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高考真题
一、(2019年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参考答案】
1.C(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故C错误。) 2.“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句子含意、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诗歌题目、作者、注释、诗句,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重点分析指定句子,组织答案。诗歌翻译:画作望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牍之间。白云飘荡在傍晚的树木上空。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蕴。结合苏轼说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只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从而表达对画家画的高度赞美之情。许道宁,北宋画家。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北宋中期(约公元970年-105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多写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渔浦等,并点缀行旅、野渡、捕鱼等人物,行笔简快,峰峦峭拔,林木劲硬。有《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秋山萧寺图》传世。
二、(2019年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
【注】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从教:任凭。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C(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2.A(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错误。故选A。)
3.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第二部分:精选诗歌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漫郎 陈与义
漫郎①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②了十年。 黑白半头明镜里,丹青千树恶风前。 星霜屡费惊人句,天地元③须使鬼钱。 踏破九州无一事,只今分付结跏禅④。
【注】①漫郎:指唐代道家学者元结,借指放浪形骸不守世俗检束的文人。②拄笏看山:比喻在官有高致。③元:本来。④跏禅: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首联借用典故,表现出自己做官十年间放浪形骸、不拘世俗的形象特点。
B.颔联前句表面写透过镜子看到自己已双鬓斑白,实则暗示一事无成的无奈感慨。
C.颈联前句用“星霜”写岁月变幻,用“惊人句”写诗人有才华,表现了诗人的自负。
D.尾联将自己过去壮志难酬与现在只好坐跏修禅进行了对比,悲愤之情寓于其中。
2.本诗揭露了当时现实的黑暗,试从正侧面结合的角度并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表现了诗人的自负”分析错误。这里主要是通过写自己有才华但难以实现来突出社会的黑暗,从而表达自己的愤慨之情。)
2.①正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诗中用“天地元须使鬼钱”表明现实社会中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丑恶现实。
②侧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拄笏看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两句诗,通过写自己为官十年却一事无成的遭遇,间接突出了社会环境的黑暗,让有才华之人难以实现理想抱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手法与情感主旨的能力。首先找出正面揭露社会黑暗的句子,“天地元须使鬼钱”。连“鬼钱”都使,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唯利是图、见钱眼开;再着一“元”字,意思是“本来”,更加剧了社会现实的丑恶。侧面描写可从文中诗人的形象和遭遇来分析。“惊人句”写作者很有才华,但结果却是“拄笏看山了十年”“踏破九州无一事”,只好“结跏禅”。为官十年却一事无成,当年的壮志抱负早已在现实的黑暗中消磨殆尽,现在只好坐跏修禅,悲愤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写自己的遭遇,侧面揭露现实的黑暗。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陈与义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②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注】①这首诗写于北宋灭亡、诗人从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山)南渡,流离于今湖南湖北一带。这首诗是诗人在岳阳度除夕时所作。②殊方:异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爆竹残更”“朔吹翻江”等词语,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其中“翻”字一语双关,既描写了江面的波卷浪涌,又写出作者此时此景之下的心绪难平。 B.诗歌颔联写作者揽镜自照,鬓发已经变白,不由得怪它“多事”,言外是慨叹自己避兵转徙,艰苦备尝,惟有灯火明亮,“尽情”相慰,言外是慨叹客居岑寂。
