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北京市高考 语文试题解析㈠
导 语
语文考查的内容无非两项:“阅读”和“写作”; 要求的语文能力无非两种:“吸纳”和“释放”; 体现的思维方式无非两类:“归纳”和“演绎”。 试卷中,除选择题目之外,都包含“阅读”“写作”两项因素,兼顾考查两种语文能力,都需要运用两类思维方式;因此,都具有双重的训练价值。 读,基本上要突出一个“精”字,“精”才能准确吸纳判断; 写,基本上要体现一个“放”字,“放”才能充分展示特长。
新课改高考语文试题在继承传统高考语文试题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着两个方面的明确发展: 一、阅读文本和题目,人文内涵更丰厚; 二、写作题目更平实,鼓励自主更明确。
这两方面的变化,对语文教学和语文备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对教师和考生的更高要求,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阅读题目的发展,要求考生从根本上充实自己的人文内涵积淀; 二、写作题目的发展,要求考生从根本上提升自己感悟生活的水平。
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用语文的方式,优化备考效果。什么是“语文方式”?十二个字,三个词语:感悟生活、关注语言、锤炼思维(生活、语言、思维)。
读 · 精 · 聚焦 · 据题精答 我们说的“精读”,不是“精细”的读,而是“精明”的读。惟有“精明”,才能保证答题准确而快速。
所谓“精明”的读,最简单的解释是——该读的读,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
要做到“精明”,不能死记教条,要根据题目要求,首先明确题目指向。任何考场行为都要目的明确。
应该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题目的根本目的。
重要信息,大致包括概括性信息、关键性信息、照应性信息、关联性信息等;次要信息,大致包括专业性信息、情感性信息、描述性信息、附着性信息等。重要信息是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是干扰的假象。
高考试题所采用的材料,本质特征都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交织组合的。 解题的根本目的就是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分离,“聚焦”于重要信息。 落实三点:
一、遵循“动态·比较”的思辨原则,高考是能力考试,不要死背术语教条; 二、关注句号,改“字读”为“句读”,逐层剔除次要信息,锁定重要信息; 三、锁定重要信息,往往不是思维的结束,还要进一步思维,加工重要信息。
第一部分(27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题目配备]
1.汉字(字形字音);2.词语(成语熟语);3.句子(病句辨析); -------------
-------------
4.文学常识(作家作品);5.句群(语言连贯)。 [汉字字形、字音要点]
①重点为形声字,多音字,形近、音近字及其他习惯性易错字; ②备考中进一步检查积累,圈定重点范围,解决个性化的问题; ③考场上要避难就易,快速确定关键点,筛出最有把握的选项。
[2011年北京卷·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活性炭 韬光养晦
冗(rǒng)长 恪(kè)尽职守
B.谐奏曲 咄咄逼人 怆(chuàng)然 怙恶不悛(qǔn) C.威慑力 暇不掩瑜 攫(jué)取 唾(chuí)手可得 D.笑咪咪 按图索骥 荒谬(niù) 返璞(pú)归真
[解析]参考答案:A(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 B.协奏曲、怙恶不悛(quān),C.瑕不掩瑜、唾(tuò)手可得,C.笑眯眯、荒谬(miù) [成语熟语要点]
①考查重点为成语,大多是常用成语,少有过于浅白或艰偏的; ②备考中要检查知识积累,纠正望文生义、偏解语素等易错点; ③备考中要强化聚焦比较意识,错误点有对象、性质、色彩等; ④考场上可避难就易,聚焦关键点,快速筛出最有把握的选项。 [2011年北京卷·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解析]参考答案:A(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聚焦词语:触犯法律的行为。判断:使用正确)
B.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指意外碰见。聚焦词语:春雨。判断:使用不正确。应改为:不期而降) C.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聚焦词语:极目远眺。判断:使用不正确。应改为:江流不息)
D.兵不血刃: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胜。聚焦词语:激战。判断:使用不正确。应改为:摧城拔寨) [辨析病句要点]
①考查重点是感知语病,而不是病句类型辨别和修改语病; ②认识“所有的病句问题,归根结底是用词不当的问题”; ③备考中要坚持默读语句,在感性认知基础上做理性判断; ④考试中,首先要默读语句,聚焦于疑窦点,认定语病点。 [2011年北京卷·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
-------------
C.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解析]参考答案:B(没有语病)
A.错误点: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改正: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或:主要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
C.错误点: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发现而得名;改正: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被发现而得名) D.错误点:可改善营养缺乏;改正:可改善营养缺乏造成的皮肤不良状态) [文学常识要点]
①“文学常识”的考查重点是一般性常识,并非偏僻的专业知识; ②“文学常识”考查的内容,绝大部分是语文学习中多次见到的; ③备考复习中要相信平时学习积累,无需做过于细密的死记硬背; ④考试中,要体会每个选项的关键点,避难就易,突破一点判断。 [2011北京卷·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写了与楚汉相争时的项羽有关的事。 B.“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所写的内容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关。
C.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他所创作的90多部小说,总名为《人间喜剧》,堪称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D.海明威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等。
[解析]参考答案:C(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现实批判主义文学家) [思辨]B(这副对联) [语言连贯要点]
①考查重点是语句的衔接,可能采用不同题型,不要受题型变化干扰; ②语言连贯的原则:共同的话题,合理的句序,语句间的衔接和呼应; ③备考中要坚持认知语言为主,方法为辅,不宜用方法代替认知语言; ④考试中要关注句号,聚焦重要信息及重要信息间的关系,快速判断。 [2011北京卷·5]在文中①②横线上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 ① 。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 ② ,上面镌刻者“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B.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C.①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建着古城 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D.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 ②远远地就能望见那别具一格的拱形城门 [解析]参考答案:D(①承上句“纳西古城”,②后接“上面”——城门上面) 语文试题解析㈡
