观感知倾向研究2.1公园景观感知要素本试验将从整体要素和独立要素两个方面对公园景观进行分解。整体要素在任何公园景观中必然存在且能够被视觉感知,往往由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独立要素共同表现,如地形、空间、色彩等。独立要素则是这样一类设计要素:它们在景观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单独构景,也可以同其他要素组合构景,如植物、小品、山石、建筑、水体等。2.1.1整体要素2.1.1.1地形地形是土地的一种外观形态,是地貌的近义词,指地球表面三维空间的起伏变化,简言之,地形就是地表的外观。地形可通过规模、特征、坡度、地质构造以及形态来进行分类。按规模分类,地形通常包括:(1)大地形:峰峦、丘陵、平原等。(2)小地形:包含有土丘、台地、斜坡、平地或因台阶和坡道所引起的水平面变化的地形。(3)微地形:微微起伏的沙丘、水波纹、道路上石头或石块的不同质地的变化,是起伏最小的地形。地形的形态是涉及土地的视觉和功能特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按形态分类,地形通常包括:(1)平坦地形:简称平地,指在视觉上与水平面相平行的土地基面,如景观中的平坦草地、集散与交通广场、理想的建筑基地等。(2)凸地形:表现形式有丘陵及山峦等,凸地形比周围环境的地形高,视线开阔,具有外向延伸性,空间呈发散状——既是观景之地,又是造景之地,凸地形是一种正向实体,同时也是一负空间。(3)凹地形:低地、洞穴、凹地,比周围环境的地势低,不是空间实体,而是一种呈碗状洼地的空间虚体,有内向性和保护感、隔离感,属于静态、隐蔽的空间。(4)起伏地形: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和视线角度内,既有凹地形,也有凸地形的地面状态。2.1.1.2空间(1)开敞空间:仅用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这种空间四周开敞,外向,无隐密性,并完全暴露于天空和阳光之下。(2)半开敞空间:该空间与开敞空间相似,它的空间·面或多面部分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限制了视线的穿透。这种空间与开敞空间有相似的特性,不过开敞程度较小,其方向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上学位论文性指向封闭较差的开敞面。(3)覆盖空间: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遮荫树,构成一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一般说来,该空间为夹在树冠和地面之间的宽阔空间,人们能穿行或站立于树干之中。另一种类似于此种空间的是隧道式空间,是由道路两旁的行道树交冠遮阴形成。这种空间有较强的方向感,使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前方,当然,有时视线也会偏向两旁。(4)完全封闭空间:这类空间的四周均被中小型植物所封闭。这种空间常见于森林中,它相当黑暗,无方向性,具有极强的隐秘性和隔离感。2.1.1.3色彩颜色是和实体有关的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在景观设计中,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描述颜色,它的特征是什么以及会创造怎样的效果。色彩直接影响一个空间的气氛与情感,可以被看作是情感的象征。鲜艳的色彩给人以轻快欢乐的气氛,而深暗的色彩则给人压抑严肃的感觉。色彩在视觉领域中最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景观中随气象变化的自然色彩,如日出、佛光、云海、赤壁等的色彩是完全不受人们意志左右的,设计中常常将这些多变的物质色彩组织到景观中,形成如泰山日出、武侠丹霞赤壁等著名景点。山石、水体、动物等的天然色彩给景观带来了丰富的色彩变化,但这些天然色彩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工的调整,使之与景观所营造的气氛相协调。植物的色彩是景观中最丰富、最有表现力的要素。植物的色彩通过植物的花、果、叶、枝、树皮等呈现出来。树叶的色彩是主要的、有大块面的效果;在冬季,落叶树干皮的色彩通常是景观中最重要的色彩:花色与果色有季节性,持续时间短,只能作为点缀,不能作为基本的景观要素来考虑。植物不仅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绿色基调,还可以利用植物明显的季相变化,以植物色彩作为景观的主色调或重点色调,形成四季不同的色彩感受和丰富的景观效果。景观中的人工构景要素如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雕塑、亭廊、灯具、坐凳以及垃圾箱等的色彩大多为人工色彩,在景观中所占的比例不大,却非常重要。因为这类色彩比较稳定、持续时间较长,因而用色必须谨慎。景观中游人衣着的色彩是最为活跃的,通常具有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但又是随意移动和最不稳定的因素。2.1.1.4层次景观层次可以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划分,它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和多样程度。观察者所感知的景观层次与其所处的位置息息相关。水平层次由近景、中景和远景决定;而垂直层次以水平面(平行于地面的平面)和视平面为界,可以划分为水平面以下、水平面与视平面之间和视平面以上三个区域。12景观感知倾向研究2.1.2独立要素2.1.2.1植物植物的动态变化特征使其在景观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植物既是景观季相变化的重要媒介,又是文化生态性的重要载体,因此,植物是园林景观不可或缺的物质要素。植物景观可以以个体美为其观赏价值,也可以展现由多株、多种植物构造的具有韵律感的整体美,甚至两者兼而有之。不同的表现主体被关注的重点和评价的标准往往并不相同。就以展现植物的个体美而言,这类种植方式以孤植为主。对植、列植和丛植有时在植株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够表现植物的个体美。这类植物景观的观赏要素主要有植物的树冠、根、树干、枝条、叶形、花、果实与种子等,其中植物的树冠形状是植物最主要的的观赏特征。由于公园的植物景观相对其他园林景观受到了更多的人力干扰,因此树冠大体可以分为自然形和整形两种。自然形树冠常见的有纺锤形、圆柱形、水平展开形、圆球形、尖塔形、垂枝形和特殊形;整形树冠以几何形状中的球形和方形为主,也有尖塔形、圆锥形、圆柱形、波浪形和特殊形等。以展现植物的群体美为主的植物景观,按照其植物布局组合所呈现的外观形象和配置方式特征主要分为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规则式是所有植物的形象和配置都整齐明确的布局格式。整齐的配置表现几何学的关系,使这种植物景观的平面图呈现出几何图案。配置中多出现明显的对称,线条常以直线为主,所用曲线也近于几何学上圆弧形式的曲线。植物景观的形状清晰明确。例如截然可辨的植物景观界线、显著的色彩对比、修剪整齐的草坪和绿篱、笔直的树木行列、图案花坛等。自然式是所有植物布置中能显出自然山水风景特色的布局格式。即使经过人工整理布置看起来仍具有自然山水的淳朴秀丽。自然式植物景观的群落式配置是当前景观设计的主流和趋势。混合式是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产物,往往应用于两种格式场地之间的过渡地带。2.1.2.2山石在中国古典园林里,石是园之骨。它既是山的组成部分,又可独立作为山的象征,一片石可以视为一座山峰。中国有着悠久的石文化史,源自中国古人对山岳的崇拜。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台,秦汉的一池三山模式的影响深远,南北朝山水画的出现与发展,使人们对山的感情由写实走向写意的过程。而片石生情、仁者乐山,表现出人们对山的感情发展到新的境界。景观用石有天然石与人工石,常用天然石材包括湖石、黄石、英石、斧劈石、石笋石、千层石、宣石、卵石等;人造石包括:塑石、玻璃纤维增强水泥(GRC)假山。山石的形式包括假山与景石两类。假山的类型从用材来分有土山、土石山和全石山三种。景石按其应用方式来分有:(1)孤赏石:孤赏石用形态优美的整块山石或以若干山石拼叠成一座完整的峰石,具有完整的形态结构与形式美感,或秀丽多姿,或古拙奇异而具有独特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观赏价值。(2)散点石:散点石包括两种,一种是以个体为单位的散置山石,二是单位为主的散置形式,又称为大散点。散点石可选黄石、湖石、英石、千层石、石笋岗石等,三五成群,结合地形与花木进行组景,用于路旁、林下、山麓、台阶边缘。壁石:是山石与墙面的结合,传统做法是“借粉壁为纸,以石为绘”,现代嵌石于墙浮雕,别具一番新意。(4)其他:景石还可以与水体结合,用作驳岸、山石瀑布,与合成为亭山、云梯等。2.1.2.3水体景观中的水体按照状态不同,可分为静水和动水两大类型。静水一般能在湖泊、水池中或在流动极缓慢的河流中见到。而动水如果加以细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的水:瀑布、壁泉、水帘、溢流与管流。(2)喷涌的水:喷泉、泉源。(3)流动的水:溪涧、曲水。(4)水涛及漩涡。2.1.2.4建筑公园中的建筑按照风格的不同可以分为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两类。中国传统园林是园主享受生活、再现理想、具有自然山水的地方,因此其中的功筑的布局摆脱了传统居住建筑的轴线对称、拘谨严肃的格局,造型更为丰富,组合十分灵活,布置也因地制宣而且富于变化,从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风格:可分为宫、殿、厅、堂、轩、馆、楼、阁、台、榭、舫、亭、廊、塔等。现代城市绿地中的景观建筑形式各异,类型更多。特别是现代城市公园,是市民观光游览、文化休闲的活动场所,所以景观建筑的功能较传统园林有了极大的拓展,建筑形式与类型十分丰富,因而难以以单体建筑进行分门别类,而只能按功能进行区分。现代景观建筑按照功能可分为静态活动类建筑、动态活动类建筑、服务管理类建筑和休憩游览类建筑4类。2.1.2.5小品景观小品与设施是绿地中专供休息、装饰、展示的构筑物,是构成景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能使园林景观更富于表现力。景观小品一般体型小、数量多、分布广,按照其功能可以划分为观赏展示类、游憩健身类、服务设施类等几大类。观赏展示类主要包括雕塑、景墙等:娱乐健身类主要包括娱乐和健身设施、游戏工具等;服务设施类主要包括座椅、标识、灯、音箱、垃圾桶等。有些小品兼有两种以上的功能,比如花架和造型美观的服务设施等。14景观感知倾向研究2.1.2.6场地场地按照其形态和方向感可分为点、线和面状场地三种类型。点是线的收缩、面的聚集。点状场地如入口处,往往是视线聚集之处,本身不具有方向性,但能够联结两个线状或是面状场地。线从形态上可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线状场地以园路和栈道为主要代表,具有较强的方向性,能够引导视线或是行走路线,是景观的动线。