C.诗歌前两联作者由室外的爆竹声和江水声转到写自己的感受和心情,一个“意”字领起下文,包含了亡国南渡的感伤无奈及漂泊异乡暂得欢愉的慰藉之情。 D.本诗感时抚事,不用华丽词藻,不用典故,语自浅近而不平淡,构词讲究而不生涩,娓娓动听地表达出作者深层的蕴藉之情,读起来让人觉得前味醇厚。 2.纪昀评价这首诗“结有神致”,即尾联写得有神的情致。你认为尾联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致?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A选项“营造了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错误,应该是营造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意境。故选A。)
2.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用虚写的手法,写自己要在一年之始万象更新的“明日”登上岳阳楼,远看“岛烟湖雾”中春天来临的景象;拓展了意境,一扫前面情绪的低沉和复杂(纠结),生动地表达了对国运好转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及情感的能力。赏析句子注意从手法的角度分析,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本诗中“明日”表明是作者的想象,指明手法后,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答题时注意想象之景和前面景的区别,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尾联预想明日登岳阳楼,远眺“岛烟湖雾”,仿佛看到春天来临,寄托了诗人对于来年国势好转的期盼。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①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②。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②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③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诗人借助匈奴入侵时,烽火可以直达甘泉宫的典故,直叙国事的危急。 B.由初怪到岂知,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也展现了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 C.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睹烟花燃放之美景,也尽是满怀伤感。
D.在庙堂无策的局面下向子湮率军抗金,给人带来了一点欣慰,让人看到了希望。
2.后人评价本诗“此诗真有杜意,其已经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请结合作品
从情感与表达两方面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虽睹烟花燃放之美景”表述错误,结合语境,颈联中的“烟花”,是指“春天艳丽的景物”,而不是“烟花燃放之美景”。) 2. ①从情感上:本诗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予抵抗、一味退却行为的极大不满,对爱国人士纷起抗敌的爱国壮举的热情讴歌,体现了与杜甫诗歌相仿的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
②从表达上:诗歌以感叹起笔,以失望、感慨继之,以希望收束,低沉回环,跌宕起伏,与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相似。
四、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中牟道中二首
陈与义
雨意欲成还未成,归云却作伴人行。 依然坏郭中牟县,千尺浮屠管送迎。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 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注】宣和四年,陈与义为母服丧结束,被任命为太学博士入京,途经中牟县而写此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诗的一、二两句交代了时间和天气状况,烘托出诗人此时急于投宿的心情。
B.这两首诗景中见情,拟人的运用赋予诗歌风趣幽默的特色,增添了诗歌的情趣。
C.诗人旧地重来,中牟县城残破的城郭一如往昔,宝塔迎送行人,诗人感觉亲切。
D.两首诗的描写各有侧重,但又巧妙地形成了一个整体,所蕴含的情感也是相似的。 2.有人说,陈与义的诗歌体物兴怀并且有陶渊明的语言风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A项,“烘托出诗人此时急于投宿的心情”,诗人并不急于投宿。首句写雨意,叙写气氛,为全诗铺设了将雨未雨的背景。)
2.①体物兴怀,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第一首诗歌通过描写“归云”“伴人行”,显出云对人的体贴,通过描写“浮屠”“管送迎”,显出“浮屠”对人的热情真诚,寄寓作者闲适愉悦的心情。第二首诗歌通过描绘“招人”的杨柳,显出杨柳对人的亲昵,“近马”的蜻蜓给人以活泼之感,这些都寄寓作者行路途中惬意闲适之情。
②陶诗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平易质朴,陈与义的这两首诗也体现出这一特点。诗人用白描手法简单勾勒、不事雕琢,杨柳“不待媒”,蜻蜓“忽相猜”等词句通俗易懂,作者善于捕捉景物情态,涉笔成趣,风格清新淡远。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雨中再赋海山楼
陈与义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