二、文言文阅读
本大题共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
-------------
[文言文阅读备考要点]
①文言文阅读题目是知识积累和推断能力的综合考查; ②文言文阅读最重要的前提环节是一般性读懂文言文; ③知识积累三要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④文言知识积累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文言实词积累。 [题目配备]
6.词语(理解实词),7.词语(理解词语),8.句子(句意理解),9.文章(文意解析)。 [文本阅读要点]
①文本阅读的重点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不重要; ②备考复习中,要看需要,读文本是巩固文言实词的重要手段; ③考试中,是否读文言文的文本,要根据自己和题目需求确定。 [2010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①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②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之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③,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注释:①誳:弯曲。②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③涔:积水。 [译文]
事情有的可以做但是不可以说,有的可以说却不可以去做,有的容易做却难以成功,有的难以成功可容易败坏。这四种谋略,只有圣人可以明白而且加以注意。
弯曲一寸因此而伸展一尺,圣人做这样的事;在小的方面屈从而在大的方面正直,君子便是这样行事的。周公有杀死兄弟的祸害,齐桓公有争夺国君之位的名声。然而周公凭借自己的仁义弥补了缺憾,齐桓公凭借功业消除了自己的坏名声,(这两个人)都算是才德杰出的人物。假如因为一个人有小的过错就掩盖了他在大的方面的美德,那么天下就没有什么圣明的王和贤明的相了。所以眼睛里有了疵斑,不对视力有妨害的话话,就不能用火灼炙;喉咙里有了疾病,对呼吸没有妨害的话,就不能去贯通。黄河边上的平原地区坟冢多得数不清,人们还是把这儿看作平坦的;水流激荡兴起波澜,浪尖比水面高出很多,但水流还是被看作平的。从前,曹沫为鲁国带兵,三次作战不胜,丧失了上千里的国土。假如曹沫考虑问题不顾将来,不转身逃跑,因而在战阵之中刎颈自杀,那么他就将终生是个战败被擒的将领了。可是曹沫不以自己的战败为羞辱,而以身死却没有建立功业为耻;后来在柯地齐鲁会盟时,他手执三尺利剑,指向齐桓公的胸膛,(逼齐桓公归还侵占的鲁国领土,)于是三次战争中失去的土地,一下子都被返还了,曹沫之勇武闻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大功。管仲辅佐公子纠,没能实现继承君位的目标,不可以说他有智慧;(如果失败时)管仲只顾逃命,而不能为公子纠的祸难献身,不可以说他勇武;(后来管仲被)捆绑起来押到齐国,他不以此为耻辱,不可以说他忠贞。具有这三种品行的人,连普通百姓都不愿与之为友,作君主的人不会用他为臣。然而当管仲从囚禁中被放出来,掌管齐国的国政,结果九次召集诸侯盟会,匡正天下。假如管仲(当初)献出生命,不顾及图谋将来,又哪里会有这样的霸业功勋呢?如今君主论定自己的臣子,不考-------------
-------------
虑臣子在大的方面的功绩,不着眼于臣子的大节,而苛求臣子小的善行,那就是失去贤才的做法了。所以一个人有广厚的德行,就不必责求其小节;一个人在大的方面有好的声誉,就不要苛责其小的失误。牛蹄子踩出的小坑形成的水洼,不可能养鳇鱼和鲟鱼,蜂窝里也容不下天鹅蛋。因为小的形体不足以包容大的形体。 [文言实词要点]
①重点是古今词义有差异又有关联的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②要将知识积累和语意推断结合,不能单凭知识积累,也不能只靠语意推断; ③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目的是巩固相关知识并且强化聚焦判断意识; ④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根据题目要求,首先对最有把握的选项快速判断。 [2011年北京卷·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难成而易败者 败:毁坏
B.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之为易也 易:平坦
C.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 反:返回,这里指收回 D.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 而求小善 略:简略
[解析]参考答案:D(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正确解释:简要。) A.聚焦词语:成;知识积淀: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判断:正确。 B.聚焦词语:河上;知识积淀: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注释);判断:正确。 C.聚焦词语:亡;知识积淀:河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判断:正确。 D.聚焦词语:总;知识积淀:亮独观其大略。(《隆中对》);判断:不正确。 [文言虚词要点]
①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虚词,重点是常见虚词比较特殊的用法; ②考查的实质不是罗列虚词知识,而是理解相关文意的切入点; ③备考中,要对选项逐个甄别判断,明确强化语意判断的意识; ④考试中不必逐一推断,依题目要求快速判断最有把握的选项。
[2011年北京卷·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 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昔者,曹子为鲁将兵 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 C.使曹子计不顾后 使管仲出死捐躯
D.布衣弗友,人君弗臣 今人君论其臣也
[解析]参考答案:C(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假使,连词) A.但是(连词,转折关系),不译(连词,承接关系) B.给(介词),是(判断动词) D.作臣下(动词),臣下(名词) [句意理解要点]
①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所用材料多为Ⅰ卷文言选句; ②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本,重点是疏通句意,理解句子间的关系; ③备考中,坚持直译相关句子,必要时回到文本理解句间的关系; ④考试中,快速理解句意,聚焦关键点,判断补出词语是否合理。
[2011年北京卷·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目中有疵,不害于视,(则)不可灼也 B.喉中有病,(苟)无害于息,不可凿也 C.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而)犹之为平 -------------
-------------
D.遁逃奔走,(然)不使其难,不可谓勇
[解析]参考答案:D(补出后不符合文意,补出词语应为:而) A.聚焦词语:不害于视 不可灼也;判断:补出后符合文意。 B.聚焦词语:无害于息 不可凿也;判断:补出后符合文意。 C.聚焦词语:差以寻常 犹之为平;判断:补出后符合文意。 D.聚焦词语:遁逃奔走 不使其难;判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 [解析文意要点]