园路是园林的骨架与网格系统,按照功能和宽度分为主要园路、次要园路和游憩小径。一维的线向二维伸展就形成了一个面。它没有深度和厚度,只有长度与宽度。公园中的面状场地主要有平台、广场和空旷地等,人在这类场地中的视线是发散的。面有几何形和自由形之分。几何曲线形平面体现了数学性、严谨性和理性,是人工的产物,因此在园林中主要用于规则式园林。自然的面都是自由的曲线形平面,突出了自然、随和、自由生动的特性,一般应用于自然式园林中。2.1.2.7铺装园林铺装是指在园林环境中运用自然或人工的铺地材料,按照一定的方式铺设于地面形成的地表形式。它是园林装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既防滑耐磨,防止雨水冲刷路面,还可指引道路、分隔空间、丰富园景、增加趣味,为空间带来活力,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铺装的视觉特征由材质、色彩和图案来表现。铺装的材质可分为自然型和人工型。自然铺装材质包括草木、砂石、土壤等,这类材质铺装具有山林野趣,朴实无华、淡雅古朴,能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人工材质则主要包括砖、瓷砖、水泥、沥青等,在公园地面铺装中应用十分广泛。铺装的图案和色彩按照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可以分为整体协调和对比鲜明两种。由于地面很少成为主景,所以传统的中国园林地面铺装往往采用淡雅的颜色和富有自然情趣的图案,然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色彩醒目、图案夸张的铺装在特定区域(如广场和儿童活动区等公共场所)的应用也越来越多。2.1.2.8人公园中的人对景观的影响是难以被忽略的,除了由于密度过大而带来的被动感知以外,游人也会主动关注公园中的其他使用者。公园中的人可能由于以下两个原因被关注:一是其本人属于易受关注的特殊人群,如儿童;二是由于其所从事的非游览活动,如演唱、游戏、采访、拍摄写真等。被动感知往往引发消极的审美态度,主动感知则能增加公园的活力和吸引力,对审美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15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2.1.2.9动物公园中的动物主要有原有动物和外来动物两类。原有动物包括野生动物(如树林中的松鼠)和公园豢养动物(如池塘中的锦鲤):外来动物主要指游人带入的宠物。公园中的动物,尤其是原有动物,对营造富有天然野趣的公园景观起到积极而显著的作用。2.1.2.10其他除上述九类要素以外,公园中的交通工具(如船和游览车等)和天时景象(如风雨雪月:烟雾云霞等)也是能被感知的独立要素。2.2感知倾向实验2.2.1研究客体济宁人民公园和青岛城阳世纪公园分别属于综合性公园中的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选择这两个公园进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1)公园是城市环境中最常见、与使用者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要素景观提供者,相对于森林、原生河流和湖泊等自然景观而言,其审美效率最高,因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2)公园中的综合性公园,其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种类最为齐全、分布相对最为均匀,因而提供的数据有效性更高。2.2.1.1济宁人民公园山东省济宁市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多偏南风,受热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多偏北风,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多晴寒天气;春秋两季为大气环流调整时期,春季易早多风,回暖较快;秋季凉爽,但时有阴雨。具有充裕的光能资源,是济宁气候的突出特点。济宁年平均气温为13.3℃一14.1℃,‘平均无霜期为199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97—820毫米左右。济宁市人民公园建于1962年,是一处借老城墙为山、护城河为水的综合性公园。2004年,人民公园被拆除围墙,设定为开放性公园。2006年。济宁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公园进行改造。改造后的人民公园总体规划面积约12.9万平方米,南起文化广场北沿,北至东门大街,西起一天门大街,东到共青团路,功能定位为以植物造景为主,集文化、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开放性公园。2.2.1.2青岛城阳世纪公园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略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市区由于海洋环境16·景观感知倾向研究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7月平均温度23度,极端高温37.4度;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但并无严寒,1月平均温度.3度,极端低温.16度。城阳世纪公园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绿色中轴线的南端,西靠308国道高架桥,东临长城路,北接兴阳路,为未来城阳绿色南大门。公园呈三角形,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800米,占地约43万平方米,其中绿地27.25万平方米、水体9.22万平方米、道路2.48万平方米、建筑0.5万平方米、广场3.42万平方米。世纪公园栽植植物260余种,乔、灌木40万余株;依据自然山水布局组织安排地形、水体、道路、植物、小品等各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多样的园林空间,构成了“三山一水一湖三岛一滩”的自然山水地貌布局;依托不同的地貌,种植不同观赏特性及生态类型的植物组群,形成十六个植物生态景观园。2.2.2受试者本实验所选择的受试者多为济宁、青岛市民和在校大学生,总数为59人次。其中济宁人民公园25人次,青岛城阳世纪公园34人次。拍摄时间从2009年2月到2009年11月,基本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济宁受试者拍摄所用相机多为研究者提供的富士F100数码相机,告知受试者相机使用方法后,请受试者在公园内进行拍摄。青岛受试者所用相机多为自备。实验结束后共获得照片6228张(见表2.1),其中有效照片6164张(拍摄主体为受试者本人、随行者以及拍摄内容无法辨认的照片视为无效)。表2.1照片统计表Tab.2·1PhotographStatistics17空间类型中的封闭空间在城市公园中并不多见,且难以由照片反映,因此未列入表2-2中。层次要素则以照片的水平层次特征进行统计。表2-2整体要素统计表T{出.2.2GeneralCharacteristicsStatistics为了验证统计组数据的合理性,从受试者中随机抽取6人(济宁人民公园拍摄者3人,青岛城阳世纪公园3人,共拍摄654张有效照片)组成检验组,就其拍摄主体进行访问,统计结果见表2.3。频数Fl、F2分别为统计组和检验组的拍摄主体记录频数,即各要素类别作为拍摄主体出现的次数;Pll和P21分别为统计组和检验组的拍摄主体各亚类出现次数在其要素总次数内所占比重;P12和P22分别为统计组和检验组的拍摄主体各要素在6164和654张照片中的出现频率。18●景观感知倾向研究表2-3拍摄主体统计表Tab.2-3SubjectStatistics独立类别亚类统计组检验组要素FlPuP12F2a21P22植物个体整形73n64自然形22O群体规则式92筋57如9自然式2O5混合式234小品观赏展示类雕塑、景墙、花架等816娱乐健身类娱乐、健身设施、游戏工具42筋2拍弱8乃4笱■服务设施类座椅、标识、灯、音箱等O7O山石假山石山或土石山为主185景石孤赏石或散点石53№48.坫4驳岸、挡土墙、路牙等297场地点状入口区域5l9线状园路、栈道等46H3O临一面状平台、广场、空旷地等43O人经营管理者管理者、商贩、手工艺人等285使用者儿童O5n石38■其他使用者672建筑传统中式O54异域O89D693现代现代670水体静水湖、池塘等7O4动水江河、溪流等638瀑布589b42M8喷泉、喷雾泉O55O铺装自然植物(嵌草或覆盖)8852砂石、泥土、木质5544孓64与环境整体协调D人工9l96与环境对比鲜明478动物原有动物野生、公园豢养568:2O223■外来动物宠物345O其他交通工具游览车、船等344天时景象天空、雨雪、彩虹等5扎他垃蚍殳勉扎lL25●3●■人工物品杂物等非设计要素3346.5114.319据基本能够反映真实的选择情况。2.3.2景观感知倾向2.3.2.1整体要素感知由表2.2可知,地形作为最基础的景观要素,亦是照片最直观的描述特征之一。平坦地形在各类地形中所占比重最大,为37.3%,其次为凹地形,为26.7%,凸地形和起伏地形各占18.8%和17.3%。后三者为非平坦地形,占地形的62.7%左右。因此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有起伏存在的地形相对于平坦地形有被感知的优势;如果将前者进一步划分为凸地形、凹地形和起伏地形,那么在这四类地形中,平坦地形被感知的次数最多,其次为凹地形。就空间类型而言,半开敞空间比重最大,为41.6%,这与照片的取景特征有关。其次为开敞空间,比重为20.9%。覆盖空间为14.4%。除此以外,无空间感的照片比重也较高,为23.2%,这类照片多为特写或近景。半开敞空间和无空间感照片的表现主体中的实体要素权重更高,而开敞空间和覆盖空间照片的表现主体中开敞的体的权重更高,由前者所占比重达到76.8%可知,公众更加倾向于实体感知。色彩是针对整体环境,亦即组合要素而言。统计数据表明,色彩协调与色彩反差大的照片数量十分接近。照片层次以一、两层为主,共占总数的72.6%,层次丰富的照片仅占27.4%。这与受试者取景随意、并不特别看重照片的艺术效果有关,且无形中提高了照片拍摄主体的辨识度。照片统计数据因此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3.2.2独立要素感知由表2.3中的统计组统计量可以看出,按照其作为拍摄主体的频率由大到小排序,为植物>小品>山石>场地>人>建筑≈水体>铺装>动物>交通工具与天时景象等。受试者对公园景观要素中的植物景观感知度最高,达到25.5%。其中植物群体比重为·景观感知倾向研究76.5%,植物个体比重为23.5%。植物群体中自然式、混合式和规则式布局的比重分别为37.0%、24.3%和15.2%。植物个体中自然形与整形植物的比重分别为19.2%和4.3%。由上述数据可知,受试者对于公园景观,最重要的感知要素和目标是公园中的植物,而且相对于植物个体,更倾向于感知植物群体所营造的景观。而无论是植物群体还是植物个体,自然形式都比人工感明显的规则式或是整形的比重大得多。小品的感知度仅次于植物,其中以观赏为主的雕塑、景墙等占小品类的64.1%以上,其次为服务设施类小品,比重为23.7%,高于娱乐健身类小品的12.2%。显然,观赏性强是小品被感知的最重要因素。