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课后知能检测 中图版必修2
一、选择题
下图是东汉时期的“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这一时期,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 第1题,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第2题,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 1.B 2.C
(2018·济南模拟)分析下图所示的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观点,完成第3~4题。
观点一 观点二 观点三 3.关于上述观点叙述错误的是( )
A.观点一过分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忽略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B.观点二过分强调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C.观点三强调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
D.在适当的生产力条件下,上述三种观点都是对的 4.下列做法符合观点三思想的是( ) A.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B.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解析】 第3题,过分强调人地关系中人或环境的作用都是不恰当的,人类与地理环境应当是平等友好、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第4题,B项做法使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压力增大,易造成环境破坏;C项做法不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D项做法过分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均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A项做法突出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符合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
展思想。
【答案】 3.D 4.A
(2018·南阳模拟)结合可持续发展知识,完成第5~6题。
5.“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共同性和公平性原则
6.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A.积极接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和培训,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规范自己的行为
B.只要能致富,干什么都行
C.开个小煤窑,办个土法炼焦厂,让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D.多生几个孩子,以后有人养老
【解析】 第5题,“竭泽而渔”就会使鱼无法持续利用违背了持续性原则。第6题,B项,只注重经济增长,不注重资源利用的方式和环境保护;C项,资源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D项,加大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均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答案】 5.B 6.A
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7~8题。
7.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 )
A.人口数量的下降 B.环境质量的改善 C.科技的进步 D.资源质量的提高
【解析】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深度加大。同时研究出一些替代产品,从而促使资源曲线在生态文明阶段呈上升趋势。
【答案】 C
8.在生态文明阶段,我们应该( ) A.严禁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 B.严禁使用一次性木筷 C.严禁使用楠竹编织袋购物 D.严禁使用垃圾发电
【解析】 在生态文明阶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地关系协调的最终途径,如使用可降解的塑料袋、利用垃圾发电、使用楠竹编织袋购物及严禁使用一次性木筷等。
【答案】 B
“牧童经济”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作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导致废物大量积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经济模式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①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②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③围
湖造田,开垦荒山 ④发展工业,随意排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和相一致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 )
①开展生态旅游 ②改善生态环境 ③持续性原则 ④公平性原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9题,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水北调可以解决部分地区的生产用水,有利于解决水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平衡性的问题,不一定会对环境产生如“牧童经济”一样的危害。第10题,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这两项环境措施可以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持续性原则。
【答案】 9.B 10.C
(2018·杭州检测)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11~12题。
11.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1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 解答本题组的关键在于对地形结构与农业用地结构关系的分析。第11题,由左图可知,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对应的农业用地应为林果业;但右图中显示此地种植业比重过大,林业、畜牧业比重偏小,即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第12题,丘陵地区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大牧场放牧业应该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种植业的比重已过大,不应继续扩大种植业面积;全面封山育林,不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答案】 11.A 12.D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河伯娶亲”
战国时期,魏国漳河年年泛滥,给当地人民带来很大的损失。当地流行一种恶俗:人们每年都要向漳河神——河伯奉献一位年轻的女孩,给河伯当老婆,期望法力无边的河伯平息雷霆之怒,不要用洪水残害人民。但是漳河依然年年泛滥成灾,危害人民。后来,漳河边来了一位贤明的地方官西门豹,他了解了河伯娶亲的真相后,就设计把那批鱼肉百姓的乡绅、里正统统扔到河里,并带领当地百兴兴修了水利。从此,漳河两岸的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材料二 培根的一句名言是“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培根认为,当你能够认识自然,并掌握自然规律时,
你就可以成为命令自然的不可抵抗的力量。
(1)“河伯娶亲”体现出当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门豹带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使漳河两岸人民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这体现出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人定胜天 B.因地制宜 C.天命不可违
D.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3)培根主张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古代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对自然规律认识不全面,处于崇拜自然阶段;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体现出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征服自然”是人们企图战胜自然思想的集中体现;恩格斯较为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
是:认识自然,运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充分调动人与自然的双重积极性,具有和谐发展的初步思想。
【答案】 (1)人类崇拜自然 人类相对较为被动地适应自然环境 (2)B (3)人定胜天
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本。
材料二 2019年8月,发改委在北京启动我国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承担低碳试点工作的5省8市将研究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
的阶段是_______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2)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3)推行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根据公平性原则,推行低碳经济,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试分析原因。
【解析】 材料一图实际上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图形化了,其横轴表示四个发展阶段,纵轴表示各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史前文明时代,人类利用简单工具在自然界狩猎、采集野果获取食物;到了农业文明时代,则主要通过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来获得物质产品;在工业文明时代,资本的影响力在下降,而科技的影响力在上升,这一时代,因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地矛盾也最为尖锐,因此人类必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当然就需要遵循可持续
发展的三个原则。大气中的碳主要来自能源燃烧排放的废气。推行低碳经济是指提高能源利用率;适度消费,减少能源消耗;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利用含碳的能源。
【答案】 (1)工业文明 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2)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3)提高能源利用率 适度消费、节约能源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4)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资源,排放废弃物量占世界排放量的绝大部分,因此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