①考查范围是对文章中内容的全面理解,错项的误点是明确的; ②考查的实质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次理解相关文句的切入点; ③备考中,要逐项择定选项在文中的对应句,逐一做比较判断; ④考试中,择定选项的文中对应句,快速突破选项的一处误点。 [2010年北京卷·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解析]参考答案:B(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
A.相关文句: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判断:符合文意 B.相关文句: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陈中,则终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判断:不符合文意。
C.相关文句: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使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累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判断:符合文意。
D.相关文句:今人君之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鳝鳢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判断:符合文意。 语文试题解析㈢
第二部分(123分)
三、文言短文断句,名句名篇默写,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延伸 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题目配备]
10.文言短文断句(5分),11.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古代诗歌阅读(7分),13.古代诗歌延伸(10分)。 [文言短文断句要点]
①考查范围是对浅易文言文的断句,所用材料多为独立文言语段; ②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断句只是考查的切一种方式; ③备考中,要以解读文本为主,断句标志为辅,将二者结合起来; ④考试中,要致力于对文本的解读,适当注意断句的一般性标志。 [2011年北京卷·10]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熹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 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 以 修 其 身 然 后 推 以 及人非徒欲其 务 记 览 为 词 章 以 钓 声 名 取 利 禄 而 已 也 今 人 之 为 学 -------------
-------------
者 既 反 是 矣 然 圣 贤所以敬人 之法 具 存 于 经 有 志 之 士 固 当 熟 读 深 思 而 问 辨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解析]参考答案:熹 窃 观 古 昔 圣 贤 所 以 教 人 为 学 之 意/莫 非 使 之 讲 明 义 理//以修 其 身/然 后 推 以 及 人/非 徒 欲 其 务 记 览//为 词 章//以 钓 声 名//取 利 禄 而 已 也/今 人 之 为 学 者//既 反 是 矣/然 圣 贤 所 以 敬 人 之 法//具 存 于 经/有 志 之 士//固 当 熟 读//深思而问辨之。 (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说明]斜线(/)处,必断;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译文]我私下思考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的用意,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就算了。今天的一些读书人,违背了圣者的教导。然而圣哲尊重人才的原则全都明示在经典中,有志向的读书人一定要认真研读,深刻思考,从而明辨其中的道理。 [名句名篇默写要点]
①考查范围为“考试说明”要求默写的内容; ②考查重点是要求默写诗文中的第一流名句; ③备考中,要与熟读结合,与写作表达结合; ④考试时,要注意默写准确,注意关键性字。
[2011年北京卷·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做其中4道题)。 ①莫春者,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鹏之徒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③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④衔远山,吞长江, ,横无际涯, ,气象万千。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楼船夜雪瓜洲渡, 。 ,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
⑥ ,毕竟东流去。 ,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参考答案]①春服既成 浴乎沂 ②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③庶竭弩钝 北定中原 ④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
⑤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⑥青山遮不住 江晚正愁余 [古代诗歌阅读要点]
①把握形象:诗歌贵在形象思维; ②体会意象:连缀整合诗歌形象; ③理解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④联想想象:诗歌阅读思维方式。 理解诗歌要点
①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 ②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形象,整合诗歌意象; ③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推断; ④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变成一篇散文。 [2011年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示秬秸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
-------------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释: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译诗] 示秬秸 张耒
北邻家有个卖饼的年轻人,每天五更天还没亮,就沿街叫卖,即使天气严寒大风也不停止,而且很准时。于是为这个写下这首诗,将此作为警诫,给秬、秸两个儿子。 城头月亮刚刚落下,寒霜像雪一样铺展, 五更时候,楼头更鼓有气无力像要撕断。 孩子捧着饼盘走出家门,一声吆喝呼喊, 市楼东西门还未启,人们还没来到市间。 寒冷的北风吹透我的衣衫,直吹向饼盘, 我不怕自己衣单身冷,只怕那饼被吹寒。 职业没有高低之分,人的心志一定要坚, 男人一生有了追求,还怎么可以再偷闲? [客观题目要点]