对山石类要素的感知,景石的比重为57.2%,而假山为42.8%。景石中功能性突出的驳岸、挡土墙和路牙比重为35.9%,高于以观赏为主的孤赏石和散点石的21.3%。这与小品的情况刚好相反,这也许与观赏性景石和功能性景石在外观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有关。对场地的感知中,以线形的园路、栈道等为重点,占场地类的61.6%,其次为面状的平台和广场等,占场地类的33.3%,而点状入口所占比例仅为5.1%。这些数据表明线形的道路与其他场地相比具有感知优势。受试者对景观中的人这一要素的感知度出乎意料地超过了建筑和水体,显示出公园的使用者的活动对公园景观的影响十分显著,而这类数据往往难以由问卷调查或者访谈得到。数据显示最受关注的是从事非游览活动的其他使用者,所占比重为60.7%。这些活动包括演唱、游戏、采访、拍摄写真等。例如济宁公园某亭廊处,因聚集了表演和欣赏京剧的大量人群而受到显著的关注,需要指出的是,此处设置了一个演唱者的青铜雕塑,这与此处成为京剧爱好者的聚集地不无关系。因此,在设计公园时不仅为游人提供活动场地,而且充分考虑引导和鼓励游人的多样活动对于增强公园的吸引力是十分有利的。除其他使用者外,对儿童群体的关注是受试者普遍表现出的倾向,比重达到此类的26.5%,拍摄主体为公园的管理者、商贩和手工艺人照片占到了剩下的12.8%。而如果将经营管理行为也划分到人在公园中的活动范畴的话。那么公园中其他使用者的活动能够影响游人对公园的感知这一点将更加突出。建筑要素中感知度最高的是传统中式建筑,高达84.5%,而传统异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比重远远小于这一数据,除了可以理解为受试者对其感知不敏锐外,也反映出以这两座公园为代表的城市公园中,观赏性景观建筑中传统中式建筑所占的份额较大。对水的感知是统计组和检验组差异最大之处,统计组水的出现频率为8.9%,低于检验组的15.4%。通过对检验组的受试者访谈了解到,对于画面中出现水体,但水体并非为构图上的主要表现内容这种情况,检验组认为水也是拍摄主体的次数多于统计组。这释放出一个信号:水即使只是作为配景,也能够被受试者敏锐地感知。铺装的出现频率是5.6%,其中自然材质和人工材质的铺装比重差距并不明显。铺装虽然在公园中随处可见,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作为配景而存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是与环境的协调,避免喧宾夺主,这从被感知的人工材质铺装中与环境协调的照片数目是对比鲜明的数目的3.4倍也可以看出。动物、交通工具和天时景象等要素的出现频率之和仅为3.4%。这固然是由于其在公园中的数量较少造成的,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上述要素不是受试者在公园中游览时的关注重点和主要欣赏对象。2l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十学位论文3群体间审美特征及差异研究3.1美景度值计算3.1.1研究客体由实验一可知,植物、小品、山石、场地和水体为感知度较高的独立设计要素。小品蕴涵的文化信息量大且复杂,由于量化评估技术关注的是景观的形式属性,所以审美评价更倾向于关注自然景观或者不可捉摸的符号意义较少的人工景观,因此,小品不在本研究的范围之内。现代公园中叠石堆山已不常见,山石往往以景石的造景形式出现,因而排除对假山研究。场地中以线形的园路出现次数最多,故将其确定为研究重点之一。于是确定公园景观中的植物、景石、园路、和水体等独立要素构成的组合景观为本实验的研究范畴。大量研究表明,用照片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媒体现场评价和现场评价并无显著差异。因此根据实验目的,考虑到各景观要素间的组合关系,选取了研究者使用富士F100相机于2008年9月—2009年5月间于北京、上海、杭州、苏州、青岛等地的公园拍摄的22张照片及从网络获得的3张照片(其中一张来源于土人设计网站的上海世博后摊公园项目,另外两张出处不详),共25张图片。对图片随机编号,编号为l的图片称为P1,见附录A。1)图片筛选原则:(1)选择在上述组合景观中具有代表性的图片:(2)图片内容多为层次单一的近中景公园景观:(3)图片拍摄角度多为人视视角;(4)图片各要素不同水平的分布较均匀。2)使用Photoshop软件按照如下标准处理图片:(1)调整图片的亮度、色彩饱和度、色相等至接近同一水平;(2)将天空颜色调整至统一;(3)去除图片上的其他干扰要素,如明显游人。3.1.2受试者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和一般公众的审美评价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以使用学生样本来代表公众的审美态度(Schroeder,1981;俞孔坚,1987)。因此本实验的受试者多数为来自于东北农业大学和贵州大学的园林专业教师和学生、非园林专业学生、部分实验一的受试者共105人,成分组成见表3.1。J群体间审美特征及差异研究表3-1受试者成分表(单位:人)Tab.3-1ParticipantIngredient3.1.3实验说明对已编号的25张图片,根据《常用数理统计表》中的平衡不完全区组(BIB)设计表(见表3.2)进行排列组合。I.IV记为A组,V-VIII记为B组,分别将A组和B组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成幻灯片。即对于A组来说,一共由25个小组组成,第-4,组是编号为l、2、6、25的4张图片,依此类推。每张图片在A组内都重复出现了4次,分别出现在幻灯片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个位置,这能够消除空间差异对审美评价的干扰。例如编号为l的图片,在A组第-4,组中出现在左上的位置,在后面的24组中它将分别在右上、左下和右下三个位置出现一次,其他图片亦然。B组也按照这种方法制作成幻灯片。A、B组幻灯片随机放映给受试者,让其按照喜好对每小组内的4张图片进行排序。排序前按照通用做法进行说明,说明内容如下:“如今,公园对于现代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休闲娱乐场所这一概念。好的公园环境,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而且能够为人们缓解压力、促进身心健康。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公园环境才最为人们所喜爱呢?这正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在此,首先感谢您的参与,因为您将给我们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希望您对以下的公园环境按照喜好进行排序,并对各组顺序进行记录。为了保证评价的有效性,我们希望您注意以下四点:(1)请不要把照片当做摄影艺术品来衡量,而是想象您站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2)每一张照片的观看时间请不要超过10秒。(3)在您播放幻灯片时,将在每页(每组)看到4张图片,每张图片下有编号。请您按照喜好对这些照片进行排序,并将编号按“最喜欢一最不喜欢”的顺序填入记录表中。(4)这些照片每一张都将会重复出现4次,为了避免熟悉程度对您的判断产生干扰,我们将邀请您先快速浏览一遍这些照片。您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公园吧!”实验二的操作过程与俞孔坚的BIB.LCJ法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媒体的选择。由于扩大受试者范围、减少工作量的需要,图片使用幻灯片而非冲印相片的表现形式。每小组内图片数量由7张改为4张以适应这种变化。因为4张图片在电脑屏幕和投影仪上显示效果是最好的,既方便比较,又不会因图片过小而使受试者难以观察图片细节。由于每张图片在组内重复4次,因此相当于每位受试者都做了4次重复实验,增加了结果的可靠性。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表3-2BIB设计表Tab.3-2BIBDesignlist来源:.《常用数理统计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概率统计室编著,1974,科学出版社)3.1.4数据处理实验结束后得到有效数据105组,根据灵敏度测量法(朱康全,2001),运用单项因素权重计算,对每张照片的名次赋值,赋值为:l-3分,2.2分,3.1分,4-0分如果某图片在某次实验中得到的四个名次分别为rl、re、r3、r4,那么其得分S=(4一r1)+(4-r2)+(4-r3)+(4-r4)24群体问审美特征及差异研究因此对于任意图片i,某位受试者对它的评分Si计算公式如下:s产∑(4-rj)其中rj为图片i第j次的名次,n为重复次数,本实验中n--4由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得每位受试者对25张图片的评分,见附录B。表3.3为个体评分表的部分数据。表3.3个体评分表(部分)Tab.3—3IndividualScores(Part)受试者编号SlS2S3S4S5S6S7S8S9Slo……S25l6m76751103239724l7·…··234536681086·…··10::4;mm¨;5,●;86;5m;7m;m...4877由个体评分分值,我们可以对群体评分进行计算。但是群体评分≠某群体受试者评分之和/受试者个数,因为每个受试者都有其性别、地域和学科背景属性,而当105个数据按照某一群体属性进行划分时,另外两个属性的人数分布并不一致。例如当计算男性组评分时,男性北方人和男性南方人的人数分别为20和25(见表3-4),而女性组中女性北方入和女性南方人的人数分别为40和20,可以看出,如果按照“所有男性评分之和/男性人数”和“所有女性评分之和/女性人数”来计算群体评分,因为女性组评分受到“北方人”这一文化属性的影响远大于男性组,性别差异层面上的比较因为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不具有有效性。因此,需要对性别、地域和学科背景不同的各组的成分组成进行标准化(廖福挺,2007)。本研究中将男:女、南方:北方、专业:公众均定义为1:l,各群体的权重以0.5进行计算。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数据具有比较意义。以男性组为例,通过SPSS软件,我们可以得到属性为男一北方一专业、男一北方一公众、男一南方一专业和男一南方一公众四组人群的平均评分,设其分别为SM.N-L、SM-N.P、SM-乳和SM-s-p。那么.SM.N(男性北方人评分)=SM.N.LXO.5+SM.N_pxO.5SM-S(男性南方人评分)=SM.S.LXO.5+SM."×0.5男性组评分=SM.N×0.5+SM_S×0.5同理可以计算出女性组、北方组、南方组、专业组和公众组评分,结果如表3.4、表3.5和表3-6所示,其中“原始”数据一栏是未经标准化的平均得分。