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戏剧,诗

2022-05-04 来源:步旅网
《窦娥冤》

赏读课文第三折:

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请五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三折全文,体会一下戏曲是如何展现激烈的矛盾冲突的。分窦娥、监斩官、刽子手、蔡婆婆、舞台说明及科介) 1、 问:第三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

明确:三个场面:押赴刑场——婆媳诀别——三桩誓愿 2、问: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

明确: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3、在课文第三折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4、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

明确:10个曲牌,可以分成3个层次。

第1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层([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窦娥在刑场上发下三大誓愿。

5、学生齐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思考: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6.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

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二 赏析“三桩誓愿”

1、窦娥的三桩誓愿分别是哪三桩?其实质分别是什么? (1)血溅白练—希望刑场上的人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2)六月飞雪—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3)三年干旱 ——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

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2、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①浪漫主义手法。

②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又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角度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三、人物形象分析 1、窦娥

窦娥的基本性格特征:坚强刚烈、勤劳正直、淳朴善良、富有反抗精神

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是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是社会底层的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2、蔡婆婆

善良、逆来顺受、懦弱、动摇(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窦娥的悲剧)

《雨巷》

一.引入新课

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暮春的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有着独具特色的风韵。....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忧伤、惆怅、失落、哀怨 四.细读全文

1.作者营造怎样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景物)? 明确:朦胧的意境

意象: 油纸伞、 雨巷、丁香、姑娘 、 篱墙、 我 2.具体解读意象 1)雨巷 :

雨: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 2)丁香 :美丽、高洁、愁怨

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 3.理解诗歌象征手法

1)分析“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含义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

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2)雨巷:象征着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4.联系作者和时代背景。传达出了怎样情绪?(忧伤) 五.小结

《再别康桥》

一.引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徐志摩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走进诗人内心。 二.配乐朗读,打开学生想象空间 三.整体鉴赏

1.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

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本诗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无论从排列上,还

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4.体会诗人感情

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引入新课 二.写作背景

三.初读,准确把握情感。 四.整体感知 诗歌结构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大堰河得名的原因及大堰河与自己的关系;

第二部分(3─8节)回忆大堰河的乳母生涯、佣工生涯及大堰河对自己的“深爱”

第三部分(9─11节)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第四部分(12—13节)直抒胸臆,赞美大堰河。 五.分析课文

1、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雪压草盖的坟墓 檐头枯死的瓦菲 被典押了的园地 长了青苔的石椅

意境:荒寂 衰败 萧索 凄凉 感情:深情的怀念 低沉的哀思 2、从第四节开始,作者就转入了对大堰河深情的回忆,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里生活的几个分镜头?主画面又是什

么呢? 八个镜头,主画面是“抱在怀里,抚摸我”。 2、诗人运用这样的手法,是为了突出她怎样的品质? 勤劳、慈爱

3、阅读第5、6节,说说诗人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自己的新家?有什么作用?

诗人从住、穿、吃三个方面描绘了自己的陌生的家和大堰河家里的情景形成了鲜明对照,反衬出大堰河家里虽然贫穷却充满欢乐充满爱。

4.诗歌第7节写大堰河流尽乳汁后就开始了繁重的劳作,诗人用一连串的“含着笑”,有什么作用?

诗人用一连串“含着笑”来形容她劳动时的神态,写出了她劳动时的乐观态度

5.哪些细节表现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切糖,贴画,赞美乳儿,做梦

6.从诗歌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大堰河凄苦的命运? 7.大堰河的形象

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份 六.表现手法 排比,对比,反复

《沁园春 长沙》

一.五、结构、内容分析

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感慨, 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独立...洲头。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描绘了一幅独立寒秋图) 第二层次:看....自由。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的湘江秋景图) 第三层次:怅...沉浮?

直抒胸臆、抒发感慨,引发了诗人对中国命运的思考, 下阕:追忆往年,表现了青年学子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第一层次:携来...稠。

故地重游,引发了对往昔学生时代生活的回忆,对志同道合的战友的思念

第二层次:恰...万户侯。

集中描绘了代表国家与民族希望的青年革命家的形象 第三层次:曾记否...飞舟?

回忆击水湘江,展现了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豪迈气概,也巧妙的回答了前面的问题。 六.整体感知

1.“看”总领哪些内容? 有什么特色?

明确: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鉴赏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式蓬勃发展。 3、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4.“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同学少年”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5.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小结: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