①题目主要是微观确切题目,是对古诗“一词一句”的解读; ②回答问题的基础是解读诗歌,而不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 ③备考中,要逐项将诗句与选项对照,强化聚焦比较的意识; ④考试中,要集中精力,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2011年北京卷·12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去担忧饼冷难卖。 D.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解析]参考答案:B(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歌一声,是说卖饼儿走出家门时一声呼喊吆喝,响亮有力并令人警醒。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文字”“形象”“感情”三个层面做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而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要确切,作答要尽量做到流畅、完美; ④考试中,要从“文字”入手,以“形象”为核心,归结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2011年北京卷·12②]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词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思辨]“参考答案”未能就最典型的例句做出具体、恰切的分析。 [备考答案]
这首《示秬秸》诗,在写景叙事中语言平实如话。写景:“城头月落”“楼头五更”直接道来,没有任何修饰;“霜如雪”的比喻也很浅近。叙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就像散文一样明白。诗用七言古体,没有律诗的对仗,四换韵脚,不事雕琢,平仄兼用。这种语言,与诗歌所写的下层劳动者的生活情景高度吻合。
诗歌语言虽然平实,但平而不淡,富有独特的韵味。开篇两句写景,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多角度勾勒出凌晨空旷寒冷的环境,对卖饼儿的形象做出有力烘托,使其动作更鲜明,呼声更清晰。-------------
-------------
“歌一声”与“人未行”对比鲜明,对卖饼儿勤奋自强的赞许跃然纸上。 诗歌在平实的叙述中,也不乏细节特写,“北风吹衣射我饼”,换用第一人称,诗人完全走进了卖饼儿的精神世界,一个“射”字,也就更令人感同身受。“不忧衣单忧饼冷”揣摩心态,写出了卖饼儿的艰苦和志气,为诗歌最后两句对儿子的劝诫做出了坚实的铺垫。 [扩展说明]
我们反对高考备考中的“题海战术”,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种备考方式“以考代练”,将考试和备考混为一谈,盲目地以为单凭简单的大量做模拟题目就能“熟中生巧”,提高考试成绩。考试和备考有关联,但也有重要区别。考试是迸发能量,展示能力,以获取优秀成绩为唯一目的;备考是积蓄能量,强化意识,为获取优秀成绩作充分准备。
认识这种区别,对于语文学科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既非能力,更非知识,而是意识——对高考语文试题规律和答题思维规律的认识。
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在于平时的日积月累。语文备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固有的语文能力得到最大比率的展示。正因为此,认识并强化试题规律的认识,最大可能地接近思维“自觉意识”就成为备考的关键环节。
题海战术不能实现这种突破,因为对题海的盲目迷信,使教师和学生往往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其实,“参考答案”只是阅卷评分时的一种“参考”。有些“参考答案”并不正确,很多有严重缺陷。对“参考答案”的盲从,不但无助于形成、强化学生的“自觉意识”,反而会干扰、模糊学生的“自觉意识”。很多“参考答案”在阅卷中都要做校正、补充,甚至被推翻。
为改变以“参考答案”为终极目标的语文备考惯用方式,这里引入了“备考答案”的概念。“参考答案”,只是阅卷评分的参考,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可以理解,可以修正,在阅卷中也可以接受;但是不能照搬到备考中来。“备考答案”要力求准确、规范、严谨、精彩,尽善尽美。为强化备考的“自觉意识”,“备考答案”也可以做必要的变形和延伸。 有的同学问,“备考答案”到哪里去找?所谓“备考答案”,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和笔下。“备考答案”不能等待别人恩赐,靠的是我们自己的思考和提高。备考中,可以将自己作出的“备考答案”与“参考答案”对照,取长补短,反复琢磨。这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如我们永远追求真理,但永远不能穷尽真理。 有的语文教师说:“我是参考答案的坚决捍卫者”。是啊,作为教师,他们手里有模拟试题的“参考答案”,但是,在 6月7日的高考考场上,我们的学生手里并没有“参考答案”,他们只有努力答得更好,最大可能地接近或者超越参考答案,靠的是备考的努力培养;更何况,这种努力还是重要的语段写作练习,更是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老师不应该是模拟试题和参考答案的奴隶,应该是真理的坚决捍卫者吧?
“备考答案”承担的任务,不仅只是某一道题目的得分;它所瞩目的是学生备考过程中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语文素养和做人素养的综合提高。这是一种将语文应试能力纳入素质教育轨道,摆脱应试教育桎梏的尝试。我坚信,在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人不愿或不能给出恰切“参考答案”的状况下,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的教学责任和职业义务。
获得“备考答案”的过程,就是落实“据题精答”总体思路,明确“动态、比较”基本原则,锤炼“聚焦重要信息”意识能力的过程。这是促进语文学习回归“本色”的努力。因为,复习中的这一过程,必须排拒专业术语(梳理、解释语文)和方法套路(涂抹、包妆语文)对语文复习的扭曲,必须依托,因此呼唤学生知识、思维、思想、情感、审美和语言能力的积淀。而这积淀,源于平日的语文学习——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习。文言文断句的题目给我们的启示,不应仅仅是“句读”吧? [古代诗歌阅读延伸题要点]
①延伸基础是读懂诗歌,读懂诗歌的关键是把握形象,理解感情; ②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抓住景和情的关系做判断、理解和分析; ③考试中,按照题目要求的方向,做清晰适度、表达流畅的延伸; ④备考时,可按照题目要求的方向再延伸,从而辐射到写作领域。 -------------
-------------
[2011年北京卷·13]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法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
第二问: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
[再延伸备考示例]
北宋文学家张耒为了教育自己的两个儿子张秬、张秸写下了《示秬秸》这首七言诗。在诗序和诗歌中,张耒介绍了邻居家一位卖饼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很勤奋,在天还没亮,街上行人还没出来的五更天就绕街呼卖,即使是严寒大风也不停止,他不怕自己寒冷,只担心饼被吹冷。并且非常准时,从无偏差。谈到写这首诗的目的,张耒说:“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可见,张耒是从卖饼年轻身上,有所警觉,写诗来教育自己的儿子,这两个高官的后代。 教育的内容在诗收尾的两句明确表达出来。“业无高卑志当坚”,张耒特别告诫张秬、张秸,要认识到未来从事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绝不能贪恋高官厚禄、锦衣玉食,重要的是要树立坚定的意志,不畏艰辛,奋发图强。“男儿有求安得闲”,张耒着重叮嘱张秬、张秸,人生在世要有追求,有抱负,要信守职业操守,持之以恒,勤勉不懈。
一千多年前张耒的这首诗,在今天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的教育启迪。作为首都北京的学生,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都比较优越,我们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并从点滴做起。社会上的攀比之风,某些“富二代”“官三代”的作为,应是我们的警戒。那些做着平凡、甚至艰苦工作的年轻人,他们那种坚忍奋斗、矢志不渝的精神才是我们的榜样。 张耒教育儿子,特别注重效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以邻家卖饼的年轻人为榜样,从正面激励孩子,特别具有形象的启发性,而儿子引起张耒警觉的不良行为,他并没有说破。正面开导的效果好于反面斥责。