25东北农业火学农学硕上学位论文表3-4男性组和女性组评分表Tab.3—4ScoresofMaleGroupandFemaleGroupPOl4.805.809.136.006.366.436.1l6.156.505.506.026.07P029.805.673.135.065.445.916.045.928.337.076.486.84P033.205.133.884.414.424.163.784.463.504.864.154.15P045.804.533.634.184.384.535.964.775.005.7l5.555.36P054.205.736.505.4l5.585.467.417.387.333.796.556.48P065.40’7.408.508.537.807.465.486.087.678.796.607.00P077.204.334.633.714.474.975.194.778.176.575.726.17P083.405.404.005.885.1l4.677.1l6.156.173.866.055.82P093.205.206.386.655.735.366.196.543.836.216.035.69PIO7.004.734.384.414.805.135.704.085.333.364.774.62P114.405.404.755.715.295.065.265.855.175.365.405.41P128.607.738.136.947.607.858.156.237.836.937.427.29P138.807.607.635.827.077.466.858.235.677.147.106.97P146.208.138.256.597.367.296.264.927.177.646.38.6.50P155.204.133.254.184.1l4.193.446.773.503.574.204.32P166.605。206.505.295.625.906.307.3l4.674.365.905.66P176.206.276.756.886.586.525.224.924.335.505.134.99PI¥7.608.008.258.718.278.147.1l8.086.337.937.437.36P193.604.733.885.7l4.824.482.965.543.174.573.924.06P206.407.407.637.537.387.246.965.856.339.147.177.07P2l8.005.875.506.296.206.426.526.549.337.577.057.49P227.007.807.256.357.077.107.416.086.675.506.606.41P234.005.075.636.655.645.334.1l3.926.178.005.185.55P247.80.6.335.006.416.296.397.047.236.835.936.806.76P254.406.206.886.356.185.967.046.155.006.506.526.17()内数值为该类群人数群体问审荚特征及差异研究__—m皇曼曼皇!皇皇曼曼!詈!詈兰!皇!!!寡曼曼!!!詈!詈詈曼鼍!!!!!!曼!穹m—III—II鼍暑皇暑鼍詈毫詈皇暑表3-5北方组和南方组评分表Tab.3-5ScoresofNorthernerGroupandSouthernerGroup北图片专业(5)男公众(15)专业(27)女Total男南女Total公众原始标准化专业公众专业公众原始标准化(13)(60)(8)(17)(6)(14)(45)●()内数值为该类群体人数27东北农业火学农学硕十学位论文表3.6专业组和公众组评分表Tab.3·6ScoresofProfessionalGroupandPublicGroup()内数值为该类群体人数群体问审美特征及差异研究3.2计算结果及检验3.2.1美景度值将表3-4、3.5和3-6中各组标准化后的评分汇总成表3.7,其中SMO、SFO、SNO、S∞、SLO、Spo、SAo分别代表男性组、女性组、北方组、南方组、专业组、公众组和综合组(包含全部受试者)的评分。这些距离本来就是相对的,为了易于观察,把所有分值减去最低评分3.40后乘以10,得到每张照片的修正得分SM、SF、SN、Ss、SL、SP和SA,即美景度值(见表3.8)。表3-7各组标准化评分表Tab.3-7GroupStandardizationScores图片SMOSFOSNOSs0StzSP0SA0Pl435666P2916566P3164434P41535454P5466565P6466867P7975565P867545弼∞m舯邡册斛m5P9365545P10135454P11O65545P12857787P13467677P14296766P15194334P16I,906565P17525555P18147777P19484434P20246767P2l426776P22,IO7676P23.)334645P24,)39766“挪舶加慰笳舯“舶胛躬肌舶6P255.966.175.956.185.836.306.0629东北农业人学农学硕上学位论文表3-8美景度值表Tab.3-8ScenicBeautyValue图片SMSFSNSsSLSPSAPl30.326.723.233.832.324.628.5P225.134.434.625.034.225.329.8P37.67.57.47.61.913.27.5P411.319.618.712.317.014.015.5P520.630.827.823.629.621.825.7P640.636.026.949.733.643.038.3P715.727.719.723.728.914.421.7P812.724.221.215.817.719.218.5P919.622.918.823.715.027.521.2P1017.312.219.89.722.07.414.7P1116.620.118.318.414.921.818.4P1244.538.942.840.647.835.641.7P1340.635.744.731.638.438.038.2P1438.931.029.840.135.734.235.0P157.99.214.92.24.512.68.6P1625.022.629.518.026.221.423.8P1731.215.922.524.722.324.923.6PI847.439.643.044.039.247.843.5P1910.86.68.19.30.017.48.7P2038.436.732.542.634.340.837.5P2130.240.933.337.739.431.735.5P2237.030.136.730.436.830.333.6P2319.321.58.832.I15.825.120.4P2429.933.637.026.432.730.831.7P2525.627.725.527.824.329.026.63.2.2数据检验使用SPSS软件对表3-8中的美景度值进行单个样本的分布特征检验(1.sampleK.S),结果见表3-9。由表3-9可知,SM、SF、SN、Ss、SL、SP和SA的Z值分别为0.534、0.470、0.398、0.510、0.702、0.450和0.433,双尾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均大于0.05,因此数据近似正态分布,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分析。30群体间审美特征及差异研究表3-9K.S检验表(N=25)Tab.3-9One—SampleKolmogorov·SmimovTest(N=25)乱TestdistributioniSNormal.3.3数据分析3.3.1相关分析利用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相关两种方法,分析各群体审美差异的相关性(见表3-10)。表3.10相关系数表(N=25)Tab.3.10CorrelationCoefficient非零假殴的显著性水平P<O.Ol两种分析的结果非常一致,且都在O.0l的水平上显著。三个相关类群的相关系数都在0.6以上,在心理学领域已经属于高度相关,可以认为男性与女性、北方人与南方人、专业一人员与公众在公园景观审美评价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这与以往的大部分研究是一致的。其中,男性与女性的相关性最高,两种相关系数均接近O.8:而北方人与南方人之间的相关性最低,相关系数均未超过O.7。这表明,在性别、地域和学科背景三类群体属性中,性别带来的审美差异最小,而所生活的地域对人的审美评价的影响最大。3l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3.3.2综合审美评价按照SM、SF、SN、Ss、SL、sP和SA的数值大小对25张图片进行排序,得到各组的偏好排名(见表3.11)。表3-11偏好排名表Tab.3-11PreferenceSequence32群体间审美特征及差异研究以综合组为研究对象,由表3-1l可知,美景度值最高的四张图片分别为P18、P12、P6和P13,见图3-1一图3.4;美景度值最低的三张图片分别为P3、P15和P19,见图3.5一图3.7。图3.1P18图3-2P12Fig.3-1P18图3-3P6图3.4P13Fig.3一P6Fig.3-4P13P18、P6和P13的共同特征为:植物群落式配植,形态自然。P12、P6和P13的共同特征为:画面中有明显水体。P18、P12和P13的共同特征为:画面中有园路、水体或桥梁等线形要素和作为驳岸、挡土墙的山石。图3.5P3图3-6P15Fig.3-5P3Fig.3-6P1533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7P19Fig.3—7P19P3、P15和P19的共同特征为:(1)主体为整形植物:(2)空间较开阔。这些特征是否能解释受试者对公园景观的偏好,将在第4章进行验证。RankofSA图3.8SA曲线图Fig.3.8SAGraph图3-8是SA从高等级(分值最高)到低等级(分值最低)变化的曲线。由图可知:(1)SA数值变化总体较为均匀;(2)第23-25位美景度值下降明显,即P3、P15和P19三张图片的美景度值与其他图片相比,数值较低且距离明显,这说明受试者对这三张照片的不偏好的态度比较明确。34群体问审美特征及差异研究3.3.3各群体审美特征与差异3.3.3.1性别差异(1)总体差异SMRankofSMRankofSt:图3-9SM曲线图Fig.3—9SMGraph图3.10SF曲线图Fig.3-10SFGraph由图3-9和图3.10可以看出,sM曲线左端与水平线的夹角‰1大于SF曲线左端与水平线的夹角唧l,而SF曲线右端与水平线的夹角嘞大于sM曲线右端与水平线的夹角if-M2,且SM曲线最高点比sF曲线最高点高6个单位以上。这说明男性对于其较偏好的景观态度明确;女性则刚好相反,对其较不偏好的景观态度明确。这也可以表述为男性对公园景观的审美态度相较女性更为积极和宽容。此外,SM曲线上的各点相邻聚集的现象显著,因此呈明显的阶梯状,而SF曲线相对平缓许多。表明男性的审美标准有离散的倾向,而女性的审美标准则更趋连续。换言之,女性较男性对景观的感知更为细腻。(2)具体差异Mann."Whitney检验属于非参数检验中的一种,用来对两总体的分布进行判断。考察两组独立的样本来自的两个总体分布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使用这种方法检验不同性别的受试者对25张图片的评价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如表3.12和表3.13所示,男性与女性对P4和P17(见图3.11和图3-12)两张图片的评价有显著差异,对其他图片的评价则不存在差异。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表3-12性别变量的Mann—Whitney检验结果Tab.3.12M-WTestStatisticsofSexVariable表3.13性别变量的秩分析表(N男=45,N女=60)Tab.3.13RanksofSexVariable图3.1lP4图3.12P17Fig.3-11P4Fig.3—12P17由表3.13可知,对于P4,女性的偏好程度远高于男性;而对于P17,男性的偏好程度远高于女性。