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荣利 宋卫阳
来源:《创新科技》 2013年第12期
王荣利宋卫阳
(郑州大学环境技术咨询工程公司,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 环境现状调查所获得的区域环境质量参数值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背景资料,其科学性直接影响到能否得出科学、可信的环评结论,在此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应重点关注的因素和规范的操作,以期引起重视,使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更真实、可信,为环境影响预测、运营期环境监测、环境影响后评估提供科学的现状数据支持。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中图分类号] X820 [文献标识码] A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是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状资料收集的重要途径。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通过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监测获取的调查区域的环境质量参数值,既是客观直接反应区域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也是预测拟建项目建成后对所在区域环境影响程度的重要背景数据,同时也是评价拟建项目拟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效果的依据。由此可见,环境现状调查和监测结果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将直接影响项目可行性的论证及实施,影响环评结论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因此,环境现状监测是环评工作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本文在此针对性地提出若干环境现状监测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的因素和应规范的操作,以期使环境现状监测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1 规范编制监测方案
1.1 合理布设监测点位
现状监测方案中对监测点位通常只是简单的指定,其确定需要环评单位、建设单位以及监
测单位共同踏勘现场进行确认。在现状监测方案编制过程中,监测点位的布设要注意以下几点:
1.1.1 监测点位要有较好的代表性。
为确保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数据能准确地反映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真实情况,在布设监测点位时应综合考虑布设的监测点位所在的地理位置、地质状况、气象条件、社会生活等情况,避免和最大程度地降低因上述情况不同而导致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最终影响环评报告的质量,甚至导致错误的结论。在现场踏勘过程中,通常也会根据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即现场工作条件对监测点位作出适当的调整,如远离公路、避开局部污染源等。
1.1.2 监测点位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进行现场监测时,通常需要使用各种监测仪器设备,如果布设的监测点位交通不便或者无动力电源,将会为监测单位的现场监测带来很大困难,甚
至无法完成。此时如果监测人员责任心不强,擅自改变监测点位,将对监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1.1.3 严格布点。在布设监测点位时,应严格按照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布设,不要为减少现状监测费用,在制定现状监测方案时减少监测点位,降低监测频次,缩短监测时间。
1.1.4 监测点位应精准。为了确保监测点位的唯一性和监测结果的可溯性,特别是对一级评价项目和一些环境影响较大、需做回顾性评价的项目建议现场监测过程中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对监测点位进行定位并使用相机进行现场拍照。
1.2 合理确定监测因子
在环评过程中,现状监测方案制定者应通读拟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拟建项目做初步的工程分析,确定拟建项目所产生的特征污染物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监测因子。在现有科学技术条件下,由于我国还缺乏部分特征污染物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因此,监测方案制定中容易忽略部分特征污染物。
建议在监测方法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对这些因子进行现状监测,虽然监测值不用进行达标评价,但可在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运营及环境影响后评价时进行建设项目的污染情况对比,以便了解建设项目运营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1.3 正确选择监测分析方法
查阅各种监测分析方法可知,有的监测因子往往具有多种分析方法,但各种方法适用范围却有所不同,因此在现状监测方案的编制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根据监测因子的属性选择正确的监测分析方法,避免把仅适用于环境质量监测的分析方法和仅适用于污染源监测的分析方法相互混用,否则会导致污染物检不出及监测数据不准确。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环境监测手段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新的监测技术和分析方法能够监测的项目更多、方法灵敏度更高,使得有些常规分析方法不能监测或无法检出的项目也能够得以解决。因此在首选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的同时,也可以考虑采用现行的更先进的分析方法。当有的监测因子监测分析方法有多个时,应根据现状评价标准值和监测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值合理地选择,避免监测分析结果方无法正确地进行后续环境现状评价和预测。
2 认真做好现场监测工作
2.1 及时沟通协调
受委托的监测单位在实施监测前,务必认真研读监测方案;在正式监测前进行现场踏勘。现场踏勘需监测单位与环评单位负责人共同进行,现场踏勘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监测点位置、现场条件,为下一步监测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际监测中,某些采样仪器需要电源才能工作,如大气监测还需要长时间昼夜采样,需要安全的仪器摆放场地、电源等条件;而环评单位提供的监测布点方案根据导则理论进行布设,可能在空地、深沟等地方,无法提供现状监测的必要条件。监测单位应与环评单位沟通,将理论监测点为作适当调整,一般将点位设在小区、学校的门卫处、居民家的院子里等周围无明显污染源、供电方便且较安全的场所。
2.2 准备工作充分
监测临行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有:对监测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需要校准的仪器提前校准精确;准备充足的检测试纸和仪器设备;需要进行现场监测的指标、加药保存的样品,准备充足的药剂;整理好现场及监测点位确认需要的资料;安排妥当监测过程中的组织和后勤保障工作;提前做好人员安全保障宣传工作。
2.3 现场采样质量控制
为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监测单位在现场采样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应的监测技术规范实施采样、保存、转运;不得擅自改动已定好的监测方案中关于监测点位、监测因子、监测方法、监测时间及频次等的规定,如确需调整,应根据实际情况说明原因,并征求现状监测方案制定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待确定调整后方案能够满足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后,方可进一步开展工作;认真做好监测过程中质量控制措施,进行现场拍照,并真实记录每次监测时的各种参数和周边环境情况,如在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时,一般不采用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因为这样的监测数据会影响建设项目对周边区域环境质量影响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在现状监测中,应对气象参数的测量与记录足够重视。由于气象参数不仅可以用于折算样品标态采样体积,而且在出现异常数据时,气象参数是推算、判断异常情况的重要指数。因此,必须保证气象参数测量的代表性和足够的测量频次。
同时注意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偶然影响事件,如突发性的污染事故、农村秸秆焚烧、工厂事故性污染物排放对大气和环境水体的影响等情况,应真实详细地进行记录以便后续对异常监测数据的解释提供追溯性依据。
2.4 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
为确保数据的代表性、客观性、公正性,环境监测机构必须加强监测质量控制,保证监测报告的质量。在监测、分析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规定,对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实行报告的三级审核制度,杜绝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对于异常数据的出现要格外引起重视,现场负责人要同分析室、环评单位及时沟通,分析异常数据出现的原因。
3 科学统计监测数据
监测单位在提供监测数据时,应严格按照相应监测技术规范对数据有效位数和小数点的保留位数进行统计处理。对小于检出限的数据,建议在报方法检出限的同时,也附上检出结果,虽然此类数据不能作为环评的依据,但在将来对建设项目运营、对环境影响后评估时也许是较好的参考资料。对于超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不能满足相关功能区划要求的现状监测数据,应与现场监测人员沟通,必要时对区域范围内的污染源进行调查,初步说明与分析造成监测数据超标的原因,不得更改超标数据、弄虚作假。
4 结语
实践证明,环境影响评价现状调查是利用现有资料和开展现状监测的有机结合,应充分关注现有资料与环境现状在时间、地域、事件突发频率、背景条件等多方面的差异,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严格规避现状监测中存在的不规范操作。强化外部监督管理机制,保证现状监测工作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王燕,谈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中常见的几点问题,环境科学与管理,[34]9,2009.9.
[2]张敏,关于环评现状评价监测的几点思考,绿色视野.
[3]陈文端,环评现状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江苏环境科技,2007 年6月,第20卷第3期.
[4]周兆木,浅谈目前环评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环境保护,1999,6.
[5]陈跃,叶娜,程胜高,我国环境现状与环评走势分析,安徽农业科学,36,4.
[6]陈亦晶,谈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中的注意事项,污染防治技术,2012(10):73~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