张耒的诗歌浅近通俗、朴实真切,对卖饼年轻人的行为描述具体,细节丰富。形象饱满,褒扬赞许的感情也就十分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孩子反复诵读,会体会到更多的教益。诗歌的这种艺术感染力比枯燥大道理的说教要大得多。这对我们今天处理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启迪。 2011年北京市高考 语文试题解析㈣
四、实用类文章阅读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题目配备]14. 散点型选择题(3分),15. 概括型简答题(5分) [文本阅读要点]
考试目的:两三分钟准确把握文本思路。 备考目的:明确并强化信息比较的意识。 大致步骤:
①各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重要语句; ②重要语句内,词与词比较,把握重要词语; ③连缀重要词语,把握语段大意和文章思路。
[201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生物能源在我国农村被广泛使用。直接燃烧秸秆做饭烧水是最普遍的使用方式,但这种方式,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随着生物能源技术的发展,利用农村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农户乃至城镇居民生活提供清洁、高效的生物能源已成为可能。 在A市J庄我们参观了户用秸秆气化炉的使用。这种气化炉比家用的液化气罐大不了多少。它通过燃气管和焦油滤清器接到灶台上。滤清器由两个串联的圆柱体小罐(直径约 10厘米、高约30厘-------------
-------------
米)组成,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这种气化炉适用燃料广泛,秸秆、树枝、杂草都可粉碎使用。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3%,一个四口之家,只需一吨秸秆(干物质)就能满足一年烧水做饭的能源需求。
生物质发电,也是开发利用生物能源的重要途径。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国外重点发展的是比较大规模的直燃发电系统,在S县我们参观了国家发改委核准的一个直燃发电示范项目,该项目去年并网发电,已稳定运行9个多月,累计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
利用生物能源还可直接制取液态燃料,在D县我们参观了一个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秸秆本身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如不将它们分离开是没办法酶解的。以前用酸解法分离,产生大量废水,环保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汽爆之后,就可利用其中的纤维素进行酶解(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酶解后纤维素就变成了葡萄糖,同时加入酵母,就将葡萄糖变成工业乙醇,然后提纯、脱水,就生产出燃料乙醇。汽爆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秆废渣,两吨渣子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洁,这个示范项目的几个关键技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
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 [思路结构]
①可能提供清洁高效生物能源 ②户用秸秆气化炉的使用 ③开发利用生物能源发电 ④生物能源制造液态燃料 ⑤农村生物能源体系前景广阔
[选择题目要点]排除干扰,认清实质
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相关句;
②对照——比较选项和相关文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相对照,可以接受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③判定——对照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2011年北京卷·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焦油滤清器的研制,使柴草直接燃烧所产生的灰分远远少于原煤。 B.我国生物质直燃发电和气化发电在规模发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C.利用秸秆酶酵解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利于环保。 D.我国农户,村镇,县市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已取得了重要成果。 [解析]参考答案:C(符合文意)
A.相关文句:滤清器能解决气化过程中因焦油含量高而导致管道堵塞和二次污染的问题。这类燃料的热值比原煤低一些,但一般原煤燃烧有20%-30%的灰分,而这种炉子的灰分只有2%-3% 。 问题实质是:“柴草燃烧产生的灰分少于原煤”是不是“滤清器研制使然”? 正误判断:不符合文意。
B.相关文句: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生物质气化发电的技术,目前都比较成熟。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实现了我国生物质发电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零的突破。 问题实质是:“一种实现零的突破”是不是意味“两种都取得重要突破”? 正误判断:不符合文意。
C.相关文句: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所用燃料,可全部使用秸秆废渣,两吨渣子可顶一吨原煤,基本不含硫,很清洁。 问题实质是:“基本不含硫,很清洁”是不是“利于环保”? -------------
-------------
正误判断:符合文意。
D.相关文句:农村生物能源供给使用体系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还很多,但无疑具有广阔前景。
正误判断:不符合文意。 [扩展说明]
重要信息显示着考查的实质,次要信息起着干扰的作用。由“试卷问题”转向“实质问题”,应该是一种“自觉意识”。这一“自觉意识”的确立与巩固,将保证我们快速拨开“试卷问题”的迷雾,使“实质问题”水落石出;还可以帮助我们判别模拟试题——只有可以形成简明的“实质问题”的题目,才是高考可能考的题目。新课改语文试题在这方面必须坚持传统。
回答“试卷问题”主要靠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回答“实质问题”则主要靠语文能力和对生活的一般认识。新课改语文试题在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简答题目要点]清晰其途,丰腴其实
①提取信息——根据题目的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 ②转化信息——通过联想做出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 ③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 ④答题原则——独立思考,不迷信参考答案。做到文本要点无一遗漏;作答无一词无根据。 [2011年北京卷·15]文中谈到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有“几个关键技术”,请根据文意简答这是些什么技术。 [参考答案]