P4与P17在植物、园路、空间要素上都存在较大不同:就植物而言,P4中植物的种类较多,群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超过P17,画面右侧存在开花植物;P4中有园路存在;P17相较P4空间更为开阔。审美差异的产生可能是源于男性和女性对于开敞空间的感受不同(Wroodcock,1984;Nasar等,1988),Woodcock和Nasar等认为,男性倾向嘹望而女性倾向庇护。这与男性和女性在狩猎和采集文化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是相符的,并且可以体现出进化上的适应性。另外,也有研究显示,男性偏好“有生存取向的”和“崎岖不平”的景观,而女性则偏好“富有植被的”和“更加温暖的”景观(Sonnenfeld,1966),这也可以解释P4和P17的部分审美差异来源。36群体问审美特征及差异研究3.3.3.2地域差异(1)总体差异RankofSNRankofSs图3-13SN曲线图Fig.3·13Sr4Graph图3—14Ss曲线图Fig.3-14SsGraph由图3-13和图3·14可以看出,SN曲线与Ss曲线最大的区别是Ss曲线的最高点比SN曲线最高点高得多而其最低点也比SN曲线最低点低得多,距离都在5左右,这说明南方人对于其最偏好与最不偏好的景观审美态度较北方人明确,即南方人的景观感知更为敏锐。(2)具体差异对SN和Ss进行Mann-Whitney检验,结果如表3.14和表3.15所示,北方人与南方人对P5、P6、P8、P16和P23(见图3-15一图3-19)五张图片的评价有显著差异。表3-14地域变量的Mann.WhitneyU检验结果一Tab.3·14M-WTestStatisticsofRegionVariable图片P5P6Mann·Whitney1033.500827.5001035.0001013.000853.000UWilcoxonW2068.5002657.5002070.0002048.0002683.000ZAsymp.Sig.(2.tailed).040.001.040.028.001-2.059.3.398-2.050.2.197.3.230P8P16P23-l_●__●●___●●-__I__●-●-_●-______-_●●l-__-_______-_一_37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上学位论文表3—15地域变量的秩分析表(Njt=60,N膏=45)Tab.3·15RanksofRegionVariable图片地域MeanRankSumofRanks美景度值P558.283496.5027.845.972068.5023.6P644.292657.5026.964.6l2907.5049.7P858.253495.0021.246.002070.0015.8P1658.623517.0029.545.5l2048.0018.0P23北南北南北南北南北44.722683.008.8南64.042882.0032.1图3.15P5图3.16P6Fig.3-15P5Fig.3-16P6图3.17P8图3.18P16Fig.3·17P8Fig.3·18P1638^群体问审美特征及差异研究图3.19P23Fig.3-19P23由表3.15可知,对于P5、P8和P16,北方人的偏好程度高于南方人;而对于P6和P23,南方人的偏好程度高于北方人。尤其是P6和P23,美景度值差距均在20以上。P5、P8和P16的共同特征为:(1)植被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2)画面中均有景石;(3)均有园路;(4)均无水体;(5)主体多为近中景,视距短。P6和P23的共同特征为:(1)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复杂性低;(2)画面中均无景石;(3)均无园路:(4)均有水体;(5)主体多为中远景,视线开阔。5张图片的特征差异显著,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北方人与南方人的公园景观审美总体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于地域差异而导致的审美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在三类相关群体中最低也说明了这一点。对于植物群落多样、有景石、有园路、无水体、视距短的三张图片,北方人偏好程度高于南方人,这说明北方人相比南方人较不容易因上述要素类目而降低评价;而对于植物群落单调、无景石、无园路、有水体和视线开阔的两张照片,南方人的偏好程度远远高于北方人,这说明上述要素类目中的一种或几种可能显著提高南方人的审美评价。3.3.3.3学科背景差异(1)总体差异一由图3-20和图3-21可以看出,SL曲线与SP曲线最大的区别是aL>ap,且SL曲线右端不止一个点低于SP曲线的最低点,同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差异一样,也说明了专业人员对景观感知较公众敏锐。然而SL曲线的两端也有其自身特点,曲线左端起点与SP曲线是处于相同水平的,都在48左右,而这种下降幅度就说明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其偏好的景观较公众少:曲线右端的下降是由三个样点共同导致,且幅度较大,这说明其不偏好的景观较公众多且态度十分明确。即专业人员的审美标准较公众严格。(2)具体差异对SL和SP进行Mann·Whitney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16和表3.17所示,专业人员与公众对P5、PIO、P12和P19(见图3—22一图3.25)四张图片的评价有显著差异。39RankofSLRankofsp图3-20SL曲线图图3-21SP曲线图Fig.3—20SLGraphFig.3-21SpGraph表3-16学科背景变量的Mann.WhitneyU检验结果Tab.3·16M—WTestStatisticsofBackgroundVariable●_●●__I-l--—●_-●_——-————l-__———●ll●-_-———_--—--——-一图片Mann—WhitneyUWilcoxonWZAsymp.Sig.(2.tailed)P51037.0002807.000.2.076.038P101045.0002815.000.2.026.043P121047.0002817.000-2.016.044P19758.5001839.500.3.898.000-—————_-—-__——————————l_——-——————-————_I———————●●一表3·17学科背景变量的秩分析表(N专业=46,N公a=59)公众47.582807.0021.8P10专业59-782750.0022.0公众47.712815.007.4Pl2专业59.742748.0047.8公众47.752817.0035.640群体问审美特征及差异研究(续前表)图3.22P5图3.23P10Fig.3-23P10图3—24P12图3.25P19Fig.3·24P12Fig.3-25P19由表3.17可知,对于P5、P10和P12,专业组的偏好程度高于公众组:而对于P19,公众组的偏好程度高于专业组。P5、P10和P12的共同特征为:画面中均有线形要素,具有一定的方向感和神秘感。而公众对于这类景观并无显著偏好,尤其对P10,公众组的评价相当低。笔者认为,这说明一些研究中以神秘感、联想性等作为影响因素的做法值得商榷,因为本研究显示,公众对这些属性的感知与专业人员的差距可能显著存在。P19以整形灌木为主体,以群植常绿和落叶乔木为背景,乔灌层在垂直方向上几乎完全无交叉。这类景观在专业组中受到较低评价,可能因为其不太符合生态原则,而公众组对此稍显宽容。这说明生态性对公众的影响也不如专业人员明显。4l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上学位论文4群体内景观偏好研究4.1景观要素分解本研究应用数量化理论对研究范畴内的景观要素进行分解。因为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各景观要素的不同类目对公园景观美景度值的贡献,而非建立公园景观具有较强解释性的预测模型,因此在挑选实验二的图片时就注意排除其他要素对审美评价的影响,如光线、气象、层次和人等这类无法或者难以由设计决定的要素。在确定本研究的影响因素时也遵循同样的原则,仅对公园景观中的植被特征、景石、园路、水体和地形等物质要素以及空间和植物色彩等要素进行分类和探讨,见表4—1和表4.2。由于不同设计类型景观的审美角度和标准有所不同,因此类目的划分应当遵循广泛适用的原则。表4.1要素.类目.定性描述一览表Tab.4-1Elements—Categories·DescriptionSchedule42群体内景观偏好研究表4-2要素.类目分布表Tab.4-2Elements—CategoriesDistributionList图片植被景石园路水体地形空间植物色彩Pll1l2ll2P224ll221P34423231P43ll3l22P523132l2P62421222P7241ll32P833l3222P91l22222P102ll3121P1123l3212P12312122lP13l11ll21P14222312lP154413l32P1632l3121P172223l21P1821l2l11P1934l3l31P203l22221P2l24ll222P22241322lP23342l232P24341221lP2513132224.2建立数量化模型运用DPS软件的“数量化模型I”,以表4-2中的景观要素不同类目为自变量,以7组美景度值为因变量建立模型。根据方差分析的结果每次剔除一个F值最小且T检验达不到显著性水平(O.05)的变量,直到模型中不再含有达不到显著性水平的自变量为止,剔除过程见表4.3。最后得到各景观要素不同类目的得分,见表4.5。某要素中各类目得分值的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可以说明该要素对美景度值的贡献,见表44。43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表4-3剔除要素表Tab.4-3EliminatingOrder次序SMSFSNSsSLSPSA1地形植物色彩园路植物色彩园路景石景石2园路园路地形地形地形地形地形3景石景石景石空间植物色彩植物色彩植物色彩4地形景石景石空间园路5植被6园路表4-4各要素贡献表Tab.4·4ContributionofEachElement要素男性组女性组北方组南方组专业组公众组综合组‘植被21.420.617.324.827.421.0园路12.0水体12.211.68.612.811-413.711.8空间15.816.822.420.215.1植物色彩9.28.3表4—5各要素得分表Tab.4—5ScoreofEachElement琏仕植被园路水体空间植物色彩常数l234l2l23l23l2男性组21.321.416.20.012.28.10.01315.80.00.09.2.13.8女性组19.920.617.1o.011.411.60.016.814.40.o.9.2北方组16.917.3l3.70.08.66.50.022.420.70.0o.o8.3.13.6南方组24.324.819.70.0·12.00.012.810.90.07.5专业组24.327.420.70.010.411.40.020.219.20.0.17.6公众组13.79.9O.O20.6综合组20.621.016.70.0l1.89.90.014.915.10.0.9.1__●_●-_-_--______—___●_____lI__l_●_●_●—--●_●●●l●_-_-_●l--___-一_l群体内景观偏好研究4.3群体内景观偏好4.3.1综合偏好将男:女、南方:北方、专业:公众均定义为l:l,各群体的权重以0.5进行计算得到的综合美景度值具有最普遍的意义,可以视为所有受试者的审美态度。