【注】作者曾登过海山楼,写过《登海山楼》一诗。陈与义:南宋爱国诗人,后期诗风雄浑沉郁。单父台,指宓子贱琴台。孔丘的学生宓子贱,曾作单父宰,鸣琴而治,政绩斐然,后人思之,因名其弹琴之高台日琴台。杜甫《昔游》诗说“昔者与高李,晚登……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描写唐玄宗时的盛世景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海山楼之雄峻。
B.颈联中“还”却”的运用使诗句富于起伏顿挫,抒写了诗人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之情。
C.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同是登高望远,今昔情势迥异,诗人怀古伤今,将感情推向高潮。
D.诗人遥望海山楼,抒发家国之感、时局之忧,全诗章法谨严,气象雄浑,格调豪迈雄放。
2.有人认为本诗颔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6 分) 【参考答案】
1.D(“遥望海山楼”错误,诗人是身在楼中遥望海面。“豪迈雄放”错误,从后两联来看,作者的情感应是悲伤抑郁的。) 2.动静结合,“天影”“春容”是静态,“人”“来”两个动词则写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 远近结合,“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写景富有层次。 此联不仅雄浑壮阔,而且以这种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后两联抒情做铺垫。(每点2分,共6分)
六、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清明二绝① 陈与义 其一
街头女儿双髻鸦②,随蜂趁蝶学夭邪③。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④一树花。
其二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注】①宣和四年(1122),诗人官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诗人名震朝野,众目所瞩,也有些许迹像看来于已不利。见赏之后,谪监陈留酒税之前,诗人写下这首诗。②双髻(jì)鸦:又称双鸦,少女头上的双髻。鸦:比喻黑色,形容妇女鬓发,所谓“双发若鸦”,“云鬓堆鸦”。③夭(妖)邪:袅娜多姿。④来禽:即
沙果。也称花红、林檎、文林果。果味甘美,能招众禽,故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诗描绘的是清明佳节人们户外踏青、游春、快乐嬉戏的美妙情景。整首诗词句清丽,音节流畅,表情达意浅白酣畅。
B.第一首诗中用一“作”字将东风拟人化,催开了一树树争奇斗艳的花朵,点缀清明节。
C.第二首诗中的“百媚生”,语取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拟物,更见出杨柳春意。
D.第二首诗中,与墙外市井之声的喧闹相反,诗人却自称“病夫”,而且拘谨端坐,突出诗人的谦虚。
2.两首诗歌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诗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D(D项“突出诗人的谦虚”错误,拘谨中有着压抑,透露出了诗人充满遗憾且有所不甘的心情)
2.第一首诗描写少年男女踏春游乐的景象。第二首诗则描写诗人自己的心情,对周围人事景物的感受,体现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有道者的精神。全诗风格自然,纯以白描手法抒写,体现了诗人以平淡为美的艺术旨趣。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舟次高舍书事①
陈与义
涨水东流满眼黄,泊舟高舍更情伤。 一川木叶明秋序,两岸人家共夕阳。 乱后江山元历历,世间歧路权茫茫。 遥指长沙②非谪去,古今出处两凄凉。
【注】①此诗作于靖康之变后。②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景开篇,情景相生创设泊舟高舍、临水遥望的情境有统摄全篇之效。 B.颔联进一步写眼前实景,一川蒋叶使人明了秋时已至,两岸人家共沐夕阳余晖。
C.颈联由实人虚,叠词“历历”“茫茫”状写“江山”“歧路”之迷茫,顿生迷惘之情。
D.尾联跨越时空,化用贾谊的典故,发出深沉的慨叹,“两凄凉”呼应了“情更伤”。
2.诗人“情伤”的原因有哪些?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结合诗句内容“乱后江山”分析可知,“历历”意为清晰,表达目睹乱后江山的痛心。故选C。)
2.①满眼秋色,悲时已入秋;②羁旅漂泊,叹个人遭际;③国乱时危,忧国家命运。
【解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诗人“情伤”的原因,结合“涨水东流满眼黄”“一川木叶明秋序”分析可知,满眼秋色,悲时已入秋;结合注释内容“此诗作于靖康之变后”分析,叹个人遭际;结合“泊舟高舍更情伤”“两岸人家共夕阳”分
析,“情伤”的原因是羁旅漂泊;结合“乱后江山元历历”分析,“情伤”的原因为国乱时危,忧国家命运。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感事 陈与义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 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 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 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注】诗题“感事”,总指靖康、建炎以来的丧乱事变,诸如汴京被占,徽、钦帝被俘,高宗南迁,以及公卿士大夫窜亡等等。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爱国诗人。左衽,夷狄的服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一开头就指明所感之事是“丧乱”“干戈”,金人入侵,致使神州陆沉,社会动乱,使人痛心之极,不忍诉说。
B.四、五两联则从诗人自身来写,表达了虽然自己一生飘浮不定,却要想尽办法来解救国家危难,为君主分忧的坚定决心。
C.诗的最后两句以景语作结,经历战乱,故园残破,而菊花不解人意,依旧在漫山遍野开放,抚今追昔,不禁悲从中来。