汽爆分离技术、酶解过程技术、制造纤维素酶技术、提纯脱水技术。 [思辨]题目所问的“几个关键技术”,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的。这在文本中找不到任何依据。因此这道题目“无解”。“参考答案”依据的是“这个(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项目的工艺流程。“工艺流程”的每一环节是否只含一项“技术”?实现“工艺流程”所需要的各项技术,是不是都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的“关键技术”?文本中均无根据。我们只能揣想(“揣想”不是权威“答案”),“工艺流程”中每一环节,均为一项技术,其中属于首创的,或许就是“已通过中国科学院技术鉴定”的“关键技术”。据此“揣想”,在备考中可将题目改为:文中谈到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的工艺流程,实现它有哪些技术突破?请根据文意简答。 [重要信息转化]
通过秸秆酶解来生产燃料乙醇,秸秆本身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如不将它们分离开是没办法酶解的。现在用汽爆工艺代替了酸解工艺 ——用汽爆工艺分离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技术。
酶解所用的纤维素酶是自行研制的——制造纤维素酶的技术。
[备考答案]根据文意,实现“秸秆酶解生产燃料乙醇”需要两项技术突破:一、用汽爆工艺分离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技术;二、制造纤维素酶的技术。 分享
语文试题解析㈤
五、文学类作品阅读
本大题共四小题,共25分。 [题目配备]
16.多项选择题(4分),17.阅读简答题(7分), 18.阅读简答题(4分),19.延伸简答题(10分)。 [文本阅读要点]
考试目的:两三分钟准确把握文本思路。 备考目的:明确并强化信息比较的意识。 大致步骤: -------------
-------------
①注意作品题目,据此体会作品的思路和主旨; ②语段之内句与句比较,筛出并把握重要语句; ③合并某些相关的铺陈语句,关注概括性语句; ④提取压缩重要语句,把握语段大意文章思路。 [2011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
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峦叠峰,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
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思路结构]
①河西走廊是商品粮基地 ②祁连雪灌溉着河西走廊 ③祁连山雪净化内心境界 ④祁连神话传说令我神往 -------------
-------------
⑤神话传闻汇集民族历史 ⑥观祁连雪感受生命情感 ⑦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
[选择题目要点]立足思辨,认清实质
①定位——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信息,在文本中择出与之“照应”的信息,据此确定选项的相关域;
②思辨——以全文主旨、内容、情节为背景,在相关域中思辨选项有无根据,是否合乎事情事理、文意文理;
③判定——思辨中需要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自己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而快速、准确判定选项的正误。
[2011年北京卷·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蒙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即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 [解析]参考答案:B、C(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
A.相关域: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杨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穆天子传》……《淮南子》…… 正误判断:理解正确。
B.相关域: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的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正误判断:理解不正确。
C.相关域: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 …… 正误判断:理解不正确。
D.相关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正误判断:理解正确。
E.相关域:千里河西走廊……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 正误判断:理解正确。
[简答题目要点]清晰其途,丰腴其实
①提取信息——根据题目的要求,在文本中择定重点阅读区域,提取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 ②转化信息——通过联想做出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 -------------
-------------
③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之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形成连贯、规范的答案; ④答题原则——独立思考,不迷信参考答案。做到文本要点无一遗漏;作答无一词无根据。 [2011年北京卷·17]作者在文章的开关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开头以古诗渲染作者从前的印象,在强烈的对比中反衬现实真相;起笔大气,在引起下文的同时,也透露出文章特有的书卷气。
结尾的引用既印证了前文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的关系,引发作者的诗句来收束文章,同时又以林则徐寂寥无奈的心境映衬作者明朗向上的情绪。 [思辨]答非所问。题目问的是:其(作者)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回答的是:其(文章)作用是什么。 [备考答案]
文章开头引用古诗“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写出在古诗浸染下,作者对河西走廊“黄尘弥漫、阒寂荒凉”景象的固有成见;从而反衬出现实中河西走廊一派“江南秀色”的景观,更鲜明地表达出自己为之倾倒的感情。并为全文浓厚的历史文化内容,做出恰当的前导。 文章结尾引用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所写的诗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总括上文“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的感受,同时引出自己的诗句收束全文。同时,用林诗透露出的无奈无助的心态,反衬时代变迁和全文表达的“千里相随照眼明”的积极明朗的感情,使文思焕然,鲜丽明朗。 [2011年北京卷·18]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
雪化成水汇成了河流,哺育着河西走廊世世代代的子孙; 雪赋予祁连山以壮丽景观,圣灵神韵,是人生亲切之感; 雪充当的是作者抒发思想感情和表达历史感悟的载体; 雪作为生动鲜明的感性意象,使文章富于艺术感染力。 [思辨]题目说: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作者对“文眼”的理解有偏差。所谓“文眼”,是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也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如果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那岂不成了满篇皆“眼”了?
“参考答案”则说:雪是贯彻全文的线索。当然“参考答案”的说法比较准确。那么,为什么题目一定用作者不够准确的说法误导考生呢?