其影响因素排序为植被>空间>水体。(1)植被受试者对植被的偏好为单调自然群落≈多样自然群落>混合群落>整形植物群体。最受欢迎的植被形态为自然群落式,单调还是多样对其影响不大。将整形植物与自然生长的植物进行混合种植是公园景观中常用的植物配置手法,然而本研究显示这种种植方式并不能引起更愉快的审美感受。以整形植物为主的景观得到的评价最低,这一现象对我们的设计工作非常具有启发性。也许不能因为这一点而武断的认为公园游人不喜欢整形植物,然而这至少说明了一点,那就是以整形植物为表现主体的公园景观要得到游人的认可难度要比自然和混合群落植物景观大得多。(2)空间受试者对空间的偏好是半开敞空间≈覆盖空间>开敞空间,对开敞空间的无明显偏好是多数群体的共同特征,这一结果与国外的类似研究差别较大,这也许与中国人含蓄的性格特征、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影响及受试者对公园景观的审美期待有关。‘中国人可能对城市公园有更多私密性的要求,因此并不期待在公园中欣赏到一览无余的开阔景观。(3)水体受试者对水体的偏好是明显水体>不明显水体>无水体。水体要素是7类群体审美评价的共同影响因素,这一结果可以由生物法则层面的栖息地理论加以解释,因为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重要资源。(4)其他结果显示,园路、植物色彩、地形和景石的研究所选类目对中国人在城市公园景观审美中的态度影响不大。当然,这是在四种要素是景观的组成部分而非表现主体的情况下得到的结论。如果这四种要素设计的个性色彩十分浓厚,结论可能会有所不同。4.3.2不同性别群体的偏好由表4.3、表4-4和表4.5可知,对于男性,地形、园路、和景石要素对其审美评价不构成影响,影响因素按其影响强度由强到弱排序为:植被>空间>水体>植物色彩;对于女性,除地形等三类要素外,植物色彩也对其审美评价不构成影响,影响因素排序为:植被>空间>水体。45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上学位论文(1)植被男性与女性对于植被的审美态度较为一致,都是多样自然群落≈单调自然群落>混合群落>整形植物群体。(2)空间男性对空间的偏好是半开敝空间>覆盖空间>开敞空间;女性对空间的偏好是覆盖空间>半开敞空间>开敞空间。女性对覆盖空间的偏好这一结果与国外的研究一致(Woodcock,1984;Nasar等,1988),而男性和女性对于开敞空间均无明显偏好。(3)水体女性对不明显水体的偏好与明显水体大致相同,而男性对不明显水体的偏好弱于明显水体,这说明女性对水体的感知更为敏锐,不会因水生植物或植物倒影而忽视水体的存在。(4)植物色彩植物色彩对女性审美态度无影响,对男性的影响也在上述三种要素之后。数据显示,男性更偏好植物色彩丰富的景观。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上述分析是在群体内进行的,不涉及群体间比较。以植被为例,偏好排序在男性与女性群体内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可以由相关数据得出男性或女性对植被各类目的偏好顺序,然而对于相同类目下男女的偏好差异无法由此模型得出。4.3.3不同地域群体的偏好对于北方人,园路、地形和景石要素对其审美评价不构成影响,影响因素排序为:空间>植被>水体≈植物色彩;对于南方人,除地形和景石两类要素外,植物色彩和空间对其审美评价同样不构成影响,然而园路的存在与否对其审美评价是有影响的,影响因素排序为:植被>水体≈园路。(1)植被北方人与南方人对于植被的审美态度较为一致,都是多样自然群落≈单调自然群落>混合群落>整形植物群体。(2)空间北方人对空间的偏好是覆盖空间≈半开敞空间>开敝空间。(3)水体北方人与南方人对于水体的审美态度较为一致,都是明显水体>不明显水体>无水体。但是由表4.4可知,水体要素对南方人的审美贡献大于北方人,这与3.3.3.2中提出的南方人对于画面中有水体的P6和P23的评价远远高于北方人的现象共同说明了水体的存在对南方人的审美评价的影响比对北方人更为积极。(4)植物色彩北方人更偏好植物色彩丰富的景观,而植物色彩对南方人审美态度无影响,这也许与南方人对花卉和彩叶植物的熟悉程度更高有关。由此可见,熟悉度高既可以导致漠不关心(南方人对植物色彩),也可以引起积极的影响(南方人对水体)。这也说明熟悉度对审美评价的群体内景观偏好研究影响是因审美对象而异的。(5)园路南方人是7类群体中唯一受到园路存在与否影响的人群,其偏好是无园路>有园路。而本研究使用的图片在无园路的情况下下垫面多数表现为一定面积的草坪,这说明南方人比较偏好有草坪存在的公园景观。4.3.4不同学科背景群体的偏好对于专业人员,园路、地形、植物色彩和景石要素对其审美评价不构成影响,影响因素排序为:植被>空间>水体;对于公众,水体以外的要素对其审美评价均不构成影响。(1)植被专业人员对植被的偏好是单调自然群落>多样自然群落>混合群落>整形植物群体。(2)空间专业人员对空间的偏好是覆盖空间≈半开敞空间>开敞空间。(3)水体专业人员与公众对水体的审美态度存在差异。专业人员对水体的偏好是不明显水体>明显水体>无水体:而公众对水体的偏好是明显水体>不明显水体>无水体。这说明专业人员对水体感知较为敏锐且更加关注水体所呈现的复杂性与神秘性;但对公众而言,这种以暗示方式存在的水体显然不如明显水体有吸引力。47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5结论与建议5.1结论本文通过三个层次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以公园景观为对象的公众感知倾向、群体间景观审美差异和群体内景观偏好。(1)景观感知倾向使用照相投影法对济宁人民公园和青岛城阳世纪公园的研究成果如下:在公园景观感知倾向研究中,将公园景观的感知要素划分为整体要素和独立要素两个层次。整体要素的感知倾向是不平坦地形大于平坦地形,实体感知大于空间感知;独立要素感知度排名是:植物>小品>山石>场地>人>建筑≈水体。相对于植物个体,受试者更倾向于感知植物群体所营造的景观。而无论是植物群体还是植物个体,自然形式都比人工感明显的规则式或是整形的比重大得多。观赏性强是小品被感知的最重要因素;山石则不同,观赏为主的景石相较功能性景石并没有感知优势。场地中线形场地相较面状场地等具有感知优势。公园中其他使用者的活动,尤其是非游览活动能够对游人的审美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儿童的关注也是受试者普遍表现出的倾向。建筑要素中感知度最高的是传统中式建筑,而水体即使只是作为配景,也能够被受试者敏锐地感知。(2)审美差异及偏好(群体间及群体内):应用心理物理学方法中的BIB.LCJ法对25张由植物、景石、园路和水体构成的组合景观进行评价,对受试者的评分在性别、地域和学科背景层面进行分类统计,得到综合组和男性一女性、北方一南方、专业一公众三对相关组的美景度值。应用数量化理论建立研究范畴内要素与美景度值的线性模型,探讨植物、空间、水体、园路、地形、景石和植物色彩要素的不同类目对公园景观美景度值的贡献。结论如下:三类相关群体的审美评价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在性别、地域和学科背景三类群体属性中,性别带来的审美差异最小,而地域对人的审美评价的影响最为显著。对于全体受试者代表的中国人而言,影响因素按其影响强度由强到弱排序为植被>空间>水体。对植被的偏好为单调自然群落≈多样自然群落>混合群落>整形植物群体;对空间的偏好是半开敞空间≈覆盖空间>开敞空间。对开敞空间的无明显偏好是多数群体的共同特征;对水体的偏好是明显水体>不明显水体>无水体;园路、植物色彩、地形和景石的研究所选类目对中国人在城市公园景观审美中的态度影响不大。男性对公园景观的审美态度相较女性更为积极和宽容。而女性较男性对景观的感知更为细腻。对于男性,影响因素排序为:植被>空间>水体>植物色彩;对于女性,影响因素排序为:植被>空间>水体。群体内部水平上的差异显示,女性更加偏好覆盖空间、对水体的感知较男性敏锐、对植物颜色的感知则相反;男性偏好植物色彩丰富的景观。结论与建议南方人的景观感知较北方人敏锐。对于北方人,影响因素排序为:空间>植被>水体≈植物色彩;对于南方人,影响因素排序为:植被>水体≈园路。北方人对空间和植物色彩的感知较强,偏好植物色彩丰富的景观:南方人是7类群体中唯一受到园路存在与否影响的人群,其偏好有草坪存在的公园景观,亦比北方人更加偏好有水体存在的景观。专业人员对景观的感知较公众敏锐,且审美标准相对严格。对于专业人员,影响因素排序为:植被>空间>水体;对于公众,水体以外的要素对其审美评价均不构成影响。复杂性、神秘感和生态原则对公众的影响比对专业人员小得多。5.2建议本研究为设计师提供了较多参考数据,景观感知和审美偏好研究作为设计师了解景观价值的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上述由现象总结出的理论,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起伏地形和线形场地对审美评价没有显著贡献,但前者相较平坦地形、后者较其他场地均存在感知优势,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地形的起伏和线形场地的引导性突出其他景观要素,提高景观的感知度和美学质量。(2)设计小品可以通过提高其观赏性来获得更多关注,而山石时则应当结合河岸、土坡、道路等设置以充分发挥其功能性,从而以最小代价最大程度上提升其应用价值。(3)公园其他使用者的多样化活动对公园景观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公园设计时,不仅应当为游人提供足够的活动场地,而且应当充分考虑引导和鼓励游人的多样活动以增强公园的活力和吸引力。(4)中国人偏好自然群落式的植被、半开敞空间或覆盖空间和水体构成的公园景观,这三种类型的要素组合也是审美评价最高的公园景观,这在3.3.2综合审美评价一节中指出的综合美景度值最高的4张图片(P18、P12、P6和P13)上也有体现。因此公园种植设计应当以自然群落式为主,不仅是因为混合式群落和整形植物群体的得分都比自然群落低,而且应当考虑到这对于建造符合生态原则的节约型园林也是有益的。中国人对城市公园有更多私密性的要求,因此开敞空间的营造也应该适度。我们已经知道最高得分的要素类型组合是最受欢迎的公园景观,那么最低得分的要素类型组合就是应该在设计中竭力避免的,即在开敞空间内主要种植整形植物且周围无水体的公园景观。这也可以解释为何P3、P15和P19这3张图片的得分最低。(5)因为地域属性对人的审美评价的影响最为显著,因此在做景观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其服务人群的审美特征和偏好,以使设计真正的以人为本。北方入对空间审美态度明确,偏好覆盖和半开敝空间;对植物色彩感知较敏锐,偏好植物色彩丰富的景观,因此设计主要服务于北方人的公园时,增加私密空间的设置和彩叶植物、开花植物的种植将能够显著提高公园的审美满意度。南方人对水体和草坪有更加明显的偏好,增加这类景观要素对于提高其审美评价作用较明显。不偏好任何一种空间类型和喜爱草坪这两点,也说明南方人对于公园中的开敞空间有更高的接受度。(6)专业人员常常以诸如神秘感、联想性、复杂性和生态性等因素来评价景观美学质49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量,然而本研究显示,公众对这些属性的感知与专业人员的差距可能显著存在。