D.本诗以排律的形式,把流离颠沛、备尝兵荒马乱之苦、目睹了破碎山河的诗人忧国忧世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2.有人认为此诗“逼近杜甫”,纪昀也谓这首诗“真有杜意,乃气味似,非面貌似也”。请你结合全诗,说说陈与义的这首诗与杜甫诗有哪些相似之处,(6分) 【参考答案】
1.B(B项“想尽办法来解救国家危难,为君主分忧的坚定决心”不正确,这两联是说自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纾解国难,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分担君忧。我生本自飘浮,命运如此,为之奈何。)
2.思想感情方面,本诗所表现出情感,与杜诗的“忧国忧民”相似。 语言风格方面,本诗用语苍凉沉郁,与杜诗的气韵非常相似。 遣词用字方面,本诗多使用沉实的字眼,与杜诗的用词风格相似。如“那堪”“竟未”“危”“故”“断”“移”等。
章法方面,本诗以景结情,与杜诗即事咏怀一类诗作的常见章法相似。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雨中对酒庭下海棠经雨不谢
陈与义
巴陵二月客添衣,草草杯觞恨醉迟。 燕子不禁连夜雨,海棠犹待老夫诗。 天翻地覆伤春色,齿豁头童祝圣时。 白竹篱前湖海阔,茫茫身世两堪悲。
【注】本诗作于建炎三年,当时南宋朝廷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作者避乱于岳
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起句平缓,叙述了写诗的地点、时间以及诗人对环境的感受,次句“恨醉迟”则是以饮酒难醉言内心愁绪之深。
B.颁联紧承首联,写燕子不耐阴雨,而海棠却能做立春寒中,经雨不谢。这里的“燕子”“海棠”既是眼前之景,又别有寓意。 C.“天翻地覆伤春色”一句,写巴陵气候变化无常,虽已是春日却犹有冬日之寒,诗人因而不免生出天翻地覆之感,为眼前凄迷的春景而感伤。 D.尾联二句为全诗作结。“白竹篱”是眼前所见实景,“湖海阔”则既指眼前景物,也指由此眼前之景所联想到的广阔世界。 2.《简斋诗笺又叙》中评说陈与义诗“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这一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C(C项“巴陵气候变化无常”错误,虽见春色,犹有感伤。) 2.诗人在诗中都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之情。(2分)陈诗先叙事,写自己流寓他乡之愁;(2分)接下来描摹凄迷春景,寓情于景,抒国破家亡之悲,感慨悲壮。(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结合题干提示,“其忧国爱民之意,又与少陵无间”。首先,理解“忧国爱民”的表现,然后分析两者的相似之处。诗人在诗中都表达了深沉而强烈的忧国爱民之情。陈诗叙事,写自己流寓他乡之愁;描摹凄迷春景,抒国破家亡之悲。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次韵尹潜感怀
陈与义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注】①陈与义,南宋诗人,少即有才名。此诗写于1129年,诗人遭受贬谪,仍未复官。又因金兵南下,连陷三州。故避乱江汉,转徙湘湖。金兵南犯,南宋政府对定都何处存在争议。
1.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金人南犯的情景,表达了他为自己是一个有国家的人的幸运之情。 B.颔联用借代的手法。“翠华”是皇帝仪仗队中用翠鸟羽做的旗,常用来指皇帝:“白羽”指白羽扇,古代将军指挥作战的白色羽毛扇。 C.颈联上句言五年间国多战乱,下句叹万里路奔走江湖,两句形成因果关系,对仗工整,一气呵成。
D.尾联中“共说”一词照应文题,表明作者与尹潜定都南京的主张一致。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A“为国有人”指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2.①首联诗人用“又”“叹息”等词,表达了面对金兵的多次入侵,自己却
无能为力的才不得展的愤懑。(2分)
②颔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表现了对朝廷现状的不满,表达了对“匡扶社稷”的英豪的期盼之情。(2分)
③颈联与尾联通过对自己漂泊的状态及国无定都的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己和朝廷前途命运的担忧。(2分)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①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①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壮丽,富有诗情画意。
B.颔联写眼前的湖光山色已被沉沉的暮霭淹没,黄昏时的诗人登临“吴蜀横分地”,抚今思昔,感概万千,为后文抒情蓄势。
C.颈联中“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
D.“风霜”既指秋色的浓重,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又暗喻政治局势的严峻,一语双关。
2.诗人以“无限悲”收束全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主要写了诗人的哪些悲情?(6分) 【参考答案】 1.A((“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壮丽,富有诗情画意”错误,诗歌的第二句“帘旌不动夕阳迟”写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惨淡凄凉,以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秋。) 2.①个人身世之悲。诗人为避战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万里”和“三年”分别突出了奔波的遥远和时间之久,如今两鬓如霜,眼看国土沦丧,自己作为一介书生,空怀愁绪。
②家国动乱之悲。写作此诗时,北宋灭亡已经三年了,岳阳楼在一片惨淡的夕阳余晖中,帘旌一动不动,如此名胜,这般寂寞凄凉,社会动乱可见一斑。“三年多难”突出国家动乱之久。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春,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徽宗,
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陈与义1124年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②南服,指南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楼阴”指楼的北面,“背日”也指楼的北面,点明观景角度:站在楼前面向远处眺望。
B.颔联继续写登楼所见景色。“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
C.颈联意思是:诗人被贬官迄今已有五年,“靖康之难”后,宋室南迁,诗人颠沛流离,双鬓已白。 D.尾联中用“风壮浪涌”,即写出水势湍急汹涌,同时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起伏如波涛汹涌。 2.有学者盛称“乾坤”一联为“学杜而得其骨”者,为家国之忧而心碎,而头白,正是杜诗与陈诗共具的思想特色。结合这首诗,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特色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A(A项“站在楼前”不对,根据题目 “再登岳阳楼”可知,整首诗是作者登上岳阳楼的所见所感,所以观景角度应是“站在楼上俯视”。故选A。)
2.示例:从全诗看 “乾坤”二字下得沉痛,整个天地都聚于作者笔下,本是壮阔;不过这“乾坤”中的愁绪也都聚拢了过来,“万事集双鬓”,鬓发必白;何况“臣子一谪今五年”,心中涌起的波涛必不是喜悦与兴奋,联系诗人生平及时代背景便可知那涌动着的必有家国之忧。在这一点上,陈与义此诗表现出与杜甫相同的思想特色: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表现了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想一想,历史哪一次革命哪一次护国不都是因为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有识之士的努力才开始,才成功的?谭嗣同说:“中国自古以来未尝有为变法而流血者,那就从我开始吧。”他的鲜血虽未获得直接的成果,但他的鲜血为后来者堵上了一条错误道路,他以自己的生命给后人献上了精神的良药。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才不会陷入小我的利益之圈难以自拔,我们的社会才能一步步前进。所以,我认为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值得珍惜,应好好继承。 【解析】首先要正确解读题干中的“思想特色”:中国古代文人总是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表现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然后再联系本词和阅读体验谈认识。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以“忆”字开篇,追忆往昔与朋友聚会欢饮的美好情景,可见词人年轻时也是一位决心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少年英才。
B.“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动静结合,杏花的稀疏花影与悠扬笛声,
组成一幅恬静奇丽的画面,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
C.“如一梦”暗含词人的感慨,往事如烟般缥缈无踪,二十多年来风雨颠簸;“堪惊”二字饱含着词人在历经磨难之后的庆幸。 D.词人将古今兴衰变幻之事尽付之于渔唱樵歌之中,寄寓了超越时空的历史感慨。表现了词人豪迈旷达而又略显无奈的人生态度。
2.“闲登小阁看新晴”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 C项,“庆幸”不正确,“此身虽在堪惊”意思是“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堪惊”,写出词人在经历磨难之后的心有余悸。故选C项。)
2.①“闲登小阁看新晴”写得是词人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
②这一句直接点题(或照应题目),写明词人作此词的时间、地点以及寂寞悲凉的心境。
③“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词人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诗句的作用,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内容、情感和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来看,“闲登小阁看新晴”意思是“如今我闲散无聊,登上小阁,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小阁”点明地点;“新晴”指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点明了写诗的时间。结合上文“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可知此句展现的是诗人悲凉寂寞的心境。从结构上来看,此词的题目是“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此句中写“小阁”,照应了题目;另外,上阕中诗人回顾了早年自在快乐的生活,有“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此句中“新晴”与“长沟流月”形成了呼应,把记忆中的事和诗人当下的处境联系了起来,对比中表现出词人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