题目问: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到底指什么?“参考答案”列举了五个方面。其中第一条、第四条、第五条,是就“文”而言;第二条、第三条,是就“雪”而言。是不是命题人自己都没弄明白要问什么呢? [重要信息转化]
祁连雪——文章题目,贯穿全文的意象。
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祁连雪丰美、清冽,灌溉河西走廊,哺育一代代子孙。 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祁连雪勾勒出祁连山素洁的脊线,构成独特的高山丽景,使人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
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
-------------
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祁连雪引发人们思考自然、社会、历史,产生对历史的激动。
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祁连雪高洁神圣,用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将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
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祁连雪陪伴旅程,慰藉、寄托感情,并印证时代精神的变更。 [备考答案]
“祁连雪”是文章的题目,又是贯穿全文的意象,作者赋予“雪”以丰富的内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祁连雪丰美、清冽,灌溉河西走廊,哺育一代代子孙。祁连雪构成祁连山独特的高山丽景,使人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祁连雪引发人们思考自然、社会、历史,产生对历史的激动。祁连雪素洁神圣,用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自然景物与生命情感交融互渗,将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祁连雪陪伴旅程,慰藉、寄托感情,并印证时代精神的变更。 [现代文阅读延伸要点]以本为据,清晰适度
①延伸的基础是读懂文本和题目所要求文句,结合全文确切理解关键词语; ②在充分理解题目要求文句的前提下,做出合情合理的分析、认识和判断; ③考试中,按题目要求的方向,做清晰适度、要点完备、表达流畅的延伸; ④备考时,可沿题目要求的方向做进一步扩展延伸,从而辐射到写作领域。 [2011年北京卷·19]文中说“观山如读史”,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或阅读体验,说说从“观山如读史”中获得的启示。(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第一问:祁连山为当地古往今来的历史提供了自然条件,历史文献中的积淀也赋予祁连山以丰厚的人文内涵,史中有山,山中有史;眼前的自然山景也触发作者的历史记忆,唤醒了作者的历史感。 第二问:略。 [再延伸备考示例] “观山如读史”,意思是观赏一座山就如同阅读一部历史。这是《祁连雪》一文的作者途经祁连山,观赏祁连山的绵延群峰和岭上素洁白雪涌生出的切实感受。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又为什么会这样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方面,因为祁连山的雪水丰美、清冽,灌溉着河西走廊,哺育着那里一代又一代的子孙;祁连山雪岭丽景使人的心境趋向宁静、明朗、净化。另一方面,又因为祁连山丰富的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使作者如醉如痴,欢忭不禁。现在驱车途经祁连山,景观与故事叠合,使他深入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造化与心源合一,仿佛能谛听到无声的人文倾诉。自然景物的客观形象与对生命情感的主观象征认识交融互渗。千里祁连山雪,相随相伴,使作者像读一部史书,眼明心亮。因此说出了“观山如读史”的感受。 在我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历里,也常有“观山如读史”的体会,获得启示。 我特别喜欢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在诗人眼中笔下,莽莽苍苍的昆仑山,不但是中华的脊梁,更是阅尽中华历史的丹青史册:“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中国古话说:“仁者爱山。”历代有功于国于民的执政者,最奉行倡导的就是“仁政”。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在古典诗词中,经常读到“山”的形象,“山”的寄托。“山围故国周遭在”,包含着王朝的兴替;“山河破碎风飘絮”,倾诉着亡国的悲怆——“山”刻录着历史沧桑。-------------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着少年壮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着无畏的豪情——“山”,凝聚着人生追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展现出无垠视野;“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体现出坚定信念——“山”,启迪着民族的智慧。
一次乘机由北京去云南,天气晴好。由舷窗俯瞰祖国大地,山川莽莽。太行山脉嶙峋苍劲,我仿佛听到抗日战争隆隆炮声,听到八路军激越豪迈的军歌。秦岭山脉怒涛翻卷,我似乎看见金戈铁马猎猎旌旗,看见兵士拼杀将军喋血。岷山山脉千里积雪,我好像望见汩汩融雪,涓涓溪流,编织天府之国的锦绣水网。蒙山山脉红土娟秀,我分明感到蝴蝶泉边彩蝶纷飞,各民族和谐交融的景象。一山接一山,向我展示出一卷中华民族波澜壮阔、卓绝伟大的史册。 “观山如读史”,浩浩苍苍的山峦,绮丽多彩的历史,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心灵启迪。 [阅读小结]九个主题词
生活、语言、思维——坚持语文本色; 精选、精思、精练——辨清考试备考; 聚焦、转化、连缀——强调思维勤奋。 语文试题解析㈥
写 · 放 · 自主 · 据题发挥
写好作文的根本是“认识、感悟熟悉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改变应试教育异化写作传统的“就题选材”的被动做法;坚决把作文题放入熟悉的生活中表现。 一个“细节”,一个“感悟”,是作文成功的两大柱石。以此为基础,写作备考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对题目的认识与信心——用“作文思维观”,突破“作文常识观”; 二、自我充分有效的准备——用“感悟生活法”,取代“死背素材法”; 三、构建联想想象的桥梁——用“务实创造论”,更替“空想创造论”。
高考作文题目提供写作思维的原点。给标题和给话题作文是给出一个原点,作为写作依据;给材料作文则给出一种生活场景,其中包含若干原点,供考生选择。
考场作文要由原点出发,在生活的广阔空间中,发挥展示思维,向外辐射。一般而言,思维距离原点越近,越容易符合题意,越不容易写出新意;思维距离原点越远,越容易写出新意,越不容易符合题意。考生只有做好充分准备,写熟悉的素材,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既高度符合题意,又特别具有新意的优秀作文。 六、写作
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11年北京卷·2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
生甲: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
生乙:但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个项目的发展。
生丙:有人主张中国队应让出一两枚金牌。我不赞成。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赛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解析] 作文题目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我们必须严格审视“以上材料”,这是写作之“据”。