因此,设计者应当重视基于使用者的感知和审美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公众眼中的景观价值,设计出更多富于人文关怀的场所。致谢致谢感谢我的导师王岜老师。在我的论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三年来,王老师在专业上对我的不倦教诲和在做人方面的谆谆教导将使我受益终生!感谢我的师姐林晓英在文献收集方面对我的无私帮助。感谢张沽、王钊、卓美行、韩慧英、李婷婷等师弟师妹在论文数据处理方面的大力协助。感谢在实验数据采集过程中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支持与合作。感谢王欣、王欢欢、赵庆、范震宇、王超、张金丽和于崧同学在论文撰写期间给予我的帮助和启发。感谢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无私的奉献与支持永远是我前行的动力15l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阿恩海姆[美].1984.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48白会丽.2006.濮阳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研究.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芳.2008.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美景度值测定.西南林学院学报.28(1):61"-"63陈鑫峰,王雁.2001.森林美剖析——主论森林植物的形式美.林业科学.37(2):122"'130董文泉,周光亚等.1979.数量化理论及其应用.人民出版社邓新球.1995.森林景观资源美学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南林业调查规划:44""48.付博新.2007.港口景观设计与评价方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庆伍.2006.长春市公园绿地的植物景观评价.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桥鹰志[H]+EBS组.2006.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陶新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汉宝德.1990.大乘的建筑观.世界建筑.(05):68,-073赫葆源等,1983.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63~170胡俊.2008.南京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姜金璞.2008.北京西山地区风景游憩林抚育管理技术及效果评价研究.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刘滨谊.2001&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新建筑.(05):1---3刘滨谊.2001.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中国园林.(01):7~10李春阳,周晓峰.1991.帽儿山森林景观质量评价.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6):91""95李冬环,姚成旺.2005.系统景观美学支持下的城市水域景观美学质量研究.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城市设计李艳.2006.武汉市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景观美学分析评价.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廖福挺[美].2007.分组比较的统计分析.高勇.重庆大学出版社:44"47林玉莲,胡正凡.2006.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毛炯玮.2009.城市自然遗留地的景观美学评价一一以上海市为例.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诺曼K.布思.1989.风景园林设计要素.曹礼昆,曹德鲲.中国林业出版社欧阳勋志.2004.婺源县森林景观美学评价及其对生态旅游影响的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史蒂文·布拉萨.2008.景观美学.彭锋,北京大学出版社汤晓敏,王云.2009.景观艺术学——景观要素与艺术原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王保忠,王保明,何平.2006.景观资源美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应用生态学报.17(9):】733~173952暑鼍皇皇曼鼍皇暑皇詈毫皇鼍篁詈詈鼍喜皇曼!鼍曼鼍!毫置毫!参考文献!鲁!詈皇鼍曼詈鼍II—I—~…m——|I鼍魏闽.1999.从形态学看建筑师与大众的审美差异.时代建筑.(04):56"'58王云.2007.风景区公路景观美学评价与环境保护设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王雅静.2008.上海松江区社区公园植物景观评价.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肖国增.2007.重庆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徐岩岩.2006.哈尔滨居住区植物景观评价.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俞孔坚.1987.论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9(4):433"--439俞孔坚。1998.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237---254赵德海.1990.风景林美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4(4):50"55郑国栋.2008.花境植物景观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以北京市四季青镇为例.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朱康全.2001.技术经济学.2.暨南大学出版社:208--一209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概率统计室.1974.常用数理统计表.科学出版社:60张平.2007.重庆市城市主干道行道树绿带景观审美评价.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曾嵘.2008.广西大王岭风景旅游区森林景观格局分析及美学质量评价.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赵歆玉.2006.旅游公路景观环境评价方法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ppleton,J.,1975,TheExperienceofLandscape,JohnWileyandSons,London.Akbar,K.F.,Hale,W.H.Q,Headley,A.D.,2003,AssessmentofScenicBeautyoftheRoadsideBaker,A.R.H.,GideonB.Eds,1992,IdeologyandLandscapeInHistoricalPerspective:EssaysOnTheMeaning,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Barnett,H.G,1953,Innovation:theBasisofCulturalChange,McGraw-Hill,NewYork.Bourassa,S,C.,1988,TowardATheoryofLandscapeAesthetics,LandscapeUrbanPlanning,(15):241-252.Costonis,J.J.,1982,LawandAesthetics:aCritiqueandaReformulmionoftheDilemmas,inMichiganLawReviwe,80(3):399Daniel,T.C.andBoster,R.S.,1976,MeasuringLandscapeAesthetics,TheScenicBeautyEstimationMethod,(USDAForestServiceResearchPaperRM一167),FortCollins,Colo.RockyMountainForestandRangeExperimentStation,66.pDaniel,T.C.andVining,J.1983.Methodological.IssuesintheAssessmentofLandscape,Quality.In:BehaviorandtheNaturalEnvironment,Vo1.6.AirmanandWhohlwilleds.NewYork:kPlenumPress.Jacques,D.L.,1980,LandscapeAppraisal,theCaseforaSubjectiveTheory,Environ.Mgmt.10:107.113.Kaplan,R.,1985.TheAnalysisofPerceptionviaPreference:AStrategyforStuddinghowtheEnvironmentisExperienced.Landscapeplanning,12:161-176.Kaplan,S.,1975,AnInformalModelforthePredictionofPreference,InLandscapeAssessment,Values,Perceptions,andResources.53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Kaplan,S.,1979a.PerceptionandLandscape:ConceptionandMisconception.In:ProceedingsofOurNmionalLandscape(USDAForestServiceGeneralTechnicalReportPSW-35).Berkeley,Calf.:PacificSouthwestForestandRangeExperimentStation:241.248.Kaplan,S.,1979.ConcerningthePowerofContentidentifyingMethodologies.In:AssessingAmenityResourceValues.USDAForestServiceGeneralTechnicalReport.RM.68:4.13Kaplan,S.andKaplan,R.,1982,CongnitionandEnvironment;FunctioninginAnUncertainWorld,Praeger'NewYork:252.Nicholson,M.H.,1962,MountainGloomandMountainGlory:theDevelopmentoftheAestheticsoftheInfinite,Norton,NewYbrk.Schroeder,H.,Daniel,TC.,FrogressinPredictingthePerceivedScenicBeautyofForestLandscapes.ForestScience,l98l,27(1):71.80ShuttleworthS.TheUseofPhotographsasanEnvironmentalPresentationMediuminLandscapestudies.Environ.Manage.,1980,(11):61.76Tuan,Y-E,1974,Topophilia:aStudyofEnvironmentalPerception,Attitudes,andValues,Prentice—Hall,EnglewoodCliffs,NJUlrich,R.S.,1977,VisualLandscapePreference,aModelandSystems7(5):297-293Ulrich,R.S.,1983,AestheticandAffectiveresponsetonaturalenvironment,InBehaviorandTheNaturalEnvironment.Altman,I.andWhohlwill,J.E(Eds).NewYork,Plenum:85.125.USDIBLM1984,VisualResourceManagement(SupersedesRel.8.4),Washington,D.C.VegetationinNorthemEngland,LandSCUrbanPlan,63(3):139.144Zube,E.H.,Pitt,D.C.andAnderson,T.w.,1975.PerceptionandPredictionofScenicResourceValuesoftheApplication,Man.EnvironmentNortheast.In:LandscapeAssessment:Values,Perceptions,andResources.(Zube,E.H.,Brush,R.0.andJuliusGFabosEds.)Dowden,HutchinsonandRossStroudsbury,PA.367.Zube,E.H.,Sell,J.L.andTaylow,J.C.,1982.Landscapeperception:researchapplicmionandtheory.LandscapePlanning.9:1-33.Zube,E.H.,1984,ThemesinLandscapeAssessmentTheory,LandscapeJournal。3(2):104.110Zube,E.H.,1986,TheAdvanceofEcology,LandscapeArchitecture,March/Apri:58.67rkP555东北农业人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P1lP1356P8PIOP12P14●l,oP17P19P2157P18P20P22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P24附录B个体评分表者编号123456789101112Sls2S3S4S5S6S7SsS9¥10SnS12Sz3Si4Sis¥16S17¥18S19S20s2lS篮S23S“S"631011511939421102113409491127946013615436751044ll44235723101862l27l812123101091012712lO546245295301011686460448110786104848081023554121341419337416721210918128711101079310129986644981262747810126924011942706003461129843263596972675101039712581067111l1093766604426338106467710127979Il4255176478781l1l9212941284991411856893210108107544563097891010911105655附录(续前表)受试者SlS2s3S4S5S6S7S。S9SloSiIS12S13S14S15S16S17S18S19S20S2ls22S23S纠S25编号138107526462382l1l7591144I1248lO148775188334710ll733395492117515709771219335ll77075731038l8101657102855102335812396441158011417407337235551051089ll710865485185。8773741979275258951049098197466897107331290683627658622041112‘2605483721266ll67108109372l01164801162108762982116577185229745512101806759l63821265498231232581104ll512910l68764911210324911152712614737lll5466968116225515610120124546960ll59395912112692926120533594ll061195123.7746271014113107116355ll8lll5355570672891229808447119801057l55105892909641214705775312l61257111789308571512953445212l5ll7592112843l71241104111644776ll7339466755326132712339468930421238127101153310541511111763736l25114121l310653471217122177874ll3792851741107●35128271033l9279610224911036685I:.、3651015l712395469102247681046113蕾371171038112422467llO47888112266381034464104lO54467101010108691773945837967548935l96511911516340125179115100386712l632l31195764l1216611132116189808858841031104211603100383789643851218175974312244114281108711526310271966959东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学位论文(续前表)受试者SlS2S3S4S5S6S7S8s9SIoSllS12S13S14S15S16SiTSlgS19¥20S2lS22¥23¥24¥25编号444845lll390994ll387l7333125lOlO4591056610633l28lO67368510835464602l3412467246768361091010312ll3474210656274410810ll2lO398858235485ll0929ll45102lOlO609482497l7549llO28897357710925364887457350307l86l461221067767831061264ll5l106l441173llO3lO673531265ll39100529ll091061076l951256394l69l452530124947107l37451023912910710831254612l10ll7103820Il6836670459546557346480510l5ll71202ll33ll109O8856644l4611571037812l11ll6693101405750551010233076ll4儿5l1242128107758382385983412354576739958211594744510536145297381048610126760ll105268llO12l7909345ll37940556l7929210l634991263947l582278629122567102778811208l73574749635918807231158125391035ll76l656464859844401171197375298010816568633951832117755564710510626669554292474621027764811lll1086791524905925796558941093996-687105810612494401101294105206327692717927121511103667633ll7<“8286703814610990577655245091271210471910224101l59229190585210106397727585104074l11111101l47563173118733643490108ll31158021077106842974556825929861057l94867538577788548258541247l57563664106ll785353980Il2ll447100951221067071079l122529ll27357lO834l961096ll6l80775267656545865657686967681127262422103291287055l996128782.92839100393495803ll82941225128341247621060774ll1128210l3494106842938ll298l862ll2127274268Oll885282583571ll896567671088708386ll1053567llO57775l67126ll44l548749l8768661l41238l9106582602888l12l4289556l7312751266ll741060899l9l88079l2lO371286123546856902944801236109311l669475l1207ll91906055l610271l1045747679539129296l410l4ll89659l59OlO226ll28ll938525lIl41089698l67OlO227lll899496471078621056574446737756595378784386846436641033787ll6965859825868495466283l87698974736lll48985109l75Oll227lOl91098l8l812ll3793794103261ll910425499150631210711901l74542301086116910010381056041224911806953638071110111023ll9510l69l12549l922659810102106694128082294102386391l411031037402120674931268495501238108610448961565122470ll42ll6788468610558571034877596l6601035710297东北农业人学农学硕上学位论文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刘灿,王岜,袁维.2010.哈尔滨斯大林公园滨水景观设计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6)●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