材料第一句说:“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这一句可以理解为:一、师生们的议论-------------
-------------
围绕“鹿特丹世乒赛结束”进行;二、师生们的议论由“鹿特丹世乒赛”引申展开。但更准确的理解应该与“鹿特丹世乒赛”并无直接联系,就好比“雨后,师生们一起议论”,所议论的内容,可能与“雨”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当然,间接关联,那是躲也躲不开的。如果你说这是强辞夺理,也对——可是,很多“理”,都是在“强辞”中夺得的;反之,如果禁不住“夺”的“理”,那也站不稳,站不住。 如果材料第一句说:“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就此一起议论”,那后面的议论,要围绕“鹿特丹世乒赛”进行,考生的作文也需要以此为原点展开;
如果材料第一句说:“鹿特丹世乒赛,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师生们就此一起议论”,那后面的议论,要围绕“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进行,考生的作文也需要以此为原点展开;
现在材料第一句只说:“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那后面的议论,就完全可以海阔天空,漫无边际了,考生的作文也完全可以没有原点地自由展开。 其实,这还不是重要的问题。问题还在下面。
材料中三个学生的发言是由“鹿特丹世乒赛”向外引申展开的。
生甲的发言,由中国队包揽全部冠军的现实展开,谈到竞技体育的固有规律。
生乙的发言,着眼于一个国家长期包揽金牌(当然,生乙用了一个贬义词语“垄断”)的可能后果,思考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
生丙的发言,反对让出金牌的主张,坚持维护公平竞赛的原则与奥林匹克精神。
非常鲜明的是,生甲、生乙、生丙发言的后面还有“省略号”,“省略号”包括更多学生,也可能包括老师的发言。无论材料第一句话提供的背景如何,“省略号”在号召考生自行设置写作的原点。就算把“省略号”限制在“鹿特丹世乒赛”的背景内,“省略号”所提供的写作原点也是无穷无尽的。例如——
生丁:中国队包揽冠军又不违背世乒赛的“规则”,我们有什么可担忧的? 生戊:中国队包揽乒乓球比赛的冠军,将会促成世界体坛格局的重大转折。 生己:中国乒乓球运动有责任以宽容包容的胸怀推进世界乒乓球技术水平。 生庚:乒乓球是中国国球,牵动国人的心,丢一个冠军都会影响社会安定。 生辛:北京体育馆——举办过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北京的符号。 生壬:陪练和科研、后勤人员,他们如细雨,似闲花,也做着无声的奉献。 生癸:这次世乒赛中国队包揽了全部冠军,就“满”了吗?那也不一定呢。 生子:乒乓球不只是球,它也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友情。 生丑:乒乓球队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典范,包揽冠军决不是偶然。 生寅:大家的议论真有意思,用乒乓球赛囊括了北京十年高考的作文题目。 生卯:岂止是北京十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它囊括了古往今来所有作文题目。 ……
材料中最后发言的是一位老师,他说:“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其中“同学说的”和“一定道理”显然不仅只是甲、乙、丙三位学生的发言和道理,也包括省略号包含的学生“发言”和“道理”。“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其他社会”?是不是还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美国社会、利比亚社会、童话社会、幻想社会、黑社会、白社会?应该是“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吧?
这还不算完,作文题目材料中的诸多发言,还只是考生作文的原点。现在,繁星满天,原点无数。 爱因斯坦说,A、B两点间只有一条直线,这是数学思维,A、B两点间有无数条线,这就是想象力。爱因斯坦的理性思维真是伟大。老先生一语道破作文思维的本质。能不令我们这些从事作文教学工作的人汗颜!
综上,北京卷作文题目的本质就是“漫谈生活”,或者说,继2008年后再次出现作文鼓励考生自行设置写作原点的景观。
有人说,这是作文命题的主观意图与试题的客观显现出现了误差。我不同意这种臆测。试题的客观显现,是考生和阅卷的唯一依据,它就应该是作文命题主观意图的显现。参与命题者的解释,只能代表他个人,而不能代表作文命题。作文题目白纸黑字,历历在目。考生和阅卷都必须遵从。 -------------
-------------
一般而言,考生写作思维的原点应由作文题目提供。这个作文题目则把原点的决定权给了考生。可以说:2011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做出了“不命题”的勇敢尝试。题目上清楚地写着一句话:今年作文不出题,同学们随意写吧!
[写作小结]四个关键句
关注平凡小事,感悟大事细节。
素材具有活力,全凭思想激活。
[例文] “让”与“不让”
“让”在传统道德观里似乎占据着高尚的地位。在诸子百家时代,先哲就倡导人们要“让”。“六尺巷”、“蔺相如忍让廉颇”等有关“让”的故事都脍炙人口。“让”,在中国传统里便成了“大度”、“宽容”的代名词。
然而,我们真的时时都要“让”吗?
就在又一届世乒赛结束后,不少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中国应该让出一两块金牌给其他国家。乍一看,似乎此观点正印证了中国道德中的“礼让”精神,但仔细一想,体育竞赛本是公平较量,如果真的如此“礼让”,那么公平何言?因此,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不让。不让,正是对规则的尊重,对公平的维护,对对手的尊重。
每种游戏,都有它的规则;既然有了规则,每个参与者都应该遵守。只有这样,游戏才能顺利进行。对于体育竞技来说,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公平竞争,就是其首要规则。如果每个人不能发挥自己全部能力,那么对于依靠不断较量中不断提升的体育来说,怎么才会有更长远的进步?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纵然中国兵乓球仍旧处于霸主地位,但是,一大批优秀的国外先手已然出现,他们便是在与中国先手的较量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他们,不需要“礼让”,而且,“礼让”对他们来说是不尊重,甚至是轻视。
因此,体育竞赛并不需要“礼让”。那么,其他方面呢?
记得美国有位著名的律师。他有着敏锐的眼光和傲人的口才。他总是一眼抓住对方的弱点,并据此给对方以沉重打击。在庭上,他总是丝毫不让对方,逼得对方节节败退。 有人劝他说:“不要那么逼迫,要让一让对方,得理还得饶人呢”。可是,他却回答:“我维护的法律,是正义。如果我让了,那将对不起我的当事人;如果我让了,那便是对正义和法律的亵渎。我为什么要让?
多么有力的回答!是的,在正义与真理面前,我们不能让!
其实,让与不让,我们要看为了什么。如果只是私人小利、个人恩怨,我们应该学会忍让,因为这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更加受人尊敬。
然而,有些方面我们就不能选择退让。在公平、正义面前,在祖国大业面前,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人是这样,国家更是这样。这便是为什么中国让出南非国家一百亿债务时得到了尊敬,而在台湾属于中国这一问题上坚决不让时也依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因为前者是小利,后者却是国家大业的原则。所以该让时,我们要有广大的胸襟;不该让时,我们坚守自己心中的原则! -------------
-------------
在小利面前,让我们让吧,让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在大义面前,让我们不让,坚守出人间